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GDP10強城市8城為省會,副中心城市多在區域30強之列

2020-12-09 山川行

山川網:關於中國廣闊的中西部地區城市發展格局,未來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呢?

在2020年年尾,《求是》雜誌此前曾刊發高層重要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

在「完善城市化戰略」一章中,文章指出:

東部等人口密集地區,要優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合理控制大城市規模,不能盲目「攤大餅」。要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結構。

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個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

我國現有1881個縣市,農民到縣城買房子、向縣城集聚的現象很普遍,要選擇一批條件好的縣城重點發展,加強政策引導,使之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點。

東部城市不能盲目「攤大餅」,中西部省區要避免「一市獨大」,選擇一批條件好的縣城重點發展……

這一定位可謂高屋建瓴,為下個十到二十年,我國不同層級的城市發展指明方向。

而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我們陸續推出了幾篇關於未來中國區域經濟均衡型發展路線的思考。不過在這些推文中,我們主要以全國範圍內當下均衡型發展表現最為突出的長三角或江蘇省為例進行解讀。

而關於中西部地區省份的均衡型發展該如何定位,此前我們較少提及。今天,我們就來通過整理和對比中西部地區的GDP十強城市、三十強城市經濟發展情況,來和大家進一步討論下這一話題。

2020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區GDP十強城市

在此前的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城市三十強相關推文中,我們已經簡要介紹過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中西部城市情況。

那麼具體到單獨討論中西部地區,2020年前三季度區域GDP十強城市依序為:重慶、成都、武漢、長沙、鄭州、合肥、西安、昆明、南昌、洛陽。對比2019年排序,區域內部僅長沙、鄭州二市排名互換,其餘未有變動。

從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中西部地區的GDP十強城市來看,可以比較鮮明地發現,十座城市被劃分成為三個梯隊(陣營)——

第一梯隊:重慶、成都、武漢。

如果回顧2019年的全年GDP總量,以上三市均已超過了1.6萬億元,與後面二三梯隊城市拉開了至少5000億元左右的體量。在一般的中國城市等級劃分標準中,這差不多正好是拉開了一個級別的差距。

而從同期全國的城市排名中也可以得到相應體現,重慶、成都、武漢是目前中西部地區唯三進入全國GDP十強的城市。其餘城市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基本沒有可能進入全國十強的名單之中。

雖然武漢市在2020年經濟發展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仍舊穩住了全國十強的席位,且2021年回歸應有發展速度與水平是大概率事件,並不影響中西部地區的頭部城市格局情況。

第二梯隊:長沙、鄭州、合肥、西安。

這個梯隊的四座城市是中西部地區城市的中堅力量,是未來最有可能影響中西部地區區域經濟和城市生態格局的關鍵因素。這其中,長沙、鄭州晉級萬億GDP城市不久,合肥、西安則有望在今年邁入城市發展歷程的新階段,這無疑是中國中西部地區的高光時刻。從排名上看,未來中西部地區十強城市將有望全面殺入同期全國二十強的陣營中。

這裡我想多插一句嘴,在中國的這片獨特的文化氛圍下,任何行業任何領域的「第二」,似乎都是不被人所記得的。所以有時候我們在討論城市時,如果身處被劃分在第二梯隊裡的城市,即使嘴上不說,心裡也往往希望自己所在的城市能夠再進一步,離舞臺中央更近一些。

但如果我們綜合如不同的人出身完全不同這一點思路,不同的城市間起點也大有不同。在許多排名中身處第二梯隊的成員,往往都是拼搏進取心最強烈的一個群體。和他們的起點相比,他們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躍進。而在他們的面前,也有非常清楚的追逐目標和對象,這無疑是十分難得的一件事。

第三梯隊:昆明、南昌、洛陽。

中西部地區十強城市中的第三梯隊,仍處於城市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期。從經濟總量來看,它們普遍應該被列入三線城市中頭部的位置。

在此前我們的相關推文中我們有提到,近些年中國二線城市關於經濟體量的門檻一直都在持續升高,它是個動態標準而非靜態標準。從2019年的最新數據來看,這一門檻至少已經達到了8000億元左右的位置。而昆明、南昌、洛陽三市距離這一門檻普遍還有一兩千億元的差距。未來想要突破,還需要非常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實現。

中西部十強城市中,有9座城市都屬於高行政級別城市。包括8座省會城市和1座直轄市,僅有河南洛陽一市為普通地級市,其排名也正好在十強榜單的尾部。

關於當下階段中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十強城市,我們有理由進行更加深入一些的了解與對比。而以下的一些數據,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發現,雖然十城同處在中西部十強城市的範圍內,但是內部的差異性依舊是十分顯著的。

2019年中西部地區GDP十強城市經濟數據

關於中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十強城市,相較於東部沿海的經濟強市而言,十分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對於人口規模的依賴度相對要更高些。

在過去我們關於進出口貿易總額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相關數據的統計中,中西部城市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情況更為突出。所以,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大市與常住人口規模之間的關係自然也就是更加的密切。

中西部十強城市中,常住人口超千萬的城市就有一半: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均在此列。這其中,西安之外的其餘四城正好也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總量前四的城市。人口規模最為突出的重慶、成都兩市,不僅是目前中西部地區經濟總量最大的兩座城市,同時也共同組成了中國區域經濟「第四極」成渝城市群。

和東部沿海經濟強市相比,中西部城市的城鎮化進程仍處於發展期。所以和全市常住人口相比,主城區人口往往對於城市發展所處階段有更好的反映。前三的重慶、成都、武漢三市,主城區人口均已達到了800~900萬的超高水平。

從城市的匯聚資金能量來看,十強城市的階梯分布情況也較為明顯。重慶、成都、武漢三市平均達到了3~4萬億的規模。之後各梯隊基本均勻分布在2萬億左右、1萬億左右的規模。

在高新企業數量上,武漢市憑藉突出的科教資源優勢斬獲頭籌,超過了4400家。緊隨其後的是西南地區科教大市成都的4100多家和西北地區科教大市西安的3600多家。

除此之外,擁有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的長沙市和擁有中國科技大學的合肥市,在高新企業數量上都有與之相匹配的規模。在這一維度上,我們可以看到作為普通地級市上榜的洛陽市的明顯短板。

而在進出口貿易規模上,上榜的西部城市相較於中部城市有較為明顯的優勢。重慶、成都、西安三市的進出口貿易額整體較高,而中部地市中僅鄭州市相對較高,其餘武漢、長沙、合肥未來均還有不小的成長空間。

而對人均收入有較為明顯影響力的人均GDP數據上,中西部地區GDP十強市基本情況相近,除普通地級市洛陽之外,其餘城市普遍都在10萬元左右的區間(重慶市面積較大,相關數據一般會採用主城區部分,2019年約為9.5萬元)。

在人均GDP數據值上,武漢市和長沙市的表現最為突出,已經達到了14萬元左右。這一水平,大體上已經和東部地區的主流城市並不太大區別。

2019年中西部GDP三十強城市經濟數據

在上述關於中西部地區區域經濟格局的描述中,我們發現過去十多年間,中部省份普遍採取了匯聚全省資源發展單一區域經濟核心的道路。呈現出的結果,也就是上文中我們已經講到的,GDP十強城市中有8座均為省會城市。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這一路線有其必然性與正確性。

這裡大家可以試著想一想,在一個區域當中,如果地方政府採取聚集型單一核心發展路線,受到影響最大的應該是誰?肯定不會是區域內經濟發展最為落後的地市,因為它們本身基礎就十分薄弱,經濟發展動能也很薄弱。

顯而易見,區域內排名與第一最為接近的,第二、第三位的城市,受到的影響是最為顯著的。因為它們的基礎和資源情況,在區域內是比較突出的,所以在聚焦區域資源的過程中,它們需要付出的自然也是最大的,從而自身發展受到的影響也就是最為顯著的。

而伴隨著時間即將邁入2021年,無論是從上層的發展定位預期,還是從民間普通百姓的生活期許,都迫切期望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國中西部地區區域經濟格局能夠逐漸發力培養多中心模式,讓更多百姓從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受益。

如何發掘和設立區域副中心城市呢?要素自然不止一個,但經濟基礎無疑是最首當其衝的硬門檻。於是,我們重新整理了如下的「2019年中西部GDP三十強城市(10-30名)經濟數據」。

正巧,這些排名在中西部地區經濟總量前30位的城市,最低GDP數值也超過了3000億元,全部都能夠坐穩三四線城市的陣營,符合成為區域副中心城市或區域多中心發展的基本經濟體量入圍門檻。

在上文中的中西部地區GDP十強城市中,共有多達9個省級行政區上榜。這其中,如果排除直轄市重慶沒有下轄地級市以外,其餘的8個均為設市省份(四川、湖北、河南、湖南、安徽、陝西、雲南、江西)。

而從2019年的中西部地區GDP三十強城市分布來看,各省份的均衡性表現也是差別巨大。情況相對較好的,是河南、湖南和湖北三省。

其中,河南省共有5座城市入圍了中西部地區GDP三十強,除了省會鄭州之外,洛陽是中西部地區GDP排名第10位,南陽是第17位,許昌是第25位,周口是第27位。

而得益於河南省自身龐大的人口規模,所以即使在省會鄭州常住人口人口已超千萬的背景下,以上四市的人口規模均保持了不低的水平。特別是南陽,2019年常住人口高達1003萬,在普通地級市中十分突出。

而從省內的地市區位分布上,洛陽、南陽、周口分別歸屬於豫西、豫南、豫東三個不同的方向。所以未來河南省在謀劃區域經濟多中心驅動發展時,具有相對明顯的候選名單優勢。這其中,古城洛陽和南陽的先天優勢,十分突出。

湖南的情況和河南有相似之處,在中西部地區GDP三十強的名單中,湖南省上榜城市也達到了5席之多。除了省會長沙之外,嶽陽、常德、衡陽、株洲分別排在中西部地區GDP排行榜上的第18位、第19位、第26位、第30位。

而從省內區位分布來看,除了株洲屬於長株潭一體化範圍之內,其餘三城基本上是與省會長沙等距離分布的:嶽陽在長沙之北,衡陽在長沙之南,常德則在長沙西北。

但整體來看,湖南省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的幾座城市,比較高度集中在湖南省的東北向,在全省的西部和南部廣闊地域內,缺乏優質候選成員,這對於未來湖南省的均衡發展之路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和上述兩市對比,湖北省的上榜城市數量雖然只有3城,其中再除去省會武漢後就只剩下了襄陽和宜昌2座城市。但是,二城的經濟基礎條件在整個中西部地區省會之外城市中優勢極為突出。在中西部地區城市GDP排名中,分別排在了第11位和第13位。

而好巧不巧的是,武漢、襄陽、宜昌的分布位置連線後正好呈現出一個三角形,這與湖北省本身的地形結構高度匹配。而且,襄陽和宜昌又分別處在武漢上遊的漢江、長江之上,通過航道與下遊的武漢形成密切的關聯。在選擇區域副中心這件事上,湖北省是最不需要浪費時間和精力的。未來,只需要將資源更多合理地分配到襄陽和宜昌二市身上,湖北省的區域經濟三角就可以逐步走向正循環。

以上三省之外,陝西省此前已經公布未來要走「西安+榆林」雙核驅動之路;江西省則宣布同時支持贛州、九江成為江西省區域副中心城市。通過上述的表格資料,我們也能夠發現這是當下二省實際的區域格局下,未來發展必然的選擇。

不過,目前以上三城的發展都存在不小的壓力。榆林市雖然目前擁有尚可的經濟基量(4000億元+),但在全國範圍內區位優勢並不明顯,與人口相對稠密的經濟腹地距離較遠,交通便捷性遠遜色於省會西安,在貿易物流方面仍存在不小的短板。

而贛州和九江方面,未來最難還在於如何平衡與省會南昌之間的關係。不同於四川、湖北、湖南、河南、陝西等省份現階段各自省會城市經濟優勢地位均已顯著確立,未來區域均衡發展工作重點更多在於如何合理分配區域資源。南昌市目前自身尚處於發展資源捉襟見肘的階段,短期內無力於調撥更多省內資源支持贛州、九江二城發展。

而這一情況,參考其他中西部代表性省會城市的發展經驗,至少也要等待南昌市自身經濟規模達到8000億元左右的規模時,才能夠得到有效的緩解。而結合南昌市當下的經濟基量和經濟增速,這顯然不可能在近兩三年內得以迅速實現。

而比江西省更難的,則是省會表現極為突出的四川省。因為成都之外,四川省目前尚無一城經濟體量能夠進入中西部地區的三十強名單(排名最高的綿陽市2019年為中西部地區第34位)。也就說,單就經濟基礎而言,四川省目前尚無一城真正符合成為區域副中心的最基本條件。這也是為什麼,相比其他多個省份均已明確表態支持哪些城市成為省份副中心城市,而四川省此前則一直寬泛地表示支持省內各地市公平角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根源所在。

如果我們認同中國區域經濟的下個階段將是均衡型發展定位逐漸成為主流的時代,那麼當下的中國中西部地區,為數不少的省份應該說都還沒能做好相應的準備。只不過一些省份是已經意識到這點,一些省份則尚未意識到;一些省份是已經有了十分合適的候選成員,一些省份則還處於艱難的抉擇之中。

如果說經濟活躍、宜居幸福的城市是分布在中國版圖上的點點星光的話,我們希望在十年之後,中國廣袤的中西部地區,能夠在當下的一眾省會城市之外,看到更加均衡、更加多彩的滿卷星光,就像今日的東部沿海省份,特別是長三角城市群那樣。

我想,那才是中國億萬普通百姓心中,真正的繁華盛世應有的氣象。

相關焦點

  • 中西部要發展非省會城市,哪些城市的機會來了?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一城獨大」並非武漢獨有,當強省會時代來臨,中西部和東北各省都在加強省會城市的建設。與此同時,發展非省會城市,促進區域經濟往更平衡、更協調方向發展,也成為多地共識。武漢「一城獨大」?
  • 中西部30強城市:省會獨大,中部優勢明顯,有你的家鄉嗎?
    十強城市,重慶為直轄市,佔據榜首,八個為省會城市,只有洛陽一枝獨秀,是普通的地級市,可以說省會獨大成為了中西部城市的主調。 這十個城市按照GDP大致可以分為三檔,重慶、成都、武漢為第一檔,他們都位列全國前十,體量大,實力強;長沙、鄭州、合肥、西安為第二檔,屬於二線城市中的中堅力量,區域中心城市,都具有自己的比較優勢;昆明、南昌、洛陽為第三檔,居於三線城市的頭部,正處於快速發展之中。
  • 中西部地區GDP10強,西部僅4個城,中部一省2城市榜上有名
    而這四大經濟分區的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目前都處於快速發展中,在經濟和城市結構中存在著很多相似之處,所以大家常常把它們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18年中西部地區GDP10強到底是哪些?有哪些省會城市會落選呢?中西部地區GDP第一城——重慶。
  • 「副中心」突圍,江西北強南弱格局能否改寫
    贛州 圖片來源:攝圖網舉全省之力打造「強省會」,是近年來區域發展的的主流趨勢。尤其在中西部省份,表現更為突出。一直希望尋找「存在感」的江西,近年來做大省會的聲量日益提高。去年5月,南昌被賦予「彰顯省會擔當」的重大使命。
  • 中西部要發展非省會城市 哪些城市的機會來了?
    中西部要發展非省會城市,哪些城市的機會來了?  近日,一則「世界第二、國內最長環線地鐵在武漢開工」的新聞,在網上再次掀起了關於「一城獨大」的熱議。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一城獨大」並非武漢獨有,當強省會時代來臨,中西部和東北各省都在加強省會城市的建設。與此同時,發展非省會城市,促進區域經濟往更平衡、更協調方向發展,也成為多地共識。
  • 中西部要發展非省會城市,哪些城市的機會來了?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一城獨大」並非武漢獨有,當強省會時代來臨,中西部和東北各省都在加強省會城市的建設。與此同時,發展非省會城市,促進區域經濟往更平衡、更協調方向發展,也成為多地共識。武漢「一城獨大」?
  • 第一財經:2019年中國城市GDP50強 17城超萬億
    從省份來看,50強中,江蘇佔比最多,共9個;浙江第二,共7個;此外山東5個,福建和廣東各4個。這5個省份入圍的城市之和達29個之多,佔比接近三分之二。其中,江蘇省內13個地市有9個入圍了50強,且這9個城市的GDP全部超過5000億元。
  • 培育多個中心城市,中西部七省哪些地方可以勝出
    文章指出,中西部有條件的省份,要有意識地培育多個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一些省會城市「一市獨大」對於省會城市在區域中的地位,我國一般習慣用城市經濟首位度這一指標來衡量,就是省會城市GDP佔全省GDP的比例。
  • 「副中心」突圍,江西北強南弱格局能否改寫
    贛州 圖片來源:攝圖網舉全省之力打造「強省會」,是近年來區域發展的的主流趨勢。尤其在中西部省份,表現更為突出。一直希望尋找「存在感」的江西,近年來做大省會的聲量日益提高。去年5月,南昌被賦予「彰顯省會擔當」的重大使命。
  • 中西部大省扶植副中心,到底難在哪裡?
    中西部哪些省份需要在省會之外扶植副中心近年來,不少中西部省份,依靠「強省會」策略,做大省會,全面吸引本省人口回流,成果顯著,代表城市如武漢、鄭州、長沙、西安等。但與此同時,各種資源高度集中於省會,進一步導致區域間不平衡的觀點也不斷被提及。日前,《求是》雜誌刊發重要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
  • 「一城獨大」不再有 中西部發展非省會城市會有哪些機會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一城獨大」並非武漢獨有,當強省會時代來臨,中西部和東北各省都在加強省會城市的建設。與此同時,發展非省會城市,促進區域經濟往更平衡、更協調方向發展,也成為多地共識。武漢「一城獨大」?武漢是湖北省省會,不僅是中國的地理中心,也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及綜合交通樞紐,還是中部地區唯一的副省級城市。
  • 前三季度城市GDP50強:西安增速第一,萬億級城市或擴至22個,中西部...
    強省會閃耀西安增速第一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前三季度50城GDP之和約為38.94萬億元,佔全國GDP的53.87%。從前三季度GDP增速來看,50強城市中有10個城市超過了3%,分別是西安、南通、南京、杭州、常州、長沙、濟南、福州、長春和廈門,這10個城市主要來自華東地區以及中西部的強省會。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華東地區的中心城市本身的經濟基礎非常好,今年以來投資幅度也比較大。
  • 第一財經:2019年中國城市GDP50強 17城超萬億
    從省份來看,50強中,江蘇佔比最多,共9個;浙江第二,共7個;此外山東5個,福建和廣東各4個。這5個省份入圍的城市之和達29個之多,佔比接近三分之二。其中,江蘇省內13個地市有9個入圍了50強,且這9個城市的GDP全部超過5000億元。
  • 2021年,中國沒有拋棄「強省會」!
    >寶雞副中心城市和漢中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加快榆林交通樞紐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建設……這意味著,在陝西,在西安這一強省會之外,寶雞、漢中、榆林都獲得了戰略層面的重視。這一提法,將成都的強省會地位轉換為「強都市圈」地位,成都的重要性仍舊獨一無二。在成都之外,也要培育經濟副中心。可見,在中西部省份,即便是大力培育副中心城市,也不否認做強省會本身的積極意義。03為什麼「強省會」戰略突然出現了分歧?
  • 中國大陸人均GDP10強城市,北上廣深不是第一
    大陸城市排名一般以GDP為重要的參考指標,城市人均GDP佔據比較小的比重,中國大陸人均GDP10強城市,又有哪些城市?有幾個城市出乎大家的意料,今天聊聊中國大陸人均GDP10強城市,希望大家能夠喜歡。你關心的城就是我關注的,話城市發展,盡在地資訊,總有一座城,是你的歸宿!一、中國大陸人均GDP10強城市人口、面積、GDP總量、人均GDP排名(詳見下表)
  • 江蘇「最優秀」城市,經濟實力比省會還強,但它為何不是副省級市
    說到蘇州,很多人首先會想到蘇州的園林,小橋流水,亭臺樓閣,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被人們譽為「人間天堂」,蘇州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最著名的旅遊城市之一,不過很多人說,蘇州城不但有「顏值」,而且還「多金」,它是中國最強的地級市,還是江蘇這個經濟大省內,
  • 四川副中心城市雛形已現!宜賓將成為四川第一個副中心城市!
    自2018年四川提出「一幹多支、五區協同」的發展戰略以來四川地級市的發展得到了明顯「提速」;在穩健提升全省經濟發展大局下,四川再次提出了建設經濟副中心的構想,一時間有條件的城市都紛紛開足馬力為創建省域經濟副中心做足了準備。
  • 2020年前三季度GDP城市排名 前三季度城市GDP50強
    長春領跑東北  不僅是這些GDP萬億級以上或者準萬億級的強省會,一些經濟實力一般的省會,也在積極提高省會首位度。  比如,河北省提出,「十四五」期間將加大省會建設支持力度,打造石家莊現代化都市圈,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 前三季度城市GDP50強
    強省會閃耀西安增速第一根據記者統計,前三季度50城GDP之和約為38.94萬億元,佔全國GDP的53.87%。從前三季度GDP增速來看,50強城市中有10個城市超過了3%,分別是西安、南通、南京、杭州、常州、長沙、濟南、福州、長春和廈門,這10個城市主要來自華東地區以及中西部的強省會。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記者分析,華東地區的中心城市本身的經濟基礎非常好,今年以來投資幅度也比較大。
  • 山西5強城市對比陝西5強城市,6個維度PK,山西完敗
    文/笑晨話城市,持續更新稿件山西5強城市對比陝西5強城市,同樣是3700多萬人口的省,6個維度PK,山西和陝西差距還真不小你關心的城就是我關注的,話城市發展,盡在@笑晨話城市本地資訊,總有一座城,是你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