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正在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2020-12-18 東方財富網

近日,《半月談》微信公眾號刊發了穆濤撰寫的《盛世新年在長安》一文,將西安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影響力日益廣泛的「中國年·看西安」活動展示在廣大讀者和網友面前,讓大家對西安開展的精彩的「中國年·看西安」系列文化旅遊活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讓大家對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更加嚮往。

「有一座城市,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之一。他,地處在中國的地理中心;他,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他,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他,是『一帶一路』核心區;他,是國家西部區域中心城市; 他,就是西安。」文章開頭,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描繪了西安這座既古老又充滿現代時尚氣息的歷史文化名城。

接下來,文章用優美的筆墨,將藍田猿人、半坡先民、西周於豐京和鎬京建都、秦之鹹陽、唐之長安以及秦始皇兵馬俑、華清池、大雁塔、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大唐芙蓉園、西安鐘鼓樓、西安城牆等西安歷史文化一一展示。

隨後,作者筆鋒一轉寫道:「如今的西安,是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之一,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如今的西安,既保留了輝煌的歷史遺蹟,又彰顯著現代的時尚活力。這裡是十三朝古都,是文化之城,亦是時尚之都…… 在傳統與創新的碰撞之下,在悠久與活力的火花之中,西安成為新晉『網紅城市』。全世界網友『漂洋過海來看你』,只為一睹不倒翁小姐姐的盛唐華貴……」

在文中,作者用濃墨重彩對西安開展的「中國年·看西安」系列文化旅遊活動進行了報導: 2018年,1.0版本的「西安年」一炮而紅,30餘場活動獲1.8億人次關注量;2019年,2.0版的「西安年」再升級,西安接待遊客1652.3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44.78億元;2020年,蝶變升級的新一季「中國年」 46項重點活動、255項群眾文化活動,將彰顯古城文旅融合發展的硬實力。

正如作者在文中所寫到的那樣:「2020庚子年,西安向全球遊客發出邀請,文化年、歡樂年、美食年,開放包容、多元並舉的時代西安,正在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西安從骨子裡透出的大氣,渾然天成,魅力自生。」

據了解,已經全面啟動的「中國年·看西安」系列文化旅遊活動受到廣泛關注,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園、西安博物院等地開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和腳步,這場融合了歷史文化、年俗文化、現代文化的「歡樂大派對」,將陪伴廣大市民遊客歡樂過大年。

(文章來源:西安日報)

相關焦點

  • 展現中華文化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歐陽雪梅認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民族復興的基礎和標誌。文化自信的實質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經過長期努力,中華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 文化自信的來源(西安古城牆)
    遺蹟是歷史的濃縮前幾日由於某種原因去了一次西安,西安有著三千多年歷史,十三代君王建都之地,放眼世界稱之為四大千年古都,西安的歷史文化可謂獨具特色,精彩紛呈。飛機落地去往賓館的路上,看到了雄偉的城牆在樓宇間延伸,一個個城垛好似久違的老友,側身相迎間述說離別之事,而城牆上獵獵搖擺的戰旗,又仿佛訴說著那段攻守廝殺的過往。
  • 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
    良渚古城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向世界實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圖為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老虎嶺水壩遺址。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也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新華社記者翁忻暘/攝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
  • 以文化自信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就一定能不斷奪取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新勝利,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 展現美食特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武科大文化才藝秀
    「向上向美,力行力新」是武漢科技大學沁湖文化的八字內涵,昨日,武科大於南苑食堂舉行的沁湖魚宴更是將這一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為展現美食特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武科大學子特意帶來文化才藝秀,為魚宴增「香」。
  • 弘揚黃河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
    □孫擁軍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和華夏文明的搖籃。奔騰向前、川流不息的九曲黃河,塑造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鍥而不捨的拼搏與奮進精神,更孕育了中華文化的博大與精深,推動著中華民族鏗鏘前行。
  • 西安三學街一個街區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發展史
    西安是旅遊城市,歷史極為悠久,旅遊資源豐富,輝煌的過往和文化底蘊,在海內外的地位無人質疑。每年有很多的遊客來西安,在電視上遊客曝光最多的就是回民街。西安碑林創建於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一千多塊。這裡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匯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作文解析:品漢字之美,強文化自信
    材料提供的真實情境包含兩部分,一是習近平關於文化自信的講話,一是關於漢字美的闡述,兩者之間又有內在關聯,在這則材料中,漢字之美是文化自信的聚焦。考生寫作時,須緊扣寫作情境,圍繞「漢字之美和文化自信」的內在關聯展開論述:漢字如何美?如何記錄中華文化?如何維繫國家統一?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如何奠定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只寫漢字之美或者只寫文化自信,都屬於偏題立意。
  • 《求是》雜誌編輯部: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
    良渚古城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向世界實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圖為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老虎嶺水壩遺址。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也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 新華社記者 翁忻暘/攝「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
  • 「學思平治」秦宣:文化自信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
    我們的道路、理論體系、制度,都同我們的文化密切相關,統一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文化自信,歸根到底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題中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文化軟實力地位愈加凸顯的國際形勢,在強調堅定道路、理論和制度「三個自信」的同時,特別強調文化自信。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然召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新使命。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支撐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堅定鐵路文化自信,提升鐵路文化軟實力
    .公司攜手全國18個鐵路局集團,聯合共創中國鐵道文創產業的全新路徑.以鐵路文化創新發展為己任,立足人民鐵道文化建設,連結路內外科技文化資源,共創文化創意鏈條,開發沉浸式新媒體產品、完善新零售體系、打造有溫度的鐵路文化潮品普惠大眾.多元發展,企業專注於多維度宣傳鐵路文化,實現全鐵路系統的站、車及線上線下一體化公共文化賦能服務,創造多元文化創新經濟生態圈,展現人民鐵道新形象.
  • 溫朝霞: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建成文化強國
    文化自信是建成文化強國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從中國共產黨2011年開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歷時24年的宏偉藍圖,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 堅定文化自信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深刻闡明了文化自信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  1、對民族文化傳統的自覺認知,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一重要論斷高度強調了中華文化是中國人最重要的文化基因和身份標誌,文化自信首先要求對民族文化有高度的理性自覺。
  • 西安大雁塔:大慈恩寺內的大雁塔展現了中國佛教建築和歷史文化
    到西安旅遊,大雁塔是必須要去的網紅打卡景點。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2014年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34;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大雁塔的塔內,透過券門遠望大雁塔四周的西安市區街景。
  •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信與示範意義
    中國西藏網訊 《西藏通史》是國內外首部體例完整、內容全面、系統展現西藏地方歷史研究的通史著作,由近百位藏學專家學者歷時14年嘔心瀝血完成。因此,該書不僅為廣大史學科研工作者繼續深入研究西藏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從深層次映射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以及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對於世界文明的示範意義。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在全國人民對抗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不斷湧現的平凡英雄身上就體現出這種優秀的中華文化帶給我們的深厚而強大的力量。
  • 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 在改革開放中砥礪堅定
    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從文化自信中汲取力量。  回顧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起來的文化自信,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得到進一步充實、光大和鞏固。
  • 為中華民族守住文化的根與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反覆強調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 東方雨虹:25年企業文化展現中國品牌自信
    東方雨虹:25年企業文化展現中國品牌自信 2020-05-18 10:51:31 東方雨虹以長久的「真善美」企業價值觀,以從上到下雷厲風行的行事風格,以「為人類為社會創造持久安全的環境」的企業使命,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企業文化,正是這種核心的企業文化,推動東方雨虹作為民族品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現中國品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