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新北市淡水,被朋友帶到一幢日式建築前。
這個被稱為「多田榮吉故居」的建築,坐落在淡水河畔的半山腰上,對岸是青翠欲滴的觀音山,聽著淡水河的濤聲,風景優美,這多田榮吉也真會挑地方。這幢典型的日式建築,雅致美麗,朋友介紹,它還是全淡水乃至全臺第一個通自來水的民宅,在臺灣建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進去參觀,總覺得這房子透著一股優雅的貴族氣。
晚上回到旅館,仍忘不了這幢建築,百度一下,一種屈辱感湧上心頭。多田榮吉住宅地原是清朝臺北學海書院的學田。
清代統治臺灣212年,中央統治者沒有因為臺灣乃「蠻荒之地」而輕視。有清一代,全臺共設立60所書院,依時間順序,學海書院是第43所。學海書院也是臺北盆地平原的五所學院之一,其它四座分別是,明志書院、樹人書院、登瀛書院、明道書院。日本佔據臺灣後,推行皇民教育,書院機能消失,這四所書院早已不見蹤影。
只有學海書院倖免於難。這是因為在日本殖民當局把書院及學田作為無人所有標售時,被當時臺北望族高家所購得,高家人愛其建築精美,遂改為祠堂。這就是現在位於臺北萬華環河南路二段的「高家祠堂」。而書院在淡水的學田則成了日本學產財團的資產。
多田榮吉,1897年來臺經商,1930年到1933年擔任淡水第四任街長,據說對淡水發展多有建樹。1930年多田榮吉購地建房,於是,淡水街頭多了這幢以紅檜木搭建的精美日式建築。
原來多田榮吉住宅的氣質源自清代學田的浸潤,來自「神樹」檜木的堅韌和柔和。也正因為此,這幢建築,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臺灣被殖民,臺灣儒學教育被催毀的見證,也是現今部分臺灣人祖國認同錯亂的源頭之一。
多田榮吉隨日本侵略大軍來臺,經商致富、擔任街長,本是一個殖民者。你看這幢建築,其所以精美,就在用臺灣特有的紅檜木建造,它的華貴就在於檜木的厚重。這種被譽為「神樹」的檜木,珍貴而神奇。用檜木建造的房子,全臺無多,都是日本殖民者留下的吧。
現在站在這裡欣賞精美建築的臺灣人,你們可知道,當年阿里山住民因為日人修築伐木鐵路驚擾山神而痛哭,為了保護「神樹」被砍頭?相對於物質上的掠奪,日本殖民者對臺灣精神文化上的摧殘更是觸目驚心。
日本侵臺初期的1898年,全臺有私塾1707所,學生29941人,是臺灣儒學教育的基礎。它和書院一起構成了臺灣由低到高的教育體系。為了改變臺人的文化信仰,絕斷臺灣與大陸的文化聯繫,日本在臺大力推行公學,教日文、說日語、行日禮,與臺灣原有私塾爭奪學生。教授儒學的私塾當然競爭不過有刺刀政權作後盾的公學,日見式微,及至日本在臺執行「皇民」教育時,總督府頒令廢止私塾,臺灣教育徹底日化。
此外,皇民教育徹底廢止報紙中文版、中止臺語廣播、禁演臺灣戲劇、更改姓名、燒毀祖先牌位、廢毀中國寺廟、強制推廣日語、興建日本神社、強制參拜神社等,通過這些措施,使臺灣民眾精神皇民化、習俗日本化、日語常用化。大家熟知的李登輝又名「巖裡政男」,就是典型的「皇民」化標本。「皇民」教育,是以政權為後盾,以警察為先導的強制教育,其目的就是徹底割斷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精神文化聯繫,使臺灣民眾徹底斷絕對祖國大陸的想念,甘心做臺灣籍日本人。
今天,李登輝之流一再渲染日本是臺灣的祖國,一些臺灣人也以「日本人」為榮,甚至要把屠殺大陸軍民的「臺籍日本兵」入祀忠烈祠,可見當年皇民教育的遺害有多深。更為可恥的是,民進黨當局利用這種媚日情緒,修改教科書,美化日本殖民侵略,塑造臺獨史觀。李登輝曾哀嘆,大陸光復臺灣是「生為臺灣人的悲哀」,只是稍懂一點日本殖民臺灣的歷史,知道那些魂喪臺灣山水的抗日英烈的悲壯,知道在刺刀和藤鞭下欺師滅祖的恥辱,就該知道什麼才是臺灣人真正的悲哀。
在多田榮吉住宅不遠處的和平公園內,也有一處日式建築,稱「一滴水紀念館」。看著這處同樣精美的建築,我沒有體會出「一滴水」的禪意,只有為臺灣遭到日本殖民統治而流不盡的眼淚,更為民進黨當局的媚日而悲哀。
(本文編輯:洪俊傑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 圖片來源:東方IC 圖片編輯:雍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