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柳街鎮七裡詩鄉。
4月28日,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十分熱鬧,伴隨著鏗鏘的鑼鼓聲,「唐昌國家農業大公園」正式開園。公園涵蓋唐昌全鎮,由「一園兩環八組團」構成,實現「處處有產業,步步有景觀」,成為成都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探索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典型案例。
2019年,成都「三農」工作成效顯著,全市完成農業增加值631.8億元,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位;實施鄉村振興重大項目891個,完成投資1042.3億元;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遊客超過1.32億人次,總收入突破489億元……一串串數字背後,是農民們增收的笑臉,更是成都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階段性成果的體現。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三農」工作意義重大。面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雙重機遇,成都市高質量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加快推動鄉村生態價值轉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產業功能區及園區建設等重點工作,為加快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奠定堅實基礎。
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
出臺「硬核」舉措
抓好「米袋子」「菜籃子」穩產保供
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正常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也給農產品生產供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守好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是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
疫情發生後,成都市農業農村部門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生產,精準精細施策,有序推進農業復工復產,確保春耕生產有序進行、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千方百計促進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穩產滿產,有效發揮了「『三農』壓艙石」的作用。
目前,成都市農業經濟運行穩中趨好,小春糧食實現豐收,播種面積100萬畝,總產預計高於去年;蔬菜品種豐富、供應充足,一季度產量170.8萬噸,同比增長4.4%;生豬產能持續恢復,存欄數較上年末增長15.1%,其中能繁殖母豬存欄數增長25.5%,計劃新改(擴)建的155個規模豬場已完工19個、在建64個。
「在當前形勢下,超產是我們的目標,要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成都市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著力抓好糧食、蔬菜、豬肉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確保完成糧食擴種3.5萬畝,蔬菜生產600萬噸,地產生豬400萬頭的農業生產目標任務。
完成「硬核」指標,就要配套「硬核」政策措施。成都市明確對水稻、小麥種植面積在50畝以上的糧食經營主體,給予200元/畝的補貼;落實到位3000元/畝的高標準農田補助;加大水稻最低收購價格上調等糧食收儲政策落實,給種糧農戶吃下「定心丸」。
針對百姓關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今年成都農業農村部門將加強監管,推動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同時,強化農業品牌孵化培育,新培育農業品牌10個,累計培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1400個。
搶抓雙重機遇
做強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
3月30日,成都市召開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建設推介會,瞄準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向全球發布了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機會清單」。
這是成都首次以產業生態圈為單位整體推進的推介活動,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四市農業農村部門負責人,與中化集團、藍城集團等47家企業和10家行業協會代表共享機遇,共謀發展。現場集中簽約14個重大項目、協議金額56.2億元。
2017年,成都市委作出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戰略決策,農業領域紮實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和七大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建設。三年來,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在產業融合、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管理體制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效。
產業前端有所突破。聚焦科技創新,爭取到國家在成都布局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加快建設;高質量推進天府現代種業園建設,搭建國家品種測試西南分中心等功能性平臺。
產業中端不斷夯實。突出糧食、蔬菜、水果等主導產業,招引中化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實施重大項目200個,建設高標準農田356萬畝,推動集群發展,不斷補齊建強產業鏈條。
產業後端得到提升。突出農產品加工物流提升價值鏈,布局建設16個農產品精深加工物流園區(基地);著力構建以「天府源」品牌為核心的品牌體系,已獲得中國馳名商標30個。
「今年,我們迎來兩個重大機遇,一個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都將建設成渝現代農業高效率產業帶以及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另一個是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正在啟動成德眉資都市現代農業經濟圈建設,編製成德眉資農業農村同城化發展規劃。」成都市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人介紹。
下一步,成都將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加強與國內外重點城市的聯合與合作,建立政產學研用產業聯盟,加快構築高能級都市現代農業生態圈,不斷促進鄉村空間布局優化、城鄉經濟地理重塑。
溫江區北林綠道一景。
突出價值轉化
推進特色鎮建設與川西林盤保護修復
「五一」假期,漫步位於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幸福村的「幸福田園」,一灣湖水波光蕩漾,與周圍咖啡廳、農家樂、精品民宿等一道構成亮麗的風景線。環境好了,遊客多了,村民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美。
幸福村通過系統實施鄉村振興示範項目,從一個川西平原上的普通村落,蝶變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變化的背後,是成都市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路徑:將生態資源轉化成生態價值。
成都市以特色鎮和川西林盤為載體,以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為路徑,圍繞營造高品質生活場景、新經濟消費場景,加速推動生態價值轉化,努力詮釋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去年,全市啟動建設重點特色鎮30個和高品質精品林盤107個,並赴杭州、深圳、重慶開展品牌推介活動,共籤約項目35個,籤約金額1117.35億元。
公園城市需要鄉村表達,鄉村振興離不開城市參與。成都市將公園城市建設與推進鄉村振興相結合,根據主導產業發展布局謀劃特色鎮建設,形成產業集聚、功能複合、連城帶村的特色鎮(街區);同時,深入挖掘川西林盤生態價值、美學價值、文化價值,在提升基礎設施上植入現代產業功能,讓林盤宜居、宜業又宜遊。
近年來,成都市將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作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積極探索「IP+產業」、場景體驗等發展新方式,打造了一批具有成都平原特色的農業文化主題公園、主題農莊、休閒農場。今年,成都市計劃提升建設農業主題公園17個,爭創國家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抓大項目,大抓項目,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今年,成都市將實施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鄉村振興行動計劃,發布鄉村振興機會清單,以西部旅遊環線、川西林盤、天府農博園等為重點,策劃推出鄉村振興重大項目200個以上,力爭完成投資600億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成都城鄉大地上,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農業農村新畫卷正徐徐展開。(文弦 圖片由成都市農業農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