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公園城市鄉村表達 成都繪就現代農業農村新畫卷

2021-01-10 新華網

  都江堰市柳街鎮七裡詩鄉。

  4月28日,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十分熱鬧,伴隨著鏗鏘的鑼鼓聲,「唐昌國家農業大公園」正式開園。公園涵蓋唐昌全鎮,由「一園兩環八組團」構成,實現「處處有產業,步步有景觀」,成為成都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探索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典型案例。

  2019年,成都「三農」工作成效顯著,全市完成農業增加值631.8億元,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位;實施鄉村振興重大項目891個,完成投資1042.3億元;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遊客超過1.32億人次,總收入突破489億元……一串串數字背後,是農民們增收的笑臉,更是成都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階段性成果的體現。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三農」工作意義重大。面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雙重機遇,成都市高質量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加快推動鄉村生態價值轉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產業功能區及園區建設等重點工作,為加快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奠定堅實基礎。

  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

  出臺「硬核」舉措

  抓好「米袋子」「菜籃子」穩產保供

  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正常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也給農產品生產供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守好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是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

  疫情發生後,成都市農業農村部門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生產,精準精細施策,有序推進農業復工復產,確保春耕生產有序進行、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千方百計促進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穩產滿產,有效發揮了「『三農』壓艙石」的作用。

  目前,成都市農業經濟運行穩中趨好,小春糧食實現豐收,播種面積100萬畝,總產預計高於去年;蔬菜品種豐富、供應充足,一季度產量170.8萬噸,同比增長4.4%;生豬產能持續恢復,存欄數較上年末增長15.1%,其中能繁殖母豬存欄數增長25.5%,計劃新改(擴)建的155個規模豬場已完工19個、在建64個。

  「在當前形勢下,超產是我們的目標,要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成都市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著力抓好糧食、蔬菜、豬肉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確保完成糧食擴種3.5萬畝,蔬菜生產600萬噸,地產生豬400萬頭的農業生產目標任務。

  完成「硬核」指標,就要配套「硬核」政策措施。成都市明確對水稻、小麥種植面積在50畝以上的糧食經營主體,給予200元/畝的補貼;落實到位3000元/畝的高標準農田補助;加大水稻最低收購價格上調等糧食收儲政策落實,給種糧農戶吃下「定心丸」。

  針對百姓關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今年成都農業農村部門將加強監管,推動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同時,強化農業品牌孵化培育,新培育農業品牌10個,累計培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1400個。

  搶抓雙重機遇

  做強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

  3月30日,成都市召開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建設推介會,瞄準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向全球發布了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機會清單」。

  這是成都首次以產業生態圈為單位整體推進的推介活動,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四市農業農村部門負責人,與中化集團、藍城集團等47家企業和10家行業協會代表共享機遇,共謀發展。現場集中簽約14個重大項目、協議金額56.2億元。

  2017年,成都市委作出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戰略決策,農業領域紮實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和七大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建設。三年來,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在產業融合、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管理體制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效。

  產業前端有所突破。聚焦科技創新,爭取到國家在成都布局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加快建設;高質量推進天府現代種業園建設,搭建國家品種測試西南分中心等功能性平臺。

  產業中端不斷夯實。突出糧食、蔬菜、水果等主導產業,招引中化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實施重大項目200個,建設高標準農田356萬畝,推動集群發展,不斷補齊建強產業鏈條。

  產業後端得到提升。突出農產品加工物流提升價值鏈,布局建設16個農產品精深加工物流園區(基地);著力構建以「天府源」品牌為核心的品牌體系,已獲得中國馳名商標30個。

  「今年,我們迎來兩個重大機遇,一個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都將建設成渝現代農業高效率產業帶以及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另一個是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正在啟動成德眉資都市現代農業經濟圈建設,編製成德眉資農業農村同城化發展規劃。」成都市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人介紹。

  下一步,成都將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加強與國內外重點城市的聯合與合作,建立政產學研用產業聯盟,加快構築高能級都市現代農業生態圈,不斷促進鄉村空間布局優化、城鄉經濟地理重塑。

  溫江區北林綠道一景。

  突出價值轉化

  推進特色鎮建設與川西林盤保護修復

  「五一」假期,漫步位於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幸福村的「幸福田園」,一灣湖水波光蕩漾,與周圍咖啡廳、農家樂、精品民宿等一道構成亮麗的風景線。環境好了,遊客多了,村民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美。

  幸福村通過系統實施鄉村振興示範項目,從一個川西平原上的普通村落,蝶變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變化的背後,是成都市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路徑:將生態資源轉化成生態價值。

  成都市以特色鎮和川西林盤為載體,以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為路徑,圍繞營造高品質生活場景、新經濟消費場景,加速推動生態價值轉化,努力詮釋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去年,全市啟動建設重點特色鎮30個和高品質精品林盤107個,並赴杭州、深圳、重慶開展品牌推介活動,共籤約項目35個,籤約金額1117.35億元。

  公園城市需要鄉村表達,鄉村振興離不開城市參與。成都市將公園城市建設與推進鄉村振興相結合,根據主導產業發展布局謀劃特色鎮建設,形成產業集聚、功能複合、連城帶村的特色鎮(街區);同時,深入挖掘川西林盤生態價值、美學價值、文化價值,在提升基礎設施上植入現代產業功能,讓林盤宜居、宜業又宜遊。

  近年來,成都市將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作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積極探索「IP+產業」、場景體驗等發展新方式,打造了一批具有成都平原特色的農業文化主題公園、主題農莊、休閒農場。今年,成都市計劃提升建設農業主題公園17個,爭創國家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抓大項目,大抓項目,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今年,成都市將實施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鄉村振興行動計劃,發布鄉村振興機會清單,以西部旅遊環線、川西林盤、天府農博園等為重點,策劃推出鄉村振興重大項目200個以上,力爭完成投資600億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成都城鄉大地上,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農業農村新畫卷正徐徐展開。(文弦 圖片由成都市農業農村局提供)

相關焦點

  • 樂昌「三精」農業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樂昌 「三精」農業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通過探索鄉村振興「三精」模式的縣域樣板,一條產業旺、鄉村美、百姓樂的鄉村振興之路正在這座粵北小城鋪就。深耕特色品牌 發展精細農業「我們種植茶葉的用地以前都是丟荒地,通過與樂昌龍頭茶葉企業合作建成了100多畝的示範茶廠,同時還帶動其他村民種植了200多畝茶葉。
  • 龍泉驛區:以大運之窗 向世界呈現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
    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橋頭堡」,以及成都「東進」「中優」的主戰場,龍泉驛區正面臨著多重機遇的疊加,也肩負著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的重大使命。而廣大鄉村,正是公園城市美學價值的集中表達。
  • 成都青白江: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
    走進青白江區福洪鎮,這樣的現代田園畫卷隨處可見。這裡有一個早已出名的「我的田園-自然王國」,每天吸引著從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公園城市如何在鄉村表達?公園形態如何與山水田園有機融合?是青白江區探索的方向。
  • 繪出隴原美麗鄉村新畫卷——甘肅全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綜述
    繪出隴原美麗鄉村新畫卷——甘肅全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綜述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 薛 硯特色民居連片林立、平坦村道戶戶直通、農家小院溫馨別致、濃厚鄉韻令人流連……如今的隴原大地,一個個精心打造的美麗鄉村正在詮釋著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豐富內涵
  • 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潘家瑋對前溪村發揮基層黨建作用、推進協商民主給予肯定,勉勵前溪村建設好省市兩級糧食生產功能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農業觀光旅遊,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在漕橋村,潘家瑋實地考察漕橋港河道整治、漕橋公園建設和村文化禮堂提升工程情況。
  • 【美麗鄉村】 鄉村展新顏繪就新畫卷 ——烏什縣亞曼蘇鄉託萬克亞曼蘇村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習近平鄉村展新顏繪就新畫卷——烏什縣亞曼蘇鄉託萬克亞曼蘇村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一條條柏油路鋪起來,一排排路燈立起來,一棟棟富民安居房建起來,一戶戶庭院經濟搞起來,美麗鄉村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 全縣機關幹部熱議全會精神:繪就「新畫卷」 開啟新徵程
    全縣機關幹部熱議全會精神:繪就「新畫卷」 開啟新徵程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江陵縣第五屆委員會第十三次全體(擴大)會議召開,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江陵縣委關於制定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草案)》等文件,在全縣引起強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
  • 稻鄉漁歌代言成都,以藝術煥新農業公園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作品:草間彌生《南瓜》  在中國,以藝術手段塑造出鄉村精神空間是近年來的新趨勢。位於成都大邑縣的「稻鄉漁歌」現代農業主題公園就是這樣一個有著藝術靈魂的鄉村振興項目。稻鄉漁歌所在地大邑縣祥和村獲評「2020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成都市鄉村振興十大案例」。  在9月21日CCTV1晚間新聞喜迎農民豐收節報導中,四川成都大邑祥和村以田園鄉間的美學與休閒體驗吸引廣大遊客,祥和村最為核心的四川省級示範農業主題公園——「朗基 · 稻鄉漁歌」項目憑藉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示範效應,成為央視金秋鄉村遊成都代言。
  • 劉公廟鎮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劉公廟鎮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2020-07-22 1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鄉情山水」化作詩與遠方 繪織長沙美麗鄉村新畫卷
    回望2017年,農業領域政策頻出、熱詞不斷。這一年,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大力扶持「三農」的政策背景下,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大量湧入,促進農業現代化駛入快車道。農業品牌、畜禽糞汙治理、「一帶一路」倡議、農村「雙創」……這些關鍵詞正詮釋著中國農業發展的新變化、新特點和新機會。
  • 五山鄉:繪就美麗鄉村示範點新畫卷
    今年以來,五山鄉抓產業興旺、抓生態宜居、抓鄉風文明、抓治理有效、抓生活富裕,把石頭寨村委會石頭寨小組作為全州美麗鄉村創建示範點,全力推進美麗鄉村示範點創建,繪就了美麗鄉村示範點新畫卷。州級龍頭企業彌勒彝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百畝柑橘種植示範基地,其中彝鄉皇帝柑、彝鄉蜜橙兩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種植連片陽光玫瑰葡萄700餘畝,一年四季都可採摘,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 踐行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 成都郫都按下快進鍵
    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堅持以公園城市理念全面推動城市規劃思維、建設方式、管理體系和營城模式變革,打造承載美好生活嚮往的未來之城。踐行公園城市這一全新城市理念,郫都大地上公園城市的探索與實踐不斷前行,始終與成都發展同頻共振,郫都區著力在建設公園城市示範區的成都答卷上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
  • 厚植「大地」土壤 華僑城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國家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副司長刁新育;海南省商務廳副廳長崔劍;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廳全域旅遊處處長朱悅曠;文昌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黃心勇;海南省開放型經濟研究院院長李世傑;華僑城集團黨委副書記薛麗軍;華僑城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張立勇;華僑城股份公司副總裁,華僑城華南、海南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倪明濤等華僑城集團、股份公司領導,總部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各相關二級集團負責人,以及來自海南各市縣
  • 探索鄉村振興新樣本 助力四川美麗鄉村建設
    □黃瓊瑤(圖片由朗基產業集團提供)促轉型「農業+健康」探索鄉村振興新樣本  據了解,在9月21日大邑董場鎮稻鄉漁歌舉行的中國·大邑「天府豐收節」現場,融入了民俗文化、大邑傳統農耕文化,通過豐收祭祀表演、田間舞蹈、村落歡慶、書法、詩歌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表達今天的幸福生活。
  • 順德均安南沙:展現代新農村魅力
    即將在12月15日即本周五拉開帷幕的第四屆「安農博會」,通過推出「市民最喜愛的農業公園」命名活動等預熱環節,帶領市民採風部隊率先走進市內一批生態綠洲和美麗村居。其中順德均安南沙社區,作為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區、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核心區的「雙料」示範區,顯現了別具一格的現代新農村魅力風採。
  • 章繼剛:農業公園成為引領創意農業發展新典範
    一批布局科學、結構合理、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農業公園經濟帶推動了國家現代農業公園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成為引領農旅融合發展的新名片。活動為廣東省級農業公園代表、廣州市級農業公園代表及廣州市級農業公園創建單位代表集中授牌。包括隆平國際現代農業水稻公園在內的廣州市106個農業公園和農業公園創建單位集中正式開園,為重啟廣州鄉村旅遊、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按下「加速鍵」。廣州市級農業公園認定基本條件是園區有一定的面積,區位狀況良好,基礎設施健全,空間利用合理,交通便捷,運營管理規範。
  • 助力公園城市建設成都金堂食用菌產業園新添一生態主題公園
    在食用菌產業園丘陵地帶的高地,已經建起了一座圓弧造型的觀景臺,觀景臺四周的山坡上已經種下了大量的油橄欖,這裡便是正在打造的金堂縣食用菌產業園油橄欖產業城市公園。在建設現場,四周木結構的觀景平臺已經完工,工人正在進行中間建築後期的建設工作。
  • 來成都鄉村寫一首生活的詩
    這是自2018年10月以來,成都在省外專場推介特色鎮、川西林盤的第5場活動,此前依次走過北京、杭州、深圳、重慶,華僑城集團、藍城集團、綠城集團、四川發展等140家大型企業紛紛加盟,投資特色鎮(街區)建設和川西林盤保護修復項目302個,搶抓鄉村振興新機遇。  這也是成都農業板塊領銜,打造新經濟、新場景的2.0版本,探索綠色低碳經濟的鄉村實現路徑。
  • 鄉村振興繪新卷
    通過繪就建設創業創新藍圖,探索出一條綠色轉型的發展之路,給秦皇島鄉村建設帶來生機和活力。「這的大櫻桃真不錯,我們全家老少都愛吃。每年6月我們一家人都會來這裡採摘,還能順便吃頓農家飯,過個愉快的小周末。」6月22日,在山海關區石河鎮望峪村的櫻桃採摘園內,來自唐山的遊客張迪一邊採摘,一邊對山海關的大櫻桃讚不絕口。
  • 溫江和盛詮釋公園城市鄉村表達
    由於風景優美、交通便捷,這裡很快成為遠近成都市民周末休閒的網紅地。 營造新消費場景 讓遊客有更豐富體驗 魯家灘生態溼地公園的打造和北林綠道環線的修建,凸顯了和盛良好的生態本底。而這一汪水、一條道,不僅吸引了遊客,也引來了社會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