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託馬斯•林達爾、保羅•莫德裡奇和阿齊茲•桑賈爾,以表彰他們從分子層面闡明了DNA修復中的幾個至關重要的環節。這是近幾年頒發給關於生物大分子物質研究的又一個諾貝爾化學獎。生物是一門如此重要的學科,也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只有既掌握紮實基礎知識又具備過硬綜合能力的人才能為之開疆拓土。這恰恰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拔尖人才培養的理念。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拔尖人才培養,從屬於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又稱「珠峰計劃」)。這項計劃是教育部為回應「錢學森之問」而出臺的一項人才培養計劃,由教育部聯合中組部、財政部於2009年啟動,力求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有所突破,營造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和政策機制。
自2009年開展基礎學科拔尖人才計劃以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之前確立的國際化培養、個性化培養、注重科研實踐的方向上大力推進,進行了學生遴選、課程設置、國際交流、科研實踐等多方面的切實改革,創新培養制度、營造學術氛圍,為生物及其他學科領域領袖型人才的培養增磚添瓦。
著眼綜合,育優擇優——嚴格的學生遴選
生物學研究不僅強調生物學科本身的基礎知識,還需要濃厚的興趣、探索欲和紮實的自然科學素養。因此,生命科學學院從各個方面為招生提前做足準備。生命科學學院優秀教師每年為多所中學學生開設講座,促使他們了解生物學科,及早培養生物研究興趣。此外,學院為高中生物教師開設暑期培訓課程,深化其對生物的認識,以精進教學能力,從根本上為生物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生命科學學院招生極其強調綜合能力。招生時,學院會專門從數理化競賽生中挖掘生源,吸納擁有較高自然科學素養、對生物研究感興趣的人才。對於生物競賽保送生,採用「提前進入北大」模式,邀請數學學院教師在北大附中開設專門課程,提升其數理能力,為日後的定量研究、批判性思考做準備。
更重要的是,生命科學學院不主張「唯分數論」,對學生採取全面評估體制。在學生的領導力、人文素養和批判性思維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李沉簡專門開設了博雅課,就是對招生時採取綜合標準的延續。
求真務實,銳意改革——新型的課程設置
生命科學學院的課程改革走在北大前列。在興趣培養方面,學院從學生需求出發,對拔尖學生降低學分要求,這使得學生更有精力專注於核心課程,避免因「水課」削減學科興趣。此外,學院對一些核心課程實行難度分層,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直接進入高級課程,使所學內容與學習能力相掛鈎,真正學有所得。
在教學模式方面,學院大力推廣小班討論課。生命科學學院的兩門核心必修課程「生物化學」和「遺傳學」都先後開設了小班討論課,每個班級人數限制在10-15人,每門課每學期共有8次,每次3小時,分別選取生物化學領域和遺傳學領域最經典的8個課題,教師提供16篇經典文獻,並由學生自行補充16篇相關文獻,由學生自主報名主講討論,教授帶頭組織討論並點評,並由高年級強化挑戰班同學擔任助教。小班討論要求學生提前閱讀大量英文文獻,了解學科的發展歷史,並在課上積極發言,在彼此的討論中強化理解已經學習過的基礎知識。並且,一些專業必修課開有中英文兩個班級,分別在春季和秋季平行開課,資深教授主持建設MOOC課程也在Coursera平臺上線,採取中英雙語授課,為學生靈活選課提供更多自由選擇。
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等多方面,學院以立足基礎教育同時緊跟國際科研前沿為理念,致力於培養與國際接軌的一流生命科學領域高端人才。生命科學學院開設了採用全英文講授的必修和選修課課程「生物化學」「基礎分子生物學」「人類遺傳學:連鎖分析及疾病遺傳學」「分子進化暑期課」等,此外,學院聘請資深外教對學生就論文寫作、學術文章研讀等方面進行培訓輔導,如每學期都開設「科學研究基本技能」課程。同時,學院將國外知名大學的課程搬進北京大學的教室,讓中外學生同班上課,進行學術交流。
在拔尖培優方面,學院開設「強化挑戰班」。除了強大的資源支持、小班討論和英文授課等特點外,還為拔尖計劃學生開設專門課程:生命科學前沿文獻閱讀討論(Journal Club)。該活動每兩周進行一次,每次由3-5名學生提出一個共同感興趣的領域內的生物學問題,挑選相關的經典或前沿文獻,主動聯繫具有該領域研究經驗的校內外老師進行指導。充分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
勵學躬行,開拓眼界——豐富的科研訓練
生命科學學院注重科研訓練。在新生入學之後,學院就為每位新生分配一位教授作為導師,同時學院設計十幾到數十個教學tracks,本科生可以在導師指導下,基本教學要求的框架內,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track,保證低年級學生入學之後就能迅速找到方向,緊跟導師融入科研體系。
此外,生命科學學院鼓勵拔尖計劃學生走出國門做科研。不僅為海外留學和交換項目設立專門基金,還對學生進行提前半年規劃研究內容的要求,以確保同學們高效融入研究環境、有所收穫。
小荷露尖,鳳雛初啼——豐碩的培養成果
最近幾年,生命科學學院在本科生科研實踐、國際交流等方面都有了顯著進展,越來越多的優秀本科生從項目中受益。在本科期間發表SCI論文的學生,尤其是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數量顯著增加,兩年累計有本科生發表56篇SCI論文,其中2014年的第一作者SCI文章有9篇,是2013年的兩倍多。拔尖計劃內學生在二年級之前100%進入課題組進行科研實踐,95%以上本科生進入課題組進行科研實踐。
畢業後進入國際頂尖大學一流實驗室進行科研深造的學生越來越多。最近三年,共有近70名本科畢業生進入哈佛、劍橋、等世界名校深造,而且都得到接受方的高度好評。奧地利孟德爾分子植物學研究所的Wolfgang Busch教授在接收生命科學學院學生進入實驗室進行課題研究後發來祝賀:「…This was the best student I supervised so far (and I supervised many students in USA and Europe). I congratulate the program for producing such excellent students. I can foresee a bright future for the student.」在生科院2014年底的國際評估中,本科生教育獲得了由Harvard、 MIT、Oxford、UCLA等世界名校教授的高度評價。在最近的博士生招生中, Harvard生物醫學的三個主要院系邀請中國學生面試,生命科學學院的四年級學生佔了80%。
編輯:白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