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不消費、低生育率、老齡化、年輕人失去上進心,這就是日本作家大前研一所說的「低欲望社會」表徵。今年10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欲望社會》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這是「大前研一獨家授權唯一完整中文版」。
第一財經專訪《低欲望社會》中文版譯者姜建強,請他談日本社會的這種普遍狀態。
上海譯文出版社10月出版的《低欲望社會》,是「大前研一獨家授權唯一完整中文版」。
第一財經:大前研一認為,日本年輕人喪失了物慾,也喪失了鬥志。作為在日本生活的中國人,你認同他的判斷嗎?
姜建強:嚴格來說,他們並不是喪失鬥志,而是在經濟高度發展以後,形成了一種美麗的「衰敗」。同樣是低欲望,他們的「低」是經歷「高」以後的「低」。這個「低」,其質是不低的。日本年輕人還是處在一種優裕的生活中,如果要買房買車,貸款利息也很低。他們之所以不動心,或許是感到「物」對他們沒有那麼重要。所以他們在追求他們所喜歡的極簡生活方式。
還有一點,我覺得頻發的自然災害也刺激到了日本人。「3·11」東日本大地震引發大海嘯,瞬間衝走萬物,他們看在眼裡,心裡湧動著「無常」的思緒。他們有時候會思考,一件東西擁有還是租借,到底有什麼區別?可能他們認為沒什麼區別。所以這也是日本各類租借市場活躍的一個原因。從這個角度看,他們的「低欲望」是有積極意義的,他們是在探索一種「輕」的文明形態。
第一財經:都「低欲望」了,那日本的風俗行業怎麼樣了?
姜建強:總體而言,陪酒這一塊比較蕭條。20年前,日本男人還比較有耐心有錢,晚上在酒吧會和女孩聊天談地。現在的日本人失去了這個耐心,當然也是沒那麼多錢。現在反而按摩店之類的生意比較好。這一代日本人和上一代不同了,他們並不需要通過和酒吧女聊天獲得某些慰藉,他們更講究實在,他們更在意直奔主題。
第一財經:人對商品的逐漸淡漠,其實是發達國家大都會經歷的階段。在你看來,日本社會在這種普遍狀態下所表現出的特點又是什麼?
姜建強:「低欲望」的確是發達國家共有的一種現象。美國人、歐洲人也在遭遇類似的情況,但日本可能比歐洲、美國表現得更為典型更為深刻。這和它的文化有關聯。日本文化的根部湧動著的簡素與侘寂之流,使他們更容易將欲望內化再內化,直至無欲望。現在的日本,流行共享消費,也就是三浦展所說的「第四消費」。何謂「第四消費」?就是商品價格中沒有太多或甚至不含附加價值。無印良品提倡的是極簡主義和性冷淡,然而這種設計風格是被計入商品價格中的,這其實就是一種矛盾。無印良品的東西比較貴,就是因為加上了附加價值。相反,優衣庫(需求面積:1800-2000平方米)的商品中則沒有太多或者根本不帶附加價值,所以它就便宜。雖然優衣庫也有設計,但是這種設計的價值被提供出來給大家共享,並沒有納入價格體系當中。所以,在日本,優衣庫遠比無印良品更受歡迎。另外,日本的二手市場也比較發達。日本人不會嫌棄別人穿過用過的衣物,包括村上春樹也很喜歡在二手市場淘服飾。這種方式,第一是環保,第二是價格便宜,非常實在。
第一財經:大前依據經濟和人口數據,得出了日本人「喪失大志」的結論。但日本在另一方面的成就,似乎並不支持這一點。自2000年以來,日本已經有18個人獲得諾貝爾獎,而且都集中在自然科學領域。這是了不起的成績。所以,我們看待大前所說的「低欲望社會」,是不是也應該換一個角度?
姜建強:日本諾獎得主輩出的原因很多,在這裡我想強調的一個原因,是在這背後有一種持續的、執著的研究投入。而之所以有持續的、執著的研究投入,這就與日本人沒有太高的欲望有關。而之所以沒有太高的欲望,則在於他們能滿足於目前的生活狀況。
日本人能夠坐住,因為整個外部世界對他影響很小。所以,他們非分之想也就少。現在看來,恰恰是低欲望,讓他們能夠坐得住,能夠不好高騖遠,專注手中的課題研究。此外,日本的匠人多,匠人的品物多,也與沒有太多的非分之想、沒有太高的欲望這個社會氛圍有關。從這點看,日本人確實是「卡哇伊」的,但卡哇伊並不都導致低智商。
第一財經:大前幾乎整本書都在罵「安倍經濟學」,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策略,日本政府會採納他的意見嗎?
姜建強:大前先生在日本的名氣非常大。他有過人的預測能力,很多預測都被他言中。
作為一名學者,大前先生始終保持著對政府的批判,這可以說是貫穿大前學術研究的主體精神。當然,日本也有一些「體制內」的經濟學家,日本政府對他們的意見採納度更高。大前至少在20年前就建言政府,日本社會應該放開移民政策,以疏解國內勞動力的緊缺。呼籲了那麼多年,日本政府終於在今年稍有動作,略微放開了純勞動力(移民)市場的口子,主要集中在建築業和捕撈行業。我認為日本政府這一做法就與大前的不斷呼籲有關。此外,大前還比較早地提出城市/郊區的度假觀光經濟這個觀點,我看前幾年北陸新幹線的開通,就與大前的建言有關。總之,日本政府有時會採納他的一些意見,但不會很多。
本文轉載來自:第一財經 孫行之,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