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有傳言稱,在計算機、通訊、消費性電子代工領域規模最大的國際集團富士康強制員工放假四個月,放假時間從5月1日起,到9月1日結束。部分合同工籤訂休假協議,派遣工甚至直接遭到解聘。傳言一出,頓時引起軒然大波。
而針對網上的傳言,富士康方面回復稱:「目前集團大陸各廠區運作正常,並無所謂大規模裁員及休假情況」。
疫情影響下的代工巨頭
我們都知道,國內的絕大部分工廠依然還停留在半機械的程度,這也就意味著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填補機器無法完成的環節,這一點,在富士康尤為明顯。所以無論在網上有多少人在口誅筆伐,富士康招工的腳步卻從未停下。但是在疫情影響下,以往的現場報名和面試變成了二維碼線上報名,僅有極個別崗位和部門暫停了招聘。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以往需要排起長隊的富士康報名現場,如今已經變得門可羅雀。
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報導,在4月初富士康向有關部門提交的一份備案文件中顯示,富士康三月份營收為3476.5億元新臺幣(約合115.1億美元),同比2019年同期下降7.7%;2020年第一季度的總營收也比2019年同期要下降12.0%。不難看出,疫情下的富士康也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境地:招人,沒訂單;留人,糧不足。
僅以富士康來說,受到海外疫情的影響,今年蘋果方面的訂單就減少了30%。訂單量的銳減無疑給剛剛復工的富士康當頭一棒。這個時候,人力供過於求,且企業還需要負擔一大筆的工資、保險等費用,在這個時候,「緊衣縮食」也是在所免。
但是,對於大規模強制休假的傳言,的確是謠傳。因為富士康正式員工確實沒有發生此類情況。但是不得不提的是,任何一家工廠的員工都分為好幾種類型,其中人數最多的就是派遣工。很顯然,富士康並沒有把他們計算在內。
疫情下的工廠,誰才是最慘的?
一家工廠,需要有其自身的正式員工,即與工廠直接籤訂勞動合同的員工。但是更多的員工其實都是第三方派遣工。他們在入廠之時並不是和用人單位直接籤訂合同,而是與工廠委託的第三方勞務派遣公司籤訂合同。自然而然,當工廠面臨困境,需要休假甚至裁員時,派遣工必然首當其衝。因為從法律層面來說,他們其實並不是工廠的真正員工。
無論是受到國內疫情影響還是受到海外疫情影響,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當下的就業環境很差。保持原崗位、原工資的已經是幸運兒,大部分企業都會進行一定的作息時間調整,以期減少人工開支。而像富士康這樣的大型工廠,更是需要在這段特殊時期壯士斷腕,來保存能量。
還是以富士康來說,蘋果訂單減少、海外業務受阻等等不利因素都在倒逼富士康做出選擇,是減少人工支出還是咬牙硬挺?
這的確是個既簡單又頗有些難度的選擇……
背景故事:疫情下的市場
各行各業在2020年初,都受到了疫情的衝擊,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消費性電子。據IDC統計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為2.758億部,同比下降11.7%;而中國市場的降幅是其中最大的,出貨量下降20.3%。
智慧型手機的現狀僅僅是當下市場的一個縮影。可能除了與疫情相關的產業,如口罩等醫用衛生用品企業外,其他產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疫情的影響。
所以,疫情之下,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誰也沒有理由去抱怨。企業丟車保帥,員工掙錢養家,都是無可厚非的。畢竟,疫情總會過去,一切終會恢復正常,暫時的困難需要我們所有人一起去渡過。
工廠員工的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現在無數企業員工都面臨一個極為尷尬的問題:如果離職,我又該去哪?高端技術人才自然不缺一席之地,但是更多的底層員工並沒有過多的選擇餘地。在各家工廠勒緊褲腰帶的當下,從現在的工廠離職到另外一家工廠,也不過是原本生活得繼續,甚至工資也是不相上下。無一技之長的他們,輾轉於各個工廠,卻在短時間內再也無法掙到去年的那般收入,對照之下,難免迷茫無措。
但其實,如今情況的發生不也告訴我們應該去學習掌握一門足以安身立命的技能。它也許無法滿足你高工資的要求,但是它至少能讓你在面對不可預知的一些風險時,多了一層保障。
為何不利用這段時間,去學習充實自己,掌握一門自己喜歡的技術;亦或是回爐再造,提升個人學歷,使自己更「值錢」?
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益己及他。有能力辦實事才不會畢竟空談何益。故事的結束總是滿載而歸,就是金榜題名。--方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