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慈善大笪地」模式值得推廣
廣州市長壽路有個「慈善大笪地」,米鋪、糧油店、洗衣店、小士多等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且每家商鋪都打上了「慈善」招牌。華林街通過商鋪出租,收取的租金轉化為救助券,讓轄內困難群眾用券換取等額物資。慈善老闆有租交,困難老百姓有得吃,這種良性循環已經運轉多年。
從美國誕生第一家旨在幫助弱勢群體的慈善超市算起,迄今已有百年歷史。2003年5月,國內第一家慈善超市在上海鎮寧路開業,如今也過去11年。2004年,國家民政部還連續發出兩個通知,要求有條件的大中城市建立慈善超市。北京、廣州、溫州、蘇州、太原等城市響應號召,都陸續開辦了慈善超市。據民政部於2013年年底下發的《關於加強和創新慈善超市建設的意見》稱,截至2012年年底,各地已建立各類慈善超市近萬家。數量不少,但許多城市的慈善超市都存在著「開頭熱、中間溫、結尾冷」的狀態——慈善超市一開張,新鮮滾熱辣,市民、企業的捐助熱情都很高,慈善超市也能紅火一陣子。新鮮勁一過,社會捐助高潮逐漸退去,當日常捐贈從「管湧」轉入「細水長流」,部分「超市」因此出現貨物短缺,「慘澹經營」乃至關門大吉。
究其原因在於,大多數慈善超市採取「後門接受捐贈,前門對外發放」的模式,它的功能與捐東西、領東西的倉庫沒有太大區別。一旦收支不平衡,支出大於收入,超市的貨物領走一份就少一份,坐吃山空、難以為繼也就不足為奇。長壽路「慈善大笪地」數年不倒,就在於它告別單一的、依靠大老闆或市民零碎捐贈的傳統模式,將商鋪出租獲得的利潤作為「源頭活水」,汩汩注入慈善超市池子。無錢氣死英雄漢,有錢才能辦好事,慈善事業更是如此。
民政部在「意見」中提到,「堅持可持續發展。著力提升慈善超市的自我發展能力,創新運營機制,強化政策支持,推動形成慈善超市自我驅動、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無論什麼模式,有固定的、充足的資金保障的才算「可持續發展」,因此慈善超市管理者不妨向華林街學習,多動點腦子,多想點辦法,多開拓財源,保證慈善超市生存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