奈良正倉院展:日本人如何把文物展辦成年度全民盛會

2020-12-12 澎湃新聞
第67回正倉院展現場

每年秋季在日本奈良舉辦的正倉院展都會引起轟動。今年10月24日至11月9日,第67回正倉院展照例在奈良國立博物館舉辦。展覽現場人山人海,連素來冷淡有禮的日本人在千年寶物面前也不由得卸下了矜持。從交頭接耳的高中生,到身著和服前來觀展的老婦人,以及不遠萬裡而來的外國遊客,皆匯聚一堂,爭相一睹1200年前的奈良風採。幾件聞名海外的重要寶物——紫檀木畫槽琵琶、蘇芳地金銀繪箱、力士伎樂面具,更是被參觀者團團圍住,驚嘆之聲亦不絕於耳。

此次展覽共出陳文物63件(北倉9件、中倉22件,南倉29件,聖語藏3件),其中有12件寶物為首次出陳在世人面前。正倉院展每年展出文物的數量並不多,展期也不算太長,為何既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文物愛好者和歷史文化研究者不遠千裡前來觀展,又能讓日本國內全民動員熱情參與其中?

觀正倉院之藏品,如領略盛唐光景

有唐一代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之一,東亞諸鄰亦深受其文化和趣味影響;可是唐人文物及其生活狀態和意趣,今天卻只能從文字中想像,或有出土文物,亦多已殘損不堪。而正倉院中所藏約9000件文物大部分都是從公元8世紀流傳至今,並且保存完好,其中之日用諸品、樂器舞具等等,仿佛昨天才剛剛使用過一般。民國傅芸子先生在《正倉院考古及》中就說:「至今千百年之下,求之國內,欲睹其實物,豈非一絕難之事乎?然院藏於上述諸物,匪為具存;抑且由多種珍品為吾人求之而不可得者,今皆完整無損,聚於一堂,……吾嘗謂苟能置身正倉院一觀所藏各物,不啻身在盛唐之世!」

正倉院外觀。正倉院不對公眾開放,展覽在奈良國立博物館舉辦

正倉院位於日本奈良市東大寺大佛殿西北,乃是日本皇室所有的特殊寶庫。究其建築形式,只是一座樸素無飾的木倉而已。全倉分北中南三部,下承巨柱,將倉體高高託起,防溼防蟲,便於貯藏古物。根據近年的年輪年代測定調查,推定正倉院寶庫的建立年代大約在公元741年到公元750年(相當於我國唐代天寶年間)。

正倉院內所貯寶物,流傳至今者約9000件,其主要部分乃是聖武天皇去世後的七七忌辰之上,由光明皇后獻於東大寺大佛前的聖武天皇御物,保存於正倉院北倉之中。此外亦有皇族、貴族進獻的佩刀、佛珠、玻璃器、銀器等,及大佛開眼法會所用之佛具、樂器、樂舞面諸物,多藏於中、南兩倉之中。其所貯之寶,大多製作於奈良時代(公元8世紀),其中也包括了許多從波斯、唐朝、新羅諸國流傳到日本之物。

正倉院寶庫之管理十分嚴格,僅在每年十一月初旬開倉,曝晾數日,啟閉皆須由天皇裁可,專門遣使開封、敕封。今天這一形式的正倉院展,始於日本昭和21年(1946年),承續了正倉院秋季開倉曝晾的傳統,每年秋季辦展,每回展出文物60件左右。

「激動人心,通往奈良時代的時空旅行」

正倉院展自1946年開展以來,除中間有三年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外,其餘都設在古都奈良市的奈良國立博物館,今年已是第67回。為配合本回展覽,日本第一大報《讀賣新聞》專門發行了一期特別號,以漫畫的形式全方位解讀正倉院展,頭版標題為「去看正倉院展吧,激動人心,通往奈良時代的時空旅行」。

特別號不但以生動的圖文形式介紹了此次展覽中的幾件重量級展品,還設計了不少展品相關的選擇題,比如紫檀木畫槽琵琶上畫面的含義,以及水花蟲背圓鏡的重量(3千克!出人意料的重),以有趣的形式來提示一些參觀者可能忽略的細節,每位參觀者在排隊入館時皆可免費領取一份。

此回展覽共分成兩個展廳,九大主題,包括:聖武天皇遺物、天平年間的音樂和舞蹈、正倉院的佛具、貴族獻納品、奈良時代的服飾及飾品、使用動物毛製成的文物、正倉院的文書和地圖、每年定例儀式的相關物品和聖語藏經卷。

紫檀木畫槽琵琶是本次展覽上最受矚目的藏品

在此次展出的所有寶物之中,最受矚目的一件要數紫檀木畫槽琵琶。紫檀木畫槽琵琶,四弦四柱,與此相同的四弦琵琶正倉院寶庫共藏有五把,皆為長梨形琴身,曲頸;這種形式最早起源于波斯,盛行於我國的隋唐時代,又在奈良時代首次傳到日本。其正面捍撥由極薄的皮料製成,用密陀繪的手法繪成山水人物圖;琵琶的背面和側面則以象牙、綠染鹿角、紫檀木、黑柿木、黃楊等組合鑲嵌成規則的四邊花菱紋、六邊花紋木畫,據傅氏轉換紅外線光譜分析儀(FTIR)結果,木畫內部以動物膠成分黏合而成。

最新調查表明,柿柄麈尾以及力士伎樂面的眉毛和鬍鬚都是豬毛製成的

新技術與古文物的碰撞也是本次展覽的一大看點。「使用動物毛製成的文物」主題下的展品包括柿柄麈尾、漆柄麈尾、花氈(多件)、筆(多件)、伎樂面(多件)、伎樂面須殘片等。這些文物都部分或全部由動物毛製成,對這些動物毛的具體品種,人們一度難以判定,或常有誤判,這次展覽出示了研究人員得出的最新研究結果。例如,僧侶用的柿柄麈尾,此前一直認為是由鯨鬚製成,最新研究表明乃是豬毛製成。力士伎樂面的眉毛和鬍鬚也是豬毛製成的。不過,伎樂面的鬚髮卻不全是豬毛制,根據電子顯微鏡的觀察,另一件醉胡從伎樂面的頭部毛髮則是馬的鬃毛。

陳列的兩件羊毛花氈是我國產的粗毛種脂尾羊的羊毛製成的,因此推測是唐朝時流傳到日本的

而對動物毛具體品種的判斷,也有助於我們了解文物的產地和來源。本回展覽中出陳的兩件羊毛花氈,原本考慮是山羊毛織成,而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乃是我國產的粗毛種脂尾羊的羊毛,故推測這兩件花氈乃是唐朝時候流傳到日本之物。

現場直擊:一年一度的全民文化盛會

今年的正倉院展如同往年一樣,既熱鬧非凡又井然有序。參觀者在近鐵奈良站一下車,售賣正倉院展門票的臨時工作檯;緊挨著奈良站的商店街,也隨處可見展覽門票的信息,參觀者可以通過多種渠道購票。從近鐵奈良站下車步行十五分鐘,即可到達奈良國立博物館。

上午10時,奈良國立博物館外的白色帳篷下已排起了長隊,販賣午飯便當與展覽周邊的攤位也全部就位,整個會場雖在工作人員的導引下顯得井然有序,卻也因越來越多的參觀者洋溢著躍躍欲試的氛圍。在路邊的臨時攤販中,可以看到奈良市郵局的臨時售賣點,專門售賣「正倉院寶物」系列郵票,一集五種十枚,其上繪有金銀平文琴、螺鈿紫檀五弦琵琶、鳥毛立女屏風等正倉院藏的著名寶物;配合第67回正倉院展明信片與紀念章使用,寄與未能親臨展覽現場的朋友,實在合適不過。

此回正倉院展共出陳文物63件,展品雖然精彩,數量卻並不多,對於一般參觀者而言,2~3小時足夠欣賞。從展廳出來,便會步入展覽周邊的販賣場所。參觀者可以在此處自由選購展覽相關的文創商品,或是排隊蓋印三色展覽紀念章。當然,看正倉院展,最值得帶回家的紀念品莫過於此回正倉院展的明信片和圖錄。正倉院展的圖錄製作相當精美,全書皆以銅版紙印刷,內有全部63件展品的多角度彩圖和詳細介紹,後附文物相關研究論文、文物專用名字解說、正倉院相關年表,以及琵琶、袈裟、獻物箱等特殊物品的各部名稱圖;售價卻相當親民(售價1200日元,相當於人民幣60元左右),不會給文物愛好者有心無力之感。

正倉院展也提供了豐富而有趣的周邊產品

除了少數歷史文化研究者所注目的當年與歷年展覽圖錄,以及介紹相關歷史文化知識的書籍,此回正倉院展也提供了豐富而有趣的文創產品供大眾參觀者挑選:據本回展覽出陳寶物所設計的手帕、絲巾、團扇、文件夾、膠帶、書籤、筆箋、酒杯,印有文物相關圖案的T恤、包袋、掛件……一位中國來的參觀者因為喜愛紫檀木畫槽琵琶背面的花菱文圖案,購置了很多相關周邊產品,戲稱「回國後吾家琵琶成精」。相比展覽會場,文創商品販賣會場亦是人頭攢動,參觀者的購物熱情絕不輸給觀展本身。

為了使更多的國民,尤其是學生群體參與到此次展覽中來,奈良國立博物館與《讀賣新聞》還特意舉辦了名為「我們的正倉院」的短歌比賽和作文比賽,內容以正倉院觀展感想與文物思考為中心;短歌比賽分為低年級組和普通組,作文比賽則分為小學生部和中學生部,獎品設置均為一萬日元的圖書卡。此外,為了使參觀者親身感受到正倉院所藏文物的工藝技術,展方還在會期中的雙休日和節假日專門設立實演·體驗角,由木工、金屬工藝、漆器工藝的專門工藝師進行現場演示,京都美術工藝大學的學生從旁指導,使參觀者親身體驗刨木製器和器皿製作的過程。

現場參觀者用望遠鏡觀展

據《讀賣新聞》最新報導,截至11月8日,本次正倉院展入館人數已突破20萬人,參觀者之熱情程度比之去年更甚。一位中國遊客在觀展結束後評價道:「感覺日本國民對這些古物、唐物的喜愛程度很深,看展對他們而言仿佛過節。」一年一度的正倉院展雖然展出的是需要一定知識背景才能理解之歷史文物,但其策展卻不僅僅針對少部分學者和歷史文化愛好者,可謂是一次從上到下、從知識精英到幼兒稚童、全民皆參與其中的文化盛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對話|正倉院寶物展策展人內藤榮:正倉院展不能輸給疫情
    一年一度的正倉院寶物展又一次迎來了十月秋日的絢爛。每年的楓葉季,全球各地有數十萬人趕到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只為一睹聞名世界的「正倉院展」。今年的正倉院寶物展和往年有所不同。疫情的影響下,世界範圍內的文博機構都受到了不小的衝擊,正倉院寶物展也不例外。
  • 為什麼這是「史上最強正倉院展」:東京奈良同展日本國寶傳承
    澎湃新聞獲悉,正倉院北倉寶庫第一名品,一件精美絕倫的唐代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將展出,它在盛唐時隨日本遣唐使傳至東瀛,為日本聖武天皇身前所珍愛。與此同時,10月26日-11月14日,奈良國立博物館將迎來「第71回 正倉院展」,據悉,如此等級與數量的正倉院寶物在同一時期公開展覽,之前幾乎沒有過,可以說金秋將拉開「史上最強的正倉院展」。
  • 史上最強正倉院展即日啟動,去奈良看中國的大唐
    據悉,正倉院北倉寶庫第一名品,一件精美絕倫的唐代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將展出,它在盛唐時隨日本遣唐使傳至東瀛。與此同時,10月26日-11月14日,奈良國立博物館將迎來「第71回 正倉院展」,展出41件寶物。據悉,如此等級與數量的正倉院寶物在同一時期公開展覽,之前幾乎沒有過,可以說金秋將拉開「史上最強的正倉院展」。
  • 對話正倉院寶物展策展人內藤榮
    一年一度的正倉院寶物展又一次迎來了十月秋日的絢爛。每年的楓葉季,全球各地有數十萬人趕到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只為一睹聞名世界的「正倉院展」。今年的正倉院寶物展和往年有所不同。疫情的影響下,世界範圍內的文博機構都受到了不小的衝擊,正倉院寶物展也不例外。
  • 正倉院寶物展策展人:今年的疫情 讓博物館「浴火重生」
    一年一度的正倉院寶物展又一次迎來了秋日的絢爛。每年的楓葉季,全球各地有數十萬人趕到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只為一睹聞名世界的「正倉院展」。疫情影響下,今年的正倉院寶物展和往年有所不同。談到正在展出的第72屆正倉院寶物展,策展人內藤榮說,雖然今年日本各方面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是正倉院展還是決定正常舉行展覽。內藤榮回憶說,就在今年日本疫情最嚴重的四五月份,他們必須要決定今年是否舉行正倉院寶物展。當時負責展出的奈良國立博物館與負責寶物管理的宮內廳都遲疑不決。
  • 正倉院特展:日本民眾熱捧中國唐朝寶物
    常有人說,日本收藏了中國風的盛唐。正倉院的國寶級藏品正是失傳盛唐的器物、用具的再現。正倉院位於日本奈良東大寺。建於公元八世紀中期的奈良時代,是用來保管寺內財寶的倉庫。正倉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發布的世界文化遺產「古奈良的歷史遺蹟」的一部分。
  • 一年一會的奈良之約:第70回正倉院展聚焦哪些珍品
    這幾天,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的門口又排起了長隊。讓人萬分期待的,正是一年一度的「正倉院展」,這一展覽於10月27日起正式對外展出。展覽現場第70回正倉院展門口已排起長隊正倉院收藏有寶物9000餘件,多數為中國盛唐時期傳承至日本的文物。
  • 一年一會的奈良之約:第72回正倉院展展示哪些珍品?
    今年,因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全球範圍內的藝術活動和展項等多半取消。慶幸的是,10月24日,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一年一會的正倉院展將如約而至。日前,奈良國立博物館在其官網公布了「第72回 正倉院展」的完整展品陣容。
  • 全球好展|最好的看展季 來看「史上最強正倉院展」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最好的看展季來了,這個秋天的必看項目,當屬日本東京和奈良的「史上最強正倉院展」。一鍵查看科普貼:關於「正倉院」不得不知道的三個小貼士2019年,恰逢德仁天皇即位,日本改國號為「令和」。
  • 一眼千年,正倉院展第71回唐物珍寶盡覽
    每年十月底至十一月中旬,大批文博愛好者湧入日本奈良,共赴正倉院寶物年度之約。在此,我們開啟了一條通往大唐的時空隧道,去窺視一場讓人心動神移的千年繁華,盛世榮光。
  • 「史上最強正倉院展」,在楓葉季裡看盡盛唐流芳
    楓葉季,一年僅有一次如2019年的正倉院展,幾十年僅有一次毫無疑問,今年秋天,將會是「史上最強的正倉院展」。這個金秋,我們將共赴日本,在熱情紅葉裡欣賞「正倉院的世界——皇室守護傳承之美」特展,在繁華的東京街頭留下專屬於你的日本印象。
  • 日本奈良正倉院是座盛唐的藝術寶庫,展出的多為世間孤品(圖)
    又到秋季,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的正倉院展如期而至。所謂正倉院展,就是展示正倉院裡的文物。謝田正倉院位於日本奈良市東大寺大佛殿西北,是八世紀中葉建造的一所珍藏皇家寶物的倉庫。正倉院總共收藏文物九千餘件,其中有數百件盛唐時期從中國漂洋過海到達日本的藝術珍品,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世上僅存的孤品,即便是日本本土的製品,也帶有濃鬱的盛唐風格,可以說,正倉院是一座盛唐的藝術寶庫。
  • 日本奈良正倉院:精美絕倫的唐代名物
    第71回日本正倉院展落幕不久,今年,日本宮內廳上線了改版後全新的正倉院官方網站。澎湃新聞了解到,這一次,正倉院寶物、文書檢索資料庫已全面開放。除了在「正倉院寶物檢索」中加入了展出年代與刊登雜誌記錄的信息之外,更增加了可閱覽微縮膠捲的「文書檢索」。
  • 正倉院與唐朝
    伴隨新一任天皇的即位典禮,奈良國立博物館一年一度的文物盛會「正倉院展」拉開帷幕,並被賦予一個特別的名字——「御即位記念,第71回正倉院展」,展出正倉院秘寶41件(組)。與此同時,在東京臺東區的上野公園內,還有另一場大展與之遙相呼應。東京國立博物館「正倉院的世界——皇室守護傳承之美」特展。
  • 日本將辦文物展 華人音樂家演奏復原唐朝古樂器
    日本將辦文物展 華人音樂家演奏復原唐朝古樂器 2019-10-21《中文導報》報導,近日,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將舉辦「第71屆正倉院展」,而東京國立博物館也於10月14日-11月24日舉行「正倉院的世界--皇室保護與承傳的美」。
  • 我在正倉院看日本國寶大展
    此扇屏風裡形象最傳神者,莫過於攀援跳躍於樹幹上的兩隻獼猴,造型和迄今仍分布於東瀛列島的日本獼猴(學名Macacafuscata)無二。民國學者傅芸子在《正倉院考古記》中提及「樹幹上更點綴二白猿,益增趣致」。雖然傅氏不辨猿猴,但「益增趣致」四字切中肯綮。當年製作這扇屏風的畫師,想必曾與日本獼猴朝夕相處,否則筆下怎生出如許靈氣?
  • 來自大唐的"中國最美銅鏡"亮相奈良,正倉院寶庫再次開啟
    10月末,一年一度的京都「正倉院展」再一次拉開了帷幕,今年已是第70回。因為明年日本天皇將要退位,年號隨之更改,所以這也是平成年最後一回「正倉院展」了。在去往奈良的軌道交通裡,到處可見「正倉院展」的宣傳海報,在展覽門口排隊的地方還播放介紹視頻,觀眾可以免費領取展覽簡介。
  • 日本正倉院
    ,二為經由中國傳入日本的西域文物,三是奈良時代日本模仿中華文物所做之物。雖然受疫情影響,世界範圍內的文博機構都受到了的衝擊,但據說仍會有數十萬人趕到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只為一睹聞名世界的「正倉院展」。2019年的「正倉院展」,也曾展出了一件螺鈿製品,那就是被稱作正倉院第一名品的,唐代螺鈿紫檀五弦琵琶。
  • 日本正倉院特展中的盛唐印象
    作者:王紀潮(湖北省博物館二級研究員)吸引了無數觀眾的「正倉院的世界——皇室守護傳承之美」特展日前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落下帷幕。正倉院原為奈良東大寺內的倉庫,現藏文物9000餘件,文物主體是聖武天皇(701-756)去世後光明皇后先後五次交由正倉院收藏的聖武天皇的遺物,其中包括王羲之書法等。是後,正倉院陸續有重臣、僧尼奉獻及來自中國隋唐兩朝、新羅、百濟等海外珍寶入藏。明治時代正倉院脫離東大寺,由宮內廳直轄。
  • 東京國立博物館特展「正倉院的世界」
    為慶祝與紀念別具意義的令和元年,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以正倉院寶物為主,聚焦於飛鳥、奈良時代,具有國際色彩且富有造型文化的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