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臥底不簡單,抗戰時期曾為我黨我軍貢獻了3箱黃金和10船槍枝

2020-12-24 騰訊網

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潘漢年長期擔任我黨秘密情報戰線的負責人,功勳卓著。當然,他也是個有歷史爭議的人。

潘漢年的生命中,有個十分重要的人,他就是袁殊。潘漢年所獲的大量情報,有很多直接出自袁殊之手。

1931年10月,潘漢年就將袁殊發展為我黨的地下黨員。袁殊銜命打入CC的特工組織,又憑藉精熟的日語與日本方面建立了情報關係並接受其津貼。1933年後,他還在共產國際遠東情報局工作了兩年。

1937年4月,為了加強自身的保護色,開拓情報來源,袁殊加入了青洪幫,成為可以和杜月笙、黃金榮平起平坐的"通"字輩師兄弟,國民黨中統和軍統都來拉他入夥。

在潘漢年同意後,袁殊接受了戴笠的任命,一躍成為軍統上海區國際情報組的少將組長。因參與制定暗殺汪偽特工總部首腦李士群的計劃,袁殊被捕,幸虧日本領事巖井英一的搭救才得免死。此後,袁殊就不僅是巖井的秘密情報人員,而且是巖井扶持的一名公開的「漢奸」了。

就這樣,袁殊成了罕見的兼具中統、軍統、日本、汪偽、青幫背景的五面間諜,從各方內部為我黨獲取了大量情報。

當然,他的這些交叉潛伏活動都有潘漢年在幕後指揮。這種多重角色不是那麼容易扮演的,需要心理素質相當之高。

早在1927年,袁殊就參加北伐軍,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第18師政治部連指導員。1929年擔任了"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常委。從1931年10月到1945年10月,袁殊以多重身份從事地下情報工作達整整14年之久。

袁殊(1927年北伐途中攝於皖贛邊境)

袁殊的故事很複雜,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本文只說說他在抗戰中的巨大貢獻。

成功打入了日本人內部後,袁殊請示了組織和上線潘漢年,受巖井英一之邀,當上了其情報機構「巖井公館」當負責人。他還在報紙上公開發表親日文章,擔任了巖井英一設立的「興亞建國運動」本部總幹事。

袁殊在巖井公館弄到了大量情報,如蘇南日軍兵力部署等等,通過安插在公館的戰友翁從六和彭克平的幫忙轉送了出去。由於情報及時,粟裕部隊迅速跳出了日偽合圍的"籬笆牆"……

他還從日本人手裡救下了許廣平,掩護潘漢年、範長江、鄒韜奮等人脫離了日軍魔爪。

為了掩護自己,袁殊擔任了一系列偽職,如清鄉政治工作團團長、江蘇省教育廳長、清鄉專員以及偽保安司令等等。

袁殊

令人驚讚的是,袁殊曾為抗日軍民弄來了大量金錢和武器。

抗戰後期,袁殊料到日軍早晚必敗,於是暗地裡將巖井公館所屬的10個單位的財產偷偷轉移到自己帳下,並將一些房產賣掉。

1945年3月,趁日軍即將崩潰之際,袁殊將這些錢換得3大皮箱子黃金,並通過地下組織轉運到了延安。一路艱難,但途中未丟失一兩黃金。

袁殊還組織人悄悄將日偽軍軍火庫裡的槍枝彈藥,裝運了10大木船送到了蘇北新四軍的基地,有力地支持了抗戰軍民。

這個操作能力,真是高!

掏空巖井公館後,袁殊在組織的保護下離開了上海。

抗日戰爭勝利後,袁殊被任命為忠救軍新制別動隊第五縱隊指揮和軍統直屬第三站站長,授予中將軍銜。

直到第二年,即1946年初,國民黨方面才知道袁殊去了我黨的解放區。

1984年袁殊(右2)旅遊留影

"雙十"協定後,袁殊隨軍北撤。中共中央華東局領導曾山(其兒子後來官至正國級)代表組織找袁殊談話,考慮到各種關係,讓袁殊暫時改名,跟他姓。從此,袁殊易名"曾達齋"。

曾達齋(袁殊)被任命為華東局聯絡部第一工作委員會主任,定為旅級。後於1987年病逝於北京,享年76歲,留下著作近千萬字。

相關焦點

  • 「我黨我軍政治工作第一人」
    原標題:「我黨我軍政治工作第一人」   劉伯堅(1895—1935年),四川巴中平昌人,是我黨我軍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 揭秘膠東「黃金抗戰」:膠東軍民43萬兩黃金密送黨中央
    1940年8月,中共膠東區委撤銷採金管理委員會成立玲瓏採金局,9月膠東區黨委又成立採金委員會,積極組織廣大群眾大力發展黃金生產的同時,帶領抗日群眾同日本侵略者展開了多種形式的反掠奪鬥爭,從敵人手中奪回黃金。為籌集抗日資金,中共膠東特委在解放區和敵佔區秘密籌建金礦,領導群眾採金。羅山一帶的九曲、歐家夼和蠶莊的金錢溝、虎頭溝等地,都曾有我黨創辦的秘密金礦。
  • 全民族抗戰第一槍,是這個土匪頭子打出,在老蔣手下卻與我黨交好
    民國時期,奮鬥在救國第一線的不只有我們熟知的兩黨,一些現在我們看來頗有爭議的人物,他們也在民族的危急關頭,力挽狂瀾,雖然他們的人品和做事風格尚存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為國家和民族所作的貢獻。戰爭時期,比較大而且較為系統的抗日組織就是我黨和國民黨了,並且國民黨因為發展時間較早,也較長,很快就形成了體系。剛開始我們黨的力量薄弱,有待發展的空間還很大。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之後,長期駐軍在東北的日本人,終於引起了我國國民的強烈憤怒,全國上下一致抗日的呼聲漸漲,但這時的蔣介石還在堅守著他的「必先安內」的原則,對日本一直採取不抵抗政策。
  • 今年出門明年上墳,抗戰時防疫工作咋做?我黨的法寶:為人民服務
    基督徒出身,卻成為CP黨員的傅連璋同志,曾回憶說: 「我們在紅軍內有許多醫藥問題。我們的問題不僅僅是去照顧紅軍和蘇維埃政府工作人員,如果只是這個問題,那是比較容易解決的。但是我們無論到什麼地方去,住在什麼地方,我們還必須照顧當地的一切居民。
  • 抗戰聖地黃崖洞:上天賜予我軍的天然兵工廠,曾七天阻擊10次進攻
    無他,建國前的人民軍隊的確窘迫,即便國共聯合抗戰後依然改觀甚微;畢竟連正面戰場的國民革命軍都有許多地方軍發不起槍枝,更別提處於敵後戰場的八路軍、新四軍了。在經過實地勘探後,左將軍更為黃崖山之挺峭所折服,這片不亞於井岡山的山嶽和那處天生天賜的黃崖洞府,簡直就是上天賜予我軍的天然兵工廠。
  • 抗戰時期,冒死給新四軍送去1萬兩黃金的青年,結局如何?
    來到日本,他就要做出貢獻。此後,他和同學們蟄伏了下來。這讓日本當局非常滿意。在華北戰場上,國民黨接連失利。對此,日本人狂妄叫囂道。"只需要三個月,就能滅亡中國"。在《東京日報》上,日本文人爭相吹捧。天皇被視為神明,軍人成為社會最推崇的職業。看著這些宣傳,葉文津暗自嘆息。苦於身在日本,否則一定要上陣殺敵。對於葉文津,日本特高課依舊有人監視。
  • 我黨我軍創建的第一所航空學校:中國人民航空事業的搖籃
    我黨我軍創建的第一所航空學校: 中國人民航空事業的搖籃 資料圖:東北老航校收集到的飛機,機體已經破敗不堪 1945年10月,東北局決定收編投降我軍的以林彌一郎為隊長的日本航空技術人員,隨即成立瀋陽航空隊
  • 抗戰時期,蔣介石讓國民黨軍向八路軍學習,但很快就後悔了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全國各界人士都投入到了抗戰中去,大家都對抗戰的將士們給予了最大的支持。而與之相反,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卻始終都能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形成了非常好的軍民團結抗日的局面,讓蔣介石不得不開始反思,並向八路軍學習、取經。1938年2月,蔣介石將軍事委員會中的民眾組訓部和政訓部改組為政治部,陳誠為部長,周公為副部長。
  • 打響抗戰第一槍的29軍,鼎盛時達到了10萬人,抗戰後他們去了哪裡
    歌詞寫道:「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二十九軍不是孤軍,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把他消滅!衝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那麼,曾聞名全國的29軍在全面抗戰後怎麼樣了?29軍的前身是馮玉祥的西北軍,在1930年爆發的「中原大戰」中,馮玉祥戰敗了。
  • 抗戰時期的八路軍軍工部(上)
    由於兵員迅速增擴,物資補充不足,武器十分缺乏,嚴重製約著抗戰形勢的順利發展。為此,八路軍一二九師挺進太行山後,到1938 年初,在晉東南地區建立起5 個師屬流動和半流動修械所(其中最早的有黎城縣陽和腳村槍枝修械所和東井村槍枝修械所)。同時,八路軍總部在襄垣,決死縱隊在沁源也各自建起1 個修械所,開始了最早的軍工生產。
  • 抗戰時期,拔掉日軍碉堡代價巨大,我軍有什麼樣的高招?
    碉堡,這對於每一個熟悉軍事歷史的人來說,都不陌生,他一般都是有 鋼筋混合水泥,加上一些磚石建設成的東西,而碉堡這個東西,我們往往會想到抗戰時期敵後,日軍為了對付後方的八路軍新四軍,而專門修建的炮樓和碉堡,給抗日根據地的軍民重大的打擊。
  • 西遊記中老叟:曾當潛伏諜報員,秘取蔣軍長江布防圖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黃斐老爺子不但是一名老藝術家,還是正兒八經和日本鬼子打過仗的抗日戰士,而在解放戰爭中,憑藉自己在蔣軍中重要崗位工作,為我軍弄到了寶貴的長江江防資料,為大軍渡江戰役的發起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抗戰中真實的八路軍:沒有槍,沒有炮,真的只靠日寇給我們造嗎?
    在抗戰時期,面對當時如此強勁的日軍,我軍無論是在武器裝備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是屬於低下等的。每當戰士們上場作戰時,子彈、槍枝都是極其有限的,有的八路軍遊擊隊,甚至無法全員給槍,更何況是手榴彈這種威力大一點的武器,簡直少之又少。但是,在當時抗戰中有這麼一種寫照:八路軍沒有槍,沒有炮,這些日寇都可以給我們造。
  • 第一次以紀念抗戰勝利為主題的閱兵:2015年「9·3」閱兵
    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第一次以紀念抗戰勝利為主題的閱兵:2015年「9·3」閱兵  新華社記者梅世雄、解放軍報記者黃超  儘管已過去近兩年,但29歲的李彩慧仍清晰地記得和戰友們闊步走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的盛況。
  • 他為紅軍貢獻一個軍團,解放時愛將第一個起義,為何還終老臺灣?
    在解放戰爭後期,國軍節節敗退不少隊伍起義加入我軍,但要是把時間往前推到三十年代初,這種情況就極為少見了。不過,在1931年國民革命軍第26路軍宣布起義,隨後他們就成了我軍著名的紅五軍團。而為我軍送來這整個軍團的也是個傳奇人物,他就是國軍名將孫連仲,當年孫連仲率領第26路軍前去和紅軍作戰,但部下不願意和紅軍作戰,孫連仲倒也乾脆直接跑到上海裝病放手不管。結果就是趙博生、董振堂等人率領17000餘人起義了,後來成為紅五軍團,本來按理說手下少了這麼多人,孫連仲肯定要被問責,然而說孫連仲傳奇就傳奇在這裡,孫連仲竟然一點事沒有。
  • 山東省大土匪劉黑七,下轄3萬多人,如何被我軍剿滅?
    山東省大土匪劉黑七,下轄3萬多人,如何被我軍剿滅?文/號外歷史之淑琴 圖/網絡在抗戰時期,很多的地方都出現了土匪,比如東三省、河南等地,而河南境內有10萬多土匪武裝,但是卻沒有比較大的土匪組織,但是在山東卻是不一樣的,山東有很多大規模的土匪,其中比較大的就是劉黑七。
  • 抗戰時期共產黨居然是這樣針對各地層出不窮的土匪
    抗戰時期,土匪本是農民反抗封建剝削壓迫的一種不正規的反抗形式,但農民流氓無產者的破壞性一面表現十分突出,如果被反動政治勢力利用就會禍國殃民。從土匪產生的原因和行動上看,土匪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一類是專以搶掠為業、打家劫舍的土匪,無論貧富,一律搶掠。
  • 敵軍起義、投誠和被俘的高級將領,他們的待遇有何不同?差距多大
    在抗日戰爭中,僅淞滬一戰國軍便損失33萬餘人,在武漢會戰中更是損失40多萬,可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實際戰死人數只有34萬人,其餘的人多數加入我軍或就地遣散,差異如此之大跟時局有關,同時跟蔣介石強行徵兵也有關,因此除了他的嫡系部隊,起義、投誠和被俘的部隊遠遠大於傷亡人數,而這三者待遇差距在全國解放後也明確不同。
  • 抗戰時期我軍的經典軍歌一覽
    那是一個中華民族蒙難的苦日子,那是一個全國人民奮勇抗爭的日子,那個時代中國軍人以血肉作長城,抗擊日寇,保家衛國,歷經一次次血戰,以無數次的死戰不退和流血犧牲,最終實現了民族的獨立和自由!抗戰時,我國很多軍隊都有自己的軍歌,有的低沉婉轉,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繼承光榮,有的為民族發光!
  • 抗戰時期日本曾多次把中國逼進絕境,中國為什麼就是不肯投降
    戰爭打響後,我軍雖浴血奮戰但還是沒能擋住日軍的進攻,日軍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人員素養都比我軍好太多了。打了3年中國丟掉了半壁江山,中國已經被逼進絕境了,而日軍還在向前進攻。日本政府曾多次想誘降國民政府,但都被一口回絕。假如這時候日軍攻陷陝西估計國民政府就要流亡到國外了,但就是在這最艱難的時刻國民政府一反常態,誓死不降抗戰到底,這其中有什麼緣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