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都鐸王朝歷史系列4)
「以拖待變,不結婚的女王」
伊莉莎白一世在緩和了國內天主教(舊教)和新教之間宗教矛盾後,女王開始著手解決外部問題,上演「以拖待變」和「堅決不婚」的大戲。
伊莉莎白一世登基時,年僅25歲,正處青春妙齡,她成功吸引了一大波歐洲王室的注意力。根據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狄更斯講英國史》一書中的描述:「女王長相併不出眾,但也算得上是漂亮,但她脾氣火爆,經常說些特別難聽的話」。不過,從女王登基的第一天起,她的婚姻就成為了英格蘭人十分關心的政治問題,但女王始終迴避這個問題,她打算用自己「未婚的優勢」當作籌碼,為英國博取更多的利益。
當時,法蘭西和西班牙的爭霸還沒有結束,而隨著上一任英女王瑪麗一世的故去,實際上,英格蘭與西班牙的關係已經解綁。此時的伊莉莎白一世希望與法國就加來港重新回歸英格蘭的問題達成議和,而西班牙則希望再次拉攏英格蘭去對付法國,於是,急不可耐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在瑪麗一世死後,伊莉莎白還未加冕前,西班牙國王就派人去英格蘭提親。
伊莉莎白收到西班牙國王提親後,她表示會認真考慮考慮。然而,伊莉莎白一拖再拖,始終沒有作出答覆,直到後來登基兩個月後,女王才慢悠悠地給出答覆,她拒絕了腓力二世,理由是教會不允許姐夫(腓力二世曾是瑪麗一世的丈夫,而瑪麗一世是伊莉莎白一世的姐姐)娶小姨子。
其實,伊莉莎白一世從來沒想過要嫁給西班牙,畢竟就是因為姐姐瑪麗一世失敗的婚姻才導致英格蘭多了一個叫法蘭西的敵人,因此女王不想再重蹈覆轍。她之所以這麼慢才回復西班牙,其目的就是要在議和問題上敲打法國,向法蘭西施壓。女王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你法蘭西不作出讓步,我英格蘭就會再次投向西班牙的懷抱,我們倆一起合夥來對付你」。果然,這招確實很有效,法蘭西就在拖延的這段時間中開始動搖,最終同意作出讓步,英法最終籤訂了和約。
隨後,德國、法蘭西、瑞士等國王室紛紛遣使到英格蘭求親,有一次甚至來了一次來了10個特使,把女王家門檻都踏破了。特使們想盡一切辦法去博女王芳心,而女王可謂是「來者不拒」,但她從不明確態度是否要結親,與哪一國結親。就這樣,女王一直「以拖待變」,「暗人不說明話」。
伊莉莎白一世認為,與這些國家任何一國聯姻對英國的利益都沒有好處,這不符合英國現階段的根本利益,只會讓英格蘭受到其他勢力的幹擾,甚至陷入以前西班牙與英格蘭那樣綁定關係的不利局面。其次,伊莉莎白來者不拒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讓這些求婚國互相猜忌和防範,讓英格蘭在諸多強國中間夾縫求生存,暗自低調發展。
不過,伊莉莎白一世堅決不婚的態度讓議會的人感到擔心。畢竟,如果女王不結婚,那就等於沒有子嗣,而維護英格蘭的安全,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王位能夠順利傳承,中間不出什麼亂子。
因此,議會的人多次提議女王早日成婚,誕下繼承人。為此,伊莉莎白一世不得不花費大量精力在結婚這件事上與議會周旋。女王盤算著: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求婚者,他們背後的家族,其勢力錯綜複雜,如果引入英格蘭,則無異於加劇不同家族之間的矛盾,讓英格蘭政局不穩。
不過,儘管伊莉莎白一世多次表明自己堅決不嫁,但她其實還是經歷過兩段看似真實的感情,因為誰也不知道女王內心是怎麼想的。我只能說,從這兩段感情中女王的表現來看,她可能真的動過心,可能開始放棄了自己一直對婚姻敬而遠之的態度。
首先是女王與羅伯特·達德利的感情,羅伯特·達德利是之前瑪麗一世時被以叛國罪處死的諾森伯蘭公爵約翰·達德利之子,他與伊莉莎白在那時候正好同時被瑪麗一世關在倫敦塔,因此二人就這麼在「獄中」邂逅了。
因此,女王登基後,羅伯特·達德利深得女王寵愛。女王將御馬總監這一官職賞給羅伯特。別誤會,這個官並不是去養馬的,而是類似王宮裡的侍衛首領,這意味著,他是女王身邊最親近的人,女王甚至特許羅伯特·達德利可以無召進入女王的內室,這足以看出女王或許真的曾經傾心於這位羅伯特先生。
這從之後的事情更能看出。原來,羅伯特是有妻室的人。有一次,女王與羅伯特外出遊玩,等回來時,羅伯特的妻子卻死了。於是,有流言說,羅伯特或許是為了和女王在一起而謀害了妻子。於是女王命人調查,雖然結果是,羅伯特妻子之死是意外,但女王還是驅逐了羅伯特,她不能再與羅伯特走得過近,否則女王自己也有被人流傳有謀害別人妻子的嫌疑。羅伯特雖然被放逐出宮,但女王似乎並沒有忘記他,一段時間過後,女王加封羅伯特為萊斯特伯爵。這便是伊莉莎白一世女王的第一段感情。
至於女王的第二段感情,發生在她45歲的時候,這也是她面對的最後一個求婚者。他就是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的弟弟阿朗松公爵。阿朗松公爵與其他求婚者有所不同,她可是自己親自跑到英格蘭去提親的,而不是派特使前往。不過,女王面對阿朗松的求婚,仍舊「以拖待變」,而阿朗松對女王的追求持續了好幾年。最終,不知道是被阿朗松的痴情打動還是其他原因(不過女王其實還是利用了他為英國謀利),女王后來作出了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她竟然摘下了當年在加冕禮戴在手上的結婚戒指,並將戒指作為定情物送給了阿朗松。
但不知什麼原因,女王還在猶豫,她沒有立刻答應馬上成婚,仍然在拖。或許是因為宗教問題,因為法蘭西深受天主教影響,而英格蘭現在是新教勢力居上風,因此這些人士擔心阿朗松一旦迎娶伊莉莎白一世,他就成了英國國王,他會不會又要恢復天主教,搞「血腥瑪麗」那一套,會不會影響到新教的利益?可惜,就在女王猶豫的幾年,阿朗松公爵有一天不幸去世了,新教勢力怕阿朗松入主英格蘭的擔心這下可算是煙消雲散。不過,伊莉莎白女王聞到阿朗松的死訊後,她非常傷心。
這,就是女王的第二段感情了。縱觀伊莉莎白一世的一生,女王的確做到了終生不嫁,而她考慮婚姻的問題都是從國家利益出發,也確實解決了英國當時複雜的外部問題,並讓英格蘭遊走在各個歐洲強國之間得以生存和發展。不過,女王終身未嫁也導致她沒有一兒半女,最終只能立前蘇格蘭女王,她的表侄女瑪麗·斯圖亞特的兒子詹姆斯·斯圖亞特王子(即後來的詹姆斯六世)為英格蘭國王,這意味著改朝換代,即都鐸王朝結束,斯圖亞特王朝開闢。
詹姆斯六世
不過,這這也讓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形成了一種聯邦狀態。而令人唏噓的是,伊莉莎白一世女王其實可以說是詹姆斯王子的殺母仇人,因為在早年,英格蘭的伊莉莎白和蘇格蘭的瑪麗二人陷入了權力爭奪之中,詹姆斯王子的母親瑪麗最終被伊莉莎白囚禁並殺害了。
(完)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敘古論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