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我除了家鄉外,生活最久的城市。逛不完的景點,數不清的文化展覽,吃不夠的美食,北京生活每一刻都充滿著驚喜。從上大學的時候起,一到了周末就喜歡到處逛,但卻遇到了不少尷尬時刻——就是這個地方明明標著漢字,但是為什麼發音這麼奇怪?和北京同學在一起的時候,總讓我懷疑人生,我倆說的這到底是一個地兒嗎?後來發現,這些地背後有不少故事,老北京人叫習慣了,外地人卻一聽就發懵,第一次能念對的真不多。
遊客最愛逛的大柵欄,居然叫Dàshílànr
剛來北京的時候,就去前門遛彎。因為我們的專業和外國人打交道多,同學到了前門就愛開玩笑:「難倒外國人的前門到嘍!前門到了,請到後門下車,請問應該是前門還是後門下車?」據說這個段子,一度讓剛學中文的外國人,一臉懵逼。但前門裡面的大柵欄商業街,讓中國人都懵逼,因為北京人居然叫這個地方Dàshílànr(音同大十爛兒)。
什麼?我學的是中國話嗎?明明寫著大柵欄,卻偏偏要念作dashilanr。大柵欄的人多到不行,各種老字號齊聚,是外地遊客最喜歡的地方,旁邊就有不少旅行團的聚集點。這邊的建築整體走的復古風,灰色調為主,沒有故宮的紅色有精氣神。為什麼這個地方要起一個這麼怪的地名,聽起來好鄉土風。
歷史資料說,北京明代開始就有宵禁,為了防止盜賊隱藏在街巷間,就設置了木柵欄,後來光緒年間一場大火,柵欄都燒沒了,但這個地名還是叫大柵欄。但是北京人為啥叫dashilanr,找了很久也沒找到相關說法,只說北京人說話愛加兒化音還愛吞音,連北京同學也解釋不清,到底怎麼演化成了這樣。從此,大柵欄不光是遊客聚集地的代名詞,還是我們日常談笑的段子。
十裡堡的堡念pu不念bao,太彆扭了
十裡堡在蠻偏的地方,朝陽大悅城還沒有建成的時候,那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購物中心。尤其是冬天的時候,總喜歡去那裡買糖炒慄子!到現在都記得,大冬天的時候,等快速公交那個瑟瑟發抖。每次公交車播放:十裡堡pu到了!我就彆扭到不行,明明寫著十裡堡,非要念成十裡pu。閒著沒事研究了下,這個地方是清朝才開始這麼叫的。雍正曾下令修築朝陽門外石路,發現某村落距離朝陽門正好十裡,就叫做十裡堡,這個地方的堡是驛站的意思,通鋪字。剛開始喊起來有點彆扭,時間久了就習慣了,就像是什剎海,看著是什麼的什,大家還不是都叫什(shi)剎海。
和北京的小夥伴聊天,她就吐槽:你的問題真奇怪,我們都叫習慣了,也不知道到底為什麼來的。不過北京城的地名,崇文和宣武超霸氣超好聽,我超喜歡這兩個,誰知道居然給改沒了。我一聽,現在地鐵站不還有著崇文門站和宣武門站嗎?北京小夥伴說:不一樣不一樣。可能每個人心裡,都對北京地名,有著不一樣的執著。誰叫北京文化深厚故事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