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媒提對吉爾吉斯斯坦的局勢發生突變的原因作以下分析:
阿卡耶夫判斷失誤
俄《新聞時報》25日發表的文章說,如果探尋阿卡耶夫政權迅速崩潰的原因,應該指出,在這個國家「革命」的最後階段,推動整個吉爾吉斯斯坦反對派加強團結的主要領導人不是別人,正是總統阿卡耶夫。正是他不恰當的行動成為數千名吉爾吉斯人迫使他下臺的推動因素。他在3月20日發出進攻奧什和賈拉拉巴德州被反對派佔領的政府大樓的命令,但卻無視這一命令在社會上引起的憤怒。事實上正是3月20日的事件最終引發了自發且迅速的暴動,致使阿卡耶夫政權一夜崩潰。阿卡耶夫被認為是中亞最民主的領導人,但結果表明,他事實上完全失去了對本國民眾情緒的正確認識。
當局軟弱助長暴力
據俄塔社25日報導,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125日在企業家大會上說,引起自發性群眾運動的原因是吉爾吉斯斯坦國內日積月累的社會政治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普遍貧困和大量失業。他同時還指出,「政權軟弱也起著消極作用,它使暴動者能夠為所欲為」。
幕後總策劃在美國
俄羅斯《晨報》24日報導說,俄羅斯政治家對吉爾吉斯斯坦局勢的看法存在極大分歧,其焦點正是「誰之過」和「怎麼辦」。俄杜馬國家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格裡尚科夫認為,總策劃者可能身居美國。而在俄羅斯當如何行事上,俄自民黨領袖日裡諾夫斯基和祖國黨領袖羅戈津都呼籲俄羅斯應出面制止這場「革命」,而聯邦委員會主席米羅諾夫、杜馬主席格雷茲洛夫則主張謹言慎行。無論如何,正如杜馬議員扎杜林所說,俄羅斯與美國都希望吉局勢穩定,因為它們在該國擁有軍事基地。克裡姆林宮或許已經意識到,它再也不能失去吉爾吉斯斯坦這一戰略要地了,與吉新政權發生齟齬,只會將它推入美國的懷抱。
據法新社報導,美國24日同俄羅斯及其他國家舉行磋商,要求它們幫助穩定吉爾吉斯斯坦局勢。美國官員說,他們正密切關注這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政局的發展。國務卿賴斯說,華盛頓希望吉爾吉斯斯坦各黨派停止暴力活動,並使事態「朝著民主選舉和政治變革的方向邁進」。美國在吉爾吉斯斯坦擁有重要的戰略利益,吉首都比什凱克郊外的馬納斯有美國一個重要的空軍基地。
據美聯社報導,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24日說,他認為吉政治動蕩不會對駐紮在那裡的美軍造成不利影響。
腐敗貧困摧垮政權
俄塔社布報導,吉爾吉斯斯坦著名作家、前外長、現任駐比利時大使艾特馬託夫24日將祖國發生的一切稱為一場「真正的革命」。他說,「革命是逐漸被引爆的,眾多問題久拖不決,無人關心百姓疾苦」,反對派「恰逢其時」組織運動,人民響應其號召,所幸的是「沒有發生流血衝突」。艾特馬託夫強調,「現政權氣數已盡,人民已對它喪失了信心,不滿情緒蓄積,期待變革」,而事態朝此方向發展的端倪早就顯現了。吉爾吉斯斯坦是前蘇聯地區最貧窮的國家,「貧困總是催人改變現狀」。但他認為,政權衰微的最主要原因是腐敗,它無處不在,侵蝕了國家的所有領域。
日本《每日新聞》25日報導說,吉爾吉斯斯坦抗議運動的原動力是對腐敗的憤怒。執政15年的阿卡耶夫長期政權因為反對派勢力的抗議遊行而一下子垮臺,其背景是,民眾對總統家族和親信「壟斷財富」的腐敗體制積聚了太多的憤怒。此次議會選舉中,阿卡耶夫的長子和長女都當選了,二人都是經營大型超市和加油站的大企業家。吉爾吉斯斯坦許多老百姓生活非常貧困,因此民眾對裙帶體制怨憤極大。(來源:參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