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於兆科先生其人其畫

2020-12-19 今網書畫

編輯:墨笑

山水畫始於魏晉,成於宋元,但近百年來,中國人的藝術教育因生搬西方之解剖透視等諸手法改造中國畫,使不少的當代畫家成為狀物畫匠,游離了我們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國文化海納百川,中國書畫「以書為骨,以詩為魂」而深沉清雅,不管時代發展如何變化,總有一部分人在堅守傳承,藝術有傳承才能創新,所以我們總能感受到當代書畫藝術「用筆千古不易」的穿透時空力量。

於兆科先生是張志民先生的入室弟子,他秉承恩師其正大氣象,負載文化品格筆墨才是永恆的真理,在老師的指導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地常年在外寫生,歷程我華夏南北西東,綠水青山,茫茫草原,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瑰麗敦煌。他借古用今,從自然中吸取創作源泉,以真切的感受,描寫自然奇異動靜之態。正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體悟與認知,使他胸襟疏曠,畫作風格靜和寬容,剛柔相濟。不盲目跟隨時風某些浮躁之氣,揮毫之間直抒胸臆,落墨爽利峻邁,運筆靈活,墨汁淋漓,淡雅濃厚,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或工或寫,信手拈來,虛實相生,繁而不亂,強調空間意境,又不乏筆墨意趣,形成近年畫壇的一卷清風,成為年輕畫家中的一顆耀眼新星(本文作者:黛藍)

於兆科作品欣賞

於兆科 ,山東青島人,師從張志民先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山水畫藝委會委員,山東省國畫院理事,青島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甘肅省張芝書法院客座教授,敦煌畫院特聘畫家。作品《一帶一路》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墨笑編輯)。

相關焦點

  •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於兆科先生其人其畫
    中國文化海納百川,中國書畫「以書為骨,以詩為魂」而深沉清雅,不管時代發展如何變化,總有一部分人在堅守傳承,藝術有傳承才能創新,所以我們總能感受到當代書畫藝術「用筆千古不易」的穿透時空力量。於兆科先生是張志民先生的入室弟子,他秉承恩師其正大氣象,負載文化品格筆墨才是永恆的真理,在老師的指導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地常年在外寫生,歷程我華夏南北西東,綠水青山,茫茫草原,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瑰麗敦煌。他借古用今,從自然中吸取創作源泉,以真切的感受,描寫自然奇異動靜之態。正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體悟與認知,使他胸襟疏曠,畫作風格靜和寬容,剛柔相濟。
  • 每天學點國學: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原文】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鑑賞】何必要絲竹奏出的精美音樂,山水流動間發出的清響更為動人。詩人將絲竹的喧囂嘈雜與山水之音的清泠悅耳作比較,高下立判,泉水漱石,清越自然的聲響更為和諧動聽,必不可少。這句詩中詩人直陳己見,語言自然樸素,不事雕琢,表達了自己不尚浮華、崇尚自然的審美、趣味。詩人傾向於回歸自然,聆聽山水清音,對富貴的絲竹之音並不讚賞,進一步表明了自己想要遠離塵世喧囂嘈雜,脫離現實的願望,以及對於隱逸生活的嚮往,表達了詩人高潔的情志。
  • 非必絲與竹 山水有清音
    【讀書者說】詩歌有妙悟,山水有清音,清妙的意蘊是山水詩歌的精髓。王維寫信邀請好友裴迪來輞川春遊時說:「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幾句話不僅道出了觀覽山水的心法,而且透露出欣賞山水詩歌的秘訣。其中「天機清妙」「不急之務」和「深趣」云云,都是值得琢磨的用詞。而「深趣」一詞,簡直難以言詮。「深」而有「趣」,「趣」而能「深」,此種境界與見識有關,但比知性更圓潤;與形象有關,但比感性更透徹,乃是一種超越了知性和感性之後獲得的洞明與通達,是人的本真生命與自然意趣相映照的自由狀態。
  • 《六朝山水有清音》出版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放誕不羈、縱情山水的魏晉南北朝名士,給後世留下了無數美好的想像和談資。然而,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這些名士風流,只是魏晉南北朝的一個側面。在其時的地理遊記中,除了江山風景,亦有人文典故、神怪傳說,可謂「纖介畢書,樹石無漏」,成為了解魏晉南北朝時社會狀況的絕佳史料。
  • 龍泉影像項目成果展(四) |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龍泉影像項目成果展(四) |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2019-08-03 1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六朝山水有清音》出版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放誕不羈、縱情山水的魏晉南北朝名士,給後世留下了無數美好的想像和談資。然而,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這些名士風流,只是魏晉南北朝的一個側面。在其時的地理遊記中,除了江山風景,亦有人文典故、神怪傳說,可謂「纖介畢書,樹石無漏」,成為了解魏晉南北朝時社會狀況的絕佳史料。
  • 何必絲與竹 山水有清音!園博園特色景觀畫卷般徐徐展開
    何必絲與竹 山水有清音!據介紹,「玲瓏」取義於物體精緻小巧,又有清越之音的含義,和島上種植的片片竹林相呼應。唐代詩人賈島《就峰公宿》一詩中有云:「殘月華晻曖,遠水響玲瓏。爾時無了夢,茲宵方未窮。」玲瓏嶼上,水波輕撫堤岸,浮光躍金,令人心曠神怡。
  • 空谷清音|陳繼儒山水
    建廟祀二陸(陸機、陸雲),乞取四方名花,廣植堂前,言:「我貧,以此娛二先生。」因名「乞花場」。父亡後,他移居東佘山,在山上築「東佘山居」,有頑仙廬、來儀堂、晚香堂、一拂軒等。自此之後,他閉門讀書,但仍與三吳名士來往,其中亦有高官豪紳,時人頗有譏評。  陳繼儒書法在蘇、米之間,尤好蘇東坡詩章文字。
  • 王本誠先生其人其畫
    文 / 陳玉圃著名畫家王本誠先生,字大愚,又字迂父,或曰醉山外史。祖籍四川,生於山東。先生擅山水,名滿齊魯,播譽華夏。兼擅書法。古意盎然。偶作花鳥,亦洒然有別致。先生乃世家子弟,飽濡書香。五十年代初拜先師陳維信先生門下為首席弟子,專修山水。其間亦時問道於先師黑伯龍,關友聲先生。積近六十年之艱苦磨礪,終期於大成者也。六十年代初,我初識本誠先生。
  • 幽谷松風 山水清音 【胡世鵬山水畫作品欣賞】
    讀胡世鵬的山水畫,常給人一種清新雋永、超凡脫俗的審美境界,有一種生機勃勃之氣迴蕩其間,筆簡意濃,追古出新,呈現出清潤、散朗的美學風貌,近視遠看均有一番引人入勝的景象。尤其是那獨創的風貌,神奇的筆墨,靈變的意韻,散發著行雲流水般的意氣,遠山、近水、院落、林舍、曲徑、樹叢,有時雖則畫的僅僅是一段小景,卻傳達出一種深邃的意境。「山水清音」取於梁昭明太子蕭統「山水有清音,何必絲與竹」詩意。胡世鵬筆墨畫法多變,善於用墨,墨氣濃重滋潤,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合,使山林的清潤深幽被盡致地表現出來。山川於渾厚中更求清雅,草木在華滋中更求逸韻。
  • 武夷山水有清音(美文)
    兩岸景色像一個流動的山水畫軸,徐徐在我們眼前展開。一會掠過青青的野草,一會掠過蒼鬱的樹木,一會掠過巍峨的山峰,一會掠過嬌媚的野花,幾乎囊括了武夷山所有的景致,將武夷山的絕美景色盡收眼底。九曲十八彎,每一曲,每一彎,都有不同的景致,變化萬千。竹筏在水中慢慢地漂,我們坐在搖蕩著的竹筏裡,把身心放鬆到了極致,感覺自己不知是飄在天上還是漂在水上。
  • 山水有清音——劉玉屏先生山水畫作品
    玉平自幼師從著名美術史論家邱振亮先生。1976年跟隨王仙坡先生學習傳統山水畫。1978年投身梁天柱先生門下,得先生言傳身教,三十年筆耕不輟。八十年代以來,已形成富有個性筆墨特色的山水畫面目。 《嶗山》1988年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對外文化交流展。
  • 武夷山水有清音(美文)
    我從半山腰開始走走停停,無論從哪個位置觀賞,都有說不出的嫵媚。據說,若是雨後初霽,這裡雲霧繚繞,一切似在虛無縹緲中,就更是令人嘆為觀止。遠觀水是不夠的,還要近看。從天遊峰下來,我們乘車來到了碼頭,乘竹筏暢遊九曲溪。兩個艄公一前一後,撐著竹筏,載著我們從九曲漂流而下。
  • 五位畫家用中國畫奏出「山水清音」
    翰墨繪平尺,山水有清音。由國家大劇院、北京畫院主辦的「山水清音——莊小雷、謝永增、郭寶君、牛朝、徐衛國中國畫作品展」將於8月21日在國家大劇院東展覽廳展出。,畫出「內心的感動」;牛朝汲取傳統文化,讓畫中的山川林木、飛瀑流泉、茅舍小橋呈現出「疏冷安然」的狀態;徐衛國精細地繪出大山大水,「精微處見精彩」。
  • 【澗水逶迤】山水清音池 臨水登山得至情
    山水清音池位於城市山林牌樓後東側,建於2005年。「山水清音」取於梁昭明太子蕭統「山水有清音,何必絲與竹」詩意。水面2900平方米,池北築有355平方米小島,島上建和暢軒、友子亭,東西兩側有清水橋、戴公橋與岸相連。池西有高情勝氣軒,山坡遍植杜鵑、翠竹。池南筑湖石假山,桃花澗溪水經山石落入池中,水聲悅耳。
  • 山水有清音,峨眉有靈猴
    若在皎月之夜,這水的交響與佛的靜謐相融合,定然會讓人生發「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感慨。無怪乎,康熙帝於此尋訪出家為僧的父親順治時,會欣然御書「忘塵慮」,並賜下頒旨。康熙帝尚且因峨眉的山水清音而忘卻塵世煩慮,那麼,同為靈長類的獼猴,怎會不喜在此安營紮寨、繁衍生息?
  • 《山水清音》新鮮出爐的水墨長卷,著名山水畫家陳莊先生創作
    《山水清音》新鮮出爐的水墨長卷,著名山水畫家陳莊先生創作陳莊藝術簡曆本名陳會衡,祖籍衡陽先後畢業於懷化師專美術科及中央美院中國畫系第四(山水)工作室碩士研究生班, 現為南京書畫院特聘畫家,懷化學院客座教授。山水畫啟蒙於湖湘名家王金石先生,受業於金陵大家朱道平先生,不惑之年拜入當今山水畫旗手賈又福先生門下, 又受姚鳴京、崔曉東、李鐵生諸多先生教誨。
  • 文中有詩畫——讀《山水有清音》
    好山水如能遇到好詩句,可謂高山流水知音一場。葛曉音先生的《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園詩鑑要》則於此境界之上又加一層——澄懷觀道,靜照忘求。有學者對此書評價「踵武前賢且能拓出新境」。  在以「田園、隱居、遊覽、行旅」為題的四個篇章下,葛曉音先生對南北朝到宋代的田園詩名作進行了逐篇賞析,囊括了陶淵明、孟浩然、王維、陸遊等一眾大家,不僅在微觀上對詩作和詩人進行了品評,更在宏觀上對中國古典詩歌的鑑賞理論展開了討論,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靜穆觀照與曠達意境兩相映照,構成了具有中國獨有韻味的生命寫照。
  • 山水有清音
    遠遠望去,那山高聳入雲,突兀入雲,仿佛與天際連接在了一起似的,讓你有一種咫尺天涯之感。於是,便放棄了所有固執與念想,一心一意奔赴而去。  天色漸漸明朗,我漸漸行至山腳之下,山環繞著水,水環繞著山,霎時,渺小與卑微一詞,毫無含義,而又含義深刻的覆蓋著我的身心。那草,匍匐而青翠,柔軟而堅強,在石頭與石頭的縫隙裡,頑強的生長著,蔓延著,由下而上,細緻而平靜的鋪滿整座山崗。
  • 山水清音 詩文入畫
    山水清音 詩文入畫"何須著意尋勝景,心閒便是桃花源。"舊抄聯句,頗有意韻,道出了我今年從春到冬,卅八次造訪太行的原由和體味。"心閒但得石上坐,漫將詩酒慰平生。"庚子鼠年,百年災變,居家防疫,以藝戰疫。與山為友,遍訪太行。長遊短宿,自嘲"願做太行客,不辭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