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簡單的話,講述最真實的歷史。
明朝末年,後金、清政權崛起於東北,經過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不斷徵戰,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各族先後歸附,並向後金、清朝繳納貢賦。1644年,清軍入關奪取全國政權後,設盛京總管管轄整個東北地區,包括外興安嶺一帶。1653年,清政府把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和尼布楚等地,設置為單獨的行政區,以加強對這一地區的管轄。但1654年初起,沙俄對我邊境侵犯不斷。
01被挑起的戰火
1654年初,沙俄葉尼塞斯克督軍巴什科夫派兵侵入我貝加爾湖以東地區,佔領尼布楚,由於當地蒙古族人、索倫人奮起反抗,才被迫撤軍,竄逃黑龍江中遊,與斯捷潘諾夫回合,在我黑龍江流域大肆燒殺。
1655年,清軍與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的沙俄軍隊展開激戰,為守衛我國之領土,清軍士氣高昂,多次擊敗沙俄入侵者,但後來由於糧餉供應不上,只得被迫撤軍。
1658年,重整旗鼓的清軍與斯捷潘諾夫再次針鋒相對,清軍在松花江和牡丹江合流處包圍俄軍,並擊斃斯捷潘諾夫。同年,沙俄侵略者重佔尼布楚。與此同時,沙俄正式與清朝拉開一場長達43年「死皮不要臉」的侵略戰爭。
康熙繼位後,沙俄侵略軍一直騷擾我邊境。康熙四年(1665年),俄國展開了新一輪的侵略擴張活動。他們分兵兩處,其一南下佔領楚庫柏興,另一股東犯雅克薩。
他們有備而來,目標明確,為避免孤軍深入,採取了建立侵略據點、逐漸推進的方式。他們修築工事,建起堡壘,從據點派兵四處推進,不斷建立新據點。他們以據點為掩護,四處騷擾我國索倫、赫哲等各族人民。
他們「構亂不休」「子女參貂,搶據殆盡」。雖然我國軍民奮起反抗,但無法阻止俄軍的侵略活動。這樣,17世紀60年代以後,俄侵略軍從貝加爾湖到黑龍江流域,在中國的廣大土地上建立了殖民統治。
02康熙帝的決心
康熙親政後,正面臨這一嚴重的邊患問題。他深深意識到,此患不除,祖宗發祥地不安,而且侵略強盜得寸進尺,如不加制止,邊疆將永無寧日。因此,康熙把抗擊俄國列為本朝大事。
康熙皇帝為了徹底解決東北邊疆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準備工作。其中,為了加強東北地區的邊防力量,康熙帝組建了新滿洲。
康熙帝組建「新滿洲」和「索倫八旗」,向他們提供房屋、土地、耕牛、種籽,令其「屯田耕種」,使各族完成由漁獵到農業的轉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並極大地充實和加強了東北的邊防力量。
1685年,「三藩」平定,臺灣統一,康熙帝得以騰出手來加強東北邊疆實力,準備驅逐俄國侵略者。既然如此,不可能不備戰兵。
1661年,康熙帝設吉林水師營,吉林也成為明初重要造船基地之一。史書記載:「建木為城,倚江而居。所統新舊滿洲兵二千,並徙直隸各省六人數千戶居此。修造戰艦40餘艘,雙帆樓櫓與京口戰船相類。又有江船數十,亦具帆檣。日習水戰,以備老羌「。
順治時候,俄軍侵略黑龍江流域,清政府在進行抗俄鬥爭時由於路途遙遠、糧餉難以供應為由,最後中途停止。後消滅斯捷藩諾夫,肅清黑龍江下遊全境,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巨大勝利。但由於沒有派兵戍邊,很快又被俄國重新佔領。
康熙吸取這一教訓,做了充分準備,決心長期駐守邊境地區。康熙所做具體部署如下:「其在黑龍江建城永戍,預備炮具船艦。在胡馬爾設斥堠。自黑龍江至烏喇置十驛,驛夫五十人,遇有緊急,乘蒙古馬疾馳。由水路陸續運糧,積貯黑龍江」。並任命薩布素為首任黑龍江將軍。
黑龍江將軍的設立對抗擊沙俄侵略者,加強邊防,有著極大的軍事意義,而且它還對東北一地的開發建設有深遠的意義。它與盛京將軍、寧古塔將軍(後改成吉林將軍)為後來東三省的置建奠定了基礎。
永戍黑龍江,不僅制止了雅克薩俄國侵略軍向黑龍江中下遊的擴張,而且為雅克薩等地區的收復奠定了基礎。永戍黑龍江的成功,使收復雅克薩徹底驅逐沙俄侵略者的時機走向成熟。
03武力收復江山
1685年,康熙決定以武力收復雅克薩。
四月二十八日,清軍奉命出發,分批前往雅克薩。於五月中下旬抵達雅克薩。在發起進攻之前,彭春發信於俄人,內容著重講明清廷出兵之由,令俄人交還逃人,撤回雅庫,「則我亦將爾投降之人員悉予遣回「。
俄軍自恃城堅,對彭春不予理睬,清軍發起強攻。在激戰一夜後,俄方督軍走投無路,決定投降。康熙對戰俘極為寬大,在保證不再重犯條件下,俄軍戰俘被全被釋放,同時還帶走了他們的財產與武器。
而彭春也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情況下擅自撤兵,以至於沙俄在兩個月後重新侵佔了雅克薩。康熙於數月後才得知俄軍重新佔領了雅克薩,他立即令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兵取回雅克薩。這一次,沒有第一次那樣溫柔,薩布素帶著怒火,將不誠信的敵人打在角落瑟瑟發抖。
1686年,9月28日,沙皇派代表馬不停蹄趕到北京,表示願意就邊界問題進行談判,請求清政府趕快在雅克薩撤圍。於1689年7月24日達成協議,籤訂了《尼布楚條約》。
事情到此仍沒有結束,1690年,噶爾丹率軍兩萬餘人,沿索約爾濟河南下,攻入內蒙古境內,大肆燒殺搶劫,其背後,與沙俄對中國的侵略相呼應。
同年,清軍與噶爾丹部隊於烏蘭布通展開激戰,噶爾丹敗逃,失敗後的噶爾丹向清廷進表請罪,並發誓不再進攻蒙古。但噶爾丹逃回科布多後,一面收集殘餘力量, 一面向沙俄乞求支援。在沙俄的支持下,噶爾丹野心迅速膨脹。
1692年,噶爾丹殺害清朝使者。
1695年,噶爾丹率騎兵3萬南下,向漠南發起進攻,點燃叛亂戰火。
1696年,面對噶爾丹瘋狂進犯,康熙帝決定再次御駕親徵。康熙帝目標堅定,三次親徵,八年平亂,終於將噶爾丹與沙俄的野心擊碎,勝利歸京。
康熙帝這一系列舉措,在歷史上意義深遠。不僅加強了清政府對蒙古地區的管轄,也使沙俄失去了依靠力量,團結了眾蒙古部落,使之成為抵禦沙俄侵略的屏障!
參考資料:《兵戈徵戎 中國歷代經典戰爭實錄》《清聖祖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