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有四大經典愛情故事:天上織女配牛郎,斷橋許仙會白娘。董哥遇到七仙女,梁祝化蝶始成雙。
牛郎織女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講的一個孤兒(牛郞)在老牛的指點下與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織女)從相識,到相愛,最終又被王母娘娘用天河將其倆相隔的故事。每逢農曆七月初七地夜晚,一群群喜鵲飛來,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所以,這一天被稱為七夕、乞巧節或女兒節,現代又被稱為中國情人節。
牛郎織女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除了初中課文上其它版本都涉及到一個細節:牛郎拿走了織女的衣服讓她無法回天只能留在人間……這種做法太強人所難,不太符合中國傳統的道德標準,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耍流氓」,然而這樣一個故事卻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了幾千年,歷久彌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得先從牛郎織女故事本身說起,其故事淵源如何形成,其故事框架如何形成,其故事內容如何形成……
一、初探故事淵源的形成
中國歷來就對數字比較迷信,九五之尊是個證明。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根據《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可見七月七日是當時民間風俗「乞巧」的日子。而勞動人民都把「織女」當作勞動能手,認為她能在「十日之內,織娟百匹」,於是便向她「乞巧」。
同時,因為每年七月夜間牽牛、織女二星相距較近,牛郎織女在這一天相會的故事才慢慢傳開來。《文選洛神賦》云:「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至此,我們熟悉的七月七日鵲橋相會的牛郎織女故事才算真正出現了一個雛形。可以看出,人們逐步為牛郎織女這兩個相距甚遠的星宿附會了愛情故事。
二、初探故事框架的形成
牛郎織女本來是天上的兩個星宿,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胚胎與萌芽。周代《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織女、牽牛尚為天漢二星,「七襄」、「服箱」或亦僅為譬喻。至《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雖仍為天上二星,而人物形象已隱現基中,呼之欲出。在此時,還沒有「乞巧」與「七夕」的說法。
漢朝的時候,這兩顆星宿被賦予了人物形象。班固在《西都賦》中說:「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意思是說,漢宮昆明池邊有牽牛、織女兩座石人像。至南朝梁殷芸《小說》(《月令廣義·七月令》引)則云:「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絍。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則牛郞織女神話梗概已略備於斯,而故事由此改編。
三、初探故事內容的形成
前面我提到了一個細節:牛郎拿走了織女的衣服讓她無法回天只能留在人間……,在中國無數文人騷客的筆下都沒有提及,那麼這個故事到底都是怎麼來的呢?這必須引入另外兩個民間故事——董永傳說和田章神話來回答。
董永傳說最早載於西漢劉向的《孝子傳》,講的是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而三國時曹植寫的《靈芝篇》:"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責家填門戶,不知何用歸。天上秉至德,神女為秉機。"做了過渡,最終在幹寶編寫《搜神記》中,這個故事加入了《天女助人》的部分,情節大體是董永碰到了一個不嫌他貧賤的女子並與之結為夫妻,這女子用了十天織了一百匹布,還清了董永的債務。然後告訴董永說,自己是天上的仙女,幫他還清債務就要離開,說罷便凌空飛回到了天上。
田章神話原文有點長,梗概就是田崑崙奪天女之衣,天女失衣,不得已嫁于田崑崙,生子田章,後來天女向婆婆討來了自己的天衣,於是穿上天衣逃走了。
很明顯,牛郎織女附會了這兩個故事,但追根朔源,牛郎織女應該是相愛的夫妻,這個附會造成了近代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不協調感。可以說牛郎織女故事內容是神話糅合的產物。
由此關於牛郎織女故事已經被我們理清了來龍去脈。歷史的動蕩,文化內容傳承的雜糅,醞釀了這樣一個價值觀相互衝突,雜糅、造作的畸形作品。可當我們把他拆開來看的時候,一切又是那麼合情合理,這也就是文化傳承的魅力所在。
以上是豬獸查找各類資料後做出的總結和分析,可能有很多不到位之處,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留言給予摘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