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我的援藏兄弟,亞咕嘟」

2021-03-04 中國組織人事報

  抵達拉薩,接機同志的第一句話就把我震住了——

「這趟很順利!上次接一名幹部,連續三天,飛機都因大風浮塵返航了,第四天才接到。」

高寒、缺氧、多風、輻射強……地處「世界屋脊」的西藏自然條件惡劣。為徹底改善這裡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多年來,一批批幹部挺進西藏支援建設。作為重要的民生部門——人社部門共選派7批、46名幹部,接力書寫下高海拔故事,在促進就業、培養人才、惠及民生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5月,西藏正被春光喚醒,格桑花抽枝灌漿,各色樹木披上了一身新綠,清冷的高原復甦脈動。記者走進西藏,對2013年選派的第7批、11名人社援藏幹部進行了採訪。

他們的3年,一如歷批人社援藏幹部的經歷,短暫而不平凡。

把國家意志懷揣在心,立足職能優勢,創新體制機制,援藏幹部在西藏各級人社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推動當地人社事業長足發展。

陳東升最近很欣慰。凝結著心血的兩個文件——西藏自治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經辦規程,以及被徵地農牧民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暫行辦法,正式進入送審階段。

陳東升來自人社部。入藏後,掛職擔任西藏人社廳副廳長,分管政策法規、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傷失業保險等工作。

基礎薄弱、制度不健全,西藏與內地發展存在一定差距。抓制度、強基礎,是人社援藏的重要工作。為掌握情況,陳東升帶著睡袋、洗臉盆等用品,深入到農牧區、寺廟、鐵路護路隊進行調研,7個地市都留下了她的足印。

山高、坡陡、彎急,是西藏道路的特點。「去山南市調研,因路上有暗冰,在一個拐彎處車方向失控,左右甩了四五次,最後橫在了路中間,差點發生事故。」司機董傳春至今心有餘悸。

在調研的基礎上,陳東升努力抓好政策制定。推動出臺了西藏人社廳規範性文件合法性審查辦法等制度,還在人社部農保司的支持下,首次與科研機構合作,對養老保險制度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完善相關制度。社保領域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不當旁觀者,爭當『潛水艇』。」同樣來自人社部的劉健雄掛職擔任自治區醫保局副局長。不善言笑的他,到任後選擇了一個「硬骨頭」來啃。

西藏赴內地就醫人數頗多。2015年前,只有西藏醫保局駐成都的結算服務中心,能夠對成都地區住院就醫票據進行核實,全國其他地區票據核實仍然困難。

劉健雄迎難而上,多次與內地省區市醫保部門協調,使得核查機制建立起來。兩年來,通過異地協助核查,共查辦虛假發票60張,挽回損失196.3萬元。

「援藏進行到今天,資金已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把先進的理念、科學的管理傳遞給當地的幹部群眾。」人社援藏幹部秉承這樣的共識。

在來自黑龍江人社廳的援藏幹部赫英傑的努力下,去年10月,日喀則市人社局門戶網站在全自治區地市級人社局中率先開通。來自湖北人社廳的韓紅新掛職擔任山南人社局副局長,他牽頭制定了仲裁員辦案守則、限時辦結制度等10多項制度,使得辦案效率大幅提升。

日喀則市南郊,一座新樓正拔地而起。這個西藏第一所就業實訓基地,凝聚著山東人社廳選派的援藏幹部冷振邦的心血。

進藏後,冷振邦常常徹夜難眠地思考:實現治邊穩藏、長期建藏,取決於人才智力的建設水平。該如何緊扣促進就業、改善民生主題,為藏族群眾做點事情?經過反覆論證和積極爭取,一個智力援藏項目——公共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很快被確定下來,並被納入山東援藏重點項目。

徵地拆遷被稱為「天下第一難」。為順利動工,冷振邦主動帶隊與15戶農牧民推心置腹長談,講明事理。在零下10多度的室外連續忙碌了兩天,工作做通了,但這位壯實的山東漢子卻凍生病住了院。

實訓基地整合資金5081萬元,建築面積6611平方米,開設農機汽車維修、唐卡繪畫、民族特色編織等13門急需實用專業,年可培訓農牧民達1萬多人次。

「把幾乎不可能的事給做成了。」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日喀則市委書記丹增朗傑由衷稱讚,「有了這樣的培訓平臺,農牧民學到技能、出去打工,就會改變收入不高的狀況。」

做好就業援藏工作,事關西藏的和諧和穩定,也是對口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此,人社幹部絞盡腦汁。

來自人社部的周松齡調研發現,西藏職業技能鑑定起步晚,基礎薄弱,職業資格證書缺口大。周松齡專門向人社部作了匯報。考慮到西藏實際困難,人社部特批了技師、高級工等12萬本普通證書,為西藏未來開展職業技能鑑定、培養技能人才打下了基礎。

昌都、那曲等地經濟發展滯後,用工單位少,隨著畢業生增多,就業形勢比較嚴峻。來自重慶人社局、掛職任昌都市人社局副局長的張德友積極協調,重慶市企事業單位到昌都舉辦了3場招聘會,招錄昌都120餘人到重慶就業。來自浙江的杜建明則在那曲地區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累計培訓9500餘人次。

「你是一粒種子,身後泛著金色的麥浪」,這是《援藏兄弟》的歌詞中西藏人民對援藏幹部的讚譽。在當地人社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援藏人社幹部積極實施惠民政策,用實際行動樹立了「援藏兄弟」的良好形象。

拉薩市人社局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幾乎每天都會擠滿前來認定工傷的人員,甚至有傷重者躺在擔架上被抬來進行認定。來自北京人社局、掛職擔任拉薩人社局副局長的果剛,見此很不是滋味。他與拉薩市人民醫院聯繫,成功租借了醫院門診樓一間會議室作為工傷認定的辦公地點,方便了傷者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傷情認定,及時治療。

拉薩市人社局工傷保險中心只有3名工作人員,卻承擔著全市工傷保險徵繳支付工作。在果剛的推動下,2015年初,拉薩市人社局把工傷保險徵繳和待遇支付權限等下放到縣區。此舉既調動了區縣工作積極性,又方便了群眾,參保人數增長了3倍多。

西藏飽受人才短缺之困。一定程度上,抓人才就是抓發展,抓人才就是促穩定。

援藏前,謝穎在福建省社保系統工作了21年,是人社部確立的全國首批社保基金管理人才庫成員之一,多次參與全國社保基金管理重大政策的研究和論證。

在藏幹什麼?離藏留什麼?那就是增強當地的「造血」功能。謝穎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3年間,接連請來了38位專家或業務骨幹到林芝開展培訓。同時,自己也發揮所長,自編教材、授課,先後十多次為西藏各地人社系統幹部開展培訓。

「既注重理論知識學習,平時也帶著我們做,不知不覺,手上的能耐就長上去了。」林芝市醫保中心主任李國才說,謝穎言傳身教的3年,勝過之前工作的10年。

「我一刻都不敢離開,要爭取利用所有時間,帶出更多人才。」謝穎說起工作成就感油然而生。在他手上,林芝建立了西藏第一個國家標準的社會保險服務中心,建成了西藏第一個符合國家標準的密集架社保檔案庫房……

3年來,恪守「有志而來、有為而歸」的承諾,11名人社幹部充當橋梁紐帶,既請進來傳授,也採取走出去方式,組織各類人才到內地培訓達4000多人次,使人才提高了本領、增強了動力。

記者踏訪日喀則市首屆青年創新創業創優成果展時,遇到了後藏唐卡協會會長洛桑旦達。他和學生正展示新近創作的唐卡,遊人紛紛駐足。

去年,在冷振邦協調下,山東工藝美院6名專家送教上門,就如何結合壁畫、山水畫、油畫等發展唐卡藝術進行培訓。洛桑旦達等50名唐卡繪畫傳承人參加了培訓。「找到了需要改進的地方,我的用色、用線等技法有了很大提高。」洛桑旦達說。

「幫得實,援得好。人社幹部,我們的援藏兄弟,亞咕嘟(好)!」洛桑旦達高興地說。

相關焦點

  • 陝西援藏幹部王麗榮:「揮灑汗水,激揚青春」 西藏阿里我永遠記著你
    我的眼前常閃現那萬丈高空中藍藍的天、白白的雲,我的耳邊常迴蕩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團結友愛「的旋律,我的心又慢慢的飄到了那美得動人心魄、到處洋溢著質樸笑臉的西藏阿里……2018年5月,王麗榮有幸成為陝西省第五批專業技術小組團援藏幹部隊伍中的一員,在省委組織部的派遣下赴我省對口援建的西藏阿里地區開展援藏工作
  • 廈門空管站任軍:援藏,讓我愛上日光城
    任軍在拉薩塔臺重新見習(本文圖片由廈門空管提供)2020年9月,正好是任軍遠赴拉薩工作滿兩年,在布達拉宮前,他發了條朋友圈:「援藏,讓我愛上這座日光城!」任軍是民航廈門空管站援派民航西藏自治區管理局的一名援藏幹部。2018年的金秋十月,任軍報名民航局空管局人才援藏計劃,經過層層選拔考核,最終他代表華東空管局廈門空管站前往拉薩,開始了為期兩年的援藏之行。
  • 援藏手記 | 季志寅:堅定信念、不辱使命,收穫別樣歷練!
    2019年7月14日,在歡送會的鮮花和掌聲中,我作為上海市第九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的成員,帶著領導的關心、組織的信任、家人和朋友的讚許,和二十三名來自各大醫院的兄弟醫生們一起踏上了遠赴日喀則的援藏之路。
  • 【我在脫貧第一線】我開青稞麵包店第一個大客戶,就是上海援藏江孜...
    我爸爸是農民,在江孜和青稞打了一輩子交道,也正是他,第一個把黑青稞新品種引入江孜種植。現在我回鄉創業開公司,還是拿青稞做文章——西藏人太熟悉青稞了,不過以前我們種青稞,只想著用來填飽肚皮;現在種青稞,能致富奔小康。2018年,我念完大學回到家鄉,雖然也曾想過考公務員,找一份安穩的工作,但最終我選擇了自主創業。現在的西藏,正是創業的好時候,尤其對我們年輕人來說,機會很多。
  • 援藏醫生魏紅濤:把醫療技術留在高原,把百姓健康記在心上
    一年的時間,在北京友誼醫院的支持下,在魏紅濤與受援科室的努力下,拉薩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學科影響力逐漸增大,業務水平穩步提升,收穫了豐厚的成果:拉薩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梗阻性膽管炎診療技術提升至全區領先地位;完成兄弟醫院危急重症患者轉診、會診50餘次;以「師帶徒」的模式因材施教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魏紅濤被評為北京扶貧協作獎「突出貢獻獎」和拉薩市人民醫院先進個人。
  • 福建援藏隊幫助西藏10名大骨節病患者完成手術治療
    同機護送他們回家的還有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昌都市和洛隆縣的工作人員,以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醫生李虎和護士薛小英。福建省援藏隊工作人員、昌都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徐正平介紹說,大骨節病是西藏地區較突出的地方病,救治此類患者是福建省援藏工作隊的重點工作之一。
  • 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幹部唐春青:「進藏工作是我義無反顧的選擇」
    原標題: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幹部唐春青:「進藏工作是我義無反顧的選擇」   2019年7月15日,作為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的一員,唐春青遠離故土親人,來到遙遠而陌生的阿裡,在阿裡地區公安處開啟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
  • 中國寶「藏」丨對口援藏5年落實資金近350億元
    (海報製作:張宸、旦增努布)1994年,為促進西藏實現快速發展,中國提出「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方針,自此開啟了中央與全國兄弟省市長期對口支援西藏發展的歷程。最近5年來,全國共派出3500多名援藏幹部奮鬥在雪域高原,為促進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 我是援藏幹部田鵬,在藏西秘境阿里地區工作和生活是什麼體驗,問我吧!
    我是援藏幹部田鵬
  • 兩江一樣情——原黑龍江援藏幹部雅魯藏布江畔的生態夢
    受訪者供圖中新網拉薩8月15日電 題:兩江一樣情--原黑龍江援藏幹部雅魯藏布江畔的生態夢作者 張偉在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東嘎鄉雅魯藏布江畔,近日隨著雨季來臨,一片近百畝的沙棘、楊樹林鬱鬱蔥蔥,汩汩流水沿著人工水渠穿行林間,築巢的鳥兒在枝頭鳴叫,看著眼前的生機盎然,曾是黑龍江省援藏幹部的張來志回想起16年前一片荒蕪的景象百感交集。
  • 福建省教育援藏工作隊用愛和奉獻譜寫教育援藏新篇章
    福建組團式教育援藏工作隊始終把傳幫帶作為教育援藏的重要途徑,培養本地教師隊伍迅速成長為主力軍。精準對接學校及昌都市教師能力需求,分層分類開展精準培訓,到福建跟崗鍛鍊、送閩專題培訓、專家到昌都送教、援藏教師送教下鄉、遠程網絡培訓和成立援藏名師工作室等七種方式幫扶本地教師提升教學能力。2019年以來,學校參與輪崗培訓教師達290餘人次。
  • 我把山南當湖南丨教育援藏「三全」模式:優質教育送到家門口
    從第一批到第九批,湖南省援藏隊25年如一日的堅守,讓湖南印記深烙在雪域高原。2019年7月13日,湖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肩負神聖使命,再赴西藏山南,接棒奔跑,再攀高峰。  我把山南當湖南,是情懷使然,更是責任擔當。湖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進藏一年來,教育、醫療、產業、隊伍建設上喜報捷傳。
  • 我的援藏故事,往事熔鑄成一本書《感受西藏》(花城出版社)序
    這也是三年多來我能努力超越自我,每天都能以新的面貌去迎接西藏高原新一輪朝陽的奧秘所在。畢竟,此行不是來旅遊觀光探秘的。我們肩負著一種歷史使命,全國都在援藏,南粵對口西藏林芝地區,十年分三批輪換,我們是首批援藏幹部。在西藏,根本任務是圍繞著西藏的穩定和發展這兩大主題來展開的。
  • 記林芝市朗縣人民醫院援藏醫生陳然:援藏路上踐行醫者仁心
    原標題:記林芝市朗縣人民醫院援藏醫生陳然:援藏路上踐行醫者仁心   陳然 圖由林芝市朗縣縣委統戰部提供   組團式援藏工作開展以來,援藏醫護人員克服高寒缺氧、身體不適等困難積極開展危重病患救治的同時,「團隊帶團隊、專家帶骨幹、師傅帶徒弟」,讓我區醫療隊伍實現了質的飛躍。
  • 「四苦三甜」編織美麗援藏路 援藏幹部王世美在雪域高原傳遞愛與希望
    剛到那曲時,杭州援藏幹部王世美發現這裡的師生需要去距離學校很遠的地方取水,而且打上的河水裡總是渾濁和苦澀。「要讓每一位師生都喝上乾淨的水」。王世美當時就下定決心要解決師生飲水難的大事。不畏艱難歷經「四苦」送優質教育資源進那曲「到了那曲,我才知道『有一種高度叫海拔4500米,有一種溫度叫零下42攝氏度,有一種距離叫離家八千裡……』」三年前,他謹記組織的囑託,前往西藏自治區那曲市色尼區,義無反顧地挑起了教育援藏重擔,積極為兩地教育聯盟穿針引線。
  • 民航局在拉薩召開援藏幹部座談會
    7月6日,在民航局第八批援藏幹部入藏一周年之際,民航局副局長董志毅一行在民航西藏區局組織召開援藏幹部座談會,與援藏幹部親切交流。民航西藏區局匯報了援藏工作總體情況。援藏幹部代表鄒剛、程磊做了典型發言,向與會領導介紹在藏期間的工作情況和收穫體會,其他6名幹部做了補充發言。
  • 蘇州電力援藏人點亮高原
    「援藏絕不是一場『鍍金』的旅行,而是千錘百鍊的身體力行!」4月16日,蘇州電力援藏的第三批幹部撤離拉薩市林周縣,領隊周昱情不自禁發出感慨。當晚,他們風塵僕僕回到蘇州,帶回了來自雪域高原的艱辛和友誼。至此,歷時四年多的蘇州電力援藏之行勝利收官:從2016年到2020年,林周電力實現了戶戶通電,並從開始存在少數沒電戶的現象,到「用上電」再到現在的「用好電」。
  • 「援藏父親」愛灑雪域高原
    「我最在意的榮譽就是學生們的笑臉。」近日,記者見到了長嶺縣第二中學教師黃福軍。黃福軍在八年時間裡,兩次參加支教工作。第一次是去汶川地震災區,支教129天。第二次是去青藏雪域高原,整整三年。「我來西藏幹什麼?我已經站在了3800米的高原,還怕4000米不成?我來援藏就要為西藏人民分憂,不能讓西藏人民失望!」第二天,黃福軍直接找到校長,請命前去拉孜縣高級中學支教。站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黃福軍第一次觸摸到了生命的硬度和時間的溫度。
  • 嘉黎有「溫」情 50個援藏項目落地開花 今晚那曲放歌溫州感謝援藏...
    他們用腳步丈量嘉黎的每一寸土地,視嘉黎發展為 家裡事,分內事 ,變援藏為建藏,變介入為融入。如明的嘉黎,變化翻天覆地。尤其是 十三五 期間,昔日欠發達的高原縣成為那曲首個稅收億元縣,提前兩年實現脫貧摘帽,50個投資2.13億元的項目有序推進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去年7月,溫州第九批援藏幹部接過 接力棒 ,踏上援藏長徵路。
  • 拉薩黨政代表團訪蘇 李強:加強產業援藏、加大智力援藏力度
    李強代表省委、省政府對拉薩市黨政代表團來訪表示歡迎,對近年來拉薩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並感謝拉薩市對江蘇援藏幹部的關心關愛。紮實做好對口援藏扶貧工作,把精準扶貧放在援藏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強產業援藏,推動江蘇優勢產業與西藏特色資源優勢相結合,培育壯大西藏特色優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