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戶
(文章均為作者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2020年的今天,提起新能源我們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北汽、比亞迪、特斯拉、蔚來、理想ONE等幾個比較出名的新能源車企,而在這幾個品牌中,特斯拉和北汽可以說是最早一批新能源車企了。
尤其是特斯拉在剛進軍中國市場初期,更是掀起了一番熱潮,並且創立了一種新型交易模式,但是由於其較高的定價使很多人敬而遠之,不過後來北汽作為中國車企迅速發現了商機,開始生產新能源汽車,並且出售價格遠低於特斯拉。
這就導致很多百姓開始選擇北汽的新能源,尤其是在北京體現的更是淋漓盡致,因為在2015年北京將新能源搖號單分出來改為排隊輪候制,在那個年代參與排隊輪候的人並不多,基本上只要排進去用不了多久就可以中籤。
再加上普通小客車指標搖號的步步緊逼,排隊輪候的人數日益增加,本以為新能源會因此發展得越加順利,但是現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吐槽新能源,而槽點也是多種多樣。
01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們,你們還好嗎!
其實早在2019年筆者就曾經發表過一篇關於「吃螃蟹」的文章,期間更是採訪了一位年近五旬的老前輩,本來這件事就此過去也就作罷,但是近日再次與這位老前輩交談的時候,突然發現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現如今過得很不好!
故事背景
首先交代一下故事背景,李先生今年48歲,在2015年購得了一輛北汽E系列的新能源汽車,當時該車的續航裡程約為200公裡左右,但是伴隨使用時間的逐漸增加,續航裡程一度衰減到了100公裡以內,最低可達80公裡左右。
冬天不敢開暖風,夏天不敢開空調已經成為常態,在使用了短短幾年後,在2019年重新購得了一輛BYD廠商的秦PRO,而這一次卻讓李先生感到了欣慰,畢竟續航裡程大大增加,空調也敢開了,對比之下的幸福感還是很客觀的。
但是伴隨新能源技術的迅速發展,李先生發現續航裡程似乎已經並不足以成為衡量新能源汽車的唯一準則,而是增加了駕乘體驗、安全係數、充電便捷性等等一系列的考量準則,為此李先生感覺自己不知不覺間掉進了一個坑,更是發自肺腑的跟筆者說了一句:「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我過得很不好,相當不好!」。
02新能源發展迅速,並非表面看起來這麼風光
確實在新能源剛出現的那一年,人們將續航裡程當成了唯一的考量準則,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不如說是當時的新能源車企技術並不成熟,除了續航裡程他們造出來的車沒有任何賣點。
然而經過了幾年的沉澱和發展,各車企也變得精明嫻熟起來,先後推出了高續航、快充、智能AI、增程式等各種新能源賣點,但是令人無法反駁的是,新能源電池的安全係數、續航衰減,以及最根本的汙染問題卻至今仍未解決。
高續航不過是個謊言,增加電池容量的技術誰都懂
如果單憑增加電池容量來提高續航能力,恐怕有些說不過去吧?然而這正是當今諸多車企正在做的事,但是大家是否忽略了一個問題,當電池容量持續增加,車輛自重也日益提高,是否會增加起初的耗電量呢?如果是,那麼電池容量和續航收益早晚會對衝掉。
試問到時候還能怎麼提高續航裡程?靠燃油?還是靠那虛無縹緲的技術科研?所以請這些新能源車企不要再挖坑了,先著手解決現存的實際問題才是重中之重。
新能源發展並不迅速,只不過有「主角光環」罷了
新能源發展迅速本就是一個偽命題,試問一個連新能源該如何定義都未曾肯定的技術談何發展?現今存在於世的所謂新能源無非就是電動車、增程式電動車、氫能源車,其中電動車和增程式電動車的核心能源又劃分為多種化學電池。
如此看來,這樣的新能源大家還愛嗎?還支持嗎?用一句合事宜的話來講:「我們支持國產,支持新能源,支持環保、節能」,然而用一句多數新能源車主的心聲來說那就是:「我們不想當實驗品,花錢買罪受誰都不願意」。
在節能、環保的大時代裡,新能源必定是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但是這卻不能成為某些車企的斂財之道,用一些技術含量並不高的產品來欺騙消費者,而作為消費者的我們訴求並不高,我們只想開上安全係數高、續航合理、便捷性高、不被國家政策所捆綁的新能源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