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漫步:歷史不願重來 但"京都"千年從未改變

2020-12-12 網易旅遊

(原標題:京都漫步:歷史不願重來 但「京都」千年從未改變)

這是我第二次到京都了。

上一次是三年前,也是秋天。時間是移動的,空間是變化的,但站在清水寺的高處眺望京都的時候,卻絲毫感覺不到時間和空間的改變:高高的京都塔還是市內最高的建築,低低的屋舍儼然,眼前這座清水寺大殿三年前就在維修,現在還包裹著施工的安全網,沒有什麼不同。來往穿梭穿著和服的人群依舊,繪馬架上的牌子換了多少茬,永遠滿滿當當。那最負盛名的三眼泉水,還在日復一日的湧洩。

這就是清水寺的樣子,古老的日本精神,堅持與操守。

一大早從桂離宮回來,乘公交到五條下車,想來河邊的光景這時候自然不錯,便向東走著。說來也巧,在五條大橋的一側竟遇到一個扇冢。

京都的奇妙就在於此,不經意間往往能遇到一些充滿文化氣息或歷史記憶的小地方,莫非莊子試妻的故事日本也有?怪不得京都以扇聞名。我的異國感又削弱了不少,仿佛正在西安。

不過,書上說京都就是千年前的長安,姓唐,和西安是有血緣關係的。城市布局、建築規劃都受到李唐王朝都城的巨大影響,又結合了當地的氣候和傳統,才發展為充滿東方神韻而富有現代氣息的城市,這裡有我們的過去。

每次到京都,都會不自覺按照唐長安城復原圖的街町去對應。把京都在空間上與長安重合,我現在所處的地方,應該就是「大唐東市」大概的位置。這麼想來,便覺好笑。但長安、京都都屬於內陸城市,長安位於中國西部的關中地區,京都位於日本的西部近畿地區,唐長安城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市,京都是縮小版。

長安屬溫帶季風氣候,京都類似海洋性盆地氣候,兩地都四季分明,春有百花開,秋日楓獨秀。再者,八水繞長安,鴨川過京都,長安依秦嶺,京都四面山;武德九年,李世民在長安發動玄武門之變,室町時代,織田信長進軍京都,後來發生本能寺之變。大人物和大事變出奇般的輪番上演。漁陽鼙鼓轟轟烈烈地來,風風火火地走,後梁太祖朱溫拆了長安城,禁門之變燒了京都城。再後來,「京師」的稱號一個去了北京,一個去了江戶,命運竟也如此相似。

不覺已經來到清水寺前。可能因為在歷史上過於奪目紅火,京都也想拼命保留住紅火的顏色,很多寺院的牌坊和塔都是豔麗的橙紅色,像火,像血,又像花,眼前清水寺的大牌坊就是。火不是熊熊烈火,是亮亮的火苗再紅一些,血不是殷虹的鮮血,是淡淡的血痕再黃一些,花也不是緋紅的櫻,是萬壽菊的花瓣再橙一些,總之很鮮亮,這是顏色之奇。

還有一奇在於名字,抬頭看,牌匾上白底黑字寫著「清水寺」三個字。我很喜歡這個名字,因為這個名字有另一種顏色:水本是至俗至簡的人間俗物,但清水便覺可貴。

門口有個御手洗,水從一條石龍嘴裡噴出,讓人眼裡清亮,嘴裡清爽,手裡清涼。在東方的哲學觀念中,水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論語》中最美的描述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極簡主義者多喜清水,好清貧。

清水寺雖然人熙攘攘,但視野極好。放眼望去,厚德載物,鬱鬱蔥蔥,不凌不亂,音羽山上石徑斜,白雲深處有紅塔。天地樹木很是安靜,可以遠離喧鬧,神遊超然。我想,這裡也不需要用手機和電腦,能夠擺脫日常的紛擾,專注於一件事情。「匠人精神」這個詞這幾年很火,大概因為匠人的心都是清水做的,像鑽石般閃亮剔透。堅持與操守,這便是清水寺的另外一種顏色。

大殿的後山可通行,要是有時間,可以沿著石道進入林中繼續尋訪。要不然就拾級而下,路過音羽瀑布返回寺院入口。整個清水寺沒有牆體,呈開放型,也沒有龐大的鳥居,取而代之的便是灼灼其華的牌坊。大殿供奉著的觀音像一般只在春天開放幾日,竹林陣陣倒顯得很有生機。

日本的寺院大都沒有香火繚繞,有的有個牌位,或者乾脆什麼也沒有,眾生就靠著信念朝著神位參拜。我驚嘆於這種臆想能力的強大,神道教認為處處有神,處處皆神,神不必被看見,神在人心中。所以伏見稻荷大社還供奉著幾把稻穀,清水寺卻看不到十一面觀音,人們朝著虛空祈願,把這種主觀精神發揮到極致。

看百年日本,該去東京;看千年東瀛,要到京都。京都不乏各種寺院,能讓每個文化旅者好好地飽餐一頓。除去豔紅的閣樓和塔,清水寺和銀閣寺、龍安寺、桂離宮的風格比較相像,不像天龍寺、金閣寺那麼光輝。

我猜想清水寺在修建初期可能沒有大幅彩雕,完全採用傳統的原木、茅草等材料搭建而成。日本建築崇尚自然,就像日本的飲食文化,喜歡採用天然的食材,追求最初的味道。所以建築上才會出現「枯山水」這種精神審美的藝術:在缺乏大山大水的環境中用石塊創造出山山水水、島嶼波浪,才會大量使用清水混凝土這種施工工藝,不做任何外裝飾,直接由結構主體混凝土本身的肌理、質感和設計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狀態;懷石料理原本就是佛家齋飯,多年演變依然少油少佐料,追求新鮮,用各種手法儘可能在有限時效內去捕獲食物原始的芳香。這算不算對堅持與操守的精神傳承呢?

除了哲學和建築學意義,清水寺更具有文學意義。清水寺旁邊就是古老的三年坂、二年坂,往西走不遠是馳名的祇園。有的人讀作「紙(音同)園」,有的人讀作「奇(音同)園」,日語讀「ぎおん」,英語寫成Gion,總之是個不常見的發音。我覺得祇園應該是《西遊記》中師徒四人抵達大雷音寺前的最後一站——「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所以應該讀作「奇(音同)園」。那是一個很美的故事。佛陀在世時,摩揭陀國有一位大富長者,名為須達,樂於救濟孤苦,大家便稱他「給孤獨長者」。有一天,須達聽聞佛陀說法,心生歡喜,提出供養一座精舍給佛陀,選中了國中祇陀太子的花園。太子戲言,除非用黃金鋪滿整個花園地面,否則就不出售。不料須達滿口答應,並兌現了諾言。太子感動,將花園奉獻出來,並以園中的樹作為供養獻給佛陀。因此,精舍建成後就稱為「祇樹給孤獨園」,意為「祇陀太子之樹,給孤獨長者之園」。這個故事派生出日本的一篇經典古文《祇園精舍》(ぎおんしょうじゃ)。這篇日語的原文我看不懂,但僅憑題目就感到似乎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篇經典可以與之呼應,那就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這是每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文字,而桃花源也是歷代中國人追求的祇園精舍,一個理想國。在中國歷史上,每逢遭遇打擊和不幸,知識分子總能想到那片桃花林,那個自由的樂園。而我覺得陶淵明原作的高明之處在於結尾,「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如驚濤駭浪戛然而止,如抽絲剝繭突然裂帛,給人以無窮的遺憾,又有無限的幻想。這才使得桃花源千百年來沒有乾涸,有點像現實世界裡的清水寺,任三年時光荏苒,我自巋然不動,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中,繼續堅持與操守。

清水寺往北幾站地有個哲學之道,是一條小路。哲學小路最美的季節是春天,櫻花盛開的時候。提到日本,繞不過櫻花。以前覺得櫻花是脆弱易散之物,為什麼會覺得很美呢?後來讀到太宰治的一句話「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中文譯為「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時我才頓悟,日式美學中蘊含的「物哀,幽玄,侘寂」才是這種文化的精神內核。從紫式部到川端康成,從夏目漱石到三島由紀夫,這條線上的著名作家們都有類似的思考:放棄物質文明的墮落,找回古人淳樸堅忍的美德與精神,成為真的勇士。

櫻花的美是一種悽美,最美的一刻很短暫,恰在花謝花飛時。「所謂藝術,就是巨大的晚霞,是一個時代所有美好事物的燔祭。自古延續下來的白晝的理性,被晚霞無意義地濫施色彩所踐踏。以為會恆久持續下去的歷史,也突然意識到了末日的來臨。美,橫亙在人們面前,把人世間的一切變為徒勞。每當看到晚霞的燦爛輝煌,看到火燒雲瘋狂翻卷,『更美好的未來』之類的囈語便黯然失色。呈現在眼前的就是一切,空氣裡充滿了色彩的毒素。什麼即將開始呢?什麼也沒有開始。只有,終結而己。」這是三島由紀夫《曉寺》裡的句子。

我感覺「物哀」總有一股悲觀情調,這麼看也不盡然。王國維講審美活動中存在「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先「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再升華到「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物哀情結不正是物我兩忘,以物哀為己哀嗎?傳統的日式文化習慣不麻煩別人,個體追求「名譽和瞬間的永恆」,精神潔癖可見一斑。

清水寺的建築要麼鮮豔奪目,要麼灰暗古樸,外明內暗,妖豔與恬淡這種強烈的衝突在這裡對峙。幽靜玄妙、悽厲壯美是我理解到文學意義的「幽玄」,除了佛經具有這種特點之外,不少唐詩也有類似意境: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是啊,轉眼間太陽要落山了,山光和清水寺的大紅木成了一樣的顏色,十月初的楓林還沒有變紅,但這會都被夕陽塗上了橙紅,變成了紅葉。

走出清水寺是一段斜坡,兩旁都是店鋪,有不少都是上百年的老店了,依舊門庭若市,商業化氣息很重,誰叫清水寺這麼出名呢?走到半山坡的時候,看到一間茶室,竹籬笆做的院門緊閉,和其他熱鬧叫賣的商鋪形成鮮明對比。在這種環境中,「特立獨行」是很博人眼球的。茶室的外環境就很好地體現出「侘寂」精神。「和敬清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清寂」是對外在環境的追求,「和敬」是待人接物的標準,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寒,並以此為樂。有顏回式的覺悟。

茶室內部可能正有客人品茶,不便打擾,我沒有進去,但門口擺放著的幾盆插花很是得體。花道中也滲透了「侘寂」的思想,這幾盆插花都是不對稱的美,高低不等、留白不滿,顏色亮素搭配,營造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

清水寺之所以成為京都甚至日本的名片自有它的道理。這裡的一切都是日式精神和東方傳統的縮影。每個石塊、每根竹子、每條路和每滴水都很好地體現著堅持與操守。文化有相似,文明有相通。多種精神和理論會有同一個濫觴,千年一瞬,一個寺院兩座塔,萬千遊人萬粒沙。不知下次若再來,清水寺會是什麼樣子。

本文來源:日本通 責任編輯:王濤_NBJ9727

相關焦點

  • 七月,漫步千年「京都」,深讀日本文化
    京都坐落在日本關西的盆地中,三面環山,一面和大阪相接。京都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都,是日本文化的源點,被稱作日本人的故鄉,代表日本文化的象徵之地。京都城內的每一處都會讓你充滿驚喜。春天到京都看櫻花繽紛,在哲學小道徜徉;夏天可以在鴨川河畔把酒言歡,看璀璨燈火;秋天漫步渡月橋欣賞被楓葉染紅的美景;冬天在落雪的金閣寺,傾聽雪落和心跳的聲音。
  • 歷史裡的京都,千年建築的靜默史
    ——夏目漱石《虞美人草》在所有人眼中,能代表日本的不是首都東京,而是「千年之都」京都。古稱平安京的京都,名字裡便流淌著歷史的古樸與厚重。歲月更迭,京都猶如一壇陳釀,在時光的浸潤下越發醇香,充滿了古典的韻味。
  • 地理 京都漫步
    論寺。京都的生活,總能讓你隨時感受到季節。作為嗅覺擔當的京香也講究時令的變化。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老鋪松榮堂,就有各式代表季節的香味——「青春」「朱夏」「白秋」「玄冬」「旬」,連取名都很有特色。就像很多人喜歡在家裡放置香薰一樣,香也能營造日常生活的豐富感。它可以出現在臥室、餐廳,可以出現在電腦桌旁,當然也可以被製成香包掛在車裡。尤其在冬天點一支線香,也會覺得時間被拉得很長。
  • 漫步京都:一期一會的精神故鄉
    當一座城市走過千年歷史,幾經戰亂與火災,曾經的面貌還能留有幾分,在持續不斷的變化更迭中,將以怎樣的面貌走向未來時至今日,京都有寺廟1600多座,神社2000多座,真可謂「三步一廟,五步一社」,千年京都既是皇域,更是佛都。早在興建平安京之時,於京城正門羅城門東西各營造了東寺、西寺,以鎮護國家,現在西寺已經消失,只剩下東寺。
  • 《京都漫步》:探尋日本的故鄉——京都四季之美
    《京都漫步》是第一本深度了解京都的旅行特刊,由淺入深全方位多視角解讀京都,兼具實用性與審美性。它精選京都最具代表性的寺廟、美食、手工藝,尋訪最地道的京都體驗。走進幽靜隱逸的寺廟,尋訪深藏巷中的匠人,遍覽流傳百年的祭典與四季風物,品嘗精緻用心的料理。帶你真正深入京都,體驗前所未有的精彩旅行。
  • 《京都之謎》:千年古都的遷都歷史之謎,京都特色的怨靈文化之謎
    下一個轉角,沒準兒就會與千重子擦身而過呢~千年歷史和文化積澱下的京都,是紫式部、川端康成、夏目漱石、三島由紀夫…… 等作家的精神原鄉,也是日本文化的源點和象徵之地,自然更是喜歡日本傳統文化人士的必往之處,即便暫時身不能至,也不妨礙我們在書寫京都的浩瀚文學作品裡神遊一番。
  • 遊記| 漫步遊玩之閒暇京都
    >千年歷史是京都人的驕傲,也是他們開門迎客的資本。(門口小灰說是的沒錯你臉黑)∷漫步二年坂-4- 京都廟宇時值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日本三大祭之一——京都袛園祭,夜幕下的八坂神社褪去了白日裡的暑氣和嘈雜,安靜中浸透著節日的氣氛。
  • 秋天到了,去日本京都漫步吧
    如果說,有一個地方能夠完全體會到日本的歷史和風俗文化,那一定是——京都。日本從來沒有一座城市充滿了一千二百年的煙火氣。京都的熙攘,見證了生活的歷史。京都的印跡,沉澱了日本的過往。他們的菜單會根據四季變化來改變的,會有很多時令美食,而且裡面環境非常清淨優雅,喜歡抹茶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
  • 史航×止庵:《京都》 ——終極版京都指南
    京都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日本史。平安朝、鎌倉幕府、室町文化、戰國時代、江戶時代、明治維新……日本歷史上的每一個階段都在京都留下了痕跡,剖析京都的歷史,就是剖析日本的歷史。京都緣何堪稱千年古都?從應仁文明之亂後的頹圮,到桃山寬永年間的復興,再鄉土產業帶領下的近代化。日本歷史的鬥轉星移都濃縮在了這座城裡。
  • 京都的千年古文化脈搏
    如果你疲於大都市東京的繁忙擁擠,如果你傾心於日本幽靜的古剎和神社,如果你將懷石料理列入此行必點清單,京都一定不能錯過。作為日本自平安王朝至明治維新時期的首都,京都見證了千年以來歷史的演變,一直被視為日本文化與大和之魂的真正所在。
  • 千年的歷史積澱,使京都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千年的歷史積澱,使京都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日本第二組世界遺產系列郵票第三至六套小全張上,展現的都是古京都歷史遺址景觀,分別發行於2001年6、8、12月和次年2月。京都從公元794年起直至1868年明治維新,一直是日本天皇御所的所在地,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日本歷來不設法定首都,而以天皇所在地為實際的都城)。千年的歷史積澱,使京都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1994年,古京都歷史遺址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探訪跨越千年依舊韻味十足的京都
    這裡便是跨越千年依舊韻味十足的京都,也是《源氏物語》曾經恢宏上演的歷史舞臺。那些才子佳人纏綿悱惻的情愛故事,那個風雅絕倫、紛華靡麗的平安時代,如今就隱匿於這旖旎的山水之中,等待著我們去探尋和聆聽。地址:京都府京都市上京區北之邊町397號02 京都御所京都御所是男主角光源氏的誕生之處,也是整部物語輝煌上演的主要場所。從平安時代到戰國亂世,從江戶幕府再到明治維新,京都御所一直作為歷代天皇的住所存在著,而後又成了天皇的行宮。
  • 紐約大都會:「還原」日本京都千年的物哀與風雅
    7月24日起,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開始推出特展「京都:藝術想像之都」,通過漆器、陶瓷、金屬製品和紡織品等,以及不同流派的繪畫作品還原這座千年古都的歷史、日本文化中的物哀、風雅與幽玄的獨特美感。在他的文章「千園」中,卡爾維諾觀察到,在漫步傳統京都園林,「通過一步步回顧自己視線所感知的每一個圖像,達到了內在的和諧。」步行創造了一種觀察方式; 園林景觀取決於人的腳步,而因此「倍增成無盡的園林。」
  • 《京都之謎》,走進故事裡的日本千年古都
    直到1869年明治天皇正式遷都東京,京都大部分時間都是日本天皇以及眾貴族的居所,這座歷史古都見證了日本千年歷史的滄桑變幻。京都是幸運的,諸多精彩紛呈的歷史時代都在這座千年古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公元11世紀末,上皇(已經退位的天皇)在白河、鳥羽等地修建離宮,並改變了原來的權力體系,直接掌控朝政,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院政時期。公元12世紀中期,平氏和源氏等武士集團紛紛崛起,長達幾百年的幕府將軍時代拉開序幕。
  • 漫步京都 沉澱優雅古味的和風之城
    漫步京都,古意和現代、歷史和時尚、自然和人文、簡約和精緻,沉迷留戀而不知歸途。潘小閒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喜歡一個人到處旅行,走走停停,不知疲倦;養花養草做手工,熱愛一切美好事物的樂觀主義天蠍女。多次來到京都,時常有這樣的錯覺。在知恩院幽靜的山門前遇見穿著和服的男女;在北野天滿宮聽到悠遠的參拜鈴聲;在寧寧小路碰到賣力吆喝的古著人力車夫;在本能寺安靜的角落找到孤獨的信長之墓;閒坐鴨川岸邊,眺望傍晚的燈火,心中忽然會「滴答」一聲,遺忘了時光。
  • 千年古都,帶你穿越古今之城——京都
    京都府,位於日本本州島的中部,近畿地區中央以北,北瀕日本海,京都府是日本人口較多的自治體之一,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是日本文化的源點,是日本的文化象徵之地。古都京都是根據歷來王朝文化中盛行的日本式唯美風意識所構建的。京都古都,以神社、佛閣等歷史建築物、庭院、繪畫、傳統活動、京都料理為代表,同時被稱為「千年古都」。京都被日本人稱之為"心靈的故鄉",是日本的文化象徵之地。
  • 日本的京都千年的古城,走在悠悠石徑上,享受大自然的洗禮
    大家好,我是作者悅盡古今天下事,專注旅遊類文章創作在這座古城中,因為京都在這裡足足有千年的歷史,在這裡一直都是享有「千年古都」的稱呼。在這古城中有一座和京都歷史一樣悠久的神社。說起伏見稻荷大社的歷史比京都建都還要悠久。遙想伏見稻荷大社初建時,狐狸慢慢被人尊崇為稻荷神的使者,逐漸走進了稻荷神社的殿堂。
  • 京都最佳路線 比遊客更懂京都
    千年的美,匆匆的景點打卡必定遺憾。千篇一律?做足功課才能領略風韻。 !如果你想去京都或者正在籌備去京都這篇文章必看必收藏▽青蓮院※京都太優秀,選擇困難症大爆發!嵐山網絡文章說,「不去清水寺、伏見稻荷、金閣寺你就等於沒到過京都!」臺灣作家舒國治在《門外漢的京都》裡說,在京都你應該去石塀小路和白川走走。日
  • 漫步日本之京都篇:屬於京都的那些古色古香的美
    前兩天介紹了東京和大阪,那麼今天接著來說說我非常喜歡的另一個關西城市——京都。京都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城市,這座千年古都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歷史悠久的木造建築物和寺廟神社。整座城市的街道縱橫交錯,猶如棋盤一般。這裡不僅景點眾多,而且不同的季節也有著不同的玩法和體驗,非常適合靜下來細細品味。
  • 京都,從歷史中走來,歷經千年風雨仍嫻靜婉約,風採依舊
    京都,世界上最富有文化氣息的古城之一。擁有17處聯合國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1600多座佛教寺廟和400多座神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