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正是山上野果成熟的時節,來自大山深處的古茶樹生長出來的「茶泡兒」,以它自己獨特的味道吸引著不少人進山尋「寶」。
▲「茶泡兒」
茶泡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一是充足的水分,第二是要有嫩果或者嫩葉,三是需要充足的陽光。在這種條件下,茶樹的嫩果和嫩葉會變異成一種「瘤子」,這種瘤子會慢慢長大,內部中空。過一段時間就會變成一種茶泡,果肉非常厚,吃起來很爽口。茶泡主要在我國南方地區有,北方地區比較少見。
油茶樹的樹葉比較特殊,如果長不好,就會發生變異,而變異的樹葉,就會長出一種叫「茶泡兒」的東西,是一種上佳的野味,具有非常高的食用價值。
與普通的油茶樹葉子相比,「茶泡兒」要厚的多,摸起來胖乎乎的,有一點像多肉的質感,因形狀和人的耳朵有幾分相似,所以也被稱為茶耳。
聽說,這是因為茶耳吸收的養分過多,又無法及時輸送到其它枝葉上,這幾片葉子上的養分過於集中才導致了它們的異常生長。
記得以前摘到的茶耳分為兩種,一種是偏薄的紅色,另一種是白色帶微青。很多農村娃都能偏愛後者,不僅葉片偏厚,吃起來也沒有澀味,反而十分酸甜清脆。
雖然是變異出來的,但它不僅沒有毒,而且還有豐富的胺基酸,對身體也有不少好處,農村娃將它採摘下來之後,經常是直接生吃,不僅解饞,還能生津止渴,是以前農村小孩非常喜歡吃的東西,在油茶樹發芽長葉子的季節最多。
每年清明節前後,我們在採摘茶葉的時,經常會在茶樹上看到一種白色的果子,這種果子和普通的茶果不同,是一種可以用來食用的野果「茶泡兒」。
這是一種變異之後的茶果。正常的茶果味道非常苦,不具有食用價值,而變異之後的茶果會慢慢變成乳白色,果子也會變軟很多,吃起來有一股微苦味道,但過一會卻有一絲絲甜味,吃起來非常可口。在我們小時候,每年摘茶葉都會滿山尋找這種果子,不過它的數量不是很多,因此想吃也是要碰運氣。
▲剝開的茶泡
密密麻麻的「茶泡兒」掛滿枝頭
個頭飽滿 讓人垂涎欲滴
「茶泡兒」不僅是
天賜的自然美味
更是許多80 90後的
童年回憶
「『茶泡兒』」是我們小時候的天然零食,在物質匱乏的時代,帶給了我們很多快樂,趁著這幾天天氣好,帶著家人上山尋找「茶泡兒」,這樣既能讓孩子們見識一下自然的神奇,也能重溫一下兒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