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在柏林旅行,因為緯度較高,陽光雖燦爛但並不炎熱。
走在柏林的大街小巷,經常看到地面上會出現一些很特別的細節:或者是一組石塊排列,或者鑲嵌了一塊金屬牌子,上面註明:柏林圍牆曾經在此經過。
沿著這些標誌放眼望去,會發現兩邊的建築物有些不同,西柏林一側顯得現代高大,東柏林一側顯得有些低矮陳舊。儘管東德和西德統一已經30年了,但這些表面的區別依然明顯存在。
畫廊
柏林圍牆的痕跡依然處處可見,其中有一處叫「東邊畫廊」,是當下柏林最熱門的景點之一。它位於柏林東火車站附近,那裡有一段殘留下來的1.3公裡長的柏林圍牆,據說是在原址上唯一保存的柏林圍牆。取名「東邊畫廊」,是因為這段牆上畫滿了各種繪畫。
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柏林圍牆,跟我的想像差不多,有三至四米高,厚厚的混凝土材質。當年,圍牆頂上還架設了鐵絲網和電網,兩邊布滿了軍警崗哨。望著高大的柏林圍牆,我覺得任何企圖翻越這道牆的想法,都是不可思議的。
然而,在柏林圍牆建成後的28年時間裡,在東西方冷戰時期,每年卻有上萬名東德居民帶著這種「不可思議」的想法,冒死翻越柏林圍牆,逃往當時的西德。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翻牆者都會倒在東德軍警的槍口之下,即便如此,叛逃事件仍然年年不斷、月月不斷,甚至天天不斷!
在一些柏林圍牆遺址旁邊,可以看到有一些墓地,安葬著當年翻越柏林圍牆時,被東德軍警開槍射殺的「叛逃者」。
「東邊畫廊」如今是著名的旅遊景點,在這段保存完好的柏林圍牆上,不僅可以感受冷戰時期東西柏林之間的隔絕和敵視,還可以觀賞各國畫家在牆上留下的各種主題的繪畫。這是一道非常特別的文化景觀,1.3公裡長的牆體上,不同色彩的繪畫排成了長長一線。
遊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是一幅很有名的壁畫,那是俄羅斯畫家德米奇·弗魯貝爾創作的《兄弟之吻》,它取材於一張新聞照片:1979年10月7日,在民主德國建國30周年之際,蘇共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親赴東德參加慶典,和東德領導人昂納克熱烈擁抱並親吻。這張照片傳遍全球,被稱為「兄弟之吻」,成為當時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牢固團結之象徵。
在這次熱吻之後10年,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了,很快,東德併入西德,兩德重新統一。
1989年11月9日這一天,全世界的人們都在從電視直播中目睹了驚心動魄的一幕:柏林圍牆倒塌了。它曾經是那麼宏偉森嚴、不可冒犯,它曾經是東西方兩大政治力量鬥爭的象徵,它曾經是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抗的標誌,它曾經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鐵幕,現如今,被數十萬民眾用手臂奮力推倒了。這一天,無數東德、西德民眾在倒塌的柏林圍牆前歡笑、哭泣、擁抱!
有趣的是,在推倒柏林圍牆的第二年,德國人發覺沒有了柏林圍牆,心裡反而有點不踏實:下一代和下下一代,會不會慢慢淡忘這段國家和人類的慘痛記憶?於是,德國政府趕忙把運河邊上還沒有拆掉的這段柏林圍牆保留下來。柏林市政府還邀請了全世界上百位畫家,用他們不同的創作靈感,在這段柏林圍牆上留下他們的畫作。
德米奇·弗魯貝爾根據那張有名的新聞照片,在牆上繪製了這幅比照片更加有名作品:「兄弟之吻」,在畫的下方用德文寫著:Mein Gott HilfMirDiese Todliche Liebe Zu Uberleben, 翻譯過來是「上帝啊,救救我吧,在這死亡之愛中生存」。
除了「兄弟之吻」,在這段柏林圍牆上,還有許多各種主題的精彩繪畫,慢慢觀賞,可以看上一兩個小時。這是很有意思的過程,用心去揣測每幅作品的特殊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