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小夥伴
6月17日,阿里巴巴發布公告稱,計劃將普通股數量從現在的40億股擴大至320億股。聲明表示,該計劃將於7月15日在香港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上進行表決。如果獲批,將在2020年7月15日前進行拆股。
1股拆成8股,再聯繫此前傳出的「阿里擬二次赴港上市,並計劃融資200億美元」,有專業財經人士分析,此舉或可印證阿里赴港上市猜想,且節奏在加快。阿里巴巴方面回應稱,對市場傳言不予置評。
阿里巴巴赴港上市到底經歷了什麼?
其實早在2007年,阿里巴巴起家的B2B業務已在香港上市。隨著市場的趨勢,B2B業務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遇到一些瓶頸。在經歷了2011年的支付寶風波之後,阿里的B2B業務完成私有化並於2012年6月20日在港交所退市。
2014年9月19日,正式掛牌,發行價68美元,開盤價92.7美元,首日報收價93美元,至此阿里巴巴市值已超過2300億美元。這是阿里巴巴第二次上市,不僅成為美股市場上第三大IPO(此前分別是VISA、Facebook、通用汽車),也一舉成為全球市值排名第二的網際網路公司,僅次於谷歌;超過中國工商銀行(5.52, -0.05, -0.90%),成為市值僅次於中國移動(67.4, -0.85, -1.25%)的中國市值第二大公司。
時隔6年,阿里終於可以「回家」了。此次阿里有望赴港上市主要得益於,去年4月港交所出臺的25年以來最具顛覆性的改革方案。「阿里赴港」必將成為香港IPO歷史上一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裡程碑。
那麼,為何獨角獸紛紛選擇在香港上市呢?
揭秘香港資本市場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香港資本市場到底是什麼情況?
香港資本市場是指由本地和境外機構在香港發行以港元或外幣為面值的債券並進行交易的市場,最主要的交易場所為香港交易所(268.6, -0.20, -0.07%)。
香港交易所,全稱「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Limited,英文簡稱HKEx),是香港證券及衍生工具交易市場的營運者兼前線監管機構,與香港證券及期貨實務監察委員會一起監管上市發行人,並執行上市、交易及結算規則。
香港證券交易所包含主辦市場和GEM創業板(Growth Enterprise Market)市場,成立於1866年,是全球一大主要交易所集團。港交所2018年全年接受的上市申請企業超過250家,共有206家公司實現了IPO,同比增加23%。另外還有3隻新股以介紹的形式登陸港股,無論是上市家數還是募資金額,香港均奪得冠軍。
2018年港股IPO企業總計募資2878.8億港元,較上年1436億港元同比增加100.5%。但是,2018年港股破發率70.4%,港股206隻IPO新股中,共計50隻股票錄得上漲,145隻股票錄得下跌,11隻股票無升跌。
港股破發率如此高的原因,一方面是新股上市時定價偏高,由於早期市場情緒亢奮,私募投資者給出的估值較高,對市場判斷出現偏差等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港股市場的新股發行市場化程度較高,新股的發行價和交易價格都是由買賣博弈形成的,市場的調節會使價格回歸理性。
香港上市與A股上市的比較
中國企業在本土資本市場上市理應成為首選,但是面對《公司法》對公司上市的要求,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只能望而卻步,選擇在香港或者美國上市。那麼,香港上市與A股上市的主要區別在哪裡呢?
上市審批。香港上市採取核准制,聯交所對中國法律更為熟悉,與中國證監會交流通暢,在上市審批過程中較A股相對寬鬆;大陸上市採取核准制,有較為嚴格的準入條件。
審批時間。香港審批流程較快,一般6-8個月即可完成審核及掛牌上市;目前A股正常IPO排隊的企業約為280家,在會審核時間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按照目前審核速度及排隊情況需要1年左右。
核心上市條件。香港採取多套上市標準,包括收入+淨利潤,收入+市值+經營性現金流,收入+市值;A股上市對公司盈利能力要求較高,目前虧損企業無法上市,科創板有望大批目前單一盈利條件審核標準。紅籌、VIE、同股不同權企業無法在A股上市。
公司治理。香港對此要求較高,需要公司有成熟、完善的治理結構,對主要股東獨立性、內控等均有一定要求;A股上市要求企業持續經營3年以上,對同業競爭、關聯交易均有嚴格的監管口徑。
投資者及估值。香港上市相較美國,擁有更多相對專業的中國投資者,是中國發行人海外上市的首選地;A股投資者以散戶為主,投資者群體與中國企業用戶高度重合,有助於快速理解公司業務模式及亮點,有助於公司上市後獲取較高的二級市場估值。
持續上市費用。香港上市要求公司需披露英文年報並與海外投資者溝通,且需在香港聘請公司秘書,成本相對較高;國內A股上市成本較低,例如上交所對2億元及以下股本公司上市年費僅為5萬元/年。
除此之外,香港上市與A股上市還有信息披露機制、適用會計準則、法規環境和後續發行難易程度等方面的差異,這裡不一一介紹。總而言之,香港上市要求的嚴格程度要遠低於國內A股上市,審批時間也會更快,但費用成本相對較高。
中國企業赴港IPO情況
2017年共計50家赴港IPO中國企業合計融資904.78億港元,平均融資金額為18.1億港元。2018年上半年(截止至6月30日),香港IPO市場火爆,港股共有101個新股發行,共融資503億港元。其中,中國IPO企業有30家,共融資421億港元。
目前中國企業赴香港上市的模式主要可分為直接上市及間接上市兩種。
直接上市是以註冊於大陸的公司名義,經大陸證監會批准後,直接向香港聯交所申請發行、登記股票或其他金融證券,並向交易所申請掛牌交易,即通常所說的H股上市。如中國人壽(20.5, -0.20,-0.97%)、中國平安(95.25, -0.35, -0.37%)、中國建設銀行(6.2, 0.01, 0.16%)、廈門港務(0.99,-0.01, -1.00%)等企業皆採取此模式,常見於中國國有企業在香港上市的架構。
間接上市是大陸公司的股東於境外(如開曼群島)設立離岸公司,並利用離岸公司以返程收購或協議方式控制境內公司的股權或資產,之後再以該離岸公司作為上市主體,向香港聯交所申請發行、登記股票或其他金融證券並申請掛牌交易,即通常所說的紅籌、VIE上市。
VIE多見於主營業務在中國屬於外資禁止投資的企業進行海外上市時的架構,2018年上半年,採用紅籌架構在香港上市的中國企業共有29家,其中5家進行了VIE架構安排,其主營業務分別是教育、電信等受限制業務。
香港投行,輕鬆年薪百萬
在港獨立拆分上市的中資券商中,國泰君安(12.66, -0.14, -1.09%)國際(1.3, 0.01, 0.78%)人均薪酬最高,為134.76萬港元,申萬宏源(2.6, -0.01, -0.38%)(香港)人均薪酬最低,為71.65萬港元;其他三家依次為:海通國際(2.4, -0.01, -0.42%)人均111.91萬港元,興證國際(0.51, 0.00, 0.00%)人均97.53萬港元,交銀國際(1.31, 0.03, 2.34%)人均84.33萬港元。
據不完全統計,內地上市券商人均薪酬前3位的分別是:國金證券(71.37萬元),海通證券(8.14, -0.12, -1.45%)(61.66萬元),興業證券(54.53萬元),不過這些薪酬的單位是人民幣。簡單按照0.85左右的匯率折算在港上市中資券商對應的人民幣平均薪酬分別是,國泰君安國際(114.54萬)、海通國際(95.12萬)、興證國際(82.9萬)、交銀國際(71.68萬)、申萬宏源(香港)(60.9萬)。
有人會說,雖然香港投行的工資高,但是房價和消費水平也高啊!2018年香港房價平均每平方呎的價格已經突破了12000港元,換算成人民幣,房屋均價已突破10萬元/平方米。同時,香港的消費水平也非常高,中午吃一個盒飯基本都要40元起。
但是,相對於中國大陸的個稅稅率,香港的稅率特別低,個稅繳納情況相差非常大。所以,雖然香港的房價和消費高,但是稅率低,香港的整體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