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亮劍》是一部觀眾十分喜愛的抗戰電視劇,而《亮劍》中的主人公「李雲龍」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在我們人民軍隊高級指揮員中,就有一位叫李雲龍的。
這位李雲龍同樣叱吒風雲,也經歷過二萬五千裡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不同的是他還參加過抗美援朝,而且戰功卓著。
1919年,李雲龍出生在福建長汀縣,是客家人,祖輩一直很重視文化。
小手工業者出身的李家,雖然經濟條件並不好,但還是將李雲龍送進私塾學習。
長汀是福建的邊遠山區,但由於地處閩、粵、贛三省的邊陲要衝,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1929年3月,紅軍入長汀,在這一帶建起了蘇維埃政府。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少年李雲龍萌發了參加紅軍的想法。
1933年2月,14歲的李雲龍來不及與親人告別,就跟著紅三軍團走了,這一走就是20多年。
客家少年參加紅軍
當時的紅三軍團,總指揮是彭德懷、總政治委員滕代遠、參謀長鄧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全軍1萬餘人。李雲龍因為年紀小,先是當過司號員,後來因為他上過私塾,還寫得一手好字,上級便安排他去當宣傳員。1934年初冬,紅軍戰略轉移,離開中央蘇區。李雲龍也跟隨紅三軍團北上。
長徵途中,李雲龍跟隨紅三軍團參加了遵義戰役、土城戰鬥、會理戰鬥等許多重要戰役。除了慘烈的戰役和戰鬥,長徵途中李雲龍還時刻要準備與病魔搏鬥——部隊進入四川以後,由於條件惡劣,再加上水土不服,李雲龍全身潰爛,幾乎失去了行動能力。但是,頑強的毅力一直支撐著李雲龍。
1935年8月底,部隊進入了環境險惡的草地,《第三軍團史》中這樣記載草地行軍的情景,「天空不見飛鳥,地上沒有走獸,到處是一叢叢野草,一個個泥潭,一片片散發腐臭氣味的黑色汙水。時而驕陽似火,熱浪襲人;時而濃霧瀰漫,天昏地暗;時而狂風四起,大雨滂沱;時而漫天飛雪,冰雹驟降。紅三軍指戰員就是在這樣惡劣的地理和氣象條件下,艱難地在草地上行進。稍一不慎,踩進泥潭,就很難拔出腳來,有的指戰員甚至被泥潭吞沒,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這種強度的行軍,對於瘦小體弱的李雲龍來說,更顯得艱苦,時任十團政委的楊勇,「命令」李雲龍拉著他的馬尾巴一步一步向前挪,終於挪出了草地。
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長徵順利結束,李雲龍所在的紅三軍團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四師,為實現新的任務而戰鬥。
此時的李雲龍,雖然年僅十六歲,但戰爭和苦難已經將他錘打成一名優秀的軍人。而長徵途中的艱難困苦,也化作了「萬水千山只等閒」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1936年,也就是在到達陝北的第二年,李雲龍如願以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平型關戰役立戰功
胸部中彈光榮負傷
1937年8月25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第十五軍團和第七十四師合編而成115師,李雲龍成為115師的一員,於1937年8月30日由陝西韓城縣芝川鎮東渡黃河,進入山西抗日前線。
當時,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在佔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機。
1937年9月25日零時開始,戰士們頂著狂風暴雨,涉急湍山洪,在拂曉前到達了指定地區,把全師主力布置在平型關到東河南鎮10餘裡長的公路南側山地邊緣。343旅的686團位於白崖臺附近,左側是685團,右側是687團,口袋底是第33軍的獨立8旅,115師第344旅、687團斷敵退路並打援敵,688團作為預備隊。這一部署使得進攻平型關的敵人完全處於包圍圈伏擊之中。
25日晨5時半左右,敵第一輛汽車進入伏擊圈,聶榮臻傳令:沉住氣,無命令不許開火。等板垣師團第21旅團千餘人及汽車、大車300餘輛進入伏擊圈後,115師某團5連連長曾賢生率全連首先向敵衝殺,用手榴彈炸毀敵人最後一輛汽車。敵人拼命衝殺,反覆爭奪公路兩側制高點——老爺廟。激烈的戰鬥持續到27日白天,板垣師團21旅遭殲滅性打擊。
平型關戰役中,李雲龍跟隨115師343旅686團2營參戰,在激烈的戰鬥中,他不幸胸部中彈。戰鬥結束後,人們將李雲龍送到後方醫治。由於醫療條件有限,醫生為了防止傷口感染,就將紗布塞入他的胸腔消毒,如此反反覆覆,直到傷口最終癒合。
抗美援朝擊落233架敵機
解放戰爭中,李雲龍曾擔任100師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6月,100師師部與淞滬警備司令部高射炮指揮所合併改編為上海城防高炮第3師。1951年1月,以高炮第3師機關及直屬隊和華東高炮第12團為基礎,補充其他單位和部隊組建炮兵第63師。
1951年3月, 63師接到緊急入朝的命令,李雲龍率領63師的戰士們,離開了繁華的大上海一路北上,到達朝鮮後便擔任了保衛永柔機場的任務。4月7日夜裡,部隊剛剛進入陣地,就擊落了一架美式B-26轟炸機。首戰告捷,使全師上下士氣大振。4月8日,63師又擊落敵機五架,擊傷二架。
此後,為保護交通運輸,上級下令將高炮63師調往中坪和閣巖一線執行防空任務。在這裡,63師同樣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52年3月,63師轉戰「東線」,再次與敵人的「空中絞殺戰」展開較量,一舉擊落敵機13架,擊傷95架。1952年4月24日,李雲龍配合20兵團參加「夏季戰役」,擊落敵炮兵校正機六架。63師在戰鬥中越打越硬,越打越強,取得了擊落敵機233架的輝煌戰績。
親人的回憶
回憶起父親,長子李冀閩感慨,與父親相聚的歲月實在太短,「我的童年時代,父親南徵北戰,無暇照顧家庭。到了十幾歲,我外出求學,與他也是離多聚少。」
李冀閩對父親的記憶定格在1965年。那一年父親46歲,李冀閩20歲。如今距離父親去世已經整整48年了,但讓李冀閩覺得安慰的是,父親的形象從來不曾模糊,「他說過的話,他走路的樣子,他微笑的樣子,我都清晰地記得。」
空暇的時間,李冀閩搜集著和父親有關的點點滴滴,他將那些資料收集起來,一段一段拼接起來,不經意間,竟然也有十幾萬字了。每讀這些文字,李冀閩都仿佛看到了父親——那個瘦弱的福建少年,懷著革命理想參加了紅軍,從此,他一往直前、義無反顧,在經歷了九死一生之後,終於盼來了革命的勝利。他寫信到千裡之外的家鄉,詢問親人的消息。年邁的母親得知兒子還活著,顧不上寫一封信,便千裡迢迢跋山涉水趕來團聚。見面時,千言萬語卻都化作了靜默和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