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金漆木雕、漳州木偶、德化白瓷等傳統工藝裡的「格物匠心」

2020-12-23 澎湃新聞
金漆木雕、脫胎漆器、漳州木偶、福州木雕、壽山石雕、莆田木雕、建窯黑瓷、德化白瓷,還有軟木畫、柘榮剪紙、畲族刺繡和銀飾等昨天起亮相國家博物館展廳。澎湃新聞獲悉,8月30日,「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分「藝韻百態」「工致精巧」「千文萬華」「石以名志」「東方神韻」等五個單元,系統呈現出不同時期不同門類的工藝美術作品200件餘(套)。

此次展覽展示了福建傳統工藝所承載的文化底蘊與豐富內涵。其中,明德化窯何朝宗款白釉觀音立像及文昌帝君坐像、清刻白芙蓉石羅漢坐像、漆器「后母戊鼎」等都是難得一見的工藝珍品。

2「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展覽現場

「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展覽現場

福建工藝美術歷史悠久,品類繁多,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鬱的地域特色。福建藝術家秉持「專心致志,以事其業」的信念,精心描繪祖國壯美山河與人民幸福生活,傳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文化,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 福建傳統工藝是福建傳統文化的縮影,素以材美工巧而著稱,民間工藝更是百花齊放,異彩紛呈。華美生動的金漆木雕、面容風趣的木偶、姿態幽默的龍眼木雕、造型逼真的壽山石雕、精緻傳神的剪紙、多彩靈秀的畲族刺繡等都體現著藝術家對生活細緻入微的體察。蘊含七彩之光的建窯黑瓷、純淨典雅的德化白瓷、巧奪天工的軟木畫、絢爛瑰麗的漆器等反映著藝術家對工藝極致的追求以及對藝術表達的思考。在第一單元「意韻百態」展出的金漆木雕「八仙圖」花板一對、福州工木雕「四快之醉酒」人物擺件、德化窯白釉公道杯等即使福建傳統工藝材美工巧的最好見證。

展廳裡,一方「后母戊鼎」格外搶眼。這是上世紀50年代末,由中國現代漆畫的莫基者李芝卿帶領一批脫胎漆器師傳採用印錦料堆紋的漆藝手法成功仿製的,現在是福建博物院院藏。據北京日報報導,后母戊鼎的表面紋飾複雜,仿製的難度可想而知。當年,漆器師傳們在分析鼎上紋樣後,運用「仿佔堆塑」技法仿製青銅裝飾,並逼真還原了「鐵鏽銅斑」。李芝卿還創造性地以瓦灰與菸絲作為消光劑,用以仿製青銅器因埋藏所形成的斑駁鏽色。另外,李芝卿還用手指蘸著古銅色漆輕抹鼎的局部,以仿製個別部位因使用而產生的特別光亮。

展廳裡的「后母戊鼎」  北京日報 圖

 

金漆木雕「八仙圖」花板一對 清 長106 釐米,通寬29 釐米,厚5.3 釐米 福建博物院藏

金漆木雕是福建木雕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最早運用在佛像、神像的雕刻製作當中,後發展至建築裝飾、家具及日常生活用具中。金漆木雕常常被使用在福建傳統民居、祠堂、廟宇中的梁架、鬥拱、雀替、花牆、花窗、隔扇上,同時在床榻、櫃櫥、桌椅、屏幾、箱盒等家具中也隨處可見。

福建省多山,森林資源豐富,為金漆木雕的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自然材料。金漆木雕多以樟木、銀杏、冬青、杉、柏、楠等木材為原料,隨物賦形、因材施藝,主要使用劈、削、雕、剔等雕刻技藝,綜合陰雕、線雕、浮雕、深浮雕、鏤空雕、圓雕、半圓雕、薄雕、透雕、嵌雕、貼雕等技法制木成形,隨後髹以色漆為底,再使用金箔貼金或塗抹上金水,成品流光溢彩,富麗堂皇。金漆木雕的主要產地有福州、莆田、仙遊、詔安、龍巖、福安等。 

福州工木雕「四快之醉酒」人物擺件

福州木雕以龍眼木雕刻為主。由於龍眼果樹年久後需要重植更新,故在當地龍眼木料豐富易得,成為福州木雕的傳統用材。龍眼樹姿態萬千,材質堅實,木紋細密,色澤柔和。樹齡長的龍眼樹,特別是根部,虯根疤節,姿態萬端,是木雕的優良用材,稍加打磨即可光滑,經過染色打蠟、上漆後,色澤黑亮,呈現出渾厚穩重的藝術風格。福州木雕曾分為象園、大坂、雁塔三個技藝流派,各具特色。

福州木雕早期作為神像雕刻和建築構件較多,後在發展中題材逐漸多樣化,與當地的民俗相結合,這組福州工木雕「四快人物」選取醉酒、打噴嚏、捶背、挖耳四個生活化的題材進行創作,人物動態誇張,神態詼諧,雕刻線條遒勁有力,妙趣橫生。

福鼎畲族花緞衣繡布 清 長33 釐米 通寬23.5 釐米 福建博物院藏

畲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早在公元7世紀,畲族先民就以自己辛勤的勞動開闢了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山區。明、清時期,畲族先民向閩東、浙南遷徙,開山劈嶺,拓荒造田,其所到之處荒山變茶園,溝壑變良田,為開發我國東南山區作出了重要貢獻。福建畲族人口佔全國畲族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畲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發展歷史長河中,形成畲族語言、服飾、民歌等民俗風情,創造了獨特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

德化窯白釉公道杯

第二單元「工致精巧」展出了福建木雕、竹雕等雕刻作品。福建多山,豐茂的森林資源為木雕、竹雕等雕刻技藝提供了物質基礎。福建傳統雕刻技藝是歷代工匠在建築營造、家具製作、佛像雕刻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不同地區和材質的雕刻技藝各有特點,如龍眼木雕以隨形古樸見長,莆田木雕以精微透雕聞名,軟木畫以細密繁複著稱,留青竹刻以細緻入微為特色。

廖熙雕楠木關羽坐像 清 底長27 釐米,寬16 釐米,高40.2 釐米 福建博物院藏

關公像是福田木雕中最常見的形象,源於福建地區普及的關公信仰。關羽(?—219 年),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臨猗縣)人,蜀漢大將,民間俗稱關公、關帝。關羽曾為荊州地區的地方神明,隨著三國故事的流傳以及歷代多次追封,關公信仰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衛所制度,關公信仰因此傳播至邊疆地區。漳州東山銅陵鎮為明初海疆銅山衛所,明洪武二十年(1387 年),官兵在當地修建了關帝廟,即現存的漳州東陵關帝廟。關公經過歷代神化集英雄與聖賢於一身,集中反映了「仁、智、勇」三達德,也是民間道德崇拜中的一種。

廖熙 (1863-1918年) ,興化城內坊巷(今城廂區鳳山街坊巷)人,出生於一個民間雕刻世家,自幼聰敏,師承家教,雕工出眾。作品風格古樸典雅,刻畫細膩,極具特色。廖熙的雕刻作品名揚海內外,光緒年間其作品曾供奉朝廷,1908年,廖熙以關公坐像贏得了國際金獎,1915年,其作品《代代相傳皇宮椅》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並摘獲金獎。

莆田工雕茶樹木和合二仙立像一組

 

張志華雕沉香「知音」擺件

第三單元「千文萬華」以湯志義作漆畫「惠安新娘」、沈正鎬制荷葉脫胎漆瓶等作品展現了福州地區的雕漆工藝。福州漆藝歷史悠久,早在南宋時期就已可以生產精美的雕漆器具。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福州漆藝得以外傳,深受海外市場喜愛,也對周邊國家的漆藝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福州漆工藝擁有一整套獨特的表現手段和製作體系,其中許多工藝技術,如造型工藝、彩髹手段、裝飾手法、推光技術等,仍然代表著當今世界漆藝的最高水平。

湯志義作漆畫「惠安新娘」

 

湯志義作漆畫「惠安新娘」展出現場

  

沈正鎬制荷葉脫胎漆瓶 近代 口徑38 釐米,底徑54 釐米,高98 釐米 福建博物院藏

沈紹安家族受古代「夾紵器」的啟發,經過不斷嘗試,將「夾紵」技法充分還原,並在某些手法、材料上創新,將漆器木胎改為脫胎,形成了福州脫胎漆器,「脫胎」成為福州傳統漆藝中最主要的漆器坯骨製作工藝。福州脫胎漆器質地輕巧堅牢,造型大方典雅,色彩瑰麗,光亮如鏡,具有濃鬱的地方風格,在我國漆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並譽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

福州傳統彩漆分為厚料彩漆和薄料彩漆兩大類。厚料彩漆中多含明油,髹漆技術難度極高,但相對於推光漆,色彩較鮮豔。薄料彩漆是沈氏家族對福州漆器的重要貢獻,它在漆料中加入金銀,並用手拍染後再用薄刃刷過光。薄料彩漆的出現和推廣,使得漆器在傳統色彩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典雅明快的色彩,豐富了漆藝的平面彩繪手段。

第四單元「石以名志」展出的是福州地區的壽山石雕等工藝作品。壽山石雕發端於南北朝時期,最早以寫實圓雕為主,多為隨葬用品。至隋唐時期,當地寺廟開始使用壽山石製作器物。至明清之際,壽山石因其五彩斑斕的色澤,潔淨如玉的質地,獲得了文人雅士的青睞,成為著名的圖章用石,壽山石雕工藝也隨之成為我國最負盛名的石雕工藝品類。

林清卿刻水晶凍石山水人物天然形扁章材 民國 長4.6 釐米,寬2 釐米,高6 釐米 福建博物院藏

壽山石雕技藝在清末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東門派」和「西門派」兩大技藝流派。「東門派」發源於福州東門外的後嶼村及相鄰的幾個村落,以林謙培為鼻祖,以雕刻觀賞性的陳設品為主,作品注重巧色和裝飾效果,刀法考究,喜用尖刀,動物毛髮表現尤為精細。代表人物有林元珠、林友清、鄭仁蛟、周寶庭、郭功森、馮久和等。

「西門派」發源於福州西門外鳳尾鄉一帶,以雕刻印章和小品為主,作品洋溢著濃厚的書香味,又稱「薄意派」。創始人潘玉茂及其族弟潘玉進、潘玉泉等,繼承了周彬之遺風,擅長雕刻印鈕和博古,刀法多變,喜用弧、圓刀,作品渾圓柔順。代表人物有陳可應、林清卿、林文寶、王炎銓等。

潘驚石雕高山石巧色晰蜴鈕印章

 

阮章霖雕壽山石「蛟洋文昌閣」擺件 1979 年 通長31.8 釐米,通寬14.5 釐米,通高24.5 釐米 福建博物院藏

擺件雕刻是壽山石雕技藝中的重要門類。藝術家利用壽山石的天然形狀、顏色及紋理,運用嫻熟的雕刻技巧,創作一批布局巧妙並富有人文氣息的作品。阮章霖雕壽山石「蛟洋文昌閣」擺件即使其中的代表作品。其中蛟洋文昌閣為清朝中葉,上杭蛟洋人民為祈求文化昌盛於村中心所建。1929 年7 月中旬,毛澤東等在上杭蛟洋文昌閣指導召開了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毛澤東親自修改的政治決議案。

德化是我國三大瓷都之一,自唐代起開始燒制青瓷,至宋元時期,隨著海外貿易的繁榮,德化窯瓷器燒造日漸繁盛,明清時期,以白瓷為代表的德化窯燒造技術達到頂峰。德化窯白釉瓷器,胎體細膩緻密,釉質光潔瑩潤,以佛、道教造像見長。德化人物瓷塑神態靜謐、氣韻飄逸,不僅受到國內市場的喜愛,同時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大量銷往歐洲等地,成為當地貴族與百姓爭相收藏的家居陳設珍品。 第五單元「東方神韻」即展出了福州地區的德化白瓷,包括明德化窯何朝宗款白釉觀音立像、德化窯白釉達摩坐像等。

德化窯何朝宗款白釉觀音立像 明 高50釐米,底徑14.5釐米 福建博物院藏

德化人物瓷塑神態靜謐、氣韻飄逸,不僅受到國內市場的喜愛,同時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大量銷往歐洲等地,成為當地貴族與百姓爭相收藏的家居陳設珍品。德化白瓷對歐洲社會生活及其白瓷產業的出現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歐洲人譽為「中國白」「歐洲白瓷之母」。

明代以何朝宗為代表的雕塑家將德化瓷雕技藝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捏、塑、雕、刻、刮、削、接、貼等八字口訣工藝技法的創造使得德化瓷塑達到了精雕細縷、工巧逼真的效果,形成了德化瓷塑獨特的藝術風格,開創了中國瓷雕藝術的新紀元。

德化窯白釉達摩坐像 

據悉,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福建省文物局承辦,福建博物院協辦。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地形多山,歷史上多次成為中原人民南遷的目的地,又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航地,「泉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中熔煉出深厚悠久的地域文化,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鑑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展覽開幕現場

「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展覽現場   新華社 圖

展覽現場 圖片來自新華社

附:部分展品目錄

明德化窯何朝宗款白釉觀音立像  福建博物院

明德化窯何朝宗款白釉文昌帝君坐像福建博物院

明德化窯白釉爐國家博物館

明德化窯白釉公道杯國家博物館

清金漆木雕「八仙圖」花板一對福建博物院

清福州工木雕「四快之醉酒」人物擺件  福建博物院

清福州工木雕「四快之打噴涕」人物擺件  福建博物院

清福州工木雕「四快之捶背」 人物擺件  福建博物院

清福州工木雕「四快之挖耳」 人物擺件  福建博物院

清福鼎畲族花緞衣繡布福建博物院

清霞浦畲族鳳冠福建博物院

清廖熙雕楠木關羽坐像福建博物院

清佚名雕芙蓉石螭璧形帶扣國家博物館

清佚名雕壽山石龍章國家博物館

清佚名刻壽山石山水章國家博物館

清周彬雕芙蓉石龜鈕方章福建博物院

清末民初完顏景賢壽山石印國家博物館

清末民初莆田工雕茶樹和合二仙立像 一組福建博物院

民國林清卿刻水晶凍石山水人物天然形扁章材福建博物院

近代沈正鎬制荷葉脫胎漆瓶福建博物院

1953年江加走雕 「壽星」木偶頭福建博物院

1979年林發述雕壽山石 「龍巖新邱厝」擺件福建博物院

現代李芝卿等制脫胎漆後母戍鼎福建博物院

現代脫胎漆守門獅福建博物院

20世紀福州沈氏德記梳妝脫胎漆套盤一組福建博物院

20世紀暗紅色寶石花底鳳凰紋脫胎漆大立瓶福建博物院

20世紀浦城王平翠作「奔馬」剪紙福建博物院

21世紀嵌壽山石花鳥黑漆掛屏福建博物院

21世紀張志華雕沉香「知音」擺件福建博物院

(本文圖文資料據國家博物館資料、北京日報等 )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世界白瓷看中國,中國白瓷看德化——徐才提作品展在宜興舉行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徐才提致辭 德化這片熱土上,一代代「崇文尚德、包容善化、傳承創新、敢拼敢贏」的能工巧匠和陶瓷藝術家孜孜以求,不懈地以智慧的頭腦和靈巧的雙手創造了獨樹一幟的陶瓷技藝和厚重神奇的文化底蘊,譜寫了「世界白瓷看中國,中國白瓷看德化」的瑰麗畫卷,贏得了「中國瓷都」、「中國陶瓷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等美譽。
  • 雕梁畫棟:深圳博物館藏金漆木雕及其他木雕欣賞上篇
    雕梁畫棟深圳博物館藏金漆木雕
  • 同為傑出白瓷,明代「甜白釉」與德化白瓷有何區別
    2、甜白釉的釉面乳濁感更加嚴重,它是明代以來各種彩瓷的基礎,明青花、鬥彩、釉裡紅均得益於此,這種富含乳濁感的瓷器素有「白如凝脂、素如積雪」之稱,大家可以腦補一下這種感覺。米開朗基羅塑像自唐代以來,瓷器就有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德化絕對屬於南方地區,那麼它的瓷器就應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北方白瓷,相反德化白瓷源於青瓷色系,始終也沒有擺脫青瓷的特點,因此我們在鑑定德化瓷的時候一定不能忘記
  • 富麗堂皇—廣東省博物館藏潮州金漆木雕
    金漆木雕又稱潮州金漆木雕,簡稱潮州木雕,發源於廣東潮汕地區得名,潮州木雕與東陽木雕並譽中國兩大木雕體系
  • 德化窯-白瓷藝術
    中國瓷器藝術珍品-德化窯瓷器,是我國福建沿海地區古代外銷瓷的重要產地之一。德化窯以生產精細的白瓷著稱。產品從宋元時期就已經遠銷海外,並贏得了絕佳的讚譽。紫色百合香為您介紹德化窯-白瓷藝術,使您深入了解溫潤如玉的德化白瓷。
  • 雕梁畫棟:深圳博物館藏金漆木雕及其他下篇
    金漆木雕又稱潮州金漆木雕,簡稱潮州木雕,是廣東潮州地方傳統雕刻藝術之一。 金漆木雕始於唐,盛於宋。在廟宇建築中,隨處可見栩栩如生的木雕工藝,往往帶有故事性,蘊含發人省思的意義;而供人祭拜的神像,也常是木頭雕刻,甚至貼上金箔以顯示尊貴以樟木為主要原料進行雕刻,並在其上髹漆、貼金的木雕。具有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金漆木雕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 福建傳統工藝有多精美?來國博一探究竟!
    資料圖 圖文無關 新華社記者 翁忻暘 攝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展現了多元文化共生共存、滋養百藝的文明奇觀。其中的明德化窯何朝宗款白釉觀音立像及文昌帝君坐像、清沈紹安脫胎壽星立像、近代沈正鎬脫胎竹根瓶、李芝卿仿製脫胎漆后母戊鼎,以及現代壽山石雕「閩西組雕」等作品,均難得一見,值得品鑑。
  • 德化白瓷簡介
    德化是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與江西景德鎮和廣州潮州(一說為湖南醴陵)齊名。德化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瓷窯,因窯址位於德化縣而得名。中心窯址位於福建中部戴雲山腹地,此處瓷土資源豐富,水源充足,交通運輸方便,是燒制瓷器的理想之地。
  • 陳麗華:素手繪白瓷 匠心顯墨韻
    作品《百花爭豔》光色如絹 瑩厚如水提起陶瓷,儘管大多數人更為熟悉的是青花瓷或青瓷,但如果從種類上進行劃分的話,除了青瓷和青花瓷之外,中國的傳統瓷器還有彩瓷、白瓷等。而白瓷的燒制是十分嚴苛的。瓷器的顏色主要由瓷胎中的鐵元素含量所決定。瓷胎含鐵量越高,瓷器的顏色就越深。
  • 福建德化:搭建交流平臺 弘揚傳統藝術
    本網訊 12月15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舉行。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現場。黃長秋 攝本屆雙年展以「弘揚匠心,致敬傳統」為主題,是立足於傳統、對標國際藝術高端賽事的陶瓷藝術競賽交流平臺,也是國內首次以「傳統陶瓷藝術展覽」為概念的活動,旨在弘揚中國傳統陶瓷文化,激勵陶瓷藝術家勇於探索,創造既有深厚的傳統意蘊,又有當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藝術作品,為傳統陶瓷藝術的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 陳明良: 用德化白瓷講好中國故事
    【點睛】德化有世界陶瓷之都的美譽,以白瓷獨領風騷,被譽為「中國白」。此次系統考察了德化白瓷產業鏈,尋求德化破局之道。中國網以「對話大師 講述故事」為主題,策劃「中國陶瓷」系列專訪。以「有溫度,有情懷,有內涵」的主題講述匠人故事,展現匠人情懷。
  • 181件德化白瓷亮相國家博物館 聽陶瓷大師們講白瓷故事
    "德化」 「中國白」又上熱搜了。8月20日,絲路使者「中國白」再出發——德化白瓷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匯集了106位德化陶瓷大師的181件作品。據介紹,該展覽將持續到9月1日,在藝術展閉幕式上,將舉行「中國白」作品捐贈儀式,屆時會有一批大師作品入選國家博物館珍藏。
  • 第十四屆中國木雕竹編工藝美術博覽會:匠心賦能發展
    全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巡展作品 奚金燕 攝中新網金華11月2日電(記者 奚金燕)11月2日,第十四屆中國木雕竹編工藝美術博覽會在東陽中國木雕城開幕。當下,隨著木雕紅木產業從高速發展期轉入高質量發展期,傳承匠心賦能產業新發展成了許多企業不約而同的選擇。
  • 漳州木偶布袋戲、木偶頭雕刻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報訊(記者黃樹金)近日,國家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偶布袋戲和木偶頭雕刻均榜上有名。據悉,漳州木偶劇團由此成為全國惟一擁有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團體。  漳州布袋木偶戲俗稱掌中戲、「景戲」、「指花戲」,是傀儡戲劇種之一。漳州古老神秘的傀儡戲在民間廣泛流行,歷經各朝代改進和發展,布袋木偶戲成為獨特的民間藝術。
  • 令人窒息的聖潔之美,世界各地收藏的德化白瓷觀音像
    福建德化以燒制白釉瓷器聞名於世。此地所產的白瓷瓷質如脂似玉,光滑細膩,釉面晶瑩光亮,具有透光感、創造了獨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視為中國白瓷代表,故有「中國白」之稱。德化白瓷「中國白」原文(BLANC DE CHINE)是法國人對明代德化白瓷的讚譽,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瓷器之上品」。
  • 國家級非遺漳州木偶頭雕刻精品亮相國家博物館
    中新網北京2月6日電 (記者 應妮)「匠心傳承——徐竹初、徐強父子木偶藝術展」6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幕。漳州木偶頭雕刻被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徐氏家族木偶頭雕刻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木偶美猴王 鍾欣 攝  展覽展出了300餘件(組)徐竹初、徐強創作的木偶藝術作品,全面系統地展現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偶頭雕刻」的藝術神韻與文化內涵。  徐竹初是徐氏木偶雕刻第六代傳人。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舉行
    本屆雙年展以「弘揚匠心,致敬傳統」為主題,是國內首次以「傳統陶瓷藝術展覽」為概念的活動,旨在弘揚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用藝術為社會賦能,以藝術推動人類創新進步,激勵陶瓷藝術家勇於探索,創造既有深厚的傳統意蘊,又有當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藝術作品,倡導工匠精神,傳遞創造智慧,增強文化自信,為傳統陶瓷藝術的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 《德化瓷塑/中國白:傳統與現代》將亮相巴黎1618畫廊
    本次展覽將以「傳統與現代」為主題,展示德化最具代表性的7位藝術家的瓷塑作品,試圖一窺德化白瓷的製造工藝與歷史,再現德化當今的藝術生態,並重新審視其藝術語言的特殊性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紙》,蘇獻忠,25_23_33 cm, 2017「Blanc de Chine」一詞源於法國,翻譯成中文為「中國白」。
  • 泥溝二房祠重修 | 金漆彩繪
    而這一次的重修,順著連同不少損壞老化的木雕構件也一起換了。重修的第一期作業在是年底完成,包括換了屋架以及木雕構件,另外還有祠內地面傳統紅磚的鋪作。及後2019年,有陸陸續續的作業準備,比如明德堂金漆大匾的初步製作,再到今年2020,祠堂內終於開始了漆彩部分的作業。按傳統做法,潮式建築的新木構安裝以後,要一段長的時間讓其晾乾,該開裂的開裂、該收縮的收縮,以便後面彩繪可以做得更完善。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舉行
    12月15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舉行。本屆雙年展以「弘揚匠心,致敬傳統」為主題,是立足於傳統繼承、對標國際藝術高端賽事、搭建的傳統陶瓷藝術競賽交流平臺,也是國內首次以「傳統陶瓷藝術展覽」為概念的活動,旨在弘揚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用藝術為社會賦能,以藝術推動人類創新進步,激勵陶瓷藝術家勇於探索,創造既有深厚的傳統意蘊,又有當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藝術作品,倡導工匠精神,傳遞創造智慧,增強文化自信,為傳統陶瓷藝術的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