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史咖
引言
中世紀的西歐,基督教一直佔據統治地位。它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當時無論是經濟、文化、政治都跟基督教息息相關。由此可見基督教並不是一個空泛的東西,它是有一定社會基礎和社會實踐的,從實處出發真正對人們生活做出影響的一種宗教。在中世紀的政治中,教權甚至可以大過王權。
「君權神授」這種思想理論一直是西歐中世紀的政治核心,帝王的王位授予一般是由教皇為其主持加冕典禮。基督教的教士們還需要給社會上其他人士舉行各種受禮儀式,如貴族和騎士的晉封禮等。教會一直與人們生活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人們生活不僅要受到莊園和社會上的法律約束,同時也要受到教會的法規約束。
一、「君權神授」思想是西歐政治的核心思想,也是國王通過基督教的儀式來體現和鞏固自己身份背景的手段,由此可見宗教對王權的影響十分巨大
在中世紀的西歐,持續了近千年的政治理論核心思想就是「君權神授」。皇帝的權利是由上帝賜予的,皇帝是上帝在人間的執行者。這種理論思想,就需要通過基督教的神聖儀式來表現出來,所以皇帝的加冕典禮通常是由教會來主持的。
從君士坦丁大帝時期開始,這種加冕典禮就成為了帝王統治的最重要的一個儀式。但是當時在羅馬,國王的加冕典禮並不是主教主持的,而是德高望重的貴族元老主持的,不過也是屬於宗教儀式的。
因為當時在羅馬人心中,皇帝本身就是神的化身,就是人間的神。既然已經是神了,那麼加冕典禮就不需要主教主持了。儘管當時的加冕典禮是宗教儀式,但是並不同於後來的基督教化的加冕典禮。
後來傳統的以基督教為主導的加冕典禮,是從法蘭克王國開始的。因為在當時人們的傳統觀念與羅馬不同,羅馬人認為皇帝就是神,而法蘭克人認為王權是神賜予皇帝的。這種思想就導致他們的加冕典禮已經出現了教皇為皇帝加冕的這種儀式。
德國歷史學家赫夫勒曾經說過:
「今天,在追溯大多數國家的王權在宗教儀式方面的起源和宗教儀式的內容時,都要對日耳曼亡國的宗教儀式的特點有所研究。」
在整個西歐歷史上,教皇第一次給君王主持加冕典禮,在8世紀的中期,丕平登上王位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也因為受到了拜佔庭文化的影響,他在教堂裡由羅馬教皇為自己舉行了加冕典禮。
在這個莊重神聖的意識上,丕平當場規定,只有經過加冕典禮的國王才是受到過上帝恩賜的合理合法的國王,所以國王一定要經過加冕典禮才可以正式得到國王這個身份。
自此以後,國王的加冕典禮開始逐漸被國王們重視起來,政權和教權的結盟,也是中世紀西歐政治的獨特之處。基督教的宗教儀式,也因為與政治產生了聯繫,而變得具有了新的政治意義。後來越來越多的國王開始由教皇進行加冕典禮,這種加冕儀式非常的莊重盛大。
由上帝選定的君主走上聖壇,總教皇手中接過國王的權杖和王冠,代表著接受了神賦予的職務,成為了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君權神授」這種思想被更好的體現了出來。
在後來的發展中,宗教儀式不僅僅用於君王的加冕典禮。在政治上,基督教的儀式可謂是應用廣泛,包括對封臣的受封儀式,也開始採用基督教的儀式。
二、由于越來越多的政治儀式都採用基督教的宗教方式,而中世紀的西歐是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所以基督教的儀式,也開始按照社會等級去劃分,不同階級的人舉行的宗教儀式也大不相同
中世紀的西歐還不是一個商品經濟的社會,雖然一直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形態,但是這種等級的劃分並不是以財富的多少和人類貢獻的多少而劃分的。
中世紀的社會等級,主要是依靠人們從事的社會活動而劃分的。人們的工作、職業和身份決定了他們的社會的動機。比如以祈禱為工作的教會,專門去行軍打仗的騎士貴族,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從事手工業生產的手工業者,從事商品交易的商人等等。
在等級劃分中,第一等級是教會等級,第二等級是貴族等級,第三等級就是普通平民了。這三個等級在社會中享有的權利不同,對應的責任和義務也不同。所以在基督教中也可以很明確的看出三個等級的不同點。
教士等級的受職禮教士作為基督教的一個重要的傳播者,也是神在人間的代職人員,他們的受禮也是十分莊嚴而隆重的,可以說是基督教會中十分重要的宗教儀式之一。尤其是給主教進行的受職禮,更是隆重莊嚴。
王亞平曾經介紹過教士的受職禮,他說:
「在禮拜堂裡,他要面對所有的人發許身修道院的誓言,改變他的生活,要服從,要在上帝和使徒面前發誓,要讓他知道,如果不遵守誓言,將宣判他有罪。」
通過這種嚴厲的誓言,將修道院的教士與普通的教徒信眾區分開來,教士已經是神的僕人,不再著眼於普通世俗,也不能以任何理由佔有修道院的財產。
騎士貴族等級的受職禮騎士的受職禮,主要是騎士在加入騎士團的時候進行的某些儀式。這些儀式與教士的又有不同,除了常規的宣誓以外,還加入了一些專屬於騎士特別的儀式,就是教會的教士為騎士的貼身寶劍賜福。
在儀式上,騎士需要將自己貼身攜帶的寶劍放到祭壇上,然後對著祭壇宣誓,此後為上帝效勞。之後騎士要參加聖餐儀式,在這個儀式上,教士會為騎士的寶劍賜福。賜福結束後,騎士佩戴上寶劍,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騎士,從此保護一方婦孺百姓的平安。
平民等級的受職禮這個等級的人在社會上的人數是最多的,除了教士和貴族,所有人幾乎都別劃分為勞動等級。這是一個大的概念,其中還被宗教劃分了很多小的概念。
比如城市居民和農民的不同,他們有不同的法律身份,所經歷的宗教儀式也是不同的。在城市,每個商業行會也有自己的宗教儀式,也都各不相同。不同的宗教儀式,將勞動等級進行了細化,讓他們有了明確的分類。
三、中世紀西歐的宗教儀式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僅僅是一些關鍵性的宗教儀式,就連日常生活中也到處充斥著基督教的影子,宗教對人們的生活影響極其深遠
在中世紀的西歐,人們的生活可以稱作是一個基督教化的生活,因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宗教的影子。比如彌撒,是基督教徒心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宗教儀式。
隨著發展,彌撒已經變成了人們群體聚集的一個重要時機。所以在這個時候,很多聰明的人利用人群聚集的機會,開始在教堂前進行商品交換。隨著發展,教堂前就成了一個十分活躍的市集。
不僅如此,中世紀的人們,幾乎從降生開始,就與宗教密不可分。剛出生的嬰兒,需要進行洗禮,這也是基督教的一個儀式,表明新的復活,新的生命的開始。
婚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結婚也與基督教有著無法割捨的關係。中世紀,尤其是九世紀以後,幾乎所有婚禮都是在教堂舉行的,由教士為新人們主持婚禮。
新人要向上帝宣誓,而結婚戒指也是教士為新郎新娘戴上的,這是為了表明婚姻是經過上帝見證的一項大事。因為在基督教的意識中,婚姻是一種罪惡的行為,這種罪惡來自於亞當和夏娃。所以婚姻也被看做是原罪的根源。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得到上帝認可的婚姻,才能減少罪孽,才能讓婚姻幸福。
死亡也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同樣與宗教不可分。在臨終前,教徒們會向教士懺悔,回顧他一生的所作所為,希望可以得到教士的祈禱和祝福。整個葬禮,也都是按照基督教的儀式進行的,包括死後的追思和祝福祈禱,同樣都是基督教的一個十分莊嚴的儀式。
宗教與社會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除了規定的彌撒和其他宗教儀式以外,還有很多跟宗教相關的節日和紀念日,在日常生活中深深的刻在人們的意識中。
每到這些節日和紀念日,虔誠的教徒們就會舉行一些盛大的宗教遊行。尤其在十四世紀後,黑死病肆虐歐洲,人們每天在死亡的恐懼中度過。在這種社會情況下,人們無計可施,只好轉而求助上帝,希望能得到救贖。尤其是在生產力和生活條件都十分落後的農村,人們只能寄希望於祈禱,來幫助他們擺脫現在的困境。
結語
在中世紀的西歐,宗教並不是一種虛無縹緲的精神信仰。基督教之所以能在社會中佔據如此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實就是因為宗教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們一生中每一件大事,都與宗教儀式無法分割。
宗教的儀式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根據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社會等級和不同的社會狀態,也會發生各種改變。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社會情況,都會影響宗教儀式,讓它為之發生一些改變。所以說,宗教是通過社會的變化,歷史的演變而跟著產生變化的。它代表的是當時社會中的人們的心態和生活狀態,是對社會的一個最好的折射。
參考歷史文獻:
《基督教的神秘主義》
《歐洲中世紀生活》
《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