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脈何以蓬勃:它是多元的,打開的,聯結的

2021-01-10 澎湃新聞

1月8日,「第五屆收穫文學榜」系列活動之「長三角論壇:江南文脈何以蓬勃」在上海作協舉行。 吳越 圖「南方冷還是北方冷?」每當寒潮來臨,人們關於中國南北方總有各種各樣的比較。文學意義上的南北對比也從不消停。在1月8日的「第五屆收穫文學榜」系列活動之「長三角論壇:江南文脈何以蓬勃」上,這一話題被再度提及。

「南方作家和北方作家確實非常不同,這首先體現在語言表達上。」《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說,標準現代漢語以北方普通話為基礎,導致那些日常以方言展開思考的南方作家在文字表達時明顯區別於北方作家,「二者差異也不僅是文字表達,還體現於敘事倫理、比喻方式、情感表達、心理活動等等方面。」

本次論壇特意邀請了《鐘山》《江南》《清明》《上海文學》《雨花》《西湖》《野草》《文學港》《小說界》《思南文學選刊》等長三角文學期刊負責人,還有路內、周嘉寧、王佔黑等一批出生於江南地區的作家。

論壇現場。「明清以來的江南文化絕對是中國文化的主體。在這樣一個傳統下,今天的江南文脈如何傳承與發展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江南不僅是一個地理的概念,可能有時也是一種情感結構、話語方式,甚至是一種文化隱喻。」論壇由評論家、蘇州大學教授季進主持,他說:「有一個詞叫『全球本土化』,既是全球的也是本土的,在這樣的世界格局下,這一論壇主題其實非常有趣。」地域江南與文學江南

2018年,為響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推動長三角地區文學資源的共享和協同,構築區域文學高地,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作家協會聯合成立了「長三角文學發展聯盟」。在作家、《江南》雜誌副主編哲貴看來,江南文脈蓬勃發展背後的經濟因素也不可忽視。

作家、《雨花》雜誌主編朱輝認為江南這個地方有著一份特別的溫潤。「這份先天稟賦是老天賜予的,而後影響江南的文學表達,產生了王安憶、餘華、蘇童等文學大家,留下了一批批厚實的作品。」

「江南文脈的形成,得益於交融。」作家、《江南》雜誌主編鐘求是表示,南宋時期,北方人口南遷,形成了文藝的繁榮。到了近現代,江南地區又聚集了中國文學的半壁江山。「魯迅、茅盾他們都在上海待過,這批人實際上是與外國文學交融最快、最緊密的一部分人,他們帶來了江南地區的文學高峰。改革開放之後,餘華、格非、蘇童、孫甘露等來自江南地區的作家看了很多外國作品,引進先鋒的創作手法,使得江南地區整個文學創作無論在技術還是理論方面都走在全國前沿。今後江南文脈的延伸和蓬勃,在很大程度上也得依靠交融,包括與文學新樣式、文化前沿思想、社會生活新鮮部分的融合,也包括與新傳播方式的不斷結合。」

「當我們在文學的意義上談論江南,我們應該深思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一大批出自江南的作家,他們的工作對今天深具啟發性。」作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院長孫甘露如是說。

論壇現場。談地域,從語言說開去在分析當代文學的地域性差異時,不少學者認為方言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思考角度。每個作家的原初語言都是自己家鄉的方言,但即使是不會說普通話的作家,在今天也必須用普通話進行文學創作。他們從事文學創作時用原初語言進行思考,用普通話進行寫作,這就存在著把原初語言轉換成共通的普通話的問題。

程永新提到了1990年代初在海南島的一次筆會,他和一個朋友正好談到了一篇小說,說了句:「寫得還可以,就是語言弱了一點。」結果這話被汪曾祺聽到了,當時汪老就走過來說:「語言不好,這個小說也不可能好。」

周嘉寧一向對語言問題感興趣,自己寫小說時也尤其注重語言問題。「今年我聽了不少北京、東北年輕主持人的私人電臺。他們以為他們在使用普通話,因為所有聽眾都聽得懂,但其實他們在使用方言。普通話是個什麼東西呢?我自己的日常語言已經是普通話了,它是有普遍性和規則感的,但我想最有生命力的語言往往突破了普遍性和規則感,這類語言恰恰是我們現在寫作時最容易放過的語言。」

「之前一個上海作家在小說中使用了寧波方言,特地寫了注釋。」順著語言的話題,《小說界》雜誌執行主編喬曉華說起她在編輯過程中發現的有趣現象——北方作家、西南作家在寫作中可以很自然地運用方言,反而是江南地帶的作家對使用方言比較謹慎,更多的還是使用標準漢語寫作。

《上海文學》雜誌副主編崔欣也發現了這一現象。在她的理解中,普通話、四川話都屬於官話系統,文字是通文的,但很多上海話是寫不出來的,或者寫出來也難以看懂是什麼意思。此外,上海話、上海人在北方語境裡常被汙名化,這或許對閱讀趣味也有影響。「金宇澄寫《繁花》,就不是純粹的口語複製,而是可以通文的。」

是建立共識,還是保持多元?「前面周嘉寧說到播客,我感覺那是新型的口述傳統。」路內特別提到了地區口述史。「作家們常說自己看過哪些外國經典,但他一定受到了他那個區域的口述影響。比如餘華,《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其實頗具有越劇苦難色彩。中國作家會看卡夫卡、博爾赫斯,但還是有一個『文學認宗』的問題。作為本土青年作家,你要是認汪曾祺或者蕭紅,那基本就在一個寫作區域內了。」

「中國作家想寫出來,往往先強調階層或者地域。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劃分出東北文學、西部文學等等,但我們似乎很難定義東部文學、江南文學。我們看到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作家群對於『區域文學應該怎麼做』、『區域文學有什麼樣的價值觀』是有共識的,但江南地區還沒有。」路內說,或許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果真有江南文脈,是否有必要建立核心的文學認知與共識,如果有,如何建立。

「有時,我們對江南的認識也帶有符號化、概念化的傾向。身在上海,或者說身在江南,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符號的影響,但我希望我可以寫出自己對江南的記憶和理解。」作家、上海作家協會創研室主任薛舒說。

評論家、《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黃德海認為,我們不必急於歸納江南文化的特點與符號,因為江南文化的多元、複雜、難以定義恰是它最具活力的地方。「我們要做的是保持它的多樣性。全中國寫作的人就這些,但為什麼每個雜誌都很不一樣,因為每個雜誌都有自己的個性,這才帶來了文學雜誌的蓬勃。而且文脈這個事永遠不是一個結果,它永遠在發展。」

這一條江,不僅是阻隔,更是聯結「有一條江非常長,把中國的南和北連在一起,也把中國和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連在一起。當我們說江南,並不是說長江以南的所有地方,而是最後落到了『長三角』這個概念。」評論家、《上海文化》雜誌編輯木葉借用了去年項飆與吳琦的對談書名《把自己作為方法》:「如果你生活在江南,江南文脈就在你身上,就在你的血液裡。所以我們寫作,就回到我們自身,把自己變成方法,讓自己自成世界,再怎麼寫作也像這條江一樣能夠貫通東西南北,把整個世界的風氣都融匯其中,那麼江南在我們身上,中國在我們身上,世界也在我們身上。」

「一條江讓一個地方有別於其他地方。但我想,更好的存在不僅僅是讓一個地方與其他地方隔開,而是讓這個地方和其他地方聯結起來。換句話說,如果阻隔的東西同時成為了溝通的東西,那它一定是更好的東西。我們不必孤立地去談江南文脈。」評論家、復旦大學教授張新穎如是說。

評論家、蘇州大學教授王堯也認為江南文脈始終要和世界保持對話。「我們的時代已經不是以前的時代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語言、文體都有了新的變化。如果要蓬勃發展,封閉肯定是不行的,我們要有新的打開與創造。」就在這場長三角論壇舉辦的前一天,「第五屆收穫文學榜」還促成了文學內部的一次對話,讓科幻文學、網絡文學、影視文學、傳統期刊文學「跨界對談」。在王堯看來,連續兩天的論壇都可以被視為文學界的標誌性事件,其最大的意義在於文學期刊重新回歸到「引領文學思潮」的地位。

「回想我們近四十年的文學史,許多重大文學思潮都是由文學期刊引領的。多少年了,我們的期刊漸漸喪失了這樣的能量,所以《收穫》雜誌這一次的『回歸』在我看來非常重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風景秀麗的江南文化裡,還有這些內涵……
    《江南》雜誌副主編哲貴說,「這是狹義上的長三角,如今的長三角還包括安徽,那就是等邊四角形?」在昨天下午的「收穫文學榜」系列活動第二場論壇上,長三角地區文學期刊的編輯與部分作家相聚上海作協大廳,展開以「江南文脈何以蓬勃」為主題的討論,哲貴的「幾何式」形象界定,引來了大家的笑聲。「江南不僅是地理的概念,還是情感和語言的方式,是文化的隱喻。」論壇主持人,蘇州大學教授季進說。
  • 「商業+N」多元聯結 重慶融創茂,「貪玩好耍」的購物中心
    這既是一次全新業態的「嘗鮮」,也實現了「商業+文體」的成功聯結。   從全世界購物中心的發展來看,「創新」仍是主旋律。業態的更迭、空間的打造、體驗的升級等,都在被賦予更多的想像力。但創新的根本,始終圍繞著如何實現「空間與人,乃至於與城市的聯結」。   這一點上,「融創」可謂走在前端。
  • 蘇州何以「最江南」?文化傳承,日新又新
    第二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遊節開幕。蘇州市委宣傳部供圖第二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遊節開幕。蘇州市委宣傳部供圖中新網蘇州8月31日電 題:蘇州何以「最江南」?文化傳承,日新又新作者 周建琳「最是江南美好蘇州」第二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遊節正在此間舉行。從8月28日至10月15日,在為期49天的節日裡,蘇州「好戲連臺」,力邀八方來客細品江南美好時光。打造「小劇場之都」 作為江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蘇州是中國文人心目中最具詩意和最嚮往的地方之一。
  • 聯結、跨境、權益,萬事達卡的未來期許
    隨著支付產業升級與日益激烈的競爭,支付市場的需求也在進一步發生變化,非現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不斷豐富,零售支付選擇日益多元,支付市場正在經歷著一場變革。撰文 |張浩東出品 | 支付百科 萬事達卡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支付解決方案公司之一,它的每個奔跑的步伐都深受支付產業各方的關注。
  • 《這裡是上海:建築可閱讀》:打開上海這部「大書」,讀懂它,更愛它
    建築,是歷史文脈的承載者,是城市記憶的見證者。「建築可閱讀」讓人們走進城市的歷史,觸摸城市的文化印記。宗明主編的《這裡是上海:建築可閱讀》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要以軟實力提升彰顯人民城市精神品格,大力弘揚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不斷彰顯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更好地延續城市文脈、保留城市記憶。讓人在城市也能「詩意地棲居」。歷史建築承載歷史記憶,彰顯城市底蘊。
  • 江南文脈·泰州學派分論壇暨泰州學派學術研討會開幕
    今天上午,作為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的分論壇,江南文脈泰州學派分論壇暨泰州學派學術研討會在天德湖賓館開幕。來自國內外相關領域的近百名著名專家學者陸續抵泰,為泰州文化發展獻計獻策。廣西百色學院副教授、博士陳昇輝是第一個抵達泰州的嘉賓。
  • 創意點燃千年文脈,今日運河不是舊時模樣
    大運河,一條溢彩流光的文脈之河,不僅形塑了沿線城市的文化文藝形態,也在今人的傳承、創意、創新中,浸潤於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移步換景打開運河千年文脈三大展覽中,「運河城市文旅精品展」以中國大運河沿線城市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成果展示為主線,除設置省內設區市展館,還邀請北京、洛陽、嘉興、湖州、杭州等25個省外大運河沿線城市參展,觀眾們在移步換景之中,不覺打開千年文脈。
  • 蘇州何以「最江南」?文化高質量發展!
    蘇州是江南文化發祥地,有崑曲、古琴、宋錦、緙絲、香山幫營造和端午節6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3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稱號。這麼雄厚的文化家底,更需要我們發揚光大。
  • 用「文脈九維評估法」來點評文脈美食
    我已經詳細敘述了中國第一個菜系——維揚菜系形成的歷史背景,以及維揚菜形成的區域跟吳越江南之間的關係。相信大家對浙西就是維揚菜的發祥地,已經有了充分的了解。理解了維揚菜是在南唐末年、北宋初年於浙西發祥的,對以後理解明代魯菜的形成、清代川菜的形成、民國時粵菜的形成,就會迎刃而解。
  • 天工管窺:江南何以成為竹文化的歸宿地
    原標題:天工管窺:江南何以成為竹文化的歸宿地◆鄧孚嘉圓雕竹根陶淵明賞菊,上海博物館藏天工管窺,「天工」是說江南的工藝造物,因為江南工藝造物巧奪天工、聞名遐邇。「管窺」,管就是竹管子,管中窺豹,通過竹刻來引領大家進入江南工藝造物美的世界。
  • 郭光明原創丨東鵝文脈
    至於新朝王莽、舊軍孟家,雖鴻鵠聯翩,極目天地,塞外江南,卻千山萬水,無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只能算作青山高人語,長河落日圓,算不上文脈。而在章丘,在章丘的東鵝莊,我踩著黝黑的青石板,拐進透亮的胡同,走進舊庭深院,斑駁的時間,屏住時空的呼吸,竟讓我觸摸到了「隴西世胄」。天空和鳥,陽光和風。
  • 山海聯結打開致富路-浙江新聞-浙江在線
    山海聯結打開致富路  高鐵時代,行車時速160公裡的普鐵單線衢寧鐵路不那麼亮眼,卻是沿線民眾心中的致富路、騰飛路。就連它為了能連接更多的山區縣市在浙西南、閩東北群山中劃出的S形,看上去也多了曲線的美感。  因為衢寧鐵路,天塹變通途,小縣「飛出」重山外。麗水是全省陸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幅員遼闊。
  •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文脈江南四日遊!
    第1天行程:早指定地點集合乘車赴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杭州,沿途欣賞南北方風土人情差異,逛杭州仿明清古街-【清河坊商業街】也是西湖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修復和改造,再現了杭城歷史文脈,為杭城留下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 四館聯動 | 來和我們一起探尋城市文脈!
    這四座表現同期唐山近代歷史文化的博物館,圍繞大城山分布,將城市發展中的精髓內容進行深度挖掘提煉,以時間為軸,串聯四館各具特色的工業、教育、人文歷史知識,為遊客打開時代發展的回憶大門文化讓城市發展更具魅力,「探尋城市文脈之旅」就是一項延續城市文脈、發揚城市記憶、提升人民文化自信與自豪感的偉大工程。
  • 運博會嘉賓暢遊無錫古運河,打開城市千年文脈
    欣賞河畔秀美多姿的古貌新顏,觀看兩岸繽紛多彩的實景演出,在移步換景和導遊的娓娓講述中,嘉賓們直觀感受運河城市的千年文脈、古今蝶變。運河還成就了無錫作為我國民族工商業發祥地的歷史地位,棉紡織業、繅絲業、糧食加工業成為近代無錫三大支柱產業,當時的無錫以一座江南小縣城的體量,創造了工業產值全國第三的輝煌成就。 岸上人頭攢動,船上談笑風生。
  • 蘇州「最江南」,君到相城來!
    何以最江南 君到姑蘇見 蘇州是一座文蘊醇厚」品牌,重塑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重築蘇州人民的精神家園,重現文化高地的燦爛輝煌。
  • 登封何以為天地之中?嵩山何以為文化聖山?
    巍巍嵩山,文化之根,文明起源何以為天地之中 何以為文化聖山黃河橫貫,匯萬流以浩蕩。中嶽雄立,標九州而崢嶸。盛春時節,沿登山步道拾級而上,巍巍嵩山綠意正濃。▲ 嵩山文化圈部分遺址分布圖嵩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呂宏軍致力於研究嵩山文化,在他看來,以嵩山為中心的文化圈內所分布的諸多文脈,不僅代表著中華文明,還決定著嵩山成為中華文化聖山。何以為中華文化聖山?
  • 《江南繁荒錄》:在小橋流水、田園鄉愁之外,江南還能是什麼
    「這本書,叫《宜興繁荒錄》也可以,但它能叫《江南繁荒錄》。人們可以從中看到江南的山川與草木,自然與人文,過去與現在。」徐風。俞麗雲 圖打開了對江南想像的另一扇窗作家潘向黎說,以往的江南書寫大多詩性化、抒情化,但《江南繁荒錄》寫出了江南文化中暗黑的部分,寫出了錦繡與繁華背後的荒蕪與蒼涼,寫出了江南文化歷史與現狀中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部分。「這樣的書寫,不是讓江南變得不美。恰恰是因為陰影的存在,讓江南的詩性和文脈變得更立體了。」
  • 常州前後北岸,文脈所系,歷史悠久,名士雲集
    在常州,有這樣一個既清涼消暑,又充滿歷史底蘊的地方,黛瓦粉牆,曲徑通幽,一式明清江南民居風格。明清以來,名士雲集、燦若群星,它是常州的文脈所系。這,就是前後北岸。驟雨初歇,蟬鳴漸起,跟著小編的步伐,來到前後北岸的草木蔥蘢裡,探尋一處處樓臺磚簷裡的故事,做一場跨越古今的江南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