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ast咖啡烘焙雜誌 |烘焙 |蘇拉威西溼刨咖啡Buntu Sesean Sapan Wet Hulled

2021-02-17 Roast雜誌運營

介紹by Chris Kornman

儘管颱風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破壞仍在繼續,尤其是最近印尼蘇拉威西島(Sulawesi)的地震和海嘯,但太平洋地區的咖啡卻迎來了豐收的一年。

2018年9月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一場海嘯造成數百人死亡。最近發生的一系列自然災害,包括印度尼西亞最近發生的致命地震和海嘯,在整個亞洲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命損失。聯合國減災辦公室(UNISDR)說,多達160萬人可能受到在蘇拉威西島一個偏遠地區發生的7.5級地震和海嘯的影響。

本款咖啡產自於蘇拉威西島的小農種植者,它們本身就很可愛——柔滑的口感,伴以清涼的薄荷香,雪松和葡萄乾的濃鬱氣息,以及茶和黑莓的味道。

位於南蘇拉威西的Tana Toraja Regency是一個著名的咖啡種植區,生產這批咖啡的農民生活和工作在塞西山脈( Sesean Mountain range)的山坡上。山脈東坡的咖啡櫻桃被運到Minanga集鎮,山脈西坡的咖啡櫻桃被運到Sapan做加工處理。2015年之前,這些農民都是自己加工處理咖啡,但自那以後託拉雅咖啡種植者合作社(Cooperative of Toraja/也被翻譯成為託拉賈 )的成立,為社區提供了從教育到基礎設施的支持服務。

溼刨(wet hulled )製作工藝在鄰近的蘇門答臘島(Sumatra)的咖啡生產歷史上根深蒂固。但蘇拉威西島(Sulawesi)相對較早地擺脫了荷蘭殖民的影響,因此,咖啡種植的引進晚於蘇門答臘島,並形成了自己的水洗處理加工(washed )傳統。然而,20世紀70年代,市場對溼刨咖啡(giling basah/當地對溼刨處理的稱呼)需求不斷增加改變了蘇拉威西島的水洗處理傳統,而轉為溼刨處理法,這款咖啡是我們見過的蘇拉威西島最好的溼刨處理咖啡之一。

溼刨處理過程通常需要去除果皮果肉,然後是一個短暫的乾燥期,減少咖啡中的水分到20-45%之間。然後,咖啡被送到處理廠,在那裡,仍然處於潮溼狀態的羊皮紙被除去。這種做法起源於印尼在荷蘭殖民者統治下最早的種植時期,這種做法將供應鏈前端(乾燥及處理)的勞動力和時間最小化。溼刨處理法的咖啡有獨特的翡翠綠色,同時也留下了世界上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濃鬱的泥土(earthy )味道。

我們很高興將這種獨特,乾淨,風味複雜的溼刨處理法咖啡介紹給大家。

生豆分析 by Chris Kornman

像蘇拉威西這樣的溼刨處理咖啡,在分級和烘焙方面總是一個挑戰。雖然咖啡的含水指標良好,但是相比之下,水活性/度有點高(這是溼刨處理的典型特徵)。然而,豆形相對較大,有令人驚訝的密度。

本款咖啡中包含有的三個不同品種( varieties)都有趣的故事。 Typica品種是印度尼西亞對阿拉比卡咖啡基因庫的貢獻,阿拉比卡咖啡最早採集於葉門,大約在18世紀初沿印度的馬拉巴爾海岸線運往其他地區。之後,阿拉比卡咖啡在爪哇島上傳播開來,受歡迎程度不僅迅速蔓延到整個太平洋地區,還(通過阿姆斯特丹和巴黎的植物園)蔓延到美洲。Typica品種的第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咖啡品種。可以通過它狹窄的葉子,細長漿果和它的圓錐形灌木的外觀來識別。

印度尼西亞和太平洋其他地區的大部分的Typica品種被19世紀末期的一次大規模葉銹病所摧毀。 隨之,Liberica和Robusta(羅布斯塔品種)被引進。20世紀,對病蟲害有較強抵抗力的阿拉比卡雜交品種逐漸統治了這一地區,在本款咖啡中就有這些阿拉比卡雜交品種:Catimor和S-795。

Catimor開發於1959年的葡萄牙,是許多雜交亞/子種的總稱,這些亞種的遺傳基因包括Caturra-巴西 Bourbon變種和Timor Hybrid。Timor Hybrid雜交種是太平洋咖啡地區的另一種獨特的咖啡遺傳基因,它是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的自然雜交,這是一個極不可能的結合,因為阿拉比卡的染色體數量是C. canephora的兩倍。 Hibrido de Timor(簡稱HdT)及Catimor都以高產和抗病性著稱。儘管有著羅布斯塔的血統,從遺傳學上講Catimors還是被歸類為阿拉比卡品種。

S-795品種在印度尼西亞分布得相對廣泛,S-795是最初在印度開發的S型(當地稱為「Linie S」 系列)品種成員之一。這個系列以S-795最具代表性,也稱為Jember。S-795是由肯特( Kent)和S228這兩個抗性親本培育而成,與卡蒂莫 (Catimor) 一樣,S-795也是一個抗性雜交品種。肯特屬於純正的Typica品種,S228屬於兩個不同種(阿拉比卡和賴比瑞亞)的兩個個體間自發性雜交(種間雜交)的結果。

Ikawa烘焙分析by Jen Apodaca


我們使用Ikawa做了兩個烘焙曲線。這款溼刨處理的蘇拉威西咖啡酸度明亮,乾淨,巧克力味十足。它在生豆物理特徵評估中非常突出:高密度、高溼度、高水活度,豆形大。烘焙中我縮短了脫水階段時間,使咖啡就有更長的非酶褐變時間。這一改變使我的一爆溫度降低了近10華氏度。這個烘焙曲線也適合我在Probatino鼓式烘焙機上的烘焙。

兩個烘焙曲線中的溫度分布相同,但風扇轉速設置略有不同。烘焙1,在轉黃點到烘焙結束之間四分之三處,風扇轉速從80%降到了65%。烘焙2,在轉黃點到烘焙結束之間的中間處,風扇轉速從80%下降到65%。在烘焙過程中,一爆溫度略高於其他水分活度較高的咖啡,而且一爆的時間也較晚,因此,這減少了烘焙發展時間。

杯測中,烘焙1亮而甜,帶有熱帶水果的味道和新鮮的菸草味。烘焙2中有了更多的糖褐變口味,以及更強烈的水果口味,如葡萄乾、無花果和棗,口感柔滑,巧克力味十足。在兩個烘焙都有一種飽滿而柔滑的口感,這在蘇拉威西的咖啡中是非常珍貴的。無論你喜歡那個烘焙,它們都非常乾淨,非常甜。我個人特別喜歡烘焙1,因為它的酸質充滿活力。

衝煮分析by Sandra Elisa Loofbourow

這款溼刨處理蘇拉威西咖啡超級有活力。使用V60衝煮,可以感受到桃子,檸檬草,香草,蜜瓜香氣。平衡感也不錯、屬於那種容易入口,可以大口大口喝的可愛咖啡。

儘管不到三個月前我就校準了我的EK43,但我還是不得不使用了大約80克咖啡,才得到了理想的研磨度。

儘管萃取有些過度,但這款咖啡還是很亮,味道也很好:白葡萄、桃和覆盆子都很明顯。蜂蜜、香草和棗子的甜味緊隨其後。檸檬草、桉樹和酸橙的味道很有可能是過度萃取的結果,但它們並沒有削弱風味主體,反倒給咖啡增加了一層複雜度。

鮮為人知的咖啡品種HdT

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S795咖啡的處理與風味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roast咖啡烘焙雜誌 | 烘焙 |如何烘焙不同產區的咖啡
    the craft of coffee roastingroast雜誌是一個自由交流平等學習的開放式平臺讓更多讀者在分享中提升自我正文烘焙來自哥倫比亞
  • roast 咖啡烘焙雜誌| 烘焙|哥倫比亞San Pedro全水洗
    本文經Royal coffee許可轉發,roast雜誌編譯,用於精品咖啡學習與推廣。roast雜誌7-8月中文版正在發行歡迎訂閱。7-8月刊本土內容主題是雲南精品咖啡(水洗組)生豆分析,roast雜誌邀請雲南咖啡種植者,烘焙機製造商,烘焙師,咖啡師共同介紹雲南精品咖啡。
  • roast 咖啡烘焙雜誌| 產地 |鮮為人知的咖啡品種HdT
    roast雜誌3-4月刊即將發行 鮮為人知的咖啡品種「Hibrido de Timor」 Roast>本文摘自《roast》雜誌2018年3-4月刊◎東帝汶北海岸廣闊滿原始的海灘,靠近東帝汶首都帝力太平洋的火山區「環太平洋火山帶」(又稱「太平洋火環帶」),因其異國風情以及當地風味狂野不羈的咖啡多年來一直吸引著眾多的咖啡人士。
  • 印度尼西亞曼特寧咖啡特點|日曬曼特寧咖啡和溼刨曼特寧咖啡區別
    與前兩款最大的區別,在於使用常規溼刨處理法後,還增加了陳年存放的過程。前街咖啡日曬曼特寧咖啡處理法溼刨法是一種快速處理咖啡豆的方法,刨去咖啡豆的果皮與果肉前街咖啡溼刨處理生豆日曬處理則省去了發酵過程,直接將篩選好的咖啡果實拿去晾曬,直至含水率降至12%,最後再刨去果皮果肉。日曬處理的曼特寧咖啡豆比較圓整,豆色綠中帶黃。
  • 咖啡豆烘焙 | 咖啡烘焙記錄全程詳解!
    淺焙――當豆子迸發出第一聲輕響,體積同時膨脹,顏色轉變為可口的肉桂色,所以又稱為cinnamon roast或half-city roast。酸性主導了淺焙豆子的風味,質感和口感都尚未充分發揮,因此一般都做為罐裝咖啡使用,無法滿足真正的咖啡行家。  中焙――烘焙10-11分鐘時,咖啡豆呈現優雅的褐色。
  • 圖文詳解咖啡果加工過程,風味特點及烘焙變化
    Wet-Hulling 溼刨   溼刨 (Giling Basah),是印尼特有的一種水洗系處理方式,它的方式是:   去果皮果肉   帶著果膠乾燥,到含水率 40左右,通過機器來直接去除羊皮紙
  • 詳解咖啡烘焙程度|深度烘焙咖啡、中度烘焙咖啡、淺度烘焙咖啡
    現在很多咖啡店在跟顧客介紹不同咖啡豆的風味時,也會科普一些咖啡知識,其中有很多人關心的烘焙程度,深度烘焙與中度烘焙到底有什麼區別,今天前街咖啡就來解析這個問題。為什麼要烘焙咖啡豆?影響一杯咖啡味道的因素中,生豆佔60%,烘焙佔30%,萃取佔10%,所以說烘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 咖啡烘焙:建議烘焙咖啡和輕烘焙咖啡的烘焙程度不同
    咖啡最初只是櫻桃,經過加工,他變成了生咖啡豆,咖啡豆只有經過烘烤後才能激發其風味,不同的烘焙方式會使咖啡豆呈現出不同的風味。為什麼生咖啡豆的味道會在高溫下烘烤?事實上這是因為烘烤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讓我們解釋一下化學變化是什麼。
  • 咖啡烘焙:咖啡豆烘焙程度區別 深度烘焙咖啡與淺度烘焙咖啡推薦
    咖啡為什麼要烘焙?咖啡原本只是櫻桃,經過處理後才變成咖啡生豆,咖啡生豆只有經過烘焙後,才能激發咖啡豆裡面的風味,不一樣的烘焙會讓咖啡豆呈現出不一樣的風味。為什麼咖啡生豆經過高溫烘焙後會呈現出風味呢?在梅納德反應中花費較長時間的咖啡會增加其黏度,較短的梅納德反應則會生更多的甜度和酸質,因為如果梅納德反應時間過長,果酸以及會轉化成甜味的酸都會被破壞。我們前街咖啡烘豆師實驗烘焙咖啡豆時,也會改變梅納德反應的時間長度和強度,並記錄這些變化會帶給最終的風味什麼樣的影響。
  • 蘇門答臘曼特寧咖啡專題 | 咖啡工房研習課室
    、爪哇島和蘇拉威西島,其中又以蘇門答臘島所產的「曼特寧」最為有名。    曼特寧獨特的溼刨法            溼刨法,又稱溼脫殼法 Wet Hulling,在當地語言中也被稱為Giling Basah,是傳統的印度尼西亞咖啡處理法。
  • 星巴克的咖啡故事:咖啡的烘焙
    咖啡的濃香同樣不是與生俱來的。從厚厚的咖啡果殼剝出的咖啡豆,還需經過重重磨鍊,才能最終以沁香宜人的姿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星級咖啡師常說,烘焙咖啡是一件讓人激動的事情!因為在烘焙之前,這些咖啡原豆長的就像一顆顆小小卵石。從咖啡的種植者們利用自然方法或水洗方法,對這些咖啡豆進行初步處理開始,咖啡豆的精彩生命旅程就此開始了!
  • 咖啡烘培度有什麼區別?中淺烘焙與深度烘培咖啡怎麼衝 曼特寧
    前街咖啡表示影響一杯咖啡味道的因素中,生豆佔60%,烘焙佔30%,萃取佔10%,好的烘焙可以將生豆的產地個性發揮到極致。為什麼咖啡需要烘焙因為咖啡本身是生長在咖啡樹上的咖啡果實,經過了處理後才變成了咖啡生豆。
  • 咖啡香氣的秘密——咖啡烘焙
    淺烘焙 | 中烘焙 | 深烘焙大家都知道咖啡香氣濃鬱,但實際上生咖啡豆是沒有任何咖啡的香氣,只有經過烘焙,生咖啡豆中的內部物質發生轉化,才能產生咖啡的香氣,可以說咖啡烘焙的好壞直接決定咖啡的香氣小編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咖啡烘焙。咖啡烘焙的流程咖啡果成熟後,經過水洗法或自然法處理咖啡果。其中,水洗法就是把咖啡豆從咖啡果裡剝出來,再把咖啡豆放在水中浸泡,最後曬乾或烘乾;自然法就是,先讓成熟的咖啡果在樹上或地上曬乾再把咖啡豆剝離出來。
  • 烘焙度與烘焙方式之於咖啡味道的影響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去年的一篇名為《如何找到一款自己喜歡的咖啡?| 咖啡選購攻略》的文章裡,我已經大致提到了烘焙度決定了咖啡的酸與苦。一直想延伸,但究竟要延伸到什麼地步?這個度卻是很難拿捏的,畢竟我的工作是烘焙,若要把我所理解的烘焙理念一股腦說清楚,大概要講上一千零一夜了。
  • 曼特寧是咖啡品種嗎?為什麼黃金曼特寧咖啡會比曼特寧咖啡價格貴
    爪哇咖啡的香味和酸度比蘇門答臘島和蘇拉威西島的咖啡更勝一籌。爪哇最好的種植園是布拉萬(Blawan)、詹姆比特(Jambit)、卡尤馬斯(Kayumas)和潘庫爾(Pankur)等。爪哇摩卡咖啡是爪哇咖啡和葉門摩卡咖啡的混合品。
  • 生豆烘焙顏色詳解|淺度烘焙、中度烘焙、深度烘焙咖啡豆風味區別
    焦糖化反應溫度與咖啡烘焙烘焙過程中,有三個決定咖啡最後風味的要素必須控制得當:酸味,甜味和苦味一般而言,總烘焙時間越久,最後留下的酸味就越少,相反地,苦味則隨著越長時間的烘焙而越強,越深焙的咖啡會越苦。
  • 咖啡烘焙需要的指南
    咖啡烘焙指南烘焙是一個加熱過程,它使咖啡變成我們知道和喜愛的芬芳的黑褐色咖啡豆。 為什麼要烤?咖啡烘焙烘焙帶來了生咖啡豆內部的香氣和風味。豆以綠色保存,在這種狀態下可以將其保存而不會降低質量或味道。綠豆沒有烤豆的任何特徵-柔軟,海綿狀,咬起來有草味。 焙燒引起化學變化,因為將咖啡豆快速加熱到非常高的溫度。當它們達到完美的頂峰時,它們會迅速冷卻以停止該過程。
  • 咖啡100問014什麼是曼特寧咖啡
    100問                                               14個》            曼特寧咖啡是精品咖啡店經常可以見到的一款單品咖啡,就讓我們來學習下關於曼特寧的知識吧1.曼特寧Mandheling咖啡,產自印度尼西亞西端靠近印度洋一側蘇門答臘島
  • 咖啡的歷史·咖啡豆的烘焙
    咖啡的歷史·咖啡豆的烘焙咖啡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圍繞其淵源的故事也並不多見。雖然人們早在接觸咖啡前就喝上了茶,但咖啡的傳播與發展的歷史,卻與茶有著驚人的相似。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咖啡淵源,便是在衣索比亞,一個名叫卡爾代的牧羊人發現自己的羊吃了咖啡灌木旁的紅色漿果後個個興奮不已。隨後便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朋友,一個僧侶。僧侶和卡爾代也嘗了嘗那種紅色漿果,最後都變得亢奮,毫無倦意。原來是那咖啡漿果裡的咖啡因。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未經烘焙的咖啡漿果是一種主要的水果,常與蛋白質食物搭配食用。
  • 【星巴克咖啡課堂】咖啡豆的烘焙
    在容器裡烘焙10到11分鐘之後,咖啡豆的顏色變得越來越深。當烘焙到11或15分鐘時(根據咖啡的種類而定),咖啡豆的滋味就全部釋放出來了,這些滋味之間大都能達到平衡。這時,「第二次爆響」開始了,這標誌著咖啡豆的烘焙過程可以結束了。    不同的咖啡所要求的烘焙時間和溫度都是有細微區別的,星巴克為了把每種咖啡的最佳風味體現的淋漓盡致,不斷調整烘焙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