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魚
威海人叫它:刀魚
頻臨滅絕,本地帶魚以前近海非常多,說是這種魚吃食兇猛,而且好釣,基本有它別的魚吃不著餌,它的牙非常厲害,釣這種魚不能用線,餌上面兩米必須用銅絲不然一下就咬斷,遠海現在還能捕撈到,九幾年有了拖網後近海基本就沒有了,現在賣的大多是南方的,它的脖子後有骨頭而且眼是黃色的,肉粗不鮮,本地的刀魚肉嫩味鮮
一般作法切成段紅燒,醬燜,油煎
美味程度:★★★☆
馬鮫
威海人叫它:鮁魚
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黃渤海均有,屬暖性上層魚,以中上層小魚為食,夏秋季結群洄遊,部分進入渤海產卵,秋汛常成群索餌於沿岸島嶼及巖礁附近,為北方經濟魚之一。
一般作法,新鮮的鮁魚把肉剃下來然後用筷子順時針攪動,成泥狀,看新鮮程度加適量的油,越新鮮放的油越少,新鮮的魚本身就有魚油,可以加點水,放點韭菜作成餡,作成鮁魚丸子湯或鮁魚餡的餃子,無論哪個飯店作的也不如自己媽媽作的好吃。還可以風乾成鮁魚乾,可以作成燻魚,紅燒都可以。
美味程度:★★★☆
鯔魚
威海人叫它:梭魚
全身被圓鱗,眼大、眼瞼發達。牙細小成絨毛狀,生於上下頜的邊緣。背鰭兩個,臀鰭有8根鰭條,尾鰭深叉形。體、背、頭部呈青灰色,腹部白色。鯔魚是溫熱帶淺海中上層優質經濟魚類,廣泛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這種魚大肉多,有名的吃法好像是肉可以切成小塊然後包包子,可以醬燜。
美味程度:★★★
針魚
威海人叫它:公刀魚(對啦,這就是文章開頭網友吃滴那種魚,刺是綠曬滴)
大圓頜針魚 扁鶴鱵 涼魚大圓頜針魚,為頜針魚科圓頜針魚屬的魚類。體側下方及腹部呈閃銀白色。各鰭均具淡黑色。體長70cm左右。系海洋暖水性上層魚類。分布於中國東海、南海;國外見於日本、菲律賓、澳洲北部、夏威夷群島等海中。這種魚和燕魚一樣夏天出現一兩個月,撈燕魚時候也能撈到它,現在網也能網住它。
它的特點是刺是綠色的,吃法,醬燜。
美味程度:★★★
小鱗鱵
威海人叫它:針魚,馬步魚
小鱗鱵 又叫針魚,馬步魚但它與我國南海的針魚不是同一物種。體細長。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只產於黃海和渤海、多集中於淺海河口處,有時也進入淡水江河,也是夏季魚。
馬布魚乾就是它,家裡一般是油炸,燒烤也是相當美味!
美味程度:★★★☆
海鱸魚
威海人叫它:花攢(音)、花鱸
海鱸魚又叫花攢(音)、花鱸等,好像它分兩種,一種是驢皮攢,一種是花攢。鱸魚肉質白嫩、清香,沒有腥味,肉為蒜瓣形,最宜清蒸、紅燒或燉湯。鱸魚分布於太平洋西部、中國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體中均產之,黃海、渤海較多。為常見的經濟魚類之一,也是發展海水養殖的品種,秋天才有的魚。
現在一般宴席上的海魚一般是它,飯店一般作法就是清蒸,我認為清蒸是最差的作魚方法,完全沒有鮮味,但是飯店作清蒸速度快省事,蒸飯車蒸完淋點汁上桌,像吃豆腐,還沒有豆腐嫩,只是空有魚形罷了,老規矩醬燜。
美味程度:★★★
黃姑魚
威海人叫它:黃響,大黃魚
大黃魚,近海很少見了,外海還有。在浙江、江蘇及福建省沿海每年的5~6月份為黃姑魚漁汛;山東、遼寧、河北等省漁汛期則是5~7月份。屬經濟魚類之一。其肉每百克含蛋白質19.3克、脂肪3.2克。刺少,肉質堅實呈蒜瓣型,但口感不如小黃魚嫩滑和鮮美。每年5、6月問的黃姑魚肉肥嫩味鮮,是時令性魚品之一。此外,其肉和鰾均可入藥,有補腎、消腫之功能。
美味程度:★★★☆
小黃魚
威海人叫它:小黃花
小黃魚,外形和白米子基本一樣,身上金黃,肉質鮮嫩,屬於常見魚,醬燜。
美味程度:★★★★
青鱗魚
威海人叫它:海鯽魚
青鱗魚 又叫青鱗板,海鯽魚和黃鯽基本一樣。
美味程度:★★
黑鯛魚
威海本地名兒不詳
黑鯛魚 青鱗加魚,俗稱有 海鮒、青鱗加吉、青郎、烏頰、牛屎鱲、烏翅、黑加吉、黑立、海鯽、銅盆魚等。
秋季魚,作湯醬燜怎麼吃都行,很好吃的魚。
美味程度:★★★☆
黑鮶
威海人叫它:黑石鱸,黑魚
黑鮶 又叫黑石鱸,黑魚,黑寨,黑貓,小石斑,黑鮶,鮶魚,現在最常見的魚,之所以常見,因為它是在礁石附近生存,大船拖網拖不到,拖網也稱掃地窮,走哪哪窮,連泥裡的貝類都能拉上來,真絕戶,拖網拖到礁石就破,所以近海礁石成了這種魚生存下來的機會。
一般都是釣這種魚,近年也是越來越少,它是我們能常吃到的新鮮魚,刺少肉嫩,作湯、醬燜都可。
美味程度:★★★☆
大紅袍
威海人叫它:石頭魚
石狗公又叫大紅袍 是屬於岫科的魚類,又被俗稱為石頭魚,平常單獨停棲在礁巖上,身上的斑駁體色有擬態和偽裝的作用,分布在水深40公尺以內的琉球群島及印度、西太平洋。 個頭比黑魚小,其它同黑魚。釣魚的時候一般最先上鉤的是黑魚,黑魚釣完了就開始黃魚吃餌,等都釣光了就輪到了大紅袍了。
美味程度:★★★
辮子魚
威海人叫它:辮子魚、牛尾魚、拐子魚
辮子魚 又名鯒魚 牛尾魚、拐子魚、百甲魚、辮子魚、狗腿魚、尖角子、中魚、山肖、竹甲、刀甲。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均產之,黃海、渤海產量較多。各海區的漁場常年均可捕獲,但以春、夏兩季漁獲量較集中。
這種魚一般都是燉蘿蔔,沿習的吃法。
美味程度:★★★
短鰭紅娘
威海人叫它:紅鞋魚
紅鞋魚 短鰭紅娘魚 俗名:紅頭魚、紅娘子、紅繡鞋、紅娃魚、紅甫魚、肉甫、窮頭魚、秀才魚、國光魚、紅角魚。
吃法是作湯,作出來的湯是白汁,吃的不多,這種魚近海現在不多見。
美味程度:★★★
海鯰魚
威海人叫它:海鯰魚
海鯰魚,百度這個名就是光魚,其實不是,這是深海的,肉質嫩,像豆腐,現在很少見了。
美味程度:★★★☆
星鰻
威海人叫它:鞭哨子,海鱔
星鰻,又名七星鰻中國沿海均有分布,以東海為多。肉質潔白,形似河鰻,味鮮美。體重一般500克左右,在的可達2000克上下。是東海海岸垂釣的主要魚種之一。
十多年前都出口日本,主要以夜釣為主,醬燜特別的香,就中間一條骨頭,還有種比它大很多的長的差不多的叫狼牙,很兇猛,一般有胳膊粗,吊上來還咬人!
美味程度:★★★★☆
銀鯧
威海人叫它:小鯧魚
銀鯧 是我們常說的鯧魚中的一種,屬魚產形目,鯧亞目鯧科魚類。體形側偏,頭胸相連明顯,口、眼都很小,兩頜各有一行細牙,食道側囊內具有乳頭狀突起,嘴舌不能伸縮;背鰭與臀鰭同形,稍長,無腹鰭,鰭刺很短,尾鰭叉形,下葉長於上葉;體披細小的園鱗,顏色銀白,故稱銀鯧。常見的鯧魚多為銀鯧
美味程度:★★★☆
鱈魚
威海人叫它:大口魚
冬季魚,個頭大,肚子大,水份多,一般都是作湯,燉豆腐。
美味程度:★★★
石鰈
威海人叫它:石醬子
主要分布於溫帶及寒帶地區、我國主要產於黃海、渤海的一種魚類。其形與高眼鰈近似,一般體長20~30釐米,體重250~400克。背上有塊骨質像石頭,故叫石醬子。
無鱗刺少,醬燜是景點吃法
美味程度:★★★
銀魚
威海人叫它:麵條魚,銀魚
麵條魚,銀魚,魚接近透明,石島一帶出的比較多,一般作魚乾,還有個很特好的吃法,合面作成銀魚餅子,海鮮餅,全是魚,風味獨特。
美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