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陽主廟山門
陽主廟戲臺
陽主是中國古代社會神靈崇拜的產物,過去齊地有八神,分別為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分別掌管天、地、戰爭、陰、陽、月、日和農桑四季。而陽主就是掌管人間水旱瘟疫的神,為了崇祀這位神靈,春秋時人們就在芝罘島上的芝罘山前修建了陽主廟。
陽主廟建成後,歷經多次修葺、擴建,達到了30餘間的規模,是膠東有名的道教廟宇。遺憾的是,1960年陽主廟被部隊佔用,後被逐步拆除,如今只剩下了戲樓和馬殿。但陽主廟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很值得人們品讀,其中,廟中的4副楹聯大氣磅礴,很有文化韻味,歷來為人稱道。
陽主廟山門上的楹聯為:
恩覃寰海
靈著之山
這8個遒勁的楷書大字,點染出陽主神橫跨青龍(芝罘山)之背、永鎮大海、普渡眾生的雄姿。
「恩」指陽主的恩澤,「覃」指延長、延及,「寰海」指海內,「靈」為神靈、靈氣之意,「著」是顯著、明顯的意思。陽主廟的4副楹聯中有3副提到了「之山」,其他兩副中的「之山」,很明顯指的是芝罘山,而本副楹聯中的「之山」與上聯中的「寰海」相對應,應該不僅僅指芝罘山,而是指包括芝罘山在內的廣大地域。整副楹聯的意思是:陽主護佑著天下山川及生靈。
陽主廟正殿正中供臺上端坐著陽主塑像,四大天王分站陽主兩旁,四面牆壁上畫著神仙畫。陽主像兩側有這樣一副楹聯:
秀麗之山數扇錦屏遮陽主
幽陽罘水一條玉帶束梁王
楹聯是用黃綾作底,從梁上垂下來的。「之山」即芝罘山(過去寫作「之罘山」),「罘水」,指環繞著芝罘島的海水,「梁王」即陽主,只是不知道哪朝皇帝封陽主為梁王。上聯的意思是:秀麗的芝罘山如數扇錦屏一樣拱衛著陽主;下聯的意思是:灑滿陽光的海水像一條玉帶似的環繞著梁王。從聯律的角度看,這副楹聯並不和律,除了平仄不合外,還有不規則重字「陽」。不過,似乎自古以來宗教聯大都如此,可能是「律不害意,以意為上」吧。
陽主廟後殿是陽主的生活區,後殿大門上的楹聯為:
明禋盛自嬴秦後
崇秩封從太昊前
這副七言聯可謂聯律工整,聯意大氣。「禋」,為古代燒柴升煙以祭天之意,泛指祭祀,「明禋」指明潔誠敬的獻享,蔡沉《書集傳》:「明,潔;禋,敬也,以事神之禮事公也。」嬴秦,指秦朝,因秦始皇為嬴姓,故秦朝又稱嬴秦。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9年、218年及210年三次東巡,三次登上芝罘山祭祀陽主。上聯的意思是:對陽主虔誠的祭祀自秦朝就開始興盛;下聯中,「崇」比喻高貴,「秩」原意為「根據功過確定的官員俸祿」,引申為「根據功過確定的官員品級」,「崇秩」可理解為「崇高的地位」。「封」指分封,這裡指得到很高的地位。太昊,號伏羲氏,是上古東夷的祖先和首領,執政時其活動區域主要在太行山以東,被稱為「三皇之首」「華夏文化之祖」。下聯的意思是:陽主在太昊之前就得到了這種崇高地位。這大概是《封禪書》中所說的「八神將自古有之」的意思。說陽主排在太昊之前,可見陽主的地位之高,也說明了陽主最初應是自然神,試想,如果是人物神,誰能排在三皇之首的太昊之前呢?從楹聯的角度看,下聯運用了楹聯創作中的「作襯」手法,用太昊襯託,以突出陽主的地位及對他的讚美。
芝罘區現存4座戲臺,分別位於陽主廟、毓璜頂、福建會館及天后宮。其他3座戲臺上的楹聯都是直接鐫刻在前面兩根石柱上的,故能長久保存,而陽主廟戲臺上的楹聯是鐫刻在木板上再掛在石柱上的。陽主廟主體建築於上世紀60年代後逐步被拆除,幸運的是戲臺還在,但楹聯卻不在了。
陽主廟戲臺位於其山門南幾十米處,與廟宇相對。過去每逢廟會和其他佳節,都有戲班在此演出。戲臺北向,方形高臺基,戲臺上豎著4根一抱多粗、兩米多高的方形青石石柱,很漂亮。前面兩根石柱上有一副楹聯:
齊墓秦碑百代興衰盡戲劇
之山罘水千年嶺谷賦歌聲
上聯中的「齊墓」,指位於芝罘山次峰康王墳上的「康公墓」,傳說戰國時齊康公因淫於酒色、不理朝政而被廢,流放於膠東,死後葬在芝罘山巔(根據筆者考證,此說不能成立)。「秦碑」指秦始皇東巡時在芝罘山上留下的兩塊刻石及秦二世東巡時在芝罘山上留下的一塊刻石,因是李斯所寫,俗稱「李斯碑」。始皇刻石約在唐朝時即湮沒,二世刻石經風吹雨淋後剩下的20餘字後來被官府敲下,放置在府衙,後不知所蹤。整副楹聯的意思是:無論是康公墓還是李斯碑,無數的歷史興衰如戲劇一般反覆上演,而芝罘山水千年不變,一直在傾聽戲臺上的歌聲。上下聯中,相對的「戲劇」「歌聲」,切合戲臺的特點。上聯側重說歷史如戲劇般不斷變遷,下聯側重說芝罘山水千年依然,與「百代興衰」之滄桑變化形成鮮明對照,同時言戲臺上的歌聲在千年嶺谷中飄蕩,餘音嫋嫋,引人遐思。此聯頗有意境,既富有歷史厚重感,又具有當地特色。
1992年,芝罘大疃村投資在原陽主廟外面重建了陽主廟,在新建的陽主廟中,只有山門上鐫刻了原來的楹聯,但上下聯還顛倒了。近年,我們已向大疃村村委及陽主廟道長提議,儘早將其他3副楹聯補上,以還原歷史面貌。
文 / 孫慧銘 彭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