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建國內大循環方面,有三個重要支柱。一是持續推進消費擴大和消費升級;二是努力推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三是加快要素自由流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與此同時,制約著國內大循環建立的堵點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制約消費擴大和消費升級的堵點;二是制約產業結構升級和國內技術創新的堵點;三是要素自由流動和區域一體化面臨的堵點;四是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積聚也會阻礙國內大循環的構建。
一、如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今天我先談兩點關於「雙循環」的一般性看法,再談三個具體問題。
第一,今年在中美摩擦加劇、新冠疫情暴發和經濟潛在增速放緩的三重衝擊下,中國政府出臺結構性改革文件的頻率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4月份出臺了要素市場化定價和自由流通的文件,5月份出臺了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6月份出臺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7月份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我認為這些文件之間是有邏輯聯繫的。要素市場化、要素自由流動、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以自貿港為代表的更深層次的開放,都是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二,我有一個比較系統的關於「雙循環」的思考。首先,在構建國內大循環方面,有三個重要支柱。一是持續推進消費擴大和消費升級;二是努力推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三是加快要素自由流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其次,更好地實現內外循環相互促進,可以從貿易、金融、開放和機制這四個方面做文章。在貿易領域,應該順應疫情後全球產業鏈的新變化,尤其是產業鏈傾向於縮短化和本土化的趨勢下,要強化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尤其是東亞產業鏈中的地位。在金融領域,要推動新一輪更高層次的人民幣國際化。在開放領域,要把自貿區和自貿港做實,在加快金融開放的同時要注意防範風險。在機制領域,我們應該既充分利用好傳統的全球多邊機制,同時要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推動我們主導的新型多邊機制的建設。
下面,我稍微展開談三個具體問題。
一是怎樣系統地促進消費擴大和消費升級,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展開論述。
首先是從需求層面來看,我們要努力提高中國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要做到這一點,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
1、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領域,要提高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這意味著應該降低政府收入和企業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
2、在居民內部,過去幾十年來居民內部的收入分配失衡也很嚴重。考慮到中低收入家庭的邊際消費傾向更高,所以我們要通過一系列收入再分配措施,來讓收入分配更多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比如開徵一系列財產性稅收。在這一方面,我們需要注意一個陷阱,也即實施民粹主義的收入倍增計劃,讓所有階層的收入都上升,這看似皆大歡喜,但往往會導致通貨膨脹或者政府債務的上升,從而是不可持續的。
3、「房住不炒」有關政策應長期延續,以抑制房地產市場畸形繁榮對居民消費的擠壓。我們的研究發現,在2015年以後,房地產發展對居民消費的擠出效應變得越來越明顯。
4、千方百計地提高農民收入。今年有兩個數據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李克強總理講的,中國有6億人月均收入低於1000元。北師大的李實教授團隊指出,中國有9億人月均收入低於2000元。考慮到低收入群體大部分在農村,所以不提高農民的收入,擴大消費就無從談起。這意味著我們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土地流轉改革。
5、要持續促進居民收入的改善,必須要讓民營企業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國民營企業解決了存量就業的80%和增量就業的90%。因此,如果民營企業沒有發展前景,大多數人的收入上升和消費擴大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其次是從供給層面來看,很多中國家庭對傳統製造品的消費已經達到飽和,比如汽車和家電等。因此要擴大消費和消費升級,需要發展先進位造業,也需要發展現代服務業。很多居民都對高質量的教育、醫療、養老服務有著旺盛的需求,但這種需求很難得到滿足。這是因為,上述行業依然是被國有企業控制的,所以,我們要加快向民營資本開放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性行業。
二是要素自由流動和區域一體化。今年4月發布的要素自由流動文件是非常重要的結構性改革文件。這對於構建「雙循環」具有很大意義。誰都說中國擁有非常廣闊的國內大市場。但遺憾的是,這個大市場迄今為止是碎片化的和割裂的。要素在區域間的流動面臨很大障礙,比如商品和生產要素要實現跨區域流動,面臨的高速公路收費很貴,省際之間的商品流動還面臨著非常複雜嚴格的檢驗檢疫規定。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掘國內統一大市場的潛力,就要打破要素流動的藩籬,讓要素自由流動自由聚集。而如果要素開始自由聚集的話,就必定會出現新一輪區域一體化。未來比較有前景的一體化區域至少包括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鄭州-合肥-武漢的中部三角,以及成都-重慶-西安的西部三角。這裡有一個悖論,如果允許要素自由流動,要素一定會向一些區域加速聚集,因此很可能會拉大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所以,如果想讓全國各地平衡發展,可能就會阻礙要素流動,這是一種低水平的平衡。如果想讓要素加速聚集,一定要在一段時間內容忍地方發展差距的拉大,再通過一些整體性的轉移支付政策、產業擴散或者改變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指標等方式,讓先進地區帶動後進地區的發展,實現以南促北、以東促西。我認為,在未來五到十年內,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及以它為基礎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設,將會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極。
三是如何通過開放來實現內外循環相互促進。我想講兩個層面。首先,在今年海南自貿港實施方案提出後,中國已經有了16個省級自貿區和一個自貿港,看起來非常不錯,但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絕大多數自貿區建設方案非常雷同,缺乏地區特色,總體上依然是低水平重複競爭。下一步需要把自貿港和自貿區做實,最好是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爭取在不同的自貿區實施不同政策實驗與政策創新。其次是金融領域。我個人認為這幾年金融市場的開放速度已經很快了。去年我們取消了QFII的額度管理,外國機構投資者的證券投資額度理論上已經不受限制。今年年底以後,將會出現很多外商獨資的各類金融機構,例如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託公司等。在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同時,外部金融市場變動對國內金融市場的影響也在逐漸增大。過去一年來,我們已經深刻體會到北上資金的頻繁流動對某些板塊股票價格所造成的影響。加快開放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金融市場開放和其他領域的開放不太一樣,前者容易引發金融風險。因此在夯實國內金融機構的同時,應該預先設計好一些風險防控機制,避免金融加快開放之後可能導致的風險集聚。最後,金融市場加快開放沒有問題,但資本帳戶加快開放一定要審慎。我並不認為當前是中國加快資本帳戶開放的新的時間窗口。資本帳戶開放歷來是新興市場國家防範金融危機爆發的關鍵防火牆。在當前國際形勢波詭雲譎,國內系統性風險尚未得到根本性控制的前提下,資本帳戶開放應該慎之又慎。
二、阻礙國內大循環的一系列堵點
關於哪些堵點制約著國內大循環的建立,我想談四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制約消費擴大和消費升級的堵點,堵點至少有四個。
第一個堵點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以來,收入分配失衡的問題日益嚴重。官方的基尼係數目前是0.46。根據西南財大甘犁教授團隊的數據,目前的基尼係數是0.6左右。還有一些估算數據說明中國的財產分配失衡更嚴重。因此,要持續擴大消費,必須通過一些再分配措施來糾正收入財產分配失衡,這不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的問題。
第二個堵點是房地產過度發展。中國的房地產行業發展到今天,對居民消費的擠出變得愈發明顯,特別是在一二線城市,普通工薪階層在支付了高昂的月供之後,能夠用於其他支出的比例自然會顯著下降。未來怎麼構建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來避免房地產畸形發展對消費的持續擠出,這一點也很重要。
第三個堵點是農村居民的消費問題。如果農村居民的收入起不來,全國層面的消費擴大與消費升級就很難實現。
第四個堵點是優質服務品供給不足的問題。包括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這需要對民間資本加快開放上述服務業行業。
第二個方面是制約產業結構升級和國內技術創新的堵點,至少有三個。
一是技術創新大躍進帶來的問題。在當前美國要卡我們脖子的前提下,我們當然要努力促進技術創新。但是在當前中國的國情下,一旦技術創新由地方政府來主導,就容易出現低水平的創新大躍進。大家一哄而上,建產業園、組創投基金、投大量項目,結果出現了低水平的重複建設、甚至可能出現以創新為名義的尋租行為。這不僅意味著大量資源的浪費,而且會阻礙真正的高水平創新。
二是在所有制方面的國進民退現象。劉鶴副總理有一個「五六七八九」的說法,認為民營企業貢獻了中國技術創新的70%。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依舊面臨很多問題。次貸危機爆發後的十多年來,國進民退的現象在某些領域是存在的。我們想要激發創新,就一定要設法扭轉國進民退的局面。這就意味著國有企業改革必須要向前推進,很多領域要繼續向民營企業加快開放。
三是創新思維匱乏的問題,這與傳統的教育理念有關。過去的傳統教育傾向於鼓勵思維的一致性,鼓勵集體思維,這是培養工程師的思維,但思考的獨立性、批判性、創新性較少。要激發創新思維形成,就要改變目前的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
第三個方面是要素自由流動和區域一體化面臨的堵點。其中最大的問題或許是,地方政府已經形成了錦標賽式的競爭格局,各地都以考核GDP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導致的結果是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大於合作,地方政府均各自為戰,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盤。這樣表面上看是實現了各地的競爭式發展,但從全國層面來看也造成很多資源浪費與資源錯配。要扭轉這一點,必須在考核地方政府政績時引入一些新指標。單獨考核GDP總量是不夠的,可能要考核人均GDP、考核綠色增長、考核持續創新等。需要有一個創新的指標體系,來鼓勵地方政府降低對本地利益的考量,真正支持要素的跨區域自由流動。
第四個方面是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積聚也會阻礙國內大循環的構建。這幾年中國政府加強了金融監管,增量風險得到了很好的抑制,但存量風險依然存在。首先,從目前來看,地方政府債務仍然是一個比較大的風險,它的爆發與否、如何解決,將會影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銀行體系,有可能也會影響普通老百姓。其次是房地產相關風險,尤其是三四線城市房地產的相關風險,需要我們用一些創新方式來加以應對。再次是商業銀行體系的風險。銀行體系表外資產、非標資產風險很大,這幾年已經在逐步控制。現在來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量風險尚未得到系統解決,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風險。比如這幾年的扶貧貸款、綠色貸款、中小企業貸款規模顯著增長,但這些貸款的借貸主體是脆弱性很強的農戶、中小企業等,所以未來是否會產生新的不良貸款浪潮,相關風險究竟由誰來承擔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通盤考慮。總而言之,如果不能有效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繼續累積,一旦風險在特定的內外衝擊下發酵變化,就可能引發系統性經濟金融危機,最終阻礙國內大循環格局的創建。
(本文為筆者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第13期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上的發言實錄,已經本人審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