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育才
12月2日,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許昆林出席全市「四史」學習教育動員部署會並講話,強調要突出蘇州特色,深入研究本地「四史」資源,總結好蘇州經驗,講好蘇州故事。發揮健在的革命前輩和一批蘇州市改革開放典型人物作用,用好中共蘇州獨立支部舊址、沙家浜革命紀念館、「碧溪之路」展館、蘇州「三大法寶」館等,打造一批精品課程、典型案例。
此前,許昆林在常熟市調研時指出,要積極參與籌備蘇作館,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響「江南文化」品牌,把蘇州的文化底色變成文化亮色,重建文化高地的輝煌。
許昆林書記的兩次講話,啟示我們,新時代打響「江南文化」品牌意義重大,規劃建設諸如蘇作館以及舊址、展館、革命紀念館、鄉村記憶館等場館體系,有助於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利用本地「四史」資源,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毋庸諱言,如今,人們在享受現代生活、宜居環境的同時,鄉村、「鄉愁」情結漸趨濃厚。為了留住鄉村的「根」,激發新一代對家鄉的文化認同,舊址、展館、紀念館、記憶館、村史館等在各地應運而生、「破繭成蝶」。其中陳列展示的每一件物品,都帶著一個村落的文化記憶和先輩先賢們的拳拳溫情,彰顯著民俗風情和鄉土文化的獨特底蘊,成為新一代人的精神「源頭」。
走進張家港永聯農耕園,只見農耕用的犁耙鐮刀、抓魚蝦的蓑衣竹籠,乃至尋常人家的醃菜缸、孩子學步的站桶等,可謂生產生活,無所不包。縱觀各地舊址、展館、紀念館、記憶館、村史館等,每一樣館藏老物件都鐫刻著歲月印記、蘊含人生情感,不禁勾起人們對往昔的無窮回憶,成為安放鄉村記憶的共同精神家園。其時代意義在於,不僅讓今天的人們追根溯源、感念先輩,了解鄉村發展史,傳承鄉村傳統文化,賡續純樸敦厚民風;更是激勵今天的人們以緬懷的方式向幸福生活出發,「脫貧達小康、邁向現代化」。
就舊址、展館、紀念館、記憶館、村史館等而言,如果說留住鄉村根脈、見證時代變遷是其基本功能,那麼新時代則賦予其更為豐富的內涵。不僅可以讓其記錄當地生產生活方式的演變,使之成為凝聚鄉村情感認同,傳承弘揚優良家風、村風、民風的載體;也可以將之發掘打造成為黨員黨性教育和廉政教育的鮮活場所。唯其如此,方能真正讓人們留住「鄉愁」,並在「鄉愁」中獲得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徵程的強大力量。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的宏偉藍圖、遠景目標。打造文化品牌、構築文化高地,是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應有之義、內在要求。期待蘇州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奮發有為,打響「江南文化」品牌,重鑄文化高地新輝煌,為順應人民群眾對「美麗鄉村」「幸福天堂」的嚮往,為蘇州文化建設「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