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拉薩,接機同志的第一句話就把我震住了——
「這趟很順利!上次接一名幹部,連續三天,飛機都因大風浮塵返航了,第四天才接到。」
高寒、缺氧、多風、輻射強……地處「世界屋脊」的西藏自然條件惡劣。為徹底改善這裡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多年來,一批批幹部挺進西藏支援建設。作為重要的民生部門——人社部門共選派7批、46名幹部,接力書寫下高海拔故事,在促進就業、培養人才、惠及民生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5月,西藏正被春光喚醒,格桑花抽枝灌漿,各色樹木披上了一身新綠,清冷的高原復甦脈動。記者走進西藏,對2013年選派的第7批、11名人社援藏幹部進行了採訪。
他們的3年,一如歷批人社援藏幹部的經歷,短暫而不平凡。
把國家意志懷揣在心,立足職能優勢,創新體制機制,援藏幹部在西藏各級人社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推動當地人社事業長足發展。
陳東升最近很欣慰。凝結著心血的兩個文件——西藏自治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經辦規程,以及被徵地農牧民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暫行辦法,正式進入送審階段。
陳東升來自人社部。入藏後,掛職擔任西藏人社廳副廳長,分管政策法規、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傷失業保險等工作。
基礎薄弱、制度不健全,西藏與內地發展存在一定差距。抓制度、強基礎,是人社援藏的重要工作。為掌握情況,陳東升帶著睡袋、洗臉盆等用品,深入到農牧區、寺廟、鐵路護路隊進行調研,7個地市都留下了她的足印。
山高、坡陡、彎急,是西藏道路的特點。「去山南市調研,因路上有暗冰,在一個拐彎處車方向失控,左右甩了四五次,最後橫在了路中間,差點發生事故。」司機董傳春至今心有餘悸。
在調研的基礎上,陳東升努力抓好政策制定。推動出臺了西藏人社廳規範性文件合法性審查辦法等制度,還在人社部農保司的支持下,首次與科研機構合作,對養老保險制度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完善相關制度。社保領域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不當旁觀者,爭當『潛水艇』。」同樣來自人社部的劉健雄掛職擔任自治區醫保局副局長。不善言笑的他,到任後選擇了一個「硬骨頭」來啃。
西藏赴內地就醫人數頗多。2015年前,只有西藏醫保局駐成都的結算服務中心,能夠對成都地區住院就醫票據進行核實,全國其他地區票據核實仍然困難。
劉健雄迎難而上,多次與內地省區市醫保部門協調,使得核查機制建立起來。兩年來,通過異地協助核查,共查辦虛假發票60張,挽回損失196.3萬元。
「援藏進行到今天,資金已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把先進的理念、科學的管理傳遞給當地的幹部群眾。」人社援藏幹部秉承這樣的共識。
在來自黑龍江人社廳的援藏幹部赫英傑的努力下,去年10月,日喀則市人社局門戶網站在全自治區地市級人社局中率先開通。來自湖北人社廳的韓紅新掛職擔任山南人社局副局長,他牽頭制定了仲裁員辦案守則、限時辦結制度等10多項制度,使得辦案效率大幅提升。
日喀則市南郊,一座新樓正拔地而起。這個西藏第一所就業實訓基地,凝聚著山東人社廳選派的援藏幹部冷振邦的心血。
進藏後,冷振邦常常徹夜難眠地思考:實現治邊穩藏、長期建藏,取決於人才智力的建設水平。該如何緊扣促進就業、改善民生主題,為藏族群眾做點事情?經過反覆論證和積極爭取,一個智力援藏項目——公共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很快被確定下來,並被納入山東援藏重點項目。
徵地拆遷被稱為「天下第一難」。為順利動工,冷振邦主動帶隊與15戶農牧民推心置腹長談,講明事理。在零下10多度的室外連續忙碌了兩天,工作做通了,但這位壯實的山東漢子卻凍生病住了院。
實訓基地整合資金5081萬元,建築面積6611平方米,開設農機汽車維修、唐卡繪畫、民族特色編織等13門急需實用專業,年可培訓農牧民達1萬多人次。
「把幾乎不可能的事給做成了。」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日喀則市委書記丹增朗傑由衷稱讚,「有了這樣的培訓平臺,農牧民學到技能、出去打工,就會改變收入不高的狀況。」
做好就業援藏工作,事關西藏的和諧和穩定,也是對口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此,人社幹部絞盡腦汁。
來自人社部的周松齡調研發現,西藏職業技能鑑定起步晚,基礎薄弱,職業資格證書缺口大。周松齡專門向人社部作了匯報。考慮到西藏實際困難,人社部特批了技師、高級工等12萬本普通證書,為西藏未來開展職業技能鑑定、培養技能人才打下了基礎。
昌都、那曲等地經濟發展滯後,用工單位少,隨著畢業生增多,就業形勢比較嚴峻。來自重慶人社局、掛職任昌都市人社局副局長的張德友積極協調,重慶市企事業單位到昌都舉辦了3場招聘會,招錄昌都120餘人到重慶就業。來自浙江的杜建明則在那曲地區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累計培訓9500餘人次。
「你是一粒種子,身後泛著金色的麥浪」,這是《援藏兄弟》的歌詞中西藏人民對援藏幹部的讚譽。在當地人社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援藏人社幹部積極實施惠民政策,用實際行動樹立了「援藏兄弟」的良好形象。
拉薩市人社局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幾乎每天都會擠滿前來認定工傷的人員,甚至有傷重者躺在擔架上被抬來進行認定。來自北京人社局、掛職擔任拉薩人社局副局長的果剛,見此很不是滋味。他與拉薩市人民醫院聯繫,成功租借了醫院門診樓一間會議室作為工傷認定的辦公地點,方便了傷者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傷情認定,及時治療。
拉薩市人社局工傷保險中心只有3名工作人員,卻承擔著全市工傷保險徵繳支付工作。在果剛的推動下,2015年初,拉薩市人社局把工傷保險徵繳和待遇支付權限等下放到縣區。此舉既調動了區縣工作積極性,又方便了群眾,參保人數增長了3倍多。
西藏飽受人才短缺之困。一定程度上,抓人才就是抓發展,抓人才就是促穩定。
援藏前,謝穎在福建省社保系統工作了21年,是人社部確立的全國首批社保基金管理人才庫成員之一,多次參與全國社保基金管理重大政策的研究和論證。
在藏幹什麼?離藏留什麼?那就是增強當地的「造血」功能。謝穎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3年間,接連請來了38位專家或業務骨幹到林芝開展培訓。同時,自己也發揮所長,自編教材、授課,先後十多次為西藏各地人社系統幹部開展培訓。
「既注重理論知識學習,平時也帶著我們做,不知不覺,手上的能耐就長上去了。」林芝市醫保中心主任李國才說,謝穎言傳身教的3年,勝過之前工作的10年。
「我一刻都不敢離開,要爭取利用所有時間,帶出更多人才。」謝穎說起工作成就感油然而生。在他手上,林芝建立了西藏第一個國家標準的社會保險服務中心,建成了西藏第一個符合國家標準的密集架社保檔案庫房……
3年來,恪守「有志而來、有為而歸」的承諾,11名人社幹部充當橋梁紐帶,既請進來傳授,也採取走出去方式,組織各類人才到內地培訓達4000多人次,使人才提高了本領、增強了動力。
記者踏訪日喀則市首屆青年創新創業創優成果展時,遇到了後藏唐卡協會會長洛桑旦達。他和學生正展示新近創作的唐卡,遊人紛紛駐足。
去年,在冷振邦協調下,山東工藝美院6名專家送教上門,就如何結合壁畫、山水畫、油畫等發展唐卡藝術進行培訓。洛桑旦達等50名唐卡繪畫傳承人參加了培訓。「找到了需要改進的地方,我的用色、用線等技法有了很大提高。」洛桑旦達說。
「幫得實,援得好。人社幹部,我們的援藏兄弟,亞咕嘟(好)!」洛桑旦達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