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記者到緬甸第一大城市仰光常駐。在這個相對閉塞又比較落後的熱帶鄰國工作和生活,日常最不方便和苦惱的就是用電問題,長時間停電或突然停電是家常便飯。仰光的缺電生活,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
記者站位於仰光的使館區,和中國駐緬甸使館在一條街上。緬甸朋友和此間常駐的中資企業人士都很羨慕,因為使館區的電力供應要相對好得多,在使館區能租到房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即便如此,記者站也不得不入鄉隨俗,從一家撤離的法國機構處購買了一臺七成新的發電機,雖然這個「大塊頭」發起電來響聲「撼天動地」,但總比沒電強許多。
駐外的前半年,記者常常在深夜被一陣陣轟鳴聲驚醒,原來,這是各國使館和附近住戶的發電機共奏的「小夜曲」。在炎炎夏夜,人們或許能夠享受到空調帶來的涼爽,但絕不愜意,因為巨大的噪音擾得人心煩意亂,導致一些家庭不得不經常使用蠟燭,時不時搞個「燭光晚餐」和秉燭夜讀,浪漫是浪漫,但要付出忍受悶熱的代價。
電力供應不足,輸變電設施落後,導致仰光的電壓很不穩定,電器的損耗很嚴重。本報記者站最常損壞的「電器」是電燈泡。當下,一種中國產的用於保護電器的簡易穩壓電源成為仰光的搶手貨。儘管有穩壓電源,還是不能解決電力供應不足所導致的問題,家用電器被燒毀的事件不時發生。
由於停電頻繁,各式各樣的發電機成為仰光街頭巷尾常見的「標誌性」商品,其中尤以印度街和唐人街擁擠的商鋪門前為甚。儘管迷你發電機裡冒著嗆人的黑煙,卻絲毫不影響每天的成交量——因為人們別無選擇。
電能是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能源。在仰光這樣的大都市用電狀況尚且如此,緬甸其他地區的用電情況就可想而知了。因此,電力事業的發展是緬甸政府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本報駐仰光記者 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