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
提起阿Q,大家肯定會想起魯迅筆下的那個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代表了很多國人劣根的小人物,然而,魯迅先生也明確給我們說了,阿Q最後被殺頭了——現在早已經沒有了阿Q。只是在阿Q臨死前講的「二十年後,又是一個……」,到底是一個什麼,阿Q最終也沒說出來。我向來是不信鬼神的,如果真有來世輪迴,現在算來阿Q,也不知道早已經過了多少個二十年了。
阿T和阿Q無任何聯繫,可能名字是有些相似,所以提到阿T有時候難免又想到阿Q,亦或者是正如魯迅先生想替阿Q作傳,而我想給阿T寫點東西,於是蹭熱度的想法,讓我不由得在開頭先嘮叨了幾句阿Q,那早已被砍頭的阿Q,就算是對魯迅先生的致敬吧!
給阿T寫傳,遠比魯迅先生給阿Q寫傳容易得多,因為魯迅先生還是要糾結於寫列傳,自傳,內傳,外傳,別傳,家傳,小傳……,而給阿T作傳,只需百度一下,阿T早已經有了自己很多故事,只是如今不叫傳,而叫事跡報告。
事跡報告,開首大抵該是「某,任職於某某單位」,而我並不知道阿T姓什麼。有一回,他似乎是姓孔,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縣城裡開教師節大會的時候,阿T作為教師代表坐在禮堂的最角落,聽著臺上帶著紅花的優秀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述優秀事跡,領導不吝美言的誇讚,
阿T也忽然覺得自己偉大起來,畢竟大家都是拜孔夫子的,大家都是做的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受人敬仰的。
哪知道當天出來禮堂門,幾個擺地攤賣麻辣燙的,就對開完會從禮堂出來的這群「孔夫子門生」,指手劃足,毫無避諱地哂笑:
「又是當老師的開會呢?他們怎麼這麼多熊事啊,麻辣燙都講價,還只買半份。」
阿T路過也不開口。
旁邊一個做刀削麵的附和:「他們這群人,唉,有次有個要了一小碗面,走了我五六勺子的辣醬……」
幾個買菜的老太太,也不知道嘀嘀咕咕地在說了什麼,只是逗著頭在一起手裡比劃著什麼,仿佛在訴說被這群人曾噁心到過。
阿T似乎覺得面子上有些掛不住,於是把手提袋夾在了腋下,似乎用這樣的動作來表明,自己不是孔夫子的門生,而是政府官員,或者是暴發戶,甚至是街溜子,因為只有老師才會提著墨藍色的厚厚手提袋,而其他職業的人,大約都喜歡把小巧精緻的包,夾在腋下。
所以阿T究竟姓什麼,我真不知道,只是他曾經以孔夫子門生自居,但是走出自己的圈子,走出學校,他又羞於提起孔夫子。
至於阿T的籍貫,也並非無從考證,只知道他的老家是很遠的另一個鄉村,家裡似乎還有一雙老父母,因為工作的單位是魯鎮未莊小學,平時工作忙得很,吃住都在學校的一間小宿舍,哪裡還顧及那遙遠的父母,當然阿T也曾申請回到自己的家鄉,而領導說我們魯鎮未莊,就缺你這樣一個老師,於是就拒絕了阿T的申請。
於是阿T,你可以叫他孔T,張T,李T,因為大多時候人們只喊他阿T,只有上級領導下通知的時候,才會冠上具體的姓,所以阿T姓什麼不重要,重要的就是他是阿T,任職於魯鎮未莊小學。至於其餘的事情,網上早已泛濫,隨便搜索一下,都可以作為阿T的介紹,因為每年的個人自我鑑定總結,阿T也是這麼搜索出來,然後鄭重其事地填寫上報的。
將來或者有人能夠制定新的政策出來,阿T的自我鑑定或個人總結會有所變化,但是我這《阿T事跡報告》到那時卻又怕早經消滅了。
以上可以算是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