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省市城鎮化調查:「上樓」農民只算半個城裡人

2020-12-14 騰訊網

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加快推進的時期。統計數據顯示,從2006年到2009年,全國每年新增的城鎮人口大約為1500萬人。「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把城鎮化發展戰略放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位置上」。可以預見,未來5年,我國城鎮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每年數以千萬計的農民「上樓」,將成為這個時代中國發生的最深刻的社會轉型之一。

揮別熟悉的農耕生活,住進有些陌生的高樓,對廣大農民究竟意味著什麼?他們的生活到底過得咋樣?他們還有什麼樣的夢想和期盼?元旦前後,記者深入湖南、湖北、廣東、重慶四省市,對「上樓」的農民進行了調查。

新市民的新生活

「朝九晚五」上下班、按時接送孩子上學放學、享受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如今變成現實

周志偉的新家在湖南長沙市雨花區黎郡新宇小區,這是一片農民集中安置小區。2009年6月16日,周志偉和全村200多戶村民一起搬到了這裡。他們的老家,在1公裡外的東山村。現在,東山村村址已經被武廣高鐵長沙南站取代。

周志偉在農村算是個能人。他地種得好,還有一手不錯的木工手藝,憑藉自己的手藝,他開過家具廠,還在長沙一家裝修公司當過施工隊長。在村裡,他屬於先富起來的農民,也因此當選了村委委員。

高鐵徹底改變了東山村,也改變了周志偉的生活。一夜之間,他和全村鄉親都變成了「城裡人」。拆遷農民每人可獲得70平方米的新居和5平方米的物業門面。周志偉一家以每平方米900元的價格,獲得了4套住房: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自住,另有三套70平方米的房子用於出租。除此之外,還有人均1.8萬元的土地補償費以及人均2.5萬元的勞動力安置費。周志偉「搖身一變」,成為東山村治保主任、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長沙市雨花區黎郡社區籌委會委員。

周志偉的「農轉非」相對比較徹底,他們一家全部納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同以前的農村合作醫療相比,報銷的比例提高了很多。」至於養老,長沙市的政策是,失地農民從16歲算起,到土地徵收那年,政府按照「每兩年算一年」的原則,幫助追繳。政府部門幫周志偉追繳了10年的養老金,他說,自己只要再繳5年,退休之後就可以領到養老金。

每天「朝九晚五」上下班,按時接送孩子上學放學,打開天然氣就能做飯,休息日能陪著妻子逛街……對於許多「新市民」來說,這樣的城市生活以前想也不敢想,如今變成現實。

田先祥家住湖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佛祖嶺社區,這也是一個農民安置小區。田先祥由汪田村村民變為佛祖嶺社區居民,是工業化迅猛推進的結果。看得出來,他對這樣的變遷總體比較滿意。「你看,這哪裡像農村?比城市社區還好!」社區內,整齊劃一的住宅樓與城市社區並無二致,超市、圖書室、警務室、幼兒園等配套設施齊全。

失地不失業。田先祥在社區物業謀了個職位,妻子在一家商場做銷售,「過去一年種地加上農閒時打工,全家一年收入才1萬多元,現在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四五倍。」田先祥說。

養老也不成問題。田先祥介紹:「搬進新家後,我父母每年除了享受政府對失地農民的800元養老補貼,村裡還另外給他們每人1000元,加起來4000元左右,比過去農村老人強多了。」而且不到60歲的母親還找到了一份保潔的工作,補貼生活不成問題。

至於醫保,以前村裡辦的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最近田先祥聽到一個好消息:村裡正在準備給大家辦理城鎮養老保險。這在他看來是變成「城裡人」的最重要標誌。

城鎮化大潮中,外來流動就業人員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巨大群體。他們是新一輪城鎮化的主體。

楊詩勇,廣東省優秀農民工、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擁有深圳戶口已經1年多。到深圳打工近20年,從一個底層搬運工到社區專職工會副主席,楊詩勇是打工者中憑藉自身努力獲得成功的典範。

畢竟,像楊詩勇這樣的優秀農民工很少,普通的外來務工人員,能圓「入戶城市」的夢嗎?

在廣東惠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記者碰巧遇到劉霜——一名27歲的新生代農民工。她就是來諮詢入戶事宜的。

去年7月,廣東針對農民工推出一項重大決策,實施農民工積分制入戶城鎮,50分就有申請入戶資格。在分數計算中,繳納社保可以加分、見義勇為可以加分、受表彰可以加分、學歷可以加分、義務獻血可以加分、租房和買房都可以加分,被認為是一種「普惠式」的制度。符合積分入戶條件的農民工,可選擇在就業地鎮(街)申請入戶,也可以在自有產權房屋所在地鎮(街)申請入戶,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以隨遷。到去年11月底,全省積分入戶的農民工超過10萬人,計劃3年內入戶180萬人左右。

像廣東一樣,全國很多地方都在大膽探索,拆除城鄉藩籬,幫助農民融入城鎮,突破口就是戶籍。去年以來,我國多個城市宣布啟動統籌城鄉戶籍改革計劃,重慶市計劃在2020年前推動1000萬農民進城轉為城鎮居民。西安市提出了「人口倍增計劃」,預計到2020年,主城區人口將達到1000萬。

只算「半個城裡人」

雖然已定居城市,但在戶籍、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要真正融入城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其實還只是半個城裡人。」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佛祖嶺辦事處副主任順正義笑言,「現在我們這裡最大的問題就是戶籍制度改革,儘管被徵地農民過著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周邊環境也已經完全和城裡一樣,居民卻依然頂著農業戶口,有點不倫不類。」

因為這個「不倫不類」,很多城裡人的待遇,剛剛「上樓」的農民就無法享受。

王奇,湖北麻城的一名個體戶。2009年國慶節,他們全家搬進了位於麻城市城區北環西路的新家,基本成了個城裡人。之所以是「基本」,是因為他戶口仍一直留在農村。他老家在麻城市乘馬崗鎮萬義村,家裡還有3畝地,不過已經流轉給別人種了。他說:「我兒子在麻城師範附小讀書,學校沒因為他是農村戶口而收取任何費用,我的兒子和城裡的孩子一樣,享受國家的免費教育,這一點我們很滿意。」

王奇不滿意的地方也不少。由於他和妻子沒上城鎮戶口,就無法享受到城鎮社保,但又不能享受農村社保。「總感覺自己上不上、下不下的。因為城裡生活成本比農村高得多,一旦遇到生意不好時,養家餬口就困難,我們心理壓力很大。」

去年,王奇從中國人壽買了一份「鴻福人生」保險,一年交保費1600多元,連交十年,為的就是給自己一個保障。「因為生活壓力很大,我們每天都疲於奔命,有一定的保障,我們才可能去考慮參加一些文體活動,才有時間帶著家人散步談心。」

定居城市後,生活成本也明顯增加了。水、電、氣、暖……眼睛一睜就要花錢,一年少說也要幾千元。另外,還有他們以前聞所未聞的物業費。

一些農民說,進了城之後,總覺得不如在農村過得自在,「規矩很多」。比如,以前在農村,少不了在房前屋後種點黃瓜茄子啥的,住進小區肯定就不行了。一些農民一開始不知道,把小區的綠化挖了,種上了蔬菜。「扛著鋤頭上五樓,陽臺上面把雞養」,成為一些新「上樓」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而對於很多在城市長期打工的農民工來說,他們最大的困惑是進退失據。

35歲的李朝華是四川內江人,15歲跟著叔叔闖廣州,從事家居裝修,現在已經是裝修隊的主心骨。20年了,他早已把廣州當成第二家鄉,目前一家人在廣州芳村城中村租了一套3房1廳的房子,日子過得還算安穩。讓他糾結的是高企的房價,眼看著房價從每平方米兩三千元漲到五六千元,再漲到1萬元以上。

「在廣州買房子看來是不可能了。」他開始考慮放棄留居廣州的計劃。他和家裡人商量,乾脆把裝修隊拉回內江老家去,但考察下來,內江的裝修生意並不好做,而且內江的房價也漲到了每平方米好幾千元。

留下,生意有的做,但居無定所,孩子讀書也沒有著落;離開,一家子人都靠著自己,如果生意做不好,出路在哪呢?李朝華陷入了深思。

專家指出,我國目前的城鎮化進程以流動就業形式為主。6.2億城鎮人口中,還有1億多是農業戶籍人口。近年來,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解決農民工的工資收入、社會保障、子女入學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取得了明顯成效。不過,很多農民工還遠沒有享受到他們應得的「同城待遇」。尤其是那些長期在城鎮務工就業的外來人口,要真正實現「市民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大城市要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條件。

「這表明國家正在穩妥有序地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鬥說,在戶籍改革的基礎上,城市管理者還應該考慮建立覆蓋全民的最基本的勞動就業、教育培訓、住房待遇、生活福利以及社會保障權益等民生保障體系,讓「新市民」不再成為「二等市民」。(記者 汪曉東、溫素威、崔佳、田豆豆、顏珂、鄧圩)

相關焦點

  • 農民享市民權不應用土地交換 須警惕「被上樓」
    今年6月,山東諸城市對外全部,全市1249個行政村全部撤銷,成立208個農村社區,每個社區以兩公裡為半徑,涵概5個村莊,約1500戶,近萬人。這就意味著,諸城市將有70萬農民告別自己的村莊,搬遷到社區、小區生活。然而對於這種改變,村民們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 未來農村戶口4大優勢,城裡人只有羨慕的份,農民要過好日子了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未來「農村戶口」4大優勢,城裡人無法享受,農民要過好日子了!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如今農村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我們國家戶籍類型,主要有兩大類「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說專業一點就是「農業戶口和非農戶口」。
  • 新居環境美 四季花常開——山東昌邑農民城鎮化見聞
    新華社濟南6月4日電 題:新居環境美 四季花常開——山東昌邑農民城鎮化見聞新華社記者邵琨君子蘭、蘆薈、橡皮樹……十幾盆花木在74歲的農民宋希法家裡爭芳鬥豔。北孟鎮位於昌邑市最南端,南北距離20多公裡,是典型的農業大鎮,村莊多達92個,且分布較散,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群眾收入較低。為了統籌解決村集體收入低、村民生活不方便、農村人居環境差等難題,北孟鎮加大了合村並居工作力度。合村並居後,原來的地如何繼續耕種?
  • 臺灣《聯合報》:河南城鎮化率超53% 去年新增214個外企
    當前位置 > 首頁 > 外媒看河南 > 正文 熱線:65851328-7053(網站) 信箱:henanonline@126.com臺灣《聯合報》:河南城鎮化率超53% 去年新增214個外企 2020年03月20日 11:09來源:
  • 農村常見的芋荷梗,農民只吃莖稈,城裡人有錢都買不到
    在農村,有一種高大的植物,很多城裡人都吃過,它長得像土豆,渾身都是毛,味道軟糯可口。很多人都猜得出,它就是芋頭,不過你可知它的莖稈也是一種美味?很多農民只吃它的莖稈,用它的莖稈做出來的泡菜,那是一絕,比肉還下酒,城裡人有錢也買不到。
  • 農民餵養的土雞本想賣個好價錢,為何城裡人卻不敢買?
    只不過現在農民餵養的土雞城裡人卻不敢買,這是為什麼呢。農民餵養的土雞本想賣個好價錢,為何城裡人卻不敢買?說實話現在農村就有很多的農民在家裡面辛苦餵養的土雞,卻是不太受城裡人的認同。很多農民都是用糧食餵養的,可是養了一年才是養大的,本來就是想賣一個好價錢的,但是城裡人不敢買,農民也捨不得買,自然就是賣不掉了。
  • 城裡人想不通,為何有些農民一個月70塊就能生活了?
    不過在農村,有些農村一個月只花70塊錢就可以生活了,這無疑讓很多城裡人想不通,為何只需要那麼少就可以生活了呢?城裡人想不通,為何有些農民一個月70塊就能生活了?相信對於城裡人來說,都不相信農民一百塊不到就可以生活吧。不過就是有農民可以做到,要說是怎麼做到的,其實看完你也就懂了。
  • 「十二五」規劃解讀:城鎮化率提高4%是不低的速度
    中國日前公布了「十二五」規劃綱要,其中提出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城鎮化率提高4個百分點,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這就意味著到2015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將由現在的47.5%提高到51.5%,城鎮人口數將首次超過農村人口數。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成就如何?今後怎樣更好更快地發展?為此,本報記者採訪了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黃守宏。
  • 加快城鎮化進程對四川資源和環境影響研究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與全國平均水平的比較,二是與發達兄弟省市或臨近省市的比較。加之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強化了農民轉化為城鎮居民的內在欲望,但是卻惡化了這種轉化的條件,也給四川的城鎮化進程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 農民自家的房子被拆了,還要倒貼10萬住進樓房,看下網友怎麼說吧
    不過,隨著「合村並居」的實施,很多地方開始拆除農民就有的住房,合併原有的村莊,建立了新型的農村社區,人農民集中住進了樓房裡,和城裡人一樣過上了樓上樓下的小區生活。不過,農村的拆遷和城市的拆遷不一樣,城市的拆遷可以一下子拆出一個「富二代」,除了分房之外還可以擁有一筆不菲的拆遷費,而農村的拆遷則是無論怎麼賠償,最終算下來老百姓還得倒貼10萬才能住進樓房裡去。
  • 農業農村部:讓農民成為豐收節的主角,讓城裡人愛上豐收節
    據介紹,「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總體安排是1+6+N,即設在北京的1個主會場活動,設在浙江安吉餘村、陝西楊凌、安徽滁州、黑龍江綏化、四川成都都江堰、廣東梅州的6個分會場活動,還有100多個地方特色系列活動,形成上下聯動、遍地開花的節日氛圍。「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 農民為啥難富起來?每天起早貪黑,依然十分拮据!城裡人:難理解
    農業是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也是9億農民賴以生產生活的基礎。近兩年來,國家政策向農村傾斜,城鎮化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家庭得益於國家的惠農舉措,邁向了小康生活。眾所周知,農民是勤勞的代名詞,每天起早貪黑早出晚歸,為了就是能夠賺更多的錢以改善家庭經濟狀況。而現實生活當中,為啥這麼辛苦的他們,卻難以富裕起來呢?生活方面為啥過得如此拮据呢?對此,城裡人不理解,而老農接下來算的一筆帳,讓大家啞口無言。
  • 寄生在玉米上的黑粉菌,農民看到就頭疼,如今是城裡人愛吃的美味
    寄生在玉米上的黑粉菌,農民看到就頭疼,如今是城裡人愛吃的美味記得以前在農村裡生活的時候,最喜歡玩耍的地方就在野外或者是玉米地裡。有些時候還會偷摘一些玉米去烤著吃,以前還經常看到玉米上有一種黑粉菌,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見過呢?
  • 法國城裡人鍾情住鄉下
    鄉村生活安靜但不寂寞在法國,像舒琳娜這樣的城裡人重新選擇鄉村已成為一種潮流,鄉下人羨慕城裡人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法國本是個農業大國,20世紀初,法國的農業人口佔80%。戰後,隨著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紛紛湧向城市,城市人口迅速膨脹,到了70年代末,農村人口只剩下25%。不過從那時起,事情慢慢發生變化,一些在城裡住膩了的人又開始把眼光投向農村。
  • 黑龍江等六省市農地流轉現狀調查
    10月12日《決定》通過以後,本刊記者分赴被譽為「國家糧倉」的黑龍江、城市化進程迅速的天津、傳統農業大省河南、西部大省甘肅、「大包幹」的起源地安徽、改革開放前沿廣東等地,實地調查和採訪六省市的農村土地流轉現狀。
  • 觀日本農民,找中國農民奔富出路
    在日本大分縣採訪的時候,走進了一戶農民的家,跟他們聊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日本當農民,一年的收入到底有多少?去的日本大分縣九重高原,在過去是一個窮山僻壤,因為從九州地區最繁華的都市福岡市開車到那裡的話,現在走高速也得要兩個小時,在過去只有山路的年代,從福岡市到九重高原,那至少也要走上3、4天。
  • 「零門檻」落戶對福州樓市算半個好消息
    從供求關係角度,這對福州樓市只能算半個好信息。但大環境上,房企三道紅線限制,房住不炒理念的深入人心。往南往北,是江蘇、浙江、廣東、以城市群規模化的效應,搶奪著全國的人口。「零門檻」落戶福州政策,與其說是樓市的利好,不如說是福州希望城市大發展,努力在促進人才和勞動力資源有序流入,壯大人口規模。
  • 松桃正大花語長徵城裡人的世外桃源
    景區供圖本報訊(都市新聞記者張斌)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貴州廣播電視臺、多彩貴州網、《中國旅遊報》貴州記者站共同主辦的「貴人黔行」主題宣傳活動,目前走進松桃正大花語長徵,來看看城裡人嚮往的世外桃源,感受一下這片獨特的綠色空間。
  • 城裡人喜歡去農村買土雞,現在卻不來了,這才是真正原因!
    前些年由於城裡面的人特別注意養生之道,很多城裡人開著車來到農村購買村民們所養的土雞,那時候所謂的土雞,的確是農民用戶自家的糧食和土地飼養大的,雞沒有吃過什麼飼料,土雞的味道也是特別鮮美。那時候只要是遇到逢年過節,城裡人送禮都要帶上兩隻土雞,之所以土雞受到城裡人的歡迎,那是因為沒有經過飼料餵養的土雞,一般要經過一年的時間才能長成,肉質非常筋道。
  • 請別再用這些詞形容咱農民,咱們如今的生活,有些城裡人也比不上
    一、窮相信很多城裡人都是這樣認為的,每每談到農村人,他們就覺得咱農村朋友很窮,窮到揭不開鍋。可是,他們卻是忘記了,這只是以前的形象,以前農村社會經濟得不到發展,的確很窮。在城裡,如果沒有固定工作,有些人比咱們農民過得還不如呢!大家說是不?二、髒這是繼窮的形象後,第二個會想到的形容詞,在以前的農村,很多人都是住著土坯房,家裡養有不少牲畜,比如養豬、養雞、養牛等。這些牲畜欄舍往往很簡單,糞便尿液到處是,發出來的惡臭聞之作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