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本來沒有牆(1)

2020-08-05 自遊之友


柏林本來沒有牆(1)

夏季在柏林旅行,因為緯度較高,陽光雖燦爛但並不炎熱。

走在柏林的大街小巷,經常看到地面上會出現一些很特別的細節:或者是一組石塊排列,或者鑲嵌了一塊金屬牌子,上面註明:柏林圍牆曾經在此經過。

沿著這些標誌放眼望去,會發現兩邊的建築物有些不同,西柏林一側顯得現代高大,東柏林一側顯得有些低矮陳舊。儘管東德和西德統一已經30年了,但這些表面的區別依然明顯存在。

畫廊

柏林圍牆的痕跡依然處處可見,其中有一處叫「東邊畫廊」,是當下柏林最熱門的景點之一。它位於柏林東火車站附近,那裡有一段殘留下來的1.3公裡長的柏林圍牆,據說是在原址上唯一保存的柏林圍牆。取名「東邊畫廊」,是因為這段牆上畫滿了各種繪畫。

柏林本來沒有牆(1)

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柏林圍牆,跟我的想像差不多,有三至四米高,厚厚的混凝土材質。當年,圍牆頂上還架設了鐵絲網和電網,兩邊布滿了軍警崗哨。望著高大的柏林圍牆,我覺得任何企圖翻越這道牆的想法,都是不可思議的。

然而,在柏林圍牆建成後的28年時間裡,在東西方冷戰時期,每年卻有上萬名東德居民帶著這種「不可思議」的想法,冒死翻越柏林圍牆,逃往當時的西德。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翻牆者都會倒在東德軍警的槍口之下,即便如此,叛逃事件仍然年年不斷、月月不斷,甚至天天不斷!

在一些柏林圍牆遺址旁邊,可以看到有一些墓地,安葬著當年翻越柏林圍牆時,被東德軍警開槍射殺的「叛逃者」。

柏林本來沒有牆(1)

「東邊畫廊」如今是著名的旅遊景點,在這段保存完好的柏林圍牆上,不僅可以感受冷戰時期東西柏林之間的隔絕和敵視,還可以觀賞各國畫家在牆上留下的各種主題的繪畫。這是一道非常特別的文化景觀,1.3公裡長的牆體上,不同色彩的繪畫排成了長長一線。

遊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是一幅很有名的壁畫,那是俄羅斯畫家德米奇·弗魯貝爾創作的《兄弟之吻》,它取材於一張新聞照片:1979年10月7日,在民主德國建國30周年之際,蘇共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親赴東德參加慶典,和東德領導人昂納克熱烈擁抱並親吻。這張照片傳遍全球,被稱為「兄弟之吻」,成為當時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牢固團結之象徵。

柏林本來沒有牆(1)

在這次熱吻之後10年,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了,很快,東德併入西德,兩德重新統一。

1989年11月9日這一天,全世界的人們都在從電視直播中目睹了驚心動魄的一幕:柏林圍牆倒塌了。它曾經是那麼宏偉森嚴、不可冒犯,它曾經是東西方兩大政治力量鬥爭的象徵,它曾經是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抗的標誌,它曾經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鐵幕,現如今,被數十萬民眾用手臂奮力推倒了。這一天,無數東德、西德民眾在倒塌的柏林圍牆前歡笑、哭泣、擁抱!

柏林本來沒有牆(1)

有趣的是,在推倒柏林圍牆的第二年,德國人發覺沒有了柏林圍牆,心裡反而有點不踏實:下一代和下下一代,會不會慢慢淡忘這段國家和人類的慘痛記憶?於是,德國政府趕忙把運河邊上還沒有拆掉的這段柏林圍牆保留下來。柏林市政府還邀請了全世界上百位畫家,用他們不同的創作靈感,在這段柏林圍牆上留下他們的畫作。

德米奇·弗魯貝爾根據那張有名的新聞照片,在牆上繪製了這幅比照片更加有名作品:「兄弟之吻」,在畫的下方用德文寫著:Mein Gott HilfMirDiese Todliche Liebe Zu Uberleben, 翻譯過來是「上帝啊,救救我吧,在這死亡之愛中生存」。

柏林本來沒有牆(1)

除了「兄弟之吻」,在這段柏林圍牆上,還有許多各種主題的精彩繪畫,慢慢觀賞,可以看上一兩個小時。這是很有意思的過程,用心去揣測每幅作品的特殊含義。

相關焦點

  • 王小妮:柏林沒有牆了
    柏林圍牆,我原以為我對它夠了解,老遠跑來看展覽,不過是重溫。進入柏林前的一路上,我已經驚訝於東德西德原來存在這麼明顯的差異。仔細看了牆展,才感覺人們對一件事情了解的局限是絕對的,大大小小的苦難和幸福,親歷者都沒可能完全體會,何況旁觀者,何況柏林圍牆這樣巨大的事件。這裡照樣可以引用列寧的話: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 柏林圍牆
    上周陪來柏林玩的朋友重走了柏林圍牆,以前聽到的、看到過的關於柏林圍牆的信息一點點復甦。我想寫寫這堵牆的故事。 1 牆起「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到亞得裡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邱吉爾如是說。這道鐵幕也將柏林一分為二。一邊,是德國人,信仰社會主義;另一邊,也是德國人,信仰資本主義。
  • 柏林圍牆的邊界與自由的砝碼
    兩種社會制度甚至兩種生活方式兩種態度在柏林圍牆兩側延伸了28年,如今柏林圍牆倒下又是15個年頭過去了,歐威說一堵看不見的牆還在那裡親歷者現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教課的柯維(Arne Klawitter)回憶說,15年前正值他人生的轉折點
  • 騎行柏林圍牆
    而最終我發現,就算那座綿長的建築已經在空間上完全消失了,它的幽靈依然在柏林投下陰影。我取了車,和我的嚮導Lauren在柏林的「文化釀酒廠(Kulturbrauerei)」見了面。這是一處被修復的紅磚建築,位於Prenzlauer Berg區,曾是一座釀酒廠。據說,每天柏林的道路上有50萬名騎車者,因此這座城市也在「自行車友好」方向的基礎建設上投入了大量資金。
  • 行走丨倒坍的柏林圍牆
    近日看到一則資料,說位於柏林市中心地帶克羅伊茨貝格區、從火車東站至華沙大街之間、沿著斯普雷河東岸的一段柏林圍牆,因一些地產商計劃在此建設地產而正面臨著被拆移的命運,由此引發了柏林聲勢浩大的「保護柏林圍牆壁運動」。參加抗議的市民問道:請市政當局好好想想,如果沒有了柏林圍牆遺址,柏林還是那座世人熟知的城市嗎?
  • 柏林圍牆倒下30周年:德國人寄給川普1塊拆下的牆磚
    在德國紀念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當天,大洋彼岸的美國總統川普將收到德國人寄來的一份特殊禮物:柏林圍牆的一部分除了送牆,活動組織者還在牆面上給川普留言:「沒有牆能永遠屹立不倒」。自擔任總統以來,川普一直推動在美國和墨西哥修建邊境牆。但最新報導透露,墨西哥走私團夥只需使用市面上可買到的電鋸就能在邊境牆上開口,讓毒販和偷渡者進入美國。
  • 柏林圍牆也要被拆遷了?!
    ③ 3月1日,一名工人正在拆除柏林圍牆。德國柏林市近日計劃拆毀一段柏林圍牆遺蹟中最廣為人知、位於腓特烈海因區東邊的柏林圍牆畫廊,興建豪宅及大橋,惹來民眾激烈反對。目前,該工程暫時告停。為建豪宅拆除柏林圍牆據英國《衛報》報導,德國「作為自由的象徵」柏林圍牆將被部分拆除,以用來建設高檔奢華的公寓和辦公樓,被拆除的部分主要是柏林圍牆匯集世界各地藝術家作品的東部畫廊一段25至30米的牆體。
  • 柏林圍牆邊防部隊是如何把守柏林圍牆的?
    位於柏林圍牆的邊境軍隊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一支屬於國民的軍隊。在1945年納粹政權失敗之後,德國就處於美、英、法、蘇聯軍的控制之下,每個同盟國都瓜分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區域。德國解體了,被分解為西德和東德作為德國首都的柏林城也被分解為兩片區域。
  • 歷史解讀:還記得被推倒的柏林圍牆嗎?
    上面這張圖片是柏林圍牆上著名的「柏林圍牆之吻(又稱兄弟之吻)」,它的背景是民主德國建國30周年之際,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訪問東德,在籤訂兩國達成兄弟邦交合作協議之後,與民主德國領導人昂納克擁抱並親吻對方。(凡是被勃列日涅夫溼吻的人,都是他重要的政治盟友,中共就沒有和他溼吻。)一:柏林圍牆為什麼建立柏林圍牆又稱「反法西斯牆」,「監獄牆」。
  • 德國紀念柏林圍牆修建59周年 (1/5)
    德國紀念柏林圍牆修建59周年 (1/5) "← →"翻頁
  • 為什麼要紀念柏林圍牆?
    而如果不是那個記者的追問這個自由旅行的權利何時生效,發言人君特·沙博夫斯也不會說出那個「立即」的單詞,而沒有這個「立即」的單詞,Michael Meye認為「克倫茨的旅行法將會按照德國式的秩序且效率的方式執行。」,自然也不會有激動的東德人走上街頭,也不會有柏林圍牆被推翻了。
  • "柏林圍牆"建造45周年 東西柏林今日氣象不同(圖)
    8月13日是柏林圍牆建造45周年,如今的人們跨過牆的殘跡奔波於「雙城」之間。          德國1945年戰敗投降,柏林分別被美英法蘇劃分為四塊佔領區,而東部曾是城市的重心。1961年8月13日,東柏林政府決定封鎖西柏林的邊界,築起「柏林圍牆」,此牆於1989年倒掉。
  • 海德堡與柏林圍牆
    高玉成二戰結束前,盟軍對德國進行了報複式轟炸,柏林被炸了個底兒朝天,其他各城市也被炸成一片廢墟,唯獨海德堡沒有受到轟炸。據說,因為海德堡是一個古老而美麗的大學城,盟軍不忍心轟炸;也有人說,因為盟軍的一些將領,特別是高級將領,是從海德堡大學畢業的——誰好意思對自己的母校狂轟濫炸呢?
  • 二戰結束後,建立柏林圍牆的意義是什麼?原來是這樣的歷史
    說到牆,恐怕沒有人不知道柏林圍牆,但是為什麼在二戰之後要建造這樣的一堵牆呢?柏林圍牆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當時最能代表世界政治的一堵牆,同時也是冷戰的一個象徵。其實當時建造這堵牆是跟當時的國情密切相關。二戰結束之後,柏林被分成了四份,美國、英國、法國以及蘇聯各自佔領了一部分。蘇聯所佔領的地區被稱為"東柏林",美英法所在的成為"西柏林"。本來大家相處的還算不錯,但是由於邱吉爾的"鐵幕演說"使得東西柏林的關係開始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友好逐漸變得敵對。
  • 他們用生命翻牆:柏林圍牆的血色記憶
    時任東德統一社會黨中央政治局委員沙博夫斯基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自己一個不恰當的回答徹底改變了世界歷史。 28年前,東德當局決定放寬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卻被沙博夫斯基誤解為開放邊界。興奮的東德民眾當晚衝向柏林圍牆,鑿出了幾條通往西柏林的通道。面對洶湧人潮,東德JC也不敢妄動。就在這一天,修築於1961年8月13日的柏林圍牆成為了「擺設」。自由之路從此敞開。
  • 歐洲抉擇「封」與「融」:柏林圍牆遺址旁的沉思
    (圖片來源:中新社)展覽主辦方柏林圍牆基金會在介紹詞中寫道,冷戰結束後,人們開始強烈期盼一個統一、繁榮和沒有邊境的歐洲。展覽上與之相關的一張張歷史照片讓人仿佛回到當年歐洲一體化建設高歌猛進的時期。6月13日,參觀者站在遺址公園旁一棟外牆繪有1961年柏林圍牆開始修建時畫面的建築前。建築下方擺放了1990年柏林圍牆被拆除前夕的照片。(圖片來源:中新社)「這些期望只在部分程度上得到了實現。」
  • 柏林圍牆的創意型維護
    當3.6米高的柏林圍牆將柏林分為東西二城時,那段地帶便成為了空曠的「無人區」。自冷戰結束, 柏林圍牆曾矗立過的地方仍是一片荒蕪。如今, 在荷蘭景觀設計師Joyce van den Berg的打造下, 這片歷史遺蹟有望成為集景觀花園和體育娛樂為一體的綜合休閒區。二十多年前, 在緊張的政治局勢下, 柏林圍牆周遭的砂石也浸染上濃重的軍事意味。
  • 五十六年前,柏林圍牆的第一天
    會議通過了一個決議——針對當前柏林形勢中的「復仇主義」傾向,不論東德政府採取什麼措施,議會都予以批准——這更像是給東德領導人烏布利希(Walter Ulbricht)的一枚萬能章,一張赦罪牌。▲ 1949年12月,莫斯科,烏布利希(右二)在史達林的70歲生日宴上。 epodreczniki.pl「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揚之:柏林圍牆,走入歷史的永久記憶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揚之】 每個歷史階段一般都有若干代表性事件:如果說到二戰的幾個重要節點,人們或許首先會想到德軍入侵波蘭、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和諾曼第登陸;對冷戰時期而言,「柏林圍牆」 、「古巴危機」以及東西方的兩次兵戎相見(朝戰和越戰)則最具標誌性。
  • 一夜之間建起了阻隔幾百萬德國人的柏林圍牆
    柏林圍牆(德語:Berliner Mauer;英語:Berlin Wall;俄語:Берлинская стена),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德語: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邊境的邊防系統,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含首都東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