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峰深山中的「寶」——「茶泡兒」,兒時的甜美記憶

2021-02-19 鶴峰之窗

當下正是山上野果成熟的時節,來自大山深處的古茶樹生長出來的「茶泡兒」,以它自己獨特的味道吸引著不少人進山尋「寶」。

▲「茶泡兒」

茶泡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一是充足的水分,第二是要有嫩果或者嫩葉,三是需要充足的陽光。在這種條件下,茶樹的嫩果嫩葉會變異成一種「瘤子」,這種瘤子會慢慢長大,內部中空。過一段時間就會變成一種茶泡,果肉非常厚,吃起來很爽口。茶泡主要在我國南方地區有,北方地區比較少見。

油茶樹的樹葉比較特殊,如果長不好,就會發生變異,而變異的樹葉,就會長出一種叫「茶泡兒」的東西,是一種上佳的野味,具有非常高的食用價值。

與普通的油茶樹葉子相比,「茶泡兒」要厚的多,摸起來胖乎乎的,有一點像多肉的質感,因形狀和人的耳朵有幾分相似,所以也被稱為茶耳。

聽說,這是因為茶耳吸收的養分過多,又無法及時輸送到其它枝葉上,這幾片葉子上的養分過於集中才導致了它們的異常生長。

記得以前摘到的茶耳分為兩種,一種是偏薄的紅色,另一種是白色帶微青。很多農村娃都能偏愛後者,不僅葉片偏厚,吃起來也沒有澀味,反而十分酸甜清脆。

雖然是變異出來的,但它不僅沒有毒,而且還有豐富的胺基酸,對身體也有不少好處,農村娃將它採摘下來之後,經常是直接生吃,不僅解饞,還能生津止渴,是以前農村小孩非常喜歡吃的東西,在油茶樹發芽長葉子的季節最多。

每年清明節前後,我們在採摘茶葉的時,經常會在茶樹上看到一種白色的果子,這種果子和普通的茶果不同,是一種可以用來食用的野果「茶泡兒」。

這是一種變異之後的茶果。正常的茶果味道非常苦,不具有食用價值,而變異之後的茶果會慢慢變成乳白色,果子也會變軟很多,吃起來有一股微苦味道,但過一會卻有一絲絲甜味,吃起來非常可口。在我們小時候,每年摘茶葉都會滿山尋找這種果子,不過它的數量不是很多,因此想吃也是要碰運氣。

▲剝開的茶泡

密密麻麻的「茶泡兒」掛滿枝頭

個頭飽滿 讓人垂涎欲滴

「茶泡兒」不僅是

天賜的自然美味

更是許多80 90後的

童年回憶

「『茶泡兒』」是我們小時候的天然零食,在物質匱乏的時代,帶給了我們很多快樂,趁著這幾天天氣好,帶著家人上山尋找「茶泡兒」,這樣既能讓孩子們見識一下自然的神奇,也能重溫一下兒時的時光。」

相關焦點

  • 是氣候上山摘一波「茶泡兒」
    三月三,茶泡兒亮丹丹!每年的這個季節,山上的茶樹上結著大大小小得果子,這些果子我們當地稱為「茶泡兒」。還記得小時候上學的時候,還沒有到時間,早早的一群孩子就上山去摘著茶泡兒吃。一大群孩子,有時為了一個茶泡兒,在樹上搖來搖去。
  • 兒時記憶中的廣東荔枝紅茶
    嘗試著投些茶在水壺裡帶到學校,課間倒出來喝,口感甜潤,還帶有絲絲水果香,讓人回味無窮。如此多年過去,現在國內的紅茶從高端到入門,各種「眉」、各類「種」品相繁多,而且由於紅茶製作工藝不複雜,各省均有加工生產。但叔叔唯獨愛兒時記憶中的荔枝紅茶。
  • 北京老泡兒的規矩和「口糧」!
    根據影片塑造的六爺形象來看,「老炮兒」應該是「老泡兒」。像香港的「古惑仔「;」臺灣的「艋胛」影視劇中的那種,是一種有情有義的「狹義情結」。成就了北京看似混亂、卻善良在骨子裡的精神。捋順了這一點~ 讓我們跟著老泡兒們盡情去回憶那些「混蛋」生活。甭管是哪個老泡兒,規矩是有的。
  • 兒時端午記憶
    今天是端午節,像往年一樣回到老家,老家院子,空空靜靜,沒有了往日的歡聲笑語,看不到父母親的音容笑貌,端午節成了深深的兒時記憶。記憶中的端午節是甜密的。時值盛夏,父母親在夏收忙碌之餘,總是操心我們的端午節日,早幾天就準備包粽子的東西,粽葉、糯米、紅糖、紅棗、綁粽子的馬鞭草,準備好雄黃、香藥、香包等。
  • 【早安 早餐】喚起兒時記憶的鹹香味兒雞汁豆腦,其實做起來不複雜
    【早安 早餐】喚起兒時記憶的鹹香味兒雞汁豆腦,其實做起來不複雜 2020-09-2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兒時的記憶——菜窖
    土豆、白菜、蘿蔔是農村過冬的「三件寶」。  時下,隨著冰箱、冰櫃進入城市鄉村,鄉村蔬菜大棚的興起,人們冬季吃蔬菜水果等再也不用挖菜窖了。挖菜窖的理念逐漸淡出人們記憶。  小時候(七十年代中期),我特喜歡有雪的冬天,在這樣的冬天裡,奶奶總會從菜窖中取回土豆,用火盆一邊烤給我們吃,一邊給我們講那些我似懂非懂的什麼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老鷹抓小雞兒等百聽不厭的故事,當然,還有一些大人嚇唬小孩兒的鬼故事。  菜窖,就那麼不經意地和我連在了一起.那時的菜窖,有用土壘的,有用水泥砌的。挖菜窖可是個大工程。
  • 兒時記憶中媽媽的味道——芋頭飯
    以前在外地時,想起那香噴噴的芋頭飯,是遠方的我對家的思念。這個周末回家,媽媽看我回來,特地叫爸爸去田裡挖些芋頭回來煮芋頭飯。媽媽煮的芋頭飯特香,而且是用柴火燒芋頭飯,那有著兒時記憶中的味道。從來都是媽媽為我們燒菜做飯,今天就讓我燒一頓給爸爸媽媽吃。
  • 兒時記憶中的野果子,縉雲人你都吃過哪些?
    屬於冬季的野果子趕趟似的成熟拐棗、高粱泡、雞爪梨、山茱萸、金櫻子……給冬日帶來前所未有的生機廣袤的麗水農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們驅車前往大山,徒步走向山林,在田野間、山坡上、溪水旁、山林裡,各式各樣的果子仍舊如同兒時那般肆無忌憚的生長,俯地而拾,勾起了人們滿滿的童年回憶。
  • 五香鹹酥餅,兒時的記憶
    還記得兒時上小學三年級,弄堂裡有家燒餅油條鋪子。粘著白芝麻的燒餅兩分錢一個,香香軟軟的,現烤現賣,裹上剛出鍋的油條,上學時的一頓早餐也就五分錢解決了。味,是有記憶的。今天在家,外面陽光明媚,風和日麗,心血來潮想親自動手,按照兒時的記憶做一口鹹香酥鬆的五香燒餅。事不宜遲,擼起袖子開幹。一,食材配料1,水油皮:中筋麵粉100克,玉米油20克,鹽2克,溫水60克,熟芝麻適量。
  • 媽媽陪著女兒遛彎兒,尋找兒時記憶,這也成了孩子的記憶
    在西四的包子鋪吃三鮮包子;在綢布店看一匹匹彩色的布料堆成小山;夏天到什剎海銀錠橋上看荷花遊船;到景山上,吹著涼風看北京城四面的風景……在當年並沒有多少娛樂生活時代,遛彎兒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也給我的童年帶來了很多快樂。如今,我也當了媽媽,陪著孩子遛彎兒,讓我重溫了童年記憶。「咱們出去溜達溜達吧。」2歲的孩子已經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願,然後自己戴上遮陽帽,穿上鞋,準備出門遛彎兒去了。
  • 寫春聯,我兒時的記憶
    雖然此時天氣還很冷,但每當看著紅彤彤的春聯,就能感覺到春節的熱呼的氣氛,那種兒時的期盼過年的、幸福的、高興的心情就會湧上心頭,身體也頓時暖和起來。小的時候,每到快過年前,我父親都要請一位在我們小鎮上很有名氣的先生來家裡寫春聯。家裡早早買好了紅紙,好的是灑金的大紅紙,同時還備好了酒菜。父親按家裡門的大小、多少,把紙裁好,有雙扇門的,有單扇門的,一副一副的裁好。
  • 端午節,兒時的記憶
    而對於自己來說,印象裡的端午節,還是小時候的記憶。那時,還沒有到端午節就要纏著母親買好繡著各式花樣的掛蛋袋,到了端午節好掛著染成紅色的彩蛋去炫耀。』總記得端午節,每個小夥伴都掛著個彩蛋,到了學校,小夥伴就拿著蛋去比試,看看誰的蛋硬,用你的蛋去磕其他人的蛋,厲害的蛋蛋,可以稱霸一方,總能把別人的蛋磕碎,那種得意和開心,會在你臉上洋溢成醉人的花骨朵,保存在端午節濃濃的記憶裡,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
  • 「美味」端午,兒時的記憶
    「美味」端午,兒時的記憶。說起來,其實感覺挺不好意思的,我許多兒時的記憶中比如說對端午節的記憶,也是停留在吃的基礎之上。端午節,在我們老家,也叫「五當五」,應該是五月正當初五的那個意思吧?端午節,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後的一個比較大的一個節日,我小時候就特別盼望過這個節。在物質相對貧乏的時候,人們對節日的盼望,其實也無非就是對吃的嚮往了,我老家過端午節,不單夥食會改善,小孩子還會有新衣服穿。
  • 兒時記憶——石末火燒
    不知不覺到了四十不惑的年齡,歲月中的風風雨雨,已隨著年歲的增長逐漸模糊,但兒時的一些美好記憶永遠紮根在內心深處。談起記憶,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村的火燒了,當時物質匱乏、溫飽不足,香噴噴的火燒自然就成了孩子們最嚮往的天堂。我兒時的家位於石末村明清古街中段,距離火燒店不足100米。火燒店是村上秦姓人家祖傳秘制,由叔伯兩家分別開賣。
  • 夏巖:兒時的茶籽山
    兒時的茶籽山文/夏巖茶籽山其實是茶樹林,從記事起,大人們都叫它茶籽山。茶籽樹的花呈白色,花蕊呈金黃色,花瓣6一9片。每當結果之時,又是一番味道,茶片、茶泡成了小孩子們的美味。形象的說茶片是肉片不同於茶樹的葉子,茶泡是肉包子似小孩的拳頭大小,茶片、茶泡要從微紫色變成乳白色方甜方脆方多汁。
  • 馬山冬至的南瓜粥,兒時溫暖的記憶!
    以前馬山人過冬至時還不興吃湯圓,而是吃南瓜粥。還記得那時候的南瓜粥是用糯玉米粉煮的,家裡的老奶奶在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就把南瓜皮削好了。第二天一大早就開始煮南瓜粥。你家過冬至還煮南瓜粥嗎?還是這已經成為了兒時溫暖的回憶? 除了南瓜粥,南瓜還有很多種吃法。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南瓜都有些什麼營養成份吧。經過一個夏天的日照和生長,秋冬季節的南瓜正是營養最好的時候。
  • 宜州:「馬仔」留住兒時中秋的記憶
    【原標題】宜州:「馬仔」留住兒時中秋的記憶在河池市宜州區民間有個傳統習俗,他們把提前泡好的粘米用打漿機磨成米漿,待米漿濾幹後揉成團,反覆舂擊再切割成等份小麵團。然後又手工捏成各種動物的模樣,最後繪上顏色,一隻只「馬仔」就這樣活靈活現地呈現在眼前。這些「馬仔」既當祈福供品,又可食用。黃桂玉堅持純手工製作「馬仔」已有40年,留住了不少人兒時記憶裡的中秋。
  • 北京老泡兒的規矩和「口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ID:leyoubj】老炮兒原來其實是「老泡兒」形容無所事事的那些小「混混兒」。根據影片塑造的六爺形象來看,「老炮兒」應該是「老泡兒」。像香港的「古惑仔「;」臺灣的「艋胛」影視劇中的那種,是一種有情有義的「狹義情結」。成就了北京看似混亂、卻善良在骨子裡的精神。
  • 山裡這種「茶耳朵」,兒時的美味,你吃過嗎?
    說起美味,生在農村的孩子,大山裡一年四季不同的野味成為兒時的記憶,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想買水果買不到、買不起,而大自然中,各種野味滿足了孩子們的味蕾,成為一生的記憶。早果山櫻桃、栽秧泡、映山紅、八月瓜、金櫻子等,而有一種美味是一年中最早的,那就是「茶耳朵」。
  • 天津"茶口兒」裡的滋味密碼 復刻茉莉白毫 90歲評茶師說」有口兒」
    御品軒茶業的張津生經理帶著自己復刻的「老津衛」茉莉白毫,特意去拜訪了老天津茶業公司的評茶師陳老先生。90多歲的老先生,接過茶,輕抿一口,眼睛裡像是回憶起了一件陳年舊事,立刻閃出了光彩:「有口兒!」天津的花茶講究什麼?講茶口兒。什麼是茶口兒?茶口兒就是茶。老先生的話聽起來有些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