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和利率市場風向大改,上海自貿區最熱門的金融業務,也不再是人民幣跨境借款。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到,從國際市場融資,一直是最受自貿區企業歡迎的金融業務。隨著境內外市場匯率和利率的變化,一度最受區內企業青睞的人民幣跨境借款業務,如今幾乎已無人問津;利用FT帳戶從境外融資,則成了最熱門的業務。
跨境人民幣借款熄火去年2月,央行上海總部開閘區內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從境外借用人民幣資金後,這項業務一度風光無限。
據了解,三年之前境外人民幣利率最低的時候是2%,當時境內的人民幣貸款利率是6%-7%,境內外利差在4個百分點。現在隨著人民幣回流通道的拓寬,境外人民幣貸款利率已經到了4%-5%,而境內由於多輪降息,人民幣貸款利率一直在往下走,境外人民幣借款的優勢幾近喪失。
「現在國內的貸款利率一般是在基準利率上上浮5%-20%,大概在4.8%-5.5%左右,而在境外,尤其是香港,人民幣的成本卻在走高,現在已經接近這個利率水平了。」滬上某國有大行國際業務部人士說。
據他介紹,從去年春節到去年7月,各家銀行都在積極做境外人民幣借款,但隨著人民幣貶值,境外想投資人民幣的機構和個人越來越少,境外留存的人民幣也因此大幅減少。現在看來,從境外借人民幣的性價比已經不復存在。
香港金管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末,香港人民幣存款為9941億元,增幅只有0.1%。
四大行FT項下貸款激增境外人民幣「漲價」,歐元、英鎊等外幣的優勢就顯現了。
伴隨著今年2月,上海自貿區《分帳核算業務境外融資與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的落地實施,利用FT帳戶從境外進行融資,成了各家銀行自貿區業務中的重頭戲。
根據實施細則,在上海自貿區取消境外融資的前置審批,全面放開本、外幣境外融資。在這一政策下,不僅企業境外融資的規模由原本的以實繳資金的1倍上調到2倍。支撐FT項下境外融資生意如火如荼的,還在於金融機構也同步允許到境外融資。
「以前,金融機構是沒有境外借款額度的,隨著今年政策的放開,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都可以去境外融資,並利用融資資金為區內企業服務,上半年上海地區四大行FT項下貸款的增長遠高於一般性貸款的增加。」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自貿區分行行長李駿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據了解,截至今年8月末,本外幣合計統計,滬上四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在FT帳戶項下的貸款餘額合計達到1622億元,單建行上海市分行就發放了713億元FT項下貸款。
三類企業最受用利用FT帳戶從境外借款,最受三類企業的歡迎。
據李駿介紹,第一類是企業海外併購,第二類是國企在海外基礎設施建設的輸出,第三類就是金融機構走出去併購。
以企業海外併購為例。李駿介紹,上海市國資委引導滬上國企走出去,比如工業類集團去歐洲併購,價值1億歐元的企業,如果一年多前併購要8億多人民幣,現在只要7億人民幣,「匯率的變化使得企業出海併購的積極性增強。」
金融機構走出去裡面,保險公司出擊海外金融中心物業最具代表性。這和保險資金的長期性投資的特性相匹配,也催生了FT帳戶項下海外貸款的需求。
FT帳戶內的匯差效應除了外幣融資,在人民幣貶值、國際匯市大幅波動的背景下,FT帳戶可以享受境內外匯差,也吸引了不少出口企業聚焦。
據了解,企業出口收匯後,如果在一般帳戶結匯,價格在6.37左右,而企業用FT帳戶來結匯,用的是香港離岸人民幣價格,即6.40左右,多了三分。最高的時候,CNH(離岸人民幣匯率)和CNY(在岸人民幣匯率)的價差可以達到1000個基點(即相當於0.1元人民幣),這對出口量大的企業來說,是相當有吸引力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