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軌道|東京都市圈地鐵線路圖

2022-01-10 輕地鐵ChinMetro
東京,位於日本關東平原中部,是東京都市圈中心城市。東京都市圈軌道交通主要由東京地下鐵、都營地下鐵、鐵道JR線、私鐵線組成。在圖中以不同樣式區分:實線為地鐵、雙細線為鐵道JR線、雙細一粗線為私鐵線。

東京地下鐵運營線路9條,裡程約195公裡,車站180座。銀座線(Ginza Line),淺草站-澀谷站,線路長14.2公裡,共設車站19座;
丸之內線(Marunouchi Line),主線為池袋站-荻窪站,線路長24.2公裡,設車站25座,支線為中野坂上站-方南町站,線路長3.2公裡,設車站3座;日比谷線(Hibiya Line),北千住站-中目黑站,線路長20.3公裡,共設車站22座;東西線(Tozai Line),中野站-西船橋站,線路長30.8公裡,共設車站23座;千代田線(Chiyoda Line),代代木上原站-北綾瀨站,線路長24公裡,共設車站20座;
有樂町線(Yurakucho Line),和光市站-小竹向原站-新木場站,線路長28.3公裡,共設車站24座;半藏門線(Hanzomon Line),澀谷站-押上站,線路長16.8公裡,共設車站14座;
南北線(Namboku Line),目黑站 -赤羽巖淵站,線路長21.3公裡,共設車站19座;副都心線(Fukutoshin Line),和光市站-澀谷站,線路長20.2公裡,共設車站16座。都營地下鐵運營線路4條,裡程約109公裡,車站106座。淺草線(Asakusa Line),西馬込站-押上站,線路長18.3公裡,共設車站20座;
三田線(Mita Line),目黑站-西高島平站,線路長26.5公裡,共設車站27座;
新宿線(Shinjuku Line),新宿站-本八幡站,線路長23.5公裡,共設車站21座;
大江戶線(Oedo Line),都廳前站-赤羽橋站-光丘站,線路長40.7公裡,共設車站38座。

-

東京站附近

-

東京塔附近

-

淺草寺附近

-

新宿站附近

-

池袋站附近

-

北千住站附近

 

 

(畫質被壓縮,高清圖請至新浪微博@chinhoyoo對應微博查看原圖)



·END·



相關焦點

  • 從東京都市圈軌道交通看雄安地鐵R1地鐵
    建成後的R1地鐵全線,北起自北京市麗澤商務區站,經過大興機場、永清站、雄安站,最終到達保定東站,線路全長169.76km,北京段48.86公裡。大興機場至保定東段建設時速為200km/h,預留250km/h,建成後預計將是世界上最長的地鐵。  而不同於京雄城鐵設置的較少站點,R1地鐵則採取了郊野段大站距、城區段密集設置站點的措施,更加方便沿線人們出行。
  • 東京都市圈軌道交通體系
    圖10  東京都市圈地域劃分二、東京圈軌道交通體系東京圈軌道交通主要包括JR(新幹線/普速線)、私鐵(大手/中小)、地鐵等三大類。首都圈「一都七縣」範圍軌道交通線網總規模達5268公裡,東京都市圈「一都三縣」範圍軌道交通線網裡程約3506公裡,其中東京區部範圍軌道線網密度達1.24公裡/平方公裡。表3  首都圈「一都七縣」軌道交通線網規模
  • 日本各大城市地鐵一覽,東京地鐵已看暈
    日本屬於老牌發達國家,軌道交通建設發達。1927年日本在銀座至淺草寺路段開通了第一條地鐵線路,東京由此成為亞洲最早擁有地鐵的城市 。距離今天已經有92年的時間。今天我們就來匯總一些日本的地鐵線路。
  • 東京血脈之軌道交通圖
    便利高效、全世界最密集的軌道交通網絡是東京都市圈最值得京津冀等中國大都市圈學習的長處。日本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越澤明在「大都市圈發展:國際比較與啟示」研討會上介紹,和美歐相比,日本都市圈的特徵就是通勤的鐵路網非常發達,郊外利用鐵道通勤的人口很多。
  • 向東京取經 打造軌道上的成都都市圈
    據介紹,東京都市圈已建成由國鐵(JR)、私鐵、地鐵等多種主體運營、高密度、立體化的軌道交通系統。至2018年,東京都市圈軌道營業裡程達到7401.7公裡,軌道交通分擔比率總體達48%,在公共運輸中佔比超過94%,東京都80%的區域實現車站步行10分鐘步行可達(其中40%區域實現5分鐘步行可達)。治理交通擁堵,東京有其獨特之道。
  • 東京地鐵有13條線路,326千米,年均人流量46億,位居世界第一
    東京,日本首都 ,位於日本關東平原中部,是面向東京灣的國際大都市,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東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 「東京」狹義上指東京都、舊東京府或東京都區部(舊東京市),亦可泛指東京都市圈 。東京是江戶幕府的所在地,江戶在慶應4年7月(1868年9月)改名為東京。
  • 都市圈需要什麼樣的軌道交通?丨城市百問
    國際上東京、紐約、倫敦、巴黎等都市圈軌道大致是其地鐵規模的4到9倍,日均客運量的2到4倍,比如東京地鐵約300公裡、都市圈軌道約2000公裡,巴黎地鐵215公裡、都市圈軌道1867公裡,倫敦地鐵402公裡、都市圈軌道達到3650公裡。
  • 都市圈洞察 | 變遷中的東京都市圈,變遷中的「新城」
    ——「多中心結構,讓東京留在了世界城市名單」 1、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的網絡化城鎮體系是都市圈空間演化的必然規律 東京都市圈的演化經歷了從無序到有序、從極核到網絡的歷程。
  • 東京都市圈軌道交通發展及其啟示
    東京都市圈軌道交通發展及其啟示劉龍勝(深圳市城市規劃交通研究中心,廣東  深圳   518034)摘要:研究東京都市圈發展歷程、相應各階段軌道交通發展特徵及其相互關係,對揭示軌道交通在都市圈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細說東京軌道交通,長度超過2500公裡,比北京和上海的總和還要多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就是東京都市圈的軌道交通。和我國相比,東京的軌道交通比較複雜,是有不同的公司運營的。東京的軌道交通不僅僅是地鐵,還有很多鐵路公司也承擔城市通勤的任務,這些都類似於我國的城市地鐵。目前,東京的軌道交通系統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組成。第一,東京地下鐵(東京Metro地鐵)與都營地下鐵。
  • 第五篇:東京都市圈地面公交發不發達?
    東京都市圈,作為世界上軌道交通最為發達的都市圈,是交通行業每個規劃設計人員非常嚮往的地方。
  • 帶你看東京都市圈城市的生長
    東京和周邊的那些新城東京都市圈的演化經歷了從無序到有序、從極核到網絡的歷程。伴隨整體規劃的調整及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完善,東京都市圈從內到外不斷擴張,各城市間聯繫日漸強化。打造活力新城的TOD+SOD秘訣多主體、多層次、高密度、高運量軌道交通體系引領都市圈發展:東京是軌道上建設起來的城市,軌交裡程總計5539km,軌道交通出行量佔公共運輸出行總量近80%,已形成多主體、多層次、高密度、高運量軌道交通體系。
  • 廣州地鐵:搭建廣州與深圳都市圈的快速通勤軌道
    記者今日獲悉,廣州將構建形成廣州為中心、輻射周邊6市的一小時軌道通勤圈,搭建與深圳都市圈的快速通勤軌道,預計到2035年,廣州城市軌道線網裡程突破2000公裡,大約是目前515公裡的4倍。 13日下午,廣州地鐵、佳都科技與廣州市軌道交通產業聯盟聯合舉辦2020小蠻腰科技大會之「紅聯共建 智聚灣區——智慧灣區軌道交通的發展與思考」的平行論壇,廣州地鐵集團總規劃師歐陽長城首度披露了廣州都市圈的軌道交通規劃。
  • 世行報告指珠三角超越東京都市圈躍居世界最大都市圈
    1853年,美國海軍提督馬修·佩裡在日本江戶灣附近的浦賀上陸,100多年後,所有第一次抵達東京的外國人都在那幅全世界最複雜的軌道交通圖前陷入了沉思。佩裡的時代,使者從美國軍艦登陸處抵達江戶(東京的古稱)宮殿,可能需要數天時間。
  • ...軌道上的都市圈「拆籬」:中心城市軌道交通可適當向周邊市鎮延伸
    在地鐵、輕軌日漸成為城市居民出行不可或缺交通工具的時代,一小時通勤早已不是什麼難事。可不管市域內的軌道交通如何發達,以往總有一層藩籬難以打破,那就是行政區劃的阻隔——在地鐵等軌交由地方立項並報批的背景下,北京的地鐵原則上總不能延伸到河北省境內吧。
  • 你知道地鐵線路圖是怎麼畫出來的嘛?
    年倫敦地鐵線路圖「 02.原理 」但是為什麼設計地鐵線路圖就不能按實際地圖來畫呢?地鐵建造在地下乘客們最關心的信息是有哪些線路以及站點的分布順序等所以地鐵線路圖一般更偏向於可讀性和設計感這同時也就帶來了缺點線路圖上的直線對應的實際軌道並不是直線的站點的相對位置、距離也不符合實際情況但是如果按照真實地理信息
  • 東京都市圈:現代軌道交通使圈層式擴展成為可能
    東京都市圈由東京都及神奈川縣、琦玉縣、千葉縣組成,即大致從東京都中心起以100公裡作半徑的地域,總面積3.7萬平方公裡。2000年常住人口3342萬人。東京都市圈由內向外分為3個部分,即內核區(中心15公裡半徑範圍內)、中層區(15~50公裡半徑範圍內)、外層區(50~100公裡半徑範圍內)。
  • 東京:軌道上的城市
    甚至可以說,東京就是一座構建在軌道上的城市,正是四通八達的軌交網絡疏通了東京的血脈,保證了東京都市圈人流交換的通暢有序。  事實上,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來,東京就成為日本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東京也已成為亞太地區的金融中心。不過,伴隨著城市地位的提升,人口膨脹、交通擁堵也不可避免的出現。
  • 地鐵線路圖與真實地圖之間的差距
    世界上最早的地鐵誕生於1863年的倫敦,不過,現在世界各地的地鐵線路圖卻是衍生自1931年的倫敦地鐵圖。因為最早的地鐵線路圖設計要求地圖和實際地理位置要準確對應,後來人們才絕望地認識到,如此下去必將慘不忍睹。1926年一位叫Fred Stingemore的製圖師將各個站點之間的距離處理得更有秩序,線路也稍微與實際有點偏差,結果立刻見效,線路圖變得簡潔多了。
  • 交通百科 | 東京都市圈的軌道交通發展簡史(三)——國鐵「通勤五方面作戰」
    東京都市圈的軌道交通發展簡史(三)國鐵「通勤五方面作戰」導讀:上世紀50年代後,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和人口向大城市聚集,東京進入到了更大規模的城市化發展階段。已有軌道尖峰時段極度擁擠和極端超員的現象成為常態,其混亂的情況甚至被稱為「通勤地獄」。從那時起,如何為特大城市所形成的都市圈構建更加完善的軌道通勤體系便成為東京的一大課題。因此,從1960年代開始,國營和私營鐵路公司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先後實施了以「強化軌道運輸能力、緩解乘車擁擠」為目標的線網更新和改造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