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盜墓的事就未曾斷絕。儘管歷朝歷代都嚴厲打擊這種違法犯罪活動,但因為利潤太高,所以一直是屢禁不止。而這兩年隨著盜墓小說和影視劇的火爆,盜墓賊還多了一個好聽的稱號——摸金校尉。在2011年,一夥「摸金校尉」便落網了。
2011年,浙江餘姚警方破獲了一起販賣文物案件。盜墓賊從一座古墓中盜取了大量的文物,剛準備交易時,便被警方逮了個正著。從盜墓賊的口中,警方得知古墓地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鎮五聯村。於是當地考古隊立刻趕往五聯村對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這座古墓為長方形石頂磚槨單室墓,南北平行相距兩米。古墓由甬道、排水道、墓道三部分組成,墓頂頂端還覆蓋著一整塊經過雕鑿的梅園石大石板。由於古墓被盜嚴重,所以出土器物不多,值得注意的是一具赭紅色漆木棺。這具木棺主體保存較好,長2.37米,寬0.7米,高0.92米,木棺厚10-11釐米,重1500斤,18個人才將其抬出墓地。由於木棺是用價格昂貴的金絲楠木製成,所以僅那個棺蓋,按現在的市場價來算,就價值一個多億。
而這座古墓的主人,根據專家的考證,正是南宋丞相史嵩之。史嵩之出身官宦世家,從祖父史浩是宋孝宗的老師,在孝宗時曾官拜右丞相。從叔史彌遠因在開禧北伐時誅殺了外戚權臣韓侂胄而成為朝廷新貴,在宋寧宗、理宗時期權傾朝野。他的父親史彌忠也官至提舉福建鹽茶事,且在政治上頗有才能。
嘉定十三年,史嵩之中進士,調任光化軍司戶參軍。不久後,他的叔叔史彌遠便問他:「我準備給你換個新職位,你想去哪?」史嵩之開口便是:「襄(陽)漢(水)一帶。」襄陽當時對於南宋的重要性,即使身居高位的史彌遠也不是很清楚,但史嵩之卻對此地做了深入的研究。他深知此地的重要性,所以希望能到這一帶做官。叔叔史彌遠滿足他的願望,調任他為襄陽戶曹。
由於史嵩之常年經營襄陽一帶,又時常暗中將襄陽地理和撤戍增防的機要情況報告給史彌遠,所以不到十年便成了京湖帥臣。紹定六年,史嵩之還聯合蒙古滅掉了金朝,讓南宋皇帝一雪前恥。嘉熙四年,史嵩之入朝拜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兩淮、四川京湖軍馬。在他為相期間,因為太過專斷而遭受非議。
淳祐四年,史嵩之遇父喪,但希望能奪情啟用。因為他主張與蒙古議和,所以遭到輿論反對。此後,他閒居十三年,不再出仕。寶祐五年,史嵩之去世後,被朝廷追封魯國公,諡號「莊肅」。但在德祐初年,又被奪諡。對於史嵩之,人們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功勳卓著,頗有才能。還有人則認為他獨斷專行,喜歡追求權力。而從他使用的金絲楠木棺材看來,他也確實不是什麼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