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翻譯《記承天寺夜遊》

2020-12-16 中考網

  【原文】

        記承天寺夜遊(宋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窗戶(十分優美),我高興地起來走出戶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閒人啊。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相關焦點

  • 2020初中語文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記承天寺夜遊》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初中語文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記承天寺夜遊》,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初中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記承天寺夜遊》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月光照在院子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
  • 《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及翻譯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  蘇軾與張懷民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
  • 2017中考語文文言文複習:《記承天寺夜遊》
    中考語文文言文複習——《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 《記承天寺夜遊》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王芳老師寫的《穿過歷史線·吃透小古文》第5冊——《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寺夜遊知識點「烏臺詩案」之後,蘇軾被貶到黃州,皇帝只給了他一個閒職,而且到哪裡都要匯報,他幾乎過著流放加軟禁的日子。
  • 中考語文真題之文言文閱讀理解—《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乙】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於梁山泊,溢於南清河,匯於城下,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復入。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塗潦①,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②以出,築東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於城。
  • 2017中考語文情景式默寫片段:《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   1、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表達作者微妙複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主旨句)   3、作者遊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
  • 揮翰經典|吳振立書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 早讀8:高考背誦:《愛蓮說》《記承天寺夜遊》《送東陽馬生序》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助記] 點明夜遊的起因與時間。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 蘇軾散文《記承天寺夜遊》月景寫法賞析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了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路於中庭。一、全文翻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開衣服打算睡覺,這時皎潔的月光照進門裡,十分幽美。於是我高興的走到戶外,想到沒有和我共同遊樂的人。我就來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明也還沒有睡覺,於是我們一起在院子裡散步。
  • 《記承天寺夜遊》練習題與答案
    記承天寺夜遊測試題  一.基礎知識及運用。  1.本文選自《_________》,作者。(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繪了蘇軾在承天寺夜裡見到的,同時也抒發了自己_________的苦悶心情。  ⑵......
  • 記承天寺夜遊——最是人間真性情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靈的交流吧!我們先來看1083年是個什麼概念,這一年蘇軾46歲,這一年也是他被貶到黃州這個地方的第4個年頭了。因為什麼被貶的呢?「烏臺詩案」。「烏臺」就是御史臺。四年前,蘇軾被別有用心的政敵指出以詩誹謗新法,將他逮捕,在御史臺獄受審,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 楊志華超級記憶力——古詩詞八年級上冊「記承天寺夜遊」上篇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繪圖必看》《記承天寺夜遊》的前半部分,首先我們來讀一遍這部分的課文內容:【《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 名師課堂I 王崧舟老師《記承天寺夜遊》
    原文:       記承天寺夜遊       【作者】蘇軾 【朝代】宋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簡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被貶黃州的一個生活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同時表達了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及自我排遣,表現了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全文情感真摯,言簡義豐,起於當起,止於當止,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 2019年石家莊中考語文文言文《記承天寺夜遊》考點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課文下面注釋: 1、選自《東坡志林》,此文寫於作者貶官黃州期間。
  • 66.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  點擊上方綠色按鈕⊙收聽記承天寺夜遊【宋】蘇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先把這篇文章給大家翻譯成白話文,方便您後邊理解:宋神宗元豐六年,即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這天晚上,「我」也就是蘇軾,正打算脫了衣服睡覺,忽然看到一縷月光照進了房間。一時來了興致,站起身來就往外走。一邊想著一邊走著說,誰能夠與我一起來分享這美好快樂的月光之夜呢?「念無與為樂者」誰能夠和我一起分享這個快樂呢?這頭腦裡邊一邊想著,腳底下步子都沒停。
  • 2021年中考語文複習知識點:《記承天寺夜遊》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語文複習知識點:《記承天寺夜遊》,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詞類活用   1、相與步於中庭。步:散步,名詞作動詞。   二、古今異義   1、但: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古義:只。今義:但是。
  • 初中古文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 記承天寺夜遊
    這方面的例子很多,這裡,我要向大家介紹是蘇軾的著名小品文《記承天寺夜遊》。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裡,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
  • 《​記承天寺夜遊》--宋·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宋·蘇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 楊志華超級記憶力——古詩詞八年級上冊「記承天寺夜遊」下篇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繪圖必看》《記承天寺夜遊》的後半部分,首先我們來讀一遍這部分的課文內容:【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思想感情》《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