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臺灣有1707所私塾,為何在日本統治下走向衰微?

2020-12-25 上觀

那天在新北市淡水,被朋友帶到一幢日式建築前。

 

這個被稱為「多田榮吉故居」的建築,坐落在淡水河畔的半山腰上,對岸是青翠欲滴的觀音山,聽著淡水河的濤聲,風景優美,這多田榮吉也真會挑地方。這幢典型的日式建築,雅致美麗,朋友介紹,它還是全淡水乃至全臺第一個通自來水的民宅,在臺灣建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進去參觀,總覺得這房子透著一股優雅的貴族氣。

 

晚上回到旅館,仍忘不了這幢建築,百度一下,一種屈辱感湧上心頭。多田榮吉住宅地原是清朝臺北學海書院的學田。

 

清代統治臺灣212年,中央統治者沒有因為臺灣乃「蠻荒之地」而輕視。有清一代,全臺共設立60所書院,依時間順序,學海書院是第43所。學海書院也是臺北盆地平原的五所學院之一,其它四座分別是,明志書院、樹人書院、登瀛書院、明道書院。日本佔據臺灣後,推行皇民教育,書院機能消失,這四所書院早已不見蹤影。

 

只有學海書院倖免於難。這是因為在日本殖民當局把書院及學田作為無人所有標售時,被當時臺北望族高家所購得,高家人愛其建築精美,遂改為祠堂。這就是現在位於臺北萬華環河南路二段的「高家祠堂」。而書院在淡水的學田則成了日本學產財團的資產。

 

多田榮吉,1897年來臺經商,1930年到1933年擔任淡水第四任街長,據說對淡水發展多有建樹。1930年多田榮吉購地建房,於是,淡水街頭多了這幢以紅檜木搭建的精美日式建築。

 

原來多田榮吉住宅的氣質源自清代學田的浸潤,來自「神樹」檜木的堅韌和柔和。也正因為此,這幢建築,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臺灣被殖民,臺灣儒學教育被催毀的見證,也是現今部分臺灣人祖國認同錯亂的源頭之一。

 

多田榮吉隨日本侵略大軍來臺,經商致富、擔任街長,本是一個殖民者。你看這幢建築,其所以精美,就在用臺灣特有的紅檜木建造,它的華貴就在於檜木的厚重。這種被譽為「神樹」的檜木,珍貴而神奇。用檜木建造的房子,全臺無多,都是日本殖民者留下的吧。

 

現在站在這裡欣賞精美建築的臺灣人,你們可知道,當年阿里山住民因為日人修築伐木鐵路驚擾山神而痛哭,為了保護「神樹」被砍頭?相對於物質上的掠奪,日本殖民者對臺灣精神文化上的摧殘更是觸目驚心。

 

日本侵臺初期的1898年,全臺有私塾1707所,學生29941人,是臺灣儒學教育的基礎。它和書院一起構成了臺灣由低到高的教育體系。為了改變臺人的文化信仰,絕斷臺灣與大陸的文化聯繫,日本在臺大力推行公學,教日文、說日語、行日禮,與臺灣原有私塾爭奪學生。教授儒學的私塾當然競爭不過有刺刀政權作後盾的公學,日見式微,及至日本在臺執行「皇民」教育時,總督府頒令廢止私塾,臺灣教育徹底日化。

 

此外,皇民教育徹底廢止報紙中文版、中止臺語廣播、禁演臺灣戲劇、更改姓名、燒毀祖先牌位、廢毀中國寺廟、強制推廣日語、興建日本神社、強制參拜神社等,通過這些措施,使臺灣民眾精神皇民化、習俗日本化、日語常用化。大家熟知的李登輝又名「巖裡政男」,就是典型的「皇民」化標本。「皇民」教育,是以政權為後盾,以警察為先導的強制教育,其目的就是徹底割斷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精神文化聯繫,使臺灣民眾徹底斷絕對祖國大陸的想念,甘心做臺灣籍日本人。

 

今天,李登輝之流一再渲染日本是臺灣的祖國,一些臺灣人也以「日本人」為榮,甚至要把屠殺大陸軍民的「臺籍日本兵」入祀忠烈祠,可見當年皇民教育的遺害有多深。更為可恥的是,民進黨當局利用這種媚日情緒,修改教科書,美化日本殖民侵略,塑造臺獨史觀。李登輝曾哀嘆,大陸光復臺灣是「生為臺灣人的悲哀」,只是稍懂一點日本殖民臺灣的歷史,知道那些魂喪臺灣山水的抗日英烈的悲壯,知道在刺刀和藤鞭下欺師滅祖的恥辱,就該知道什麼才是臺灣人真正的悲哀。

 

在多田榮吉住宅不遠處的和平公園內,也有一處日式建築,稱「一滴水紀念館」。看著這處同樣精美的建築,我沒有體會出「一滴水」的禪意,只有為臺灣遭到日本殖民統治而流不盡的眼淚,更為民進黨當局的媚日而悲哀。

 

(本文編輯:洪俊傑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 圖片來源:東方IC 圖片編輯:雍凱)

相關焦點

  • 日據時期,臺灣是怎樣被日本統治的?
    回頭看看,清領的兩百年,清政府是從鄭氏政權手上,接下了臺灣島嶼。清朝治理臺灣,官員將來臺服務視為畏途,不願久留。一撥一撥的移民進入臺灣,從南到北,將臺灣轉化為一個閩、粵兩系漢人的墾拓地區。臺灣大部分的民眾從福建和廣東遷移到臺灣,帶來的文化遺產並不豐厚。
  • 清朝為何慷慨割讓臺灣?原來康熙才是罪魁禍首
    甲午戰爭失敗之後,出現了一個謎團:鐵血大清為何輕易割讓臺灣給日本呢?  不說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單說這麼大的一片國土,說割讓就割讓,實在讓人難以接受。難以置信的是,大清就這麼做了。  如果說清朝割讓北方的庫頁島給俄國,那是因為庫頁島一片荒蕪,離中原很遠。
  •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於是日本政府請來搞殖民地十分有經驗的英國人作顧問,請教怎樣緩解統治臺灣的經費和怎樣治理臺灣的問題。正如當時的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所說:「將新領土之民培養成為真正忠義的皇民,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但要經過二世紀的時間,臺灣民族的固有性質也許才會有明顯的變化……」 可見當時日本預計的臺灣「皇民化」,準備花百年以上的漫長時間。
  • 日本侵佔臺灣後,是如何進行殖民統治的?
    寶島臺灣,坐落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在歷史上曾有多個稱呼,秦稱「瀛洲」;隋至元朝稱「流求」;明稱「雞籠」、「北港」等;清朝命名為「臺灣」,並設立府衙轄制。一是明末時,西班牙佔據北臺灣,荷蘭侵入南臺灣,後荷蘭殖民者驅逐西班牙人,從1624年(明天啟)到1661年(清順治),荷蘭盤踞臺灣37年,由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1895年甲午戰爭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朝已無力於海防,被迫同日本籤訂《馬關條約》,除賠款2億兩白銀,還將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
  • 讀《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五十年史》
    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日據時期臺灣歷史研究開展得尚不夠深入。祖國內地學者研究日據時期臺灣歷史的最大弱項是資料的缺乏,往往遭遇「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改革開放以來,臺灣本地區對臺灣史研究的蓬勃興起,挾其本地人研究本地及豐富的資料優勢,成為臺灣史研究的主力軍。 日本由於曾為臺灣的殖民宗主國,又藏有大量原始資料,因此對殖民地時期臺灣歷史的研究也較為重視。
  •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遭遇了殖民統治,為何時至今日臺灣人親日?
    朝鮮人的反日情緒十分濃厚,而臺灣人卻表現出相當的親日情緒。回顧一下日本對臺灣的統治歷史,也許可以找到一些臺灣人親日情緒的來由。一、 日本統治臺灣初期的方針政策甲午戰爭以前,日本並沒有奢望從清政府那裡奪得臺灣。所以對於突然到手的臺灣,日本並沒有及時制定出治理臺灣的統治方針。1890年代後期是日本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時期之一,人們對治理臺灣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建議。
  • 1885年臺灣建省疑團,清朝為何要等200年才在臺灣建省?
    不過所幸是具體操辦的施琅知道臺灣的重要性,上了一道《恭陳臺灣棄留疏》,力陳臺灣對於鞏固東南海防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且表達外國勢力諸如荷蘭等屢屢對臺灣之覬覦野心,康熙還是清醒的:明鄭政權控制了臺灣,攪得蘇浙閩粵四省膏腴之地不得安寧,也就是說,臺灣這個地方一旦是被不友好勢力統治,對大陸將起到極大的損害,所以臺灣必須控制。
  • 為何清朝會如此沒落?
    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中中清朝八旗軍和綠營兵一敗塗地,這就讓人不得不思考,關乎一個清朝命運的清朝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一、閉關鎖國,思想不積極我們中國引以自豪四大發明之一——黑火藥是中國最早發明的,黑火藥在軍隊中用於大規模作戰應該在北宋時期的公元1000年。
  • 清朝統治了270多年,為何從來沒有考慮過,收復澳門地區?
    但有一個問題出現,澳門是明朝嘉靖時期被租用的。明朝滅亡之後,清朝統治了200多年,期間也有鼎盛時期,例如乾隆在位的前期。清朝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但是為何沒有考慮過收回澳門地區呢?其實,清朝高層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無論是從經濟還是軍事方面,清朝都沒有收回澳門的必要。當然,後來的事情是清朝沒有料到的。
  • 清朝時期,為何草原時常爆發瘟疫?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卻是寺廟
    ——這是《敕勒歌》中對草原景色的描寫,蒙古草原上的人們能徵善戰,自古和中原王朝便多有交集。清朝統一中國以後,蒙古民族也歸於其治下,此後200多年,蒙古漸漸不再像昔日一樣英勇善戰,失去了往日的雄風,不但如此,連人口數量也逐年下降。蒙古人口在滿清統治時期人口下降,不少人認為這是因為佛教所宣揚的隱忍向善,而很多清規戒律成為了人口發展的阻礙。
  • 清朝統治的衰退與伊犁事件
    這種同輩之間繼承帝位的現象在清朝史無前例,象徵皇權已經走向衰落。同治帝和皇后之死,多少都留有西太后的陰影,而東太后也是被西太后投毒猝死的傳聞也不絕於耳。這一時期發生的事件又進一步顯示了王朝統治力量的削弱,即邊境領土的喪失和朝貢體制的動搖。今天的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自古以來邊境就居住著許多語言、習慣和宗教都各不相同的少數民族。
  • 儒家傳統在臺灣:為何他們能延續傳統文化?
    臺北市孔廟依古禮舉行祭孔儀式民間至今非常尊重讀書人1895年,根據《馬關條約》,清廷將臺灣、澎湖割讓予日本。日本在臺灣實施的是具有民族差別的殖民政治。但在文化層面,由於日本文化本身受中國影響較深,因此在日本統治臺灣的早期至中期,儘管一直在推行日本文化教育,但是並不能真正實行「去漢化」。
  • 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二)
    瘋狂掠奪   日本佔領臺灣,是為了把它作為剝削和掠奪的對象。作為日本殖民當局法西斯統治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進行瘋狂掠奪。1895年通過實施「官有林野取締規則」,強佔全臺94.15%的山林原野。就糧食來說,1900年稻米年輸往日本1400公噸,佔當年臺灣米生產總量的0.46%;到1934年,年輸入日本51.5萬公噸,佔當年生產總量的40%以上。大米主要輸往日本,造成島內糧食嚴重缺乏,因而有「飢餓輸出」之稱,多少中國人生活在饑寒交迫之中。   此外,臺灣豐富的物產也成為日本掠奪的目標。以製糖業為例,殖民當局規定,蔗農生產的甘蔗只能賣給當地日本控制的製糖會社。
  • 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時期的建築,是歷史活著的記憶和見證人
    說到日本帝國主義,相信很多人都深惡痛絕,因為深受帝國主義迫害的國家實在是太多了。而日本帝國主義在殖民統治時期的建築物,又代表著什麼呢?下面是小編搜集到的一些資料,一起來看看吧!有人曾說:「只有歷史建築才是雄辯地講述時代的存在。」能讓我們從視覺上認識百年前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時期歷史的,首先應該是他們留下的建築物。
  • 滿人只有300萬,漢人超過3億,為何清朝能統治中國200多年?
    清朝是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少數民族王朝,在其鼎盛時期,滿人僅有300多萬,漢人卻有3億多,數量是滿人的100倍。在冷兵器時代,漢人的綜合武力值遠大於滿人,卻為何還能被統治276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NHK播放日本統治臺灣紀錄片遭到日右翼起訴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撰稿人韋博報導,日本NHK電視臺日前播放客觀講述當年日本對臺殖民統治的紀錄片,引起了日本右翼人士和臺灣親綠人士的不滿。25日,8389名觀眾及歷史學者稱該片「捏造事實,違反《放送法》(廣播法)」為由向東京地方法庭提起訴訟,要求NHK賠償每人1萬日元(約合700元人民幣)。
  • 266年的德川幕府為何倒臺?明治天皇為何變法?日本近代化不簡單
    為何到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一反常態,開始了各種徵伐活動呢?真的是因為日本人口爆棚的原因嗎?01德川幕府與清政府一樣,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德川家康所建立的幕府統治,其實就是日本的最高統治。日本天皇並沒有實權,只有象徵性意義。
  • 50年的殖民統治,日本在臺灣都幹了些什麼?
    50年的殖民統治,日本在臺灣都幹了些什麼?1895年,甲午戰爭中方失利,日本藉此同中國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讓我國的臺灣及其附屬島嶼乃至澎湖列島一起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不僅如此,還要賠償日本白銀兩億三千萬兩。當時負責籤訂條約的李鴻章曾經努力想要用更多的賠款替換下臺灣及其周邊島嶼,但是日本沒有同意,並且放出狠話:若是不同意可以再來打過。
  • 臺灣被日本整整佔領了50年,殖民統治對臺灣產生了什麼影響?
    臺灣日據時期,為清朝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之後,1895年至1945年之間,臺灣被日本帝國殖民統治的時期,又稱為日據時代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雖然那代老人家已經不剩多少了,但日本殖民時期給他們的思想印記卻流傳下來了。某種程度上來說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真的太「成功」了。
  • 日本侵佔臺灣50年-日本在臺的殖民統治
    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主要靠軍隊、憲兵、警察維持,更多的是靠權大無邊的警察管制社會和民眾。1897年,日本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制訂了「三段警備法」。規定山澤地帶的治安由軍隊及憲兵負責;村落的治安,由警察擔當;山澤和村落之間,則由憲兵和警察共同戒備。這是一部由軍隊、憲兵、警察三者協力鎮壓統治臺灣人民的殖民法。在日據時期,臺灣民間嚇唬孩兒有一句慣語:「大人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