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瑞士西班牙等國紛紛遣使到英國求親,為何英女王始終堅持不嫁

2020-12-06 觀文殿大學士

(英國都鐸王朝歷史系列4)

「以拖待變,不結婚的女王」

伊莉莎白一世在緩和了國內天主教(舊教)和新教之間宗教矛盾後,女王開始著手解決外部問題,上演「以拖待變」和「堅決不婚」的大戲。

伊莉莎白一世登基時,年僅25歲,正處青春妙齡,她成功吸引了一大波歐洲王室的注意力。根據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狄更斯講英國史》一書中的描述:「女王長相併不出眾,但也算得上是漂亮,但她脾氣火爆,經常說些特別難聽的話」。不過,從女王登基的第一天起,她的婚姻就成為了英格蘭人十分關心的政治問題,但女王始終迴避這個問題,她打算用自己「未婚的優勢」當作籌碼,為英國博取更多的利益。

當時,法蘭西和西班牙的爭霸還沒有結束,而隨著上一任英女王瑪麗一世的故去,實際上,英格蘭與西班牙的關係已經解綁。此時的伊莉莎白一世希望與法國就加來港重新回歸英格蘭的問題達成議和,而西班牙則希望再次拉攏英格蘭去對付法國,於是,急不可耐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在瑪麗一世死後,伊莉莎白還未加冕前,西班牙國王就派人去英格蘭提親。

伊莉莎白收到西班牙國王提親後,她表示會認真考慮考慮。然而,伊莉莎白一拖再拖,始終沒有作出答覆,直到後來登基兩個月後,女王才慢悠悠地給出答覆,她拒絕了腓力二世,理由是教會不允許姐夫(腓力二世曾是瑪麗一世的丈夫,而瑪麗一世是伊莉莎白一世的姐姐)娶小姨子。

其實,伊莉莎白一世從來沒想過要嫁給西班牙,畢竟就是因為姐姐瑪麗一世失敗的婚姻才導致英格蘭多了一個叫法蘭西的敵人,因此女王不想再重蹈覆轍。她之所以這麼慢才回復西班牙,其目的就是要在議和問題上敲打法國,向法蘭西施壓。女王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你法蘭西不作出讓步,我英格蘭就會再次投向西班牙的懷抱,我們倆一起合夥來對付你」。果然,這招確實很有效,法蘭西就在拖延的這段時間中開始動搖,最終同意作出讓步,英法最終籤訂了和約。

隨後,德國、法蘭西、瑞士等國王室紛紛遣使到英格蘭求親,有一次甚至來了一次來了10個特使,把女王家門檻都踏破了。特使們想盡一切辦法去博女王芳心,而女王可謂是「來者不拒」,但她從不明確態度是否要結親,與哪一國結親。就這樣,女王一直「以拖待變」,「暗人不說明話」。

伊莉莎白一世認為,與這些國家任何一國聯姻對英國的利益都沒有好處,這不符合英國現階段的根本利益,只會讓英格蘭受到其他勢力的幹擾,甚至陷入以前西班牙與英格蘭那樣綁定關係的不利局面。其次,伊莉莎白來者不拒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讓這些求婚國互相猜忌和防範,讓英格蘭在諸多強國中間夾縫求生存,暗自低調發展。

不過,伊莉莎白一世堅決不婚的態度讓議會的人感到擔心。畢竟,如果女王不結婚,那就等於沒有子嗣,而維護英格蘭的安全,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王位能夠順利傳承,中間不出什麼亂子。

因此,議會的人多次提議女王早日成婚,誕下繼承人。為此,伊莉莎白一世不得不花費大量精力在結婚這件事上與議會周旋。女王盤算著: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求婚者,他們背後的家族,其勢力錯綜複雜,如果引入英格蘭,則無異於加劇不同家族之間的矛盾,讓英格蘭政局不穩。

不過,儘管伊莉莎白一世多次表明自己堅決不嫁,但她其實還是經歷過兩段看似真實的感情,因為誰也不知道女王內心是怎麼想的。我只能說,從這兩段感情中女王的表現來看,她可能真的動過心,可能開始放棄了自己一直對婚姻敬而遠之的態度。

首先是女王與羅伯特·達德利的感情,羅伯特·達德利是之前瑪麗一世時被以叛國罪處死的諾森伯蘭公爵約翰·達德利之子,他與伊莉莎白在那時候正好同時被瑪麗一世關在倫敦塔,因此二人就這麼在「獄中」邂逅了。

因此,女王登基後,羅伯特·達德利深得女王寵愛。女王將御馬總監這一官職賞給羅伯特。別誤會,這個官並不是去養馬的,而是類似王宮裡的侍衛首領,這意味著,他是女王身邊最親近的人,女王甚至特許羅伯特·達德利可以無召進入女王的內室,這足以看出女王或許真的曾經傾心於這位羅伯特先生。

這從之後的事情更能看出。原來,羅伯特是有妻室的人。有一次,女王與羅伯特外出遊玩,等回來時,羅伯特的妻子卻死了。於是,有流言說,羅伯特或許是為了和女王在一起而謀害了妻子。於是女王命人調查,雖然結果是,羅伯特妻子之死是意外,但女王還是驅逐了羅伯特,她不能再與羅伯特走得過近,否則女王自己也有被人流傳有謀害別人妻子的嫌疑。羅伯特雖然被放逐出宮,但女王似乎並沒有忘記他,一段時間過後,女王加封羅伯特為萊斯特伯爵。這便是伊莉莎白一世女王的第一段感情。

至於女王的第二段感情,發生在她45歲的時候,這也是她面對的最後一個求婚者。他就是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的弟弟阿朗松公爵。阿朗松公爵與其他求婚者有所不同,她可是自己親自跑到英格蘭去提親的,而不是派特使前往。不過,女王面對阿朗松的求婚,仍舊「以拖待變」,而阿朗松對女王的追求持續了好幾年。最終,不知道是被阿朗松的痴情打動還是其他原因(不過女王其實還是利用了他為英國謀利),女王后來作出了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她竟然摘下了當年在加冕禮戴在手上的結婚戒指,並將戒指作為定情物送給了阿朗松。

但不知什麼原因,女王還在猶豫,她沒有立刻答應馬上成婚,仍然在拖。或許是因為宗教問題,因為法蘭西深受天主教影響,而英格蘭現在是新教勢力居上風,因此這些人士擔心阿朗松一旦迎娶伊莉莎白一世,他就成了英國國王,他會不會又要恢復天主教,搞「血腥瑪麗」那一套,會不會影響到新教的利益?可惜,就在女王猶豫的幾年,阿朗松公爵有一天不幸去世了,新教勢力怕阿朗松入主英格蘭的擔心這下可算是煙消雲散。不過,伊莉莎白女王聞到阿朗松的死訊後,她非常傷心。

這,就是女王的第二段感情了。縱觀伊莉莎白一世的一生,女王的確做到了終生不嫁,而她考慮婚姻的問題都是從國家利益出發,也確實解決了英國當時複雜的外部問題,並讓英格蘭遊走在各個歐洲強國之間得以生存和發展。不過,女王終身未嫁也導致她沒有一兒半女,最終只能立前蘇格蘭女王,她的表侄女瑪麗·斯圖亞特的兒子詹姆斯·斯圖亞特王子(即後來的詹姆斯六世)為英格蘭國王,這意味著改朝換代,即都鐸王朝結束,斯圖亞特王朝開闢。

詹姆斯六世

不過,這這也讓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形成了一種聯邦狀態。而令人唏噓的是,伊莉莎白一世女王其實可以說是詹姆斯王子的殺母仇人,因為在早年,英格蘭的伊莉莎白和蘇格蘭的瑪麗二人陷入了權力爭奪之中,詹姆斯王子的母親瑪麗最終被伊莉莎白囚禁並殺害了。

(完)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敘古論今)

相關焦點

  • 英女王做一舉動徹底激怒西班牙國王,昔日兒女親家從此恩斷義絕
    (英國都鐸王朝歷史系列5)「英西海上霸權爭奪戰」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從緩和天主教(舊教)和新教之間的矛盾開始,又利用「以拖待變」,「終身不嫁」的策略化解了英格蘭一次次外部危機伊莉莎白統治下的英國,早期,由於前任女王瑪麗一世留下一屁股債,國家財政匱乏,很多事情沒錢做不了。而到了中後期,情況終於有所改變。此時的英國,對外貿易發達。當時的英國,商業貿易的痕跡遍布西歐海域和地中海區域,甚至到達非洲和遠東的印度。
  • 法國曾想主動加入大英國協,領土也送給英國,英國為何還拒絕
    可是英國方面卻拒絕了法國的主動投靠。後來,摩勒又提出,既然不願合併,那法國就加入大英國協,以英國女王作為兩國的共同元首。為表誠意,法國還願意把大部分主導權交給英國。然而英國在經過慎重考慮後,仍然拒絕了法國的提議。按說一個是歐洲最強陸軍,一個是全球海洋霸主,兩強結合,成為超級強國,重振輝煌指日可待。
  • 英國都鐸最後一位女王,集美貌學識一身的伊莉莎白,為何終身未嫁
    因為達德利勳爵不僅曾經有過家室,而且他的妻子羅布莎特有一天突然暴亡,有好事者就傳言她是達德利為了要與伊莉莎白女王完婚而被謀殺的。不管此事是真還是假,女王為了抵制各種無端的非議和維護君王的尊嚴,最終還是與達德利助爵分道揚鑣了。1588年,在女王獲悉達德利助爵去世之後,悲痛不已,將自己關在居室中,不吃不喝,夜不能寐。後經大臣百般勸慰,才逐漸好轉,擺脫了思念的煎熬。
  • 英國為何拒絕法國加入大英國協的請求?
    按說,像法國這等地位的國家加入英國,英國白撿一塊大肥肉,應該答應才對。法國為何要加入英國,英國又為何拒絕?說來話長。法國和英國,是五常中地理位置最近的一對國家。你會說俄羅斯亞洲最東點,與美國阿拉斯加的距離更近。但是,那裡的「最近」,只具有冰冷的地理學意義。而法國與英國最近,是指歷史與社會意義。
  • 英國、西班牙的殖民地遍及世界,為何法國獨獨對非洲情有獨鍾
    法國人的生意一直做到赤道附近,並在中非收穫到一船的黃金後,法國人對海外世界的探索熱情達到了巔峰值。法國沿海地區一所名為迪耶普的城市更是做到了全員下海撈金,賺的的盆滿缽滿。不過好景不長,與英國的合約突然被英王撕毀,從1337年開始英法百年戰爭又再度點燃。
  • 伊莉莎白一世才貌雙全,追求者無數,但她為什麼終身沒嫁出去
    這樣一個嫵媚動人的女王,追求者自然不在少數。據說,在伊莉莎白45歲以前,為她舉辦的重大求婚活動,就多達20多次。西班牙、法國、神聖羅馬帝國、瑞典、蘇格蘭等國王公貴胄們都曾絡繹不絕地向她求婚。那麼,伊莉莎白才藝雙絕,追求者眾多,為何還是選擇了獨身呢?
  • 瑪麗女王為何失敗?與西班牙聯姻介入對法戰爭,損害民族榮譽
    在婚姻問題上,瑪麗女王排除萬難,排除樞密院和議會為其挑選的八位候選人,選擇了菲利普,結果引發了懷亞特爵士等人的起義。雖然起義很快被平息了,但是這些起義及其支持者的出現表明瑪麗女王的婚姻選擇是不符合民意的。原因有二,一是因為英西聯姻可能會使較弱的英國有被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吞併的可能;二是因為英西宗教不同,兩國聯姻可能會使英國的地位重回羅馬教廷之下。
  • 英國女王是英國元首,為何她的安保費要加拿大、紐西蘭等國出
    前段時間,哈裡王子宣布脫離英國皇室,這在英國皇室掀起了不小風浪,也引來了世界吃瓜群眾的圍觀。我們普通網民看熱鬧,但加拿大政府卻因此節省了數千萬美元,哈裡王子宣布脫離英國皇室後,加拿大政府緊接著宣布,將不再支付哈裡王子每年1000萬到3000萬美元的安保費。
  • 伊莉莎白一世是性冷淡還是同性戀,為何女王到死仍是處女?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英國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她25歲繼位,70歲離世,總共執政45年。伊莉莎白繼位之初,英格蘭還是個混亂動蕩、積貧積弱的國家。後經她在執政期間銳意改革,對內穩定根基,對外開疆拓土,擊敗了海上霸主西班牙,最終將英格蘭建設成為歐洲最富強的國家之一。
  • 《伊莉莎白女王》:三個出人意料的舉措開闢了英國的「黃金時代」
    她的這些做法既堅持了英國教會的獨立,也不讓新教改革走向極端。作為一個調解人,伊莉莎白女王運用政府的力量來化解這個國家的宗教矛盾,既不讓外國的力量控制英國,也使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仇恨得到緩和。伊莉莎白女王授意成立委員會修訂《公禱書》,刪除了明顯反對教皇的禱文,同時把有爭議的儀式合一,淡化了新舊教派爭論的尖銳性。
  • 直布羅陀為何是英國和西班牙兩國邁不過去的檻?
    但是,隨著英國、法國、荷蘭等國家的崛起,他們在世界各地開始挑戰西班牙的霸權地位。1588年,西班牙為了捍衛自己的霸權地位,國王率領龐大的無敵艦隊徵討英國,結果英國憑藉火炮優勢和有利的天氣給無敵艦隊沉重的打擊,導致無敵艦隊全軍覆沒,西班牙從此失去海上霸權地位。1648年,法國擊敗了西班牙,使西班牙喪失了大陸上的軍事優勢,從此西班牙難以同英法等國爭奪世界霸權。
  •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為何終身不嫁?網友:她有丈夫,叫英格蘭
    在歐洲很少有人不認識伊莉莎白一世,她是英格蘭與愛爾蘭的女王,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被英國稱之為「黃金時代」,她是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王,原因是她一生未嫁。
  • 西班牙為何不敢武力收復直布羅陀海峽
    當時的歐洲列強都不願看到歐洲各國之間的均勢平衡被法國和西班牙的合併打破,一向以維持歐洲大陸均勢為己任的英國聯合奧地利、荷蘭、布蘭登堡組成了一個反對法國王孫繼承西班牙王位的聯盟,而這時已被法國控制的西班牙則站在法國一邊同聯軍交戰。1704年英、荷聯軍攻佔直布羅陀並在這裡建立軍事要塞。當年9月西班牙和法國就對直布羅陀進行了歷史半年的圍攻,英國、荷蘭、神聖羅馬帝國、葡萄牙等國則出兵與之對抗。
  • 英國女王背後的男人!英女王和菲利普親王的愛情故事
    維多利亞女王是著名的寡婦,她雖然生平內亦有多名男寵,但她還是要獨力擔起大英帝國的旗幟,而比她在位更長的伊莉莎白二世就幸運得多,一生都有其伴侶攙扶,挑起維持王室的重擔,這個人就是英女王的丈夫愛丁堡公爵——來自希臘的菲利普親王。「簡單來說,他是我長年堅持下去的力量。」
  • 在歐洲戰爭衝突中,瑞士的停滯政策,使其始終保持中立
    瓦盧瓦的法國王朝和哈布斯堡在這個世紀的公開戰爭常常牽涉到瑞土僱傭兵。戰爭只是在1559年籤訂《卡託康布雷齊和約》時短暫中止。同時新教的據點在英格蘭、荷蘭和東歐都出現了。雖然邦恰好位於法國和奧地利之間,但瑞土沒有介入更多戰事。法國珍視瑞士的現狀,因為它為薩伏伊的法佔地區提供了緩衝,也因為各州派出軍團為法王服役。
  • 英媒:香港媒體熱烈慶祝英女王90大壽 港人親英情緒增加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任梅子】英國廣播公司(BBC)4月22日報導稱,21日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90歲的生日,英國以及溫莎城堡舉辦各種活動為女王慶生。而香港多家媒體也加入慶賀女王90大壽的活動。據報導,香港許多報紙用主要版面報導了女王慶生的消息。香港《文匯報》和《大公報》都刊登了王室的照片。《文匯報》的標題是「四代同堂賀女王90大壽」。
  • 歐洲王國繼承制度,為何英、法、西、德等國的國王因缺而互相繼承
    中國皇帝繼承制度是嫡長子繼承制,並夾帶兄終弟及制,這對於中國人來說很好理解,而我們經常發現歐洲英、法、西、德意志等國的國王經常出現因缺而互相繼承,讓人感覺特別混亂,搞不清楚他們之間的關係。概括地講,這是由於歐洲國家的繼承規則和廣泛的聯姻導致的。
  • 她讓英國成為歐洲強國,「英明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為何終身未嫁?
    縱觀歷史,世界上的女性統治者不多,中國只有一個武則天成為女皇。唐朝在她的統治下,為之後的盛世打下了基礎。伊莉莎白一世,被稱為「英明女王」,在她的統治下,英國逐漸成為歐洲強國。當時英國內部因宗教分裂,處於混亂狀態。伊莉莎白為鞏固統治,緩和矛盾,採取宗教兼容政策,成功保持了英國的統一。英國資本主義的萌芽開始出現,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支持下,她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資本積累和國家富強的政策。英國在她的領導下經濟繁榮,文化大道巔峰,逐漸強大,1588年時甚至在海上擊敗世界霸主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國的「黃金時代」,與她的統治密不可分。
  • 歷史上,英國和法國明爭暗鬥了上千年,為何吃虧的總是法國?
    在許多國人的印象中,歷史上的英法似乎是穿同一條褲子。無論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狼狽為奸的兩個強盜,還是兩次世界大戰中鐵打不動的軍事聯盟,英國和法國總是喜歡成雙成對。
  • 近代英國如何步入與法國的「百年大對抗」?
    就參戰國家和戰場範圍而言,這六次大戰都堪稱「世界大戰」(關於英國為何要與法國打這六次大戰,參見前篇文章)。 這六大戰爭也是英國崛起的一大背景板。在近代以來的國際關係中,上述時期的英法對抗、拿破崙戰爭後至20世紀初的英俄對抗、冷戰時期的美蘇對抗堪稱三大「長周期大國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