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童:祖母的季節

2021-02-13 名家散文

祖母的季節

文丨蘇童

掛在門楣上的粽葉已經發出了灰褐色。風颯颯地吹著那捆粽葉,很像是雨聲。真的下雨了,雨絲白茫茫地掃過村弄,在我家門前織起一張網,那捆粽葉又沙沙地響起來,像是風聲了。祖母坐在門檻上,注視著簷下的雨水像小瀑布一樣跌落下來,匯在石硌路上,匆匆忙忙地流走了。

很早以前祖母就聾了,但是那個秋天她說她什麼都聽見了。每天早晨她被雨聲和潮聲驚醒,便對灶邊燒火的母親說:「鳳英子,今天我要走了。」

但次年春夏時節,祖母還坐在後門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隻洗澡的大木盆裝滿了清水,浸泡著剛從湖邊葦地裡劈下的青粽葉,我家屋前屋後都是那股涼涼的清香味。我走過去把手伸進木盆,挨祖母罵了,她不讓人把碼齊的青粽葉搞亂了。我們白羊湖一帶的人都包「小腳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張粽葉裡,窩成一隻小腳的形狀來,塞緊包好,紮上紅紅綠綠的花線。有一隻粽子掛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頭朝那隻粽子左看右看,發現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掛著香噴噴、沉甸甸的。

去年端午節前後,祖母坐在後門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幾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沒有人去勸阻她。祖母年近古稀但並不糊塗,直到去世沒幹過一件糊塗事。

「小蛇兒從前最能吃粽子,一頓能吃八個。」有一天村西的老壽爺踱過我家門前,看見了門楣上一捆捆的粽葉,這樣對我父母親說。

父母親一個編竹簍,一個劈劈柴,他們對老壽爺笑著,沒有說什麼。

我祖父也死於秋天。死於異鄉異地一個叫石碼頭的地方。許多年了村裡人還是喊我祖母「小蛇兒家裡的」。

有一年老壽爺跟著販米船溯水而上,來到湖北一個碼頭上,遇見了我祖父。他正在碼頭的石階上為一個瞎女人操琴賣唱。在異鄉見到村裡的熟人,祖父並不激動。他拋下瞎女人和圍觀的人群,跟著老壽爺上了販米船。他幫著村裡人把船上的米袋卸完,拉著老壽爺進了一家小酒店。就是那次我祖父酒後還吃了八隻粽子。

「你回去吧,你兒子會滿村跑了。」老壽爺說。

「不回去。」祖父喝白幹喝得滿臉通紅,搖著頭說,「出來了就不回去了。」後來祖父把他的二胡交給販米船上的人帶回家。大家都站在東去的船上向他揮手。看見祖父一動不動站在岸邊一塊突出的石頭上,身邊滾動著濃濃的晨霧。那地方多霧。我們家房梁上掛著祖父留下的二胡。

從我記事起,那把二胡一直高高掛在一家人的頭頂上。我不知道祖母為什麼要把它掛得那麼高,誰也摸不著。有時候仰視房頂看見那把二胡,會覺得祖父就在蛇皮琴筒裡審視他從前的家。有一年過年前,我母親架了把梯子在老屋的房頂四周撣灰塵。她想找塊布把那把二胡擦一擦,但是猛聽見下面祖母驚恐的喊聲:「鳳英子,你不要動它。」

「我把它擦擦乾淨。」母親回過頭來說。

「不要擦。」祖母固執地說,她盯著我母親的手,眼神裡有一種難言的痛苦。母親低頭想了想,下來了。從此再沒去碰過房梁上的二胡。那把二胡灰濛濛的,凝固在空中。

去年秋天不是好季節,那沒完沒了的雨就下得不尋常。我祖母坐在門檻上凝視門楣上的舊粽葉,那些粽葉在風雨中搖搖晃晃。祖母仿佛意識到了什麼,她向每一個走過家門的村裡人微笑,目光裡也飄滿了連綿的雨絲。從白羊湖的黃沙灘傳來了潮聲,她在那陣潮聲中不安起來,屏息靜氣,枯黃的臉上泛起了不祥的潮紅。

「活不過這個冬天了。」

我聽見父親對母親說。母親對串門的親戚說。串門的親戚也這麼說。那天父母親去田裡收山芋了。雨還在下,門前的石硌路上靜靜的,半天沒有人經過。我看見祖母倚著木板門閉上眼睛,臉上的表情神秘而悠遠。我過去輕輕搖了一下她瘦弱的身子,她沒動,我緊張地喘著粗氣,突然她微笑了,眼睛卻仍然緊閉著。「我沒死。你這傻孩子。」她說。

就是那個下雨的午後,祖母第一次讓我去把房梁上的二胡取下來。就像過去讓我到後門菜園拔小蔥一樣。可是我在梯子上向那把二胡靠近時,心止不住狂跳起來。多年的灰塵拂掉後,祖父留下的二胡被我抱在胸前。二胡在雨天的幽暗裡泛出一種少見的紅光來。我的手心很熱,沁出汗水,總感到二胡的蛇皮筒裡也是熱的,有個小精靈在作怪。我沒見過這種紫擅木二胡。琴筒那麼大,蛇皮應該是蟒蛇的。摸摸兩根琴柱,琴柱翹翹的,像水塘裡結實的水牛角。我神色恍惚,聽見祖母沉重的鼻息聲圍繞在四周。窗外雨還在下。「剛才你看見他的臉了嗎?」祖母問我。她的臉上浮起了少女才有的紅暈,神情仍然是悠然而神秘的。我搖頭。也許在我伸手摘取那把二胡的時候,祖父的臉曾浮現在房梁下的一片幽暗之中。但我沒有發現,我沒有看見我的祖父。「你這個傻孩子,我死了二胡就是你的了。」祖母說,她閉著眼睛回憶著什麼,臉上的紅暈越來越深,「那老鬼天天跑到我夢裡拉琴,拉得好聽呢。」

有一個瞬間我感到紫擅木二胡在懷裡躁動,聽到了一陣陌生的琴聲從蛇皮琴筒裡湧出來,越過我和祖母的頭頂,在茫茫的雨霧裡穿行。我抓住了馬尾琴弓。琴弓挺輕的,但是似乎有股力要把我的手彈回來。我的手支持不住了,突然感到從未有過的慌亂。「你這個傻孩子,你怎麼不拉呢。」祖母焦灼起來,她猛地睜開眼睛,帶著痛苦的神色凝視那隻二胡。我看見祖母蒼老的面容映在紫檀木上。雨斜斜地飄過門前。雨聲中傳來了村裡人雜沓的腳步聲。他們收山芋回來了。我父母親滿腿泥濘出現在門前。紫檀木二胡泛出的紅光晃了他們的眼睛。父親和母親一個站在門裡,一個扶著門框,奇怪地看著我和祖母。

二胡還倚在我的胸上。我終於沒有拉響祖父留下的二胡。那是我祖母逝去前幾天的事。後來村裡人知道了這事,都說我不懂事。說我那天無論如何要讓祖母聽聽那把二胡的。我很難受。我不會拉二胡。

秋天下最後一場大雨的時候,我母親從箱子裡找出了祖母的老衣,那是我祖母幾年前自己縫的,顏色像太陽一樣又紅又亮。我見過村裡幾個死去的老人,他們身上最後一件衣服都挑選了鮮亮的顏色,那大概是有道理的。母親把紅色的老衣掛在她房裡,光線黯淡的房間便充滿了強烈的紅光。母親說是為了鎮邪。紅顏色能鎮邪,後來我母親打開了祖母常年鎖著的一隻黑漆木盒,木盒裡空空的,我母親眼裡閃過一絲慌亂,急忙走到後門去。

「沒有了。」母親對編竹簍的父親說。

「什麼沒有了?」「那塊金鎖。」母親說,「我嫁過來的時候她給我看過的。又不想要她的,她幹什麼藏起來呢?」

我父親沉默了一陣子,來到祖母身邊,輕輕地把她從昏睡中喚醒。「娘,你的金鎖呢?

「沒了,早沒了。」祖母那會兒依然清醒,她定定地看著父親的臉。「娘,我們不要,讓你老帶走的。」母親說。「我不帶走,死了還帶金鎖幹什麼?」祖母說完真切地微笑了一下,那是她一輩子最後一次微笑。笑得那樣神秘,讓人永遠難忘。我父母親凝視著她布滿皺紋和老人斑的面容。愣怔了半天,等著她告訴什麼。但是祖母閉上眼睛了,不再說話,微笑也漸漸消退。父親站在那兒,忽然渾身不可遏止地顫抖起來,他朝母親背上推了一把,沙啞著嗓子說:「走吧。」

他們兩個踮著腳尖,輕輕地離開。祖母在連綿不絕的雨聲中繼續著她的夢境。我祖母清貧了一輩子,沒有留給家裡任何值錢的物件,連唯一的金鎖也莫名其妙地失蹤了。只有一捆一捆的舊粽葉還掛在我家的門楣上,沙沙沙地響。

在長長的秋天裡,我在祖母留下的舊粽葉下面出出進進,總能聞到白羊湖邊蘆葦的清香,春天那個祖母的季節就浸潤著這股清香。我料定在每年的端午節,祖母還會將溫暖的手伸向我,在我的脖頸掛上那只用紅線紮緊的「小腳粽」。我掛著這隻粽子跨出家門,走過村弄,在白羊湖一帶燕子樣掠過。走過春天走過秋天,即使在白羊湖外面的世界裡,祖母的粽子也會留下永恆的清香。祖母的墳在白羊湖邊。墳上長著一株嬌黃的迎春。沒有青草,青草還沒有長出來。

清明去掃墓的時候,母親帶著錫箔和紙錢,我拿著又一株迎春,父親卻在臂彎裡挾著祖父留下的那把二胡。一開始我就覺出氣氛的異樣。一路上,我不時用眼光詢問父親,但不敢開口。父親走在野草及膝的湖邊小路上,經常仰起頭,望一望四月裡晴朗湛藍的天空,神情肅穆而陰鬱。事情發生在祭墳以後。那會兒墳上的紙錢還沒燃盡,湖風吹過時紙錢帶著火星紛紛揚揚地騰起來,好像凌空飛舞的黑蝴蝶。我看見父親慢慢地朝祖母的墳頭跪下去,把那把紫檀木二胡放在墳頭上,墳上的火光猛地黯淡了一下,隨之又躥出一群楓葉般的火苗來。

我祖父的紫擅木二胡被點燃了。

我又茫然又恐懼地注視躺在火焰裡的二胡,注視父親被火光映紅的肅穆的臉,他那雙眼睛裡此刻充滿了紫檀木二胡奇怪的影子。我一下子憶起了多年來父親仰視房梁的目光那種我無法理解的目光,和祖父留下的二胡糾纏了多少年啊。

但是為什麼要燒掉祖父留下的二胡呢?父親仍然跪在墳前。母親臉上有一種如釋重負的神情,眼裡卻湧出淚水。我祖母在墳下,她在無底的黑暗裡應該看見這楓葉般的火焰了。湖風從蘆葦叢中穿出來,在空蕩蕩的灘地東碰西碰。我們面前的火焰久久不熄。在一片寂靜中,我們聽見那把二胡在火苗的吞噬下發出一陣沉悶的轟鳴,似乎有什麼活物在琴筒裡狠狠地撞擊著。「是你爹的聲音嗎?」母親的聲音打著顫。「不,是娘的聲音。」父親莊嚴地回答。

當蛇皮琴筒發出清脆的開裂聲時,我先看見了從琴筒裡滾出來的金光閃閃的東西。那東西渡過火堆,渡過父母親的身邊,落在我的腳下。那是我祖母的金鎖。直到現在,我還無法解釋家裡發生的好多事。我告訴你們了,我的老家在白羊湖邊的一個村子裡,老家還有父親和母親,他們住著祖先傳下來的兩間瓦房。我祖母已經故去,祖父在很早很早以前就不在家了。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文化南京 | 蘇童:消失的南京美食地圖
    8月16日,作家蘇童憑藉《黃雀記》榮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一時間,鳳凰江蘇約請了蘇童先生,不過這次他談的不是「史上角逐最激烈」茅盾文學獎的獲獎感言,而是以南京文化名人的身份說起了他記憶中的南京,記憶中的南京美食。
  • ZAKER人來人往|蘇童:我願觸及人心的隱秘
    上世紀80年代末,作為「先鋒文學五虎將」之一的蘇童確實很先鋒,不僅小說的敘事上學習西方的現代主義寫作,小說的內容也突破傳統,他被稱之為「最會寫女人的男作家」。然而在這個信息碎片而又轉瞬即逝的年代,有多少人又能真正的認識他呢?
  • 走進作家蘇童的書房:讀書寫作之餘我是個園丁
    蘇童簡介    蘇童,1963年出生於江蘇蘇州,198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83年發表小說與詩歌處女作,當過教師和文學編輯。現居南京,為江蘇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    聽起來蘇童似乎偏愛外國作家,但在他的藏書裡,還是中國作家的作品偏多一些,書櫥裡周作人的全集、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都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買的書,雖已陳舊,蘇童也整齊地收在書櫥裡。    比較特殊的是最裡面、靠近百葉窗的書櫥,那裡主要擺放的是蘇童自己作品的各種譯本,其中有英文、法文、義大利文、德文、荷蘭文、日文、韓文、西班牙文、土耳其文等。
  • 解讀《河岸》這本書,這是蘇童寫得最好的兩部長篇小說之一
    今天我們講蘇童的《河岸》。《河岸》是蘇童寫得最好的兩部長篇小說之一,也是他寫作的一個轉折點。《河岸》是蘇童的第八部長篇小說,2009年發表在《收穫》雜誌上,幾乎同時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在這之前,先簡單地介紹一下蘇童的前七部長篇。
  • 蘇童:卡佛小說裡的一切尖銳得令人生畏
    蘇童,圖源網絡美國作家中我個人最傾心的是雷蒙德·卡佛,為此,評論家李陀還曾跟我急,他說,你的短篇不比他差啊。為什麼崇拜他?雷蒙德∙卡佛(1938-1988),美國當代著名短篇小說家、詩人。(1976年)、《憤怒的季節》(1977年)、《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1981年)、《大教堂》(1983年)、《我打電話的地方》(1988年),詩集《冬季失眠症》(1970年)、《鮭魚夜溯》(1976年)《海水交匯的地方》(1985年),《海青色》(1986年),《通往瀑布的新路》(1989年)等。
  • 蘇童餘華畢飛宇,他們心中最好的短篇是哪些?
    昨天在滬舉行的第14屆世界英語短篇小說大會上,蘇童、餘華、畢飛宇、羅伯特·奧倫·巴特勒等中外知名作家圍坐展開交流。昨天在滬舉行的第14屆世界英語短篇小說大會上,蘇童、餘華、畢飛宇、羅伯特·奧倫·巴特勒等中外知名作家圍坐展開交流。在不少小說家看來,短篇小說的多元化表現各有千秋,包含了寓言構架、直白描述、超現實勾勒等,但是最關鍵的一點是,短篇小說具有的畫龍點睛的神奇,來自對人性深處的探索。
  • 蘇童 | 別哭了,等我長大了掙一百塊錢給你
    作品 | 《過去隨談》文 | 蘇童作者:蘇童蘇童於1963年生於江蘇蘇州,1980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83年開始發表小說。現為江蘇省作協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駐校作家。《妻妾成群》是當代文學大家蘇童的成名代表作,小說借這個大院裡一夫多妻的故事,以纖巧而華美的文字將幾千年來女性悲慘命運凝縮其中:女人如果將自己依附在男人的身上,就永遠都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1991年由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 《祖母的菜譜》:做飯、嘮叨、愛
    「小清新」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如果你喜歡《小森林》甚至李子柒那樣的治癒系美食片,《祖母的菜譜》可能會把你看哭。《祖母的菜譜》劇照十集短紀錄片的內容非常質樸,每集請一位80多歲的老婆婆做道御節料理(過年菜)。
  • 連戰赴西安清涼寺祭拜祖母
    人民網9月5日電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4日下午4時許抵達西安鹹陽國際機場,並於5日早赴西安清涼寺祭拜祖母。據悉,連戰一行午間將乘機前往新疆。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連戰赴大陸為期兩周行程內,在西安停留的時間不超過24小時。
  • 賞美文丨關於冬天 作者:蘇童 誦讀:王卉
    文/蘇童厄爾尼諾現象確實存在,一個最明顯的例證是現在的冬天不如從前的冷了,前幾年的冬天那麼馬虎地晴蜓點水似的就過去了,讓人不知是喜是憂。冬季裡我仍然負責在中午時分送女兒去學校,偶爾會看見地上水窪裡的冰將融未融,薄薄的一層,看上去很脆弱,不像冰,倒像是一張塑料紙。
  • 水鬼 蘇童
    就是這個女孩的故事風靡了整整一個夏天,如果讓她親口來說,別人聽得會不知所云,不如讓我來概括這個故事。故事其實非常簡單,說的是鄧家的女孩遇到了水鬼,不僅如此,水鬼還送了她一朵紅色的蓮花。 一朵紅色的很大的蓮花。
  • 短篇英語美文欣賞:我的野蠻祖母
    20世紀50年代我們家住在紐約,當時祖母是一家之主,也是一個令人敬畏的強悍女人。   我5歲那年,她邀請了一些親戚朋友到布朗克斯的公寓裡聚會。在客人中有個做生意發了財的大款,他的妻子神氣地向大家炫耀他們家的社會地位。他們有個嬌氣的小女兒,年紀跟我差不多,脾氣很蠻橫。
  • My grandmother 我的野蠻祖母心靈雞湯
    20世紀50年代我們家住在紐約,當時祖母是一家之主,也是一個令人敬畏的強悍女人。   我5歲那年,她邀請了一些親戚朋友到布朗克斯的公寓裡聚會。在客人中有個做生意發了財的大款,他的妻子神氣地向大家炫耀他們家的社會地位。他們有個嬌氣的小女兒,年紀跟我差不多,脾氣很蠻橫。
  • 美麗的英語:我的野蠻祖母(3)
    當祖母從洗手間走過的時候,她發現有股水流從門縫裡湧出來。   她先是驚異地叫了一聲,很快又憤怒地尖叫起來。她猛力地撞開洗手間的門,發現洗手盆和浴缸都被塞子塞住了,水龍頭被擰到最大,水正譁啦啦地直流。   每個人都知道是誰搞的鬼,客人們馬上在我周圍形成了一堵人牆保護我。憤怒的祖母使勁地揮舞著雙手,樣子就像在人堆裡遊泳一樣。好幾次她差點夠著我。
  • 古代史:太子被廢,康熙皇帝痛失祖母
    痛失祖母難釋然。古今中外,晚輩依戀長輩的感情,很大一部分體現在對其健康狀況的極大關註上,康熙也是如此。隨著孝莊年事不斷增高,他時刻掛念祖母身體健康。祖母稍有違和,他會不由自主地陷入擔憂與恐懼中;祖母一旦痊癒,他又十分欣喜。為使祖母康健,祛除病災,康熙還採取了一些具體措施,比如他曾分別於暢春園和南苑建造恩佑寺和永慕寺,為祖母祈福。
  • 蘇州「魚祖母」搬家 子孫後代遍全國
    21日上午,已有50年歷史的蘇州市相城區黃橋水產養殖場喬遷,38條身型巨大的青魚「魚祖母」搬進了「新家」,其中資格最老的「魚祖母」已有60多歲,其身長近1.5米,體重約為102斤,每年的產卵量在250萬至300萬粒之間,就這一條「魚祖母」一年就能給養殖場帶來7000元左右的利潤。
  • 《重讀八十年代》:從莫言到蘇童 「三聯」前主編朱偉的文學履歷
    書封設計得別致,從莫言、蘇童、陳村、劉心武、韓少功、餘華、史鐵生們的名字中各取一部分,拼成「捌拾」二字,金光閃閃,如那個時代的色澤。經歷過八十年代的人對那個逝去時代總有一種情結,那是他們自己的青春期,也是社會的青春期。在朱偉的記憶中,那時的空氣自由而活泛,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沒有隔閡」。他去阿城家裡,阿城不在,桌子上卻有留言:「麵條在盆裡。」
  • 山芋飄香的季節
    山芋飄香的季節                                                    作者:許明霞        那日在大市口,一種香甜的氣息瀰漫在空氣裡,老遠就讓人不由自主地吞咽口水。愈近,香味愈發濃烈;愈近,周圍人的密度也愈發大了起來。
  • 祖母的廚房於新光天地舉辦重慶首屆現代主義烹飪大賽
    12月14日,祖母的廚房攜旗下升級品牌GK Café 於重慶新光天地開展首屆現代主義廚藝大賽。旨在通過本次賽事推廣及傳播現代主義烹飪的全新健康飲食生活理念。  本次活動由祖母的廚房、GK Café 聯合主辦;重慶新光天地商場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