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賣小哥登《時代周刊》封面,「非凡的使命感」令外媒耳目一新

2020-12-12 CCTV4

3月19日,美國《時代周刊》發布抗疫群像,美團外賣騎手高治曉作為唯一華人面孔登上封面。

據介紹,《時代周刊》的這期特別報導重點針對當下新冠肺炎疫情,包含6張不同的封面圖,展現了疫情之下人們的生活狀態。

It features six different covers, each with a portrait of individuals directly impacted by the virus, ranging from the tragically hard-hit Life Care Center in Kirkland, Wash., to the balconies of Tehran and the streets of China. Together, they offer a sense of how COVID-19 is forcing regular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o adapt to a new reality.從美國華盛頓州受疫情影響嚴重的柯克蘭療養院(下圖二),到伊朗德黑蘭的陽臺(下圖五)、中國的街巷(下圖三),該系列包含六張封面,分別展現了受疫情直接影響的人物的肖像,讓讀者感受到疫情之下世界各地的普通人是如何被迫接受、適應新的現實的。

這其中大部分是疫情中的隔離者、感染者及其親友。而中國外賣騎手因為「非凡的使命感(remarkable sense of commitment)」被《時代周刊》關注。

在《時代周刊》同步發出的短片中,來自寧夏、在北京工作的高治曉說,「說實話,我每天也會感到彷徨和擔心。但我知道,我是在幫助更多的人,這才是讓我感到最開心的。」

點擊觀看視頻:

《時代周刊》還專門對北京、武漢兩位外賣小哥為代表的騎手做了報導。

每天一百多公裡,完成六七十單

自從新冠肺炎在中國暴發以來,外賣騎手的工作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時代周刊》在封面上對高治曉的介紹語為:

Beijing. Gao Zhixiao, 32, a delivery driver who has continued working as the virus spread across China.北京。高治曉,32歲,一位在病毒肆虐中國時仍堅守崗位的外賣騎手。

Ever since the COVID-19 outbreak erupted in China, the delivery driver has to take a health test each morning and spend 20 minutes disinfecting his motorcycle and clothes to avoid spreading germs during his route.自從中國疫情暴發以來,外賣騎手高治曉每天早上必須接受健康檢查,然後花20分鐘為自己的摩託車和衣服消毒,避免病毒傳播。

為了控制疫情蔓延,中國採取了嚴格的防疫措施。隨著全國各地的辦公場所、學校和工廠的關閉,居家隔離的人們更加依賴網購來補充日常生活所需。

Meituan has experienced a 400% spike in online grocery sales in some cities. Online retailer JD.com has also seen orders of kitchenware, baking products and home fitness equipment soar.美團外賣在一些城市的食品和生活必需品銷售額飆升了400%。在線零售商京東商城的廚房用品、烘焙產品和家庭健身設備的訂單激增。

2月25日上午,武漢市江岸區一超市內,外賣騎手在幫市民代購 圖源:湖北日報

而和高治曉一樣的外賣員則肩負著巨大的責任。他們穿梭在大街小巷,冒著比常人更高的感染機率,完成一筆筆訂單。

他們和醫生、護士、警察一樣,在保障著社會的正常運轉。

高治曉告訴《時代周刊》:「人們選擇網購食品,或者購買食材在家裡做。因此,我的工作量增加了。」

疫情期間,高治曉每天要跑一百多公裡,派送四五十單到六七十單。報導稱,如果沒有在危險中挺身而出的外賣騎手們,很多家庭會挨餓,病人也無法得到賴以生存的物資供給

Without these drivers putting themselves at risk, families would go hungry and the sick wouldn’t get vital supplies.

3月12日,深圳一家餐廳員工將打包好的餐點交給外賣小哥 圖源:新華社

我給老太太煮了碗面,臨走幫她把垃圾也倒了

報導注意到,以往外賣騎手會直接從飯館取貨,一路送到顧客的手上。疫情下,外賣和快遞都要求「無接觸」配送。

雖然人與人的直接接觸減少了,但《時代周刊》稱這並沒有削弱外賣騎手的人性關懷

...reducing human contact doesn’t lessen drivers』 sense of humanity.

高治曉說,他曾幫助過一位患有糖尿病的老人,給她送胰島素。他先去了老太太家裡拿處方,再到醫院拿藥,最後把救命藥送到老人家中。

「After I gave her medicine, I stayed to talk to her,」 he says. 「Because I am also from a single-parent family, I understand what it means to be old and living alone. She said that she hadn’t eaten yet, because it was difficult to find food during the epidemic. So I made her instant noodles and two poached eggs, then took the trash out when I left.」「我把藥送給她,然後和她聊了一會兒,」高治曉說,「我來自一個單親家庭,我明白獨居老人的感受。老太太說她還沒吃飯,疫情期間購買食品比以往麻煩些,所以我給她煮了方便麵,打了兩個荷包蛋。離開時,幫她把垃圾倒了。」

高治曉還曾往收治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醫院送過快遞。

當時,他給醫院的一位顧客送手機充電器,這家醫院裡有一名確診患者,有的騎手因為擔心自己感染而拒絕了訂單。但高治曉還是去了,他說如果沒有娛樂,那病人該多無聊。

He sympathized with how bored the patient would be without entertainment, he says.

徒步12小時,回武漢送外賣

在疫情重災區湖北,有一名外賣騎手步行12小時從老家返回武漢工作。

96年出生李豐傑是武漢的一名外賣騎手,本來已經回孝感過春節的他看到武漢疫情新聞後,坐立難安。當時湖北通行道路關閉,火車、客車均已停運。於是李豐傑初一早上7點,吃過早餐後就開始徒步向武漢進發。

從天亮一直走到天黑,他沒有停下休息。進入武漢時,設卡的人告訴他「進了武漢就不能出來了」。他最終花了近12個小時,步行50公裡,抵達武漢配送的一線。

Li Fengjie took things a few steps further. As a Meituan rider in the Hubei province capital of Wuhan, where the COVID-19 epidemic first erupted in late December, he knew that his services would be essential after the city of 11 million was locked down on Jan 23. Li walked 30 miles to get to work after all public transport was halted.

他說回武漢就是想和隊友一起為武漢人送一份熱乎乎的飯,「各地的人都來支援武漢。我覺得這件事跟我有關係,我不應該繼續在家裡。」

「I felt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because I manage a team of other riders, and some were still working in Wuhan, so I had to help them,」 he says. 「All the doctors and nurses are coming to Wuhan to help, so we, the riders, should also fight with them on the frontline.」「我有一種責任感,因為我手下還管理著一個騎士小隊,他們中有些人還在武漢工作,所以我必須幫助他們。所有的醫生和護士都來到武漢幫忙,所以我們這些騎手也應該和他們在前線一起戰鬥。」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解和尊重

這些外賣騎手的經歷讓《時代周刊》感嘆他們所展現出的「非凡的使命感」。

報導說,外賣騎手的工資不高,如果被投訴還要被罰款。但疫情暴發讓他們在公眾心中的地位不斷提高(the COVID-19 outbreaks have seen drivers』 status rise),得到了更多理解和尊重。

報導提到了兩個細節:

一是疫情暴發以來,用戶給外賣小哥「打賞」的小費,是原來的3倍(Meituan says tips given to drivers by customers have tripled since the outbreak)。

二是有一名用戶在微博上寫道,「被困在家裡,感覺挺絕望的。但從窗外看到了外賣騎手,讓我燃起了一絲希望」。( 「Stuck in my house, I feel really desperate, but seeing delivery riders outside my window gives me some hope.」)

而這種使命感很難在西方國家的快遞行業者身上看到。

由於美國的外賣和計程車司機沒有失業和醫療保障,也沒有病假,很多人的工作積極性受到打擊。而他們在疫情期間工作,大多也是迫於生計。一位美國拼車司機告訴媒體,每天工作都要在「安全和謀生之間做出選擇」。

「The majority of people are staying home, but we don’t have that luxury,」 he says.「Every day, wehave to choose between being safe and making a living.」他說:「大多數人都待在家裡,但我們沒有那種奢侈。每天,我們都要在安全和謀生之間做出選擇。」

對於自己登上《時代周刊》封面一事,高治曉表示非常欣喜,他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小人物,但希望能通過自己微小的力量和《時代周刊》的報導讓西方社會了解到中國人強大的凝聚力

中國政府也對外賣騎手群體給予了更多官方認可。2月25日,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了16個新職業,其中就包含外賣騎手,即 「網約配送員」

3月9日,中通快遞北京廠窪路網點快遞員李傑在北京出席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 圖源:新華社

報導稱,這意味著外賣騎手們將在未來得到更好的培訓和工作條件,有更多的就業、職業發展機會。

It’s the first revision to the list since 2015 and should mean better training, working conditions, job opportunitie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for riders in the future.

【本期編輯:和風】

來源:中國日報雙語新聞、新華社、時代周刊

END

相關焦點

  • 中國外賣小哥登《時代周刊》封面,這背後的「深意」,你可知曉?
    首先拋開美國政界問題不談,但要說起美國的《時代周刊》,那在新聞周刊界,還是比較有威望的,它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最先出現的新聞周刊之一,特為新的日益增長的國際讀者群開設一個了解全球新聞的窗口。《時代》是美國三大時事性周刊之一,內容廣泛,對國際問題發表主張和對國際重大事件進行跟蹤報導。
  • 中國外賣小哥登《時代周刊》封面,有何啟示?
    相信經此戰「疫」,外賣小哥以及曾被人們忽視的默默無聞的勞動者群體,都將得到正名。  日前,美國《時代周刊》發布抗疫群像,美團外賣騎手高治曉作為唯一華人面孔登上封面。疫情期間,高治曉每天要跑一百多公裡,派送四五十單到六七十單。報導稱,如果沒有在危險中挺身而出的外賣騎手們,很多家庭會挨餓,病人也無法得到賴以生存的物資供給。
  • 中國外賣小哥上美國《時代》封面!
    美團賺大了,以《時代周刊》的影響力,光憑這一張封面圖,就給他們省去了不知道多少廣告費。日前,美國《時代》雜誌出版了一期疫情專利,其中來自中國的一位外賣小哥登上期刊封面,同時他也是唯一華人面孔。《時代》稱讚騎手有「非凡的使命感」,指出疫情爆發也讓外賣騎手在公眾心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得到更多理解和尊重。據了解,這位外賣小哥名叫高治曉,是中國幾百萬普通外賣騎手中的一員,來自北京海澱,他跟中國所有的外賣小哥一樣,每天利用20分鐘時間給電動車和制服消毒,避免感染,然後出發送餐。
  • 外賣騎手登《時代周刊》封面:這個時代正在獎勵那些努力拼搏的人
    作者|大麥小雙 3月19日,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發布抗疫群像,來自中國的美團外賣騎手高治曉作為唯一華人面孔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時代周刊》稱讚騎手有「非凡的使命感」,指出疫情爆發也讓外賣騎手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得到更多理解和尊重。
  • 《時代周刊》封面的外賣小哥,是每一個平凡的中國人
    美國《時代周刊》近日發布抗疫群像,美團外賣騎手高治曉作為唯一華人面孔登上封面。疫情期間,他選擇堅守一線,每天跑一百多公裡,派送50多單,給在家隔離的人們運送米麵油鹽菜藥等生活物資。對於自己登上《時代周刊》,他說,很多人都在默默付出,自己只是做了平凡事的平凡人,榮譽應該共享。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社會生活一度被按下「暫停鍵」。為配合政府戰「疫」,億萬中國民眾按照要求在家隔離,各個社區也紛紛實行封閉式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快遞員、送餐員成為了城市運行的「擺渡人」,撐起了人們疫情期間的「宅生活」。
  • 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寧夏籍小夥在北京送外賣爆紅網絡
    今天,小編關注到一條消息:近日,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發布抗疫群像,美團外賣騎手高治曉作為唯一華人面孔登上封面。高冶曉在得知自己登上《時代周刊》封面後曾這樣說。作為最早進入全球抗疫「戰場」的國家,中國在沒有任何參照經驗、對病毒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能夠力挽狂瀾,是諸多因素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以外賣騎手為代表的億萬中國普通勞動者的奉獻,為中國戰疫故事增添了一抹平凡卻動人的暖色,也讓世界看到中國這個超大規模社會非凡的凝聚力。日前,美國《時代》周刊發布抗疫群像,寧夏籍北京外賣小哥高治曉登上封面。
  • 外賣小哥登上「時代」雜誌封面,原因讓人感動
    3月19日,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發布抗疫群像,北京外賣小哥高治曉作為唯一華人面孔登上封面。來自寧夏的高治曉用快手記錄著他的生活:北漂十多年,開過小餐館,賠了六七萬,又選擇「重操舊業」做騎手。疫情期間,他選擇堅守一線,每天能接 50 多單,給在家隔離的人們送米麵油等生活物資,路程達 150 公裡。
  • 寧夏故事·關注|一樹桃花灼兩地——記《時代周刊》封面人物固原在...
    核心提示3月19日,美國《時代周刊》雜誌發布群像報導「當世界停止時」,講述疫情之下各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美團外賣騎手高治曉作為唯一華人面孔登上封面。高治曉登上美國《時代周刊》雜誌封面。《時代周刊》稱讚,騎手們有「非凡的使命感」,如果沒有在危險中挺身而出的外賣騎手們,很多家庭會挨餓,病人也無法得到賴以生存的物資供給。32歲的高治曉,是固原市原州區河川鄉上黃村呂坪組眾多外出務工村民中的一員。從掙錢帶領家人脫貧,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冒險送外賣,「非凡的使命感」一直「長」在高治曉心中。
  • 美團外賣小哥登上《時代周刊》:疫情之下,中國外賣騎手保障配送...
    自從新冠病毒疫情在中國爆發以來,這位外賣騎手每天早上都要做一次健康檢查,花20分鐘給電動車和制服消毒,預防在北京送餐途中的感染風險。對中國300多萬名外賣騎手來說,這是他們近期生活發生的諸多變化之一。受疫情影響,數百萬乃至上億居民不得不居家隔離,而外賣騎手們則挺身而出,挑起了重擔。迄今為止,新冠病毒已在全球範圍內造成17.3萬多人感染,至少6660人死亡。
  • 美《時代》周刊最新封面:2020,史上最糟糕一年(圖)
    中新網12月7日電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5日,美國《時代》周刊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新一期的雜誌封面,將2020年稱作是「史上最糟糕的一年」。當地時間12月5日,美國《時代》周刊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新一期雜誌的封面。
  • 《時代周刊》說中國模式:讓美國再次偉大,需要中國經驗
    《時代周刊》封面從領導人戴口罩的畫像,到昨天封面換上中國一名戴口罩的外賣騎手,顯示美國人開始明白,讓美國再次偉大,中國有可供借鏡的模式。也是出身矽谷的AI專家李開復看通了市場改變、技術迭代更替,矽谷那一套無法普世適用下去,尤其是人口規模大於美國4倍多、個人收入不斷提升的中國。O2O模式很適合國內消費者生活,加上電子支付普及,令中國電子商務不斷增長,帶動線下實體業務同樣受惠。反觀美國電子商務佔總消費不及10%,線上線下各屬自己體系而不交集。李開復表示,中美的區別在哪?
  • 《時代周刊》封面給2020畫紅叉
    當地時間12月5日,美國《時代周刊》在官方推特上公布了最新一期雜誌封面。  封面上,白底黑字的2020被畫上了一個紅叉,並附言「這是最糟糕的一年」(THE WORST YEAR EVER)。
  • 時代周刊:「2020是最糟糕的一年」。中國人誰第一個上封面
    《時代》是美國三大時事性周刊之一,內容廣泛,對國際問題發表主張和對國際重大事件進行跟蹤報導。 《時代》第一個上封面的中國人是吳佩孚,1924年軍閥混戰。上封面最多的是周恩來,其次是…… 創刊97周年的美國《時代周刊》近日公布了最新一期雜誌封面,寫著「2020年是最糟糕的一年」,白底黑字的2020被畫上了一個紅叉。
  • 美國時代周刊最新封面文章:中國贏了 美落居第二
    然而在美國國內,繼白宮幕僚長約翰·凱利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坦言「中國是一個強國……中國的政府體系適用於服務中國人民」後,美國《時代》周刊也開始正視中國的崛起——雖然仍有點不情不願。美國《時代》周刊最近公布了最新一期(11月13日發售)的雜誌封面,除美國本土版外,雜誌封面都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寫上「中國贏了」(China Won)。
  • ...美國《時代周刊》公布了最新一期封面,將「時代」二字改為...
    美國時代創刊近100年來首次改名:「時代」二字改為「投票」】當地時間22日,美國《時代周刊》公布了最新一期封面,將「時代」二字改為「投票」,以呼籲美國民眾在12天後的大選中積極投票。美媒指出,這是《時代周刊》自創刊近100年來首次「改名」。最新一期的封面是一名臉部圍著圍巾的女性,圍巾上畫著一個投票箱,並寫著「投票」二字。
  • 盤點登上《時代周刊》的中國女星,除了她之外各個都是頂級大咖
    《時代周刊》是美國三大時事性周刊之一,內容廣泛,對國際問題發表主張和對國際重大事件進行跟蹤報導。它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非凡。《時代周刊》主要以世界上的名人作為封面吸引讀者朋友。很多明星以登上《時代周刊》為榮,中國有哪些明星登上過該雜誌的封面呢?
  • 多數人不知道 第一個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中國人是他!
    《時代周刊》簡稱《時代》,創立於1923年,是美國最早出現的新聞周刊之一。作為美國三大時事周刊之一的《時代周刊》的特色是立足美國、關注全球。《時代周刊》在全球範圍內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人物往往是一個地區或者全球的大人物:聖雄甘地、馬丁·路德·金、羅斯福、史達林、邱吉爾都曾登上《時代周刊》的封面,而在我國抗戰中蔣介石和宋美齡、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等人均曾登上《時代周刊》。2018年1月19日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憑藉人工智慧成為本期亞洲版的封面人物。
  • 李彥宏登上《時代周刊》封面;一加手機承認部分用戶信用卡信息洩露...
    李彥宏登上《時代周刊》封面昨日,《時代周刊》發表題為「Baidu's Robin Li is Helping China Win the 21st Century(百度李彥宏正在幫助中國贏得21世紀)」的專訪,對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進行了深度報導。
  • 「有史以來第一次」,《時代》周刊首次將封面LOGO更換為:投票
    美國《時代》周刊公布了最新一期封面,自創刊以來首次將封面上方的雜誌名「TIME」替換成了「VOTE」——投票!【環球網報導 記者 侯佳欣】「有史以來第一次,《時代》周刊的LOGO被一句命令式的話——『投票』所取代。」
  • 李彥宏登上時代周刊封面:被稱為創新者,助中國贏得21世紀
    李彥宏登上最新一期《時代周刊》(亞洲版)封面。北京時間1月19日,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登上最新一期《時代周刊》(亞洲版)封面。這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家第一次登上該周刊封面。《時代周刊》在封面上給予了李彥宏「the innovator(創新者)」的稱謂,並在內文報導中以「百度李彥宏正在幫助中國贏得21世紀」為題(《Baidu's Robin Li is Helping China Win the 21st Century》)。《時代周刊》的內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