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新聞網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國際運輸受到嚴重影響,飛馳在亞歐大陸上的中歐班列挑起了陸路運輸的「大梁」。截至11月5日,今年中歐班列開行達10180列,超過去年全年開行量,運送貨物92.7萬標箱,同比增長54%,往返綜合重箱率達98.3%,再創新紀錄。
暢通國際物流通道
疫情之下,國際海運、空運不同程度受阻,中歐班列卻憑藉運時短、成本低、運能大、分段運輸、不涉及人員檢疫等優勢逆勢增長,不僅把緊缺的防疫抗疫物資、必要的生產生活物資源源不斷地送達歐洲國家,也把大量國外優質產品運到中國。
目前,中歐班列的運輸網絡已通達20多個歐洲國家的90多個城市。今年以來,經阿拉山口口岸和霍爾果斯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均超過4000列,經滿洲裡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超過3000列,經二連浩特口岸進出境的中歐班列超過2000列,漲幅最大,達53.4%。
今年「雙11」,中歐班列助力中歐商家與消費者共享紅利,超過400萬件包裹通過中歐班列送達歐洲。首列跨境電商專列「菜鳥號」在11月初就滿載20萬件包裹駛向歐洲。
商務部研究院服務貿易研究所所長李俊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中歐班列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標誌性項目,是中國拓展國際物流通道、打開對外經貿合作新格局的一大創新型舉措。中歐班列開行以來,開行量年年增長,尤其是今年疫情之下仍逆勢增長,凸顯了其在國際物流通道功能以及促進外貿穩定增長方面的獨特作用。
助力穩外貿
中歐班列加速奔跑,開行量和發送量實現穩步增長,有助於推動班列沿線國家恢復經濟,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提供強大動力,也為穩外貿發揮了重要作用。
商務部研究院美洲與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長周密從外貿發展的三方面力量對國際商報記者分析:從需求端來看,疫情之下各國生產活動普遍放緩給需求的滿足造成較大困難,而中歐班列為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了有效滿足其需求的機會;從供給端看,在疫情等不確定因素影響下國際市場需求總體萎縮,而各國仍希望擴大本國商品出口,中國市場的巨大需求為沿線國家出口提供了很好的環境和條件,中歐班列本身也滿足了沿線國家的出口需求;從貿易的實現來看,在其他物流運輸方式因疫情影響受限的情況下,中歐班列運行相對穩定,以陸路運輸為主要方式,為供需雙向滿足創造了更為穩定的條件。
周密表示,中歐班列在穩外貿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使得供需更好銜接,另一方面通過貿易支撐地區經濟復甦和一些新的經濟活動的產生,都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穩定。這不僅是為了中國自身,也為沿線國家在危機下協同發揮各自力量創造了更為穩定和有效的條件。
李俊分析,比海運運時短、空運成本低,中歐班列所具有的優勢使得外貿企業在運輸方式上有了更多元化的選擇,除傳統海運、空運外又多了陸路運輸、鐵路運輸等方式,這對提高外貿領域的抗風險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比如今年受疫情影響,海運、空運受阻,中歐班列卻實現逆勢增長;當前海運市場運價上漲,甚至出現「一箱難求」的現象,中歐班列又迎來外運高峰。
中歐班列不僅是貨物運輸的載體,也是將沿線國家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紐帶。李俊表示,中歐班列的開通使得中國的貿易格局從以前主要以海洋運輸方式而形成貿易夥伴,轉向著力拓展與中國陸路連接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促進了海陸互濟的貿易格局,與歐洲國家的經貿夥伴關係也因之更加緊密。從這個角度來說,中歐班列的運行對拓展中國外貿市場多元化,尤其是重點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包括加強中國與歐洲國家間的貿易往來也將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