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遊節開幕。蘇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第二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遊節開幕。蘇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蘇州8月31日電 題:蘇州何以「最江南」?文化傳承,日新又新
作者 周建琳
「最是江南美好蘇州」第二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遊節正在此間舉行。從8月28日至10月15日,在為期49天的節日裡,蘇州「好戲連臺」,力邀八方來客細品江南美好時光。
打造「小劇場之都」
作為江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蘇州是中國文人心目中最具詩意和最嚮往的地方之一。
一座有戲的城市,則更加精彩。本屆盛會將推出「江南小劇場」第二季42個劇目、100餘場演出,每天晚上輪番上演。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夜晚,蘇州崑曲傳習所裡,如夢似幻的園林實景版崑曲《牡丹亭·遊園驚夢》正在上演。
傳習所別具一格的實景舞臺,將崑曲活色生香的一面生動呈現在遊客面前。置身於其中,讓來自上海的王強感知崑曲與園林情景交融的蘇式慢生活,原來這般令人陶醉。
不僅如此,在蘇州除了《遇見姑蘇·遊園今夢》園林實景循環式曲藝演出、滄浪亭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3.0版等「江南小劇場」劇目上演外,觀眾還可參與沉浸式感官體驗劇《聲動姑蘇·平江》。戴上耳機,跟隨指令,扮演著各樣的角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融入別人的風景裡。
中國國家話劇院東方先鋒劇場經理、北京戲劇家協會理事傅維伯今秋是第二次來蘇州。他稱,蘇州的小劇場出色的軟硬體條件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他看來,江南文化特色需要優質的內容來傳達,首先要有強烈的內容吸引觀眾,再在潛移默化之中表現江南特色。
小劇場是年輕人實現夢想的平臺。在金雞湖畔的蘇州文化藝術中心,「燃」第三屆江南青年戲劇節正在舉行。本屆青戲節由五大板塊、共計45場演出活動組成,包括「本地戲劇社團劇目展演」「城際交流精品劇目匯演」「青苗計劃」「劇本徵集」及「戲劇工坊」等。
作為參與「青苗計劃」的蘇州本土劇團代表,劉瀟表示,江南青年戲劇節為青年戲劇人提供了一個成長的舞臺,作為普羅公園戲劇計劃的一名編劇,他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觀眾、自己的風格。
多姿多彩的小劇場,已經點亮了蘇州的迷人夜空。未來,蘇州通過引進、自主開發、項目合作等多維方式推動「江南小劇場」向縱深、向高水平發展,進一步打造「百戲之城」「小劇場之都」。
開放互動,共享精彩
連日來,來自東協國家的在華網紅達人及部分其他國家網紅、短視頻UP主、自媒體博主,正深度體驗著蘇州古城、蘇州美食、蘇州園林、崑曲評彈藝術以及「姑蘇八點半」夜經濟。
作為網紅達人,拙政園自然是來自韓國的柳珉英必須打卡的地方。蘇州,她是通過電視劇《都挺好》了解到的。她說,蘇州已經是一座現代化大都市,沒想到這樣的外在中,還有這麼多歷史古典園林,環境也很美,「如果我給韓國朋友推薦的話,一定要推薦拙政園。」
舉辦江南文化藝術節,蘇州有著長遠的謀劃。面對「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疊加實施的重大歷史機遇,蘇州要以更加積極、主動融入的姿態,重塑文化這個「城市之魂」,讓「千年人文蘇州」成為美麗中國的最亮一筆。
跨界融合創新是江南文化藝術的「遺傳基因」。在「最是江南美好蘇州」開幕音樂會上,蘇州交響樂團擔綱全場演出,並與芭蕾、崑劇、評彈跨界合作,形式多元、古今穿越、中西交融的音樂會向世界展示了蘇州千年傳統與現代文明和諧共生的獨特魅力。
「最江南」的蘇州文化長盛不衰的秘密,在於天時地利人和的良性循環。怎樣把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巨大的經濟社會價值,是蘇州一道「必答題」。
為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摸索讓「後浪」們走心的參與方式,本屆盛會將運用5G等新技術,以現代傳播方式加大相關活動的在線展示推廣力度。
一面是傳統,一面是現代;一面是文化,一面是經濟……「雙面繡」,已成為蘇州最鮮活的城市表徵。從某種意義上看,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遊節也是一幅「雙面繡」:以藝術為媒,以旅遊為線,連通古典與現代、連通蘇州與世界。(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