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大獲全勝,韓信慶功宴賞三軍。席間,諸將都誇獎韓信神機妙算,個個佩服得五體投地。韓信卻道:「現在雖然大局已定,唯獨有一謀士李左車不知去向,此人不除必有後患,諸位若能為我活擒此人,必定重賞。」諸將受命四處張貼告示,重金懸賞捉拿李左車。
過了數日,果然有人抓住了李左車,韓信當即賞金千兩,隨即招入李左車。諸將原以為韓信會將他斬首示眾,誰知,韓信不僅下座相迎,還親自為其鬆綁,仿佛弟子拜見師父般,格外禮貌,並且輕聲問:「我想要北上攻燕,東向伐齊,請您指教怎樣才能獲勝呢?」李左車皺著眉說:「我是亡國之徒,怎敢在將軍面前班門弄斧,你還是另請高明吧。」韓信又說:「百裡奚沒有能挽救虞國的滅亡,反而輔助秦王成就了霸業,這不是他獻給虞的計策拙劣,獻給秦的計策巧妙,而是用與不用、聽與不聽才導致的不同結果。要是陳餘聽從了你的計策,恐怕我早就成為階下囚了。現在我虛心求教,請求你不要推辭才好。」
李左車這才說道:「將軍一路過關斬將,威震天下,各處都爭相投靠,這是將軍的長處。但是久經戰爭,將士本來就勞頓疲憊,現在將軍又欲引兵攻打燕、齊,而這兩國城池堅固,將軍若是久攻不下,到時糧少兵疲,這恐怕是將軍的短處。自古以來,良將用兵都要用長擊短,切忌以短擊長。」韓信忙問有什麼應對之策。李左車說:「將軍不如養兵蓄銳,犒賞軍士,鼓勵軍心。另一方面派遣說客,向燕王詳細說明利害關係。燕王懼怕將軍的聲威,不敢不從,等到燕王從命,便可向東攻齊,到時齊國孤掌難鳴,豈會不亡?」韓信拍手稱妙,當即厚待李左車,並讓他留在自己身邊。
韓信派一名說客前往燕國,不久說客回信說,燕王懼威願意投降。韓信立即便派人報知漢王,並請求加封張耳為趙王。漢王大喜,聽從韓信的建議封張耳為趙王,另命韓信帶兵攻齊。接著漢王又接到出使九江的使者書信,說已說服九江王英布,數日後便會來降,漢王大喜。接著,漢王派人到關中催辦軍糧,準備與楚兵大戰一場。碰巧丞相蕭何派遣許多兄弟子侄,押著糧車運到滎陽,漢王大喜:「丞相此舉真是雪中送炭啊!」當下把這些人招入軍中,將蕭氏子弟量能錄用。
可是從關中轉運糧草艱難,不能隨時接濟,漢軍只能依靠敖倉的積粟來充當軍糧。敖倉本有韓信遣將佔據,直到韓信北徵,敖倉委任大將周勃駐守,又撥曹參協助,非常重視。項王多次攻打滎陽都沒有得手,範增獻計說:「漢王能固守滎陽無非是靠著有敖倉糧運,想要攻下滎陽,必定先要拿下敖倉,斷絕他們的後路。」項王立即派鍾離昧率兵萬人,去截敖倉糧道,幾番突襲,把漢軍運來的軍糧搶去大半。周勃聞訊趕來已是人去糧空。項王於是大舉西行,向滎陽進發。
滎陽城內缺糧數日,漢王寢食難安,召入酈食其向他詢問計策。酈生說:「項羽傾國前來,銳不可當。為大王著想,應該分封六國諸侯牽制楚軍,使其孤立,方可脫困。從前商湯放桀,仍封夏朝的後人;周武滅紂,亦封股朝的後人;直到秦橫掃六國,斬草除根,所以才招致滅亡。諸侯得封必定感恩戴德,前來助陣。」漢王大喜:「此計甚妙,立即傳命刻印,煩勞先生向各國諸侯傳達我的命令。」酈生得意告退,催促速鑄六國王印。
張良入見漢王,漢王顧不上用飯,立即招呼張良:「子房來得正好,有一事與你商議。」張良入座,漢王又說:「最近有人獻計說分封六國後人牽制楚國,不知此計是否可行?」張良忙說:「是誰為大王出的主意?此計要是可行,恐怕難成大事。」
漢王不覺大驚,忙把酈生所言轉告張良。張良拿起筷子說:「我用筷子向大王說明利害。從前湯武放逐桀紂,仍然封他們的後代,是因為湯武能掌握他們的生死,所以用不殺來彰顯他的恩德。現在大王自問能控制項羽的性命嗎?這是一不可行;武王入股,釋放囚犯,重修比幹的墳墓,現在大王能做到嗎?這是一不可行;武王大開糧倉,散盡錢財救濟窮人,現在大王能做到嗎?這是三不可行;武王戰勝股商回國,改裝戰車為步輦,收起兵器,表示誓不復用,現在大王能做到嗎?這是四不可行;放馬回歸自然不再乘坐,大王現在能做到嗎?這是五不可行;放牛回歸桃林,不再使其運送軍器,大王能做到嗎?這是六不可行;況且天下豪傑離開故鄉,拋家棄子投奔大王,無非是想日後成功,希望封得尺寸土地,現在大王分封六國,哪還有土地封給諸豪傑?這樣還不如回去侍奉舊主,大王將來依靠何人共奪天下?這是七可行;假如楚國不強盛也就罷了,倘若依舊強盛,六國新王必定折服於楚,大王又怎能強迫楚國稱臣呢?這就是八不可行。有此八害,難道還能成就大事嗎?」聽完張良之言,漢王竟將口中飯食噴出大罵道:「酈生無知,差點壞了本王大事。」即令左右傳命火速銷毀印信。
漢王憂心時局,恐怕堅守困難,就依陳平計用重金賄通楚人,流言反間,嫁誣鍾離昧等,使項王猜疑。又遣使與項王議和,願意以滎陽為界,東面歸楚,西面歸漢。項王不答應,不過看到漢使前來,就順便派個使臣藉機到滎陽探個虛實。哪知被陳平瞅著機會,設計成一個現成的圈套。
楚使拜見漢王,漢王已由陳平指導,佯裝醉酒,迷迷糊糊地對付數語,楚使不便多言,即由陳平帶入客館。陳平走後不多久,便有一班卜役抬進牛羊雞豚及美酒佳餚,向廚房走去。楚使心想莫非漢王格外優待我,要以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時,牛、羊、豬三牲全備為「太牢」)款待我。不一會兒陳平走進來問及亞父起居,並詢問有無亞父的書信。楚使回答:「我奉項王使命,為和議而來,並不是亞父所派來的。」陳平聽罷,冷淡地出去了,不一會兒,就有人到廚房小聲說:「他不是亞父派來的,怎麼配享用太牢。」楚使聽到不禁驚愕。等到中午過後,才見有人來請用膳。楚使一看,無非是些粗茶淡飯,連丁點兒肉絲都不見影,不由怒上心頭。本想拒絕不吃,無奈飢腸轆轆,只好胡亂吃了幾口。不料菜中帶著臭味,酒也是酸的,使者越看越惱,不禁扔下碗筷,拂袖而走。
楚使一口氣跑回軍營,把情況一五一十地報告給了項王,並且說亞父私通漢王,不得不防。項王大怒:「我前幾天早有耳聞,但自認為他還是老成可靠之人,今日所見,他果然是個叛徒。」說完,就想要殺死亞父,左右連忙勸住:「沒有真憑實據,大王切不可操之過急。萬一是敵人的圈套,那我們就得不償失了。」項王只好暫時咽下了這口氣。
此事唯獨範增還蒙在鼓裡,見項王為和議而把攻城的事情停了下來,免不得暗暗著急,只好再次面見項王,請求迅速攻下滎陽。項王心疑範增,默默不言。範增急忙說道:「古人云,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鴻門宴時,未殺劉邦已是放虎歸山,現在天賜良機,把他困在滎陽,若要再次使他逃脫,一旦卷士重來,我們恐怕後悔都來不及了。」項王被範增一再逼問,便勃然大怒道:「恐怕滎陽城沒攻下,我早就命喪你手了。」
範增自然摸不著頭腦,忽然想到項王平日從沒說過這樣的話語,想必是聽信了讒言,因此也忍耐不住道:「大局已定,希望大王好自為之,不要中了敵人的詭計,我年老體衰,恐怕不能再侍奉大王左右了,希望大王恩準我回歸故裡。」項王也不挽留,任範增徑直離去。一路上,範增想到項王竟聽信讒言把自己的拳拳忠心視如糞士,便茶飯不思,夜不能寐,最終一病不起。起先還是背部隱痛,後來惡化成背疽(毒瘡)。不多日,背疽爆裂,流血不止,最終不治身亡,壽終七十一歲。當時已經是漢王三年(前204年)四月中了。
項王聽說範增在途中死去,不覺傷感後悔起來。心想劉邦陰險設計害我左膀右臂,我與他勢不兩立,不破滎陽誓不罷休。隨後召進鍾離昧等人,好言撫慰,並且囑咐他們用力攻城,立功候賞。鍾離昧等人倒也感恩,便領命更加奮力殺敵。滎陽城內的將士連日抵禦早已筋疲力盡,再加上糧道斷絕,儲備糧草將盡,即使陳平、張良再聰慧過人,面對此景也無可奈何。漢王焦慮異常,只好在眾將土面前,說盡各種激勵的話,鼓舞大家的鬥志。
漢將紀信密見漢王,說:「敵軍四面包圍,想要脫困實非易事,臣甘願假扮大王出城投降,好讓敵軍放鬆防備,然後大王可趁機逃脫。」漢王問:「假如我按照將軍的計策衝出重國,那你豈不是很危險?」紀信又說:「大王如果不聽我的,一旦敵軍攻入,到時玉石俱焚,我即使戰死又還有什麼意義呢?假若犧牲了我一人,可以保全千萬人的性命,那我死得其所。」漢王還是遲疑不決,紀信索性拔劍威脅:「我知道大王不想我死,可是這種危急時刻若不依我,那我不如現在就死。」說完就要自刎。漢王連忙下座攔住,邊哭邊道:「將軍的忠心,日月可表,但願上天保佑我們共同度過劫難。」後又召入陳平商量計策,陳平說:「紀將軍的行為令人佩服,但還要再添一計,以保周全。」隨後,便由陳平寫了降書,派人送與項王。
項王得降書,等至黃昏,不見城中有什麼動靜,轉眼到夜半,才見東門打開,湧出一隊人馬,走得極為緩慢,細細一看是許多老人和婦女,其他方位的守兵也過來看熱鬧。說也奇怪,城裡的人好像走不完似的,讓人看得都累了,這正是陳平為漢王拖延時間所設的計謀。就這樣到了天快亮的時候,才見來了一乘龍車,上面端坐著一位王者。車近楚營就是不見漢王下車,項王急令左右打起火把環照車中,一看此人並非漢王。項王頓時大發雷霆,命令左右燒毀來車,可憐那紀信端坐車中活活被燒死了,就這樣,一縷忠魂灰飛煙滅。
項王急於攻城,不料城門緊閉,城上又布滿守兵。原來漢王趁亂從西門溜走,只留周苛等駐守城池。城中兵糧雖少,但是周苛誓死固守,振作士氣,連番投石射箭,致使楚軍不敢靠近城池。這時又有人來報說漢王在關中徵兵,要向宛城、洛陽進發。項王恐劉邦再次攻打彭城,於是下令撤軍南行。
項王移兵至宛城,見漢兵固壘而守,多次挑戰不見漢兵迎戰,氣得暴跳如雷。忽然探子來報,說魏相彭越渡過睢水殺死了楚將,氣勢十分囂張。項王大怒道:「可惡的彭越,待我先去取了他的狗命,再來活擒劉邦。」說完拔營向東攻打彭越去了。項王怒氣難平,沿途遇到彭越的士兵,便如豺豹一樣兜頭亂咬。彭越哪裡能夠抵擋,只好退回睢水向北逃奔。項王追趕不及,又打算攻打漢王,便派人立刻探聽漢王的蹤跡。現在漢王已由宛城轉入距滎陽不遠的成皋與英布會合。項王接到確切消息,便引兵西進,順路先攻打滎陽。
滎陽城內,仍由周苛等駐守,幾人都認為項王一時不會再次攻打回來,所以防備鬆懈。哪知楚兵突來,進攻比前次還要兇狠。可憐幾位將軍招架不住,最後淪為項王的階下囚。項王憐惜幾位將才,想要收為己用。可忠臣不事二主,幾位將軍誓死不從,項王只好令人推出去斬首示眾。
項王進逼成皋,軍情傳入成皋城內,漢王不免驚心。心裡想滎陽失守,成皋恐怕也難守了,哪裡還會有第二個紀信再來為自己替死呢?因此同夏侯嬰從北門逃走了。等到諸侯得知漢王已經離去,都不願留下,陸續出城追隨而去。英布孤掌難鳴,索性也棄城北走。項王白白撿了個便宜,佔領了成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