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權神授」丨受拜佔庭文化影響,宗教儀式在中世紀有何社會地位

2020-12-24 文史咖

文:文史咖

引言

中世紀的西歐,基督教一直佔據統治地位。它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當時無論是經濟、文化、政治都跟基督教息息相關。由此可見基督教並不是一個空泛的東西,它是有一定社會基礎和社會實踐的,從實處出發真正對人們生活做出影響的一種宗教。在中世紀的政治中,教權甚至可以大過王權。

「君權神授」這種思想理論一直是西歐中世紀的政治核心,帝王的王位授予一般是由教皇為其主持加冕典禮。基督教的教士們還需要給社會上其他人士舉行各種受禮儀式,如貴族和騎士的晉封禮等。教會一直與人們生活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人們生活不僅要受到莊園和社會上的法律約束,同時也要受到教會的法規約束。

一、「君權神授」思想是西歐政治的核心思想,也是國王通過基督教的儀式來體現和鞏固自己身份背景的手段,由此可見宗教對王權的影響十分巨大

在中世紀的西歐,持續了近千年的政治理論核心思想就是「君權神授」。皇帝的權利是由上帝賜予的,皇帝是上帝在人間的執行者。這種理論思想,就需要通過基督教的神聖儀式來表現出來,所以皇帝的加冕典禮通常是由教會來主持的。

從君士坦丁大帝時期開始,這種加冕典禮就成為了帝王統治的最重要的一個儀式。但是當時在羅馬,國王的加冕典禮並不是主教主持的,而是德高望重的貴族元老主持的,不過也是屬於宗教儀式的。

因為當時在羅馬人心中,皇帝本身就是神的化身,就是人間的神。既然已經是神了,那麼加冕典禮就不需要主教主持了。儘管當時的加冕典禮是宗教儀式,但是並不同於後來的基督教化的加冕典禮。

後來傳統的以基督教為主導的加冕典禮,是從法蘭克王國開始的。因為在當時人們的傳統觀念與羅馬不同,羅馬人認為皇帝就是神,而法蘭克人認為王權是神賜予皇帝的。這種思想就導致他們的加冕典禮已經出現了教皇為皇帝加冕的這種儀式。

德國歷史學家赫夫勒曾經說過:

「今天,在追溯大多數國家的王權在宗教儀式方面的起源和宗教儀式的內容時,都要對日耳曼亡國的宗教儀式的特點有所研究。」

在整個西歐歷史上,教皇第一次給君王主持加冕典禮,在8世紀的中期,丕平登上王位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也因為受到了拜佔庭文化的影響,他在教堂裡由羅馬教皇為自己舉行了加冕典禮。

在這個莊重神聖的意識上,丕平當場規定,只有經過加冕典禮的國王才是受到過上帝恩賜的合理合法的國王,所以國王一定要經過加冕典禮才可以正式得到國王這個身份。

自此以後,國王的加冕典禮開始逐漸被國王們重視起來,政權和教權的結盟,也是中世紀西歐政治的獨特之處。基督教的宗教儀式,也因為與政治產生了聯繫,而變得具有了新的政治意義。後來越來越多的國王開始由教皇進行加冕典禮,這種加冕儀式非常的莊重盛大。

由上帝選定的君主走上聖壇,總教皇手中接過國王的權杖和王冠,代表著接受了神賦予的職務,成為了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君權神授」這種思想被更好的體現了出來。

在後來的發展中,宗教儀式不僅僅用於君王的加冕典禮。在政治上,基督教的儀式可謂是應用廣泛,包括對封臣的受封儀式,也開始採用基督教的儀式。

二、由于越來越多的政治儀式都採用基督教的宗教方式,而中世紀的西歐是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所以基督教的儀式,也開始按照社會等級去劃分,不同階級的人舉行的宗教儀式也大不相同

中世紀的西歐還不是一個商品經濟的社會,雖然一直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形態,但是這種等級的劃分並不是以財富的多少和人類貢獻的多少而劃分的。

中世紀的社會等級,主要是依靠人們從事的社會活動而劃分的。人們的工作、職業和身份決定了他們的社會的動機。比如以祈禱為工作的教會,專門去行軍打仗的騎士貴族,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從事手工業生產的手工業者,從事商品交易的商人等等。

在等級劃分中,第一等級是教會等級,第二等級是貴族等級,第三等級就是普通平民了。這三個等級在社會中享有的權利不同,對應的責任和義務也不同。所以在基督教中也可以很明確的看出三個等級的不同點。

教士等級的受職禮教士作為基督教的一個重要的傳播者,也是神在人間的代職人員,他們的受禮也是十分莊嚴而隆重的,可以說是基督教會中十分重要的宗教儀式之一。尤其是給主教進行的受職禮,更是隆重莊嚴。

王亞平曾經介紹過教士的受職禮,他說:

「在禮拜堂裡,他要面對所有的人發許身修道院的誓言,改變他的生活,要服從,要在上帝和使徒面前發誓,要讓他知道,如果不遵守誓言,將宣判他有罪。」

通過這種嚴厲的誓言,將修道院的教士與普通的教徒信眾區分開來,教士已經是神的僕人,不再著眼於普通世俗,也不能以任何理由佔有修道院的財產。

騎士貴族等級的受職禮騎士的受職禮,主要是騎士在加入騎士團的時候進行的某些儀式。這些儀式與教士的又有不同,除了常規的宣誓以外,還加入了一些專屬於騎士特別的儀式,就是教會的教士為騎士的貼身寶劍賜福。

在儀式上,騎士需要將自己貼身攜帶的寶劍放到祭壇上,然後對著祭壇宣誓,此後為上帝效勞。之後騎士要參加聖餐儀式,在這個儀式上,教士會為騎士的寶劍賜福。賜福結束後,騎士佩戴上寶劍,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騎士,從此保護一方婦孺百姓的平安。

平民等級的受職禮這個等級的人在社會上的人數是最多的,除了教士和貴族,所有人幾乎都別劃分為勞動等級。這是一個大的概念,其中還被宗教劃分了很多小的概念。

比如城市居民和農民的不同,他們有不同的法律身份,所經歷的宗教儀式也是不同的。在城市,每個商業行會也有自己的宗教儀式,也都各不相同。不同的宗教儀式,將勞動等級進行了細化,讓他們有了明確的分類。

三、中世紀西歐的宗教儀式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僅僅是一些關鍵性的宗教儀式,就連日常生活中也到處充斥著基督教的影子,宗教對人們的生活影響極其深遠

在中世紀的西歐,人們的生活可以稱作是一個基督教化的生活,因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宗教的影子。比如彌撒,是基督教徒心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宗教儀式。

隨著發展,彌撒已經變成了人們群體聚集的一個重要時機。所以在這個時候,很多聰明的人利用人群聚集的機會,開始在教堂前進行商品交換。隨著發展,教堂前就成了一個十分活躍的市集。

不僅如此,中世紀的人們,幾乎從降生開始,就與宗教密不可分。剛出生的嬰兒,需要進行洗禮,這也是基督教的一個儀式,表明新的復活,新的生命的開始。

婚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結婚也與基督教有著無法割捨的關係。中世紀,尤其是九世紀以後,幾乎所有婚禮都是在教堂舉行的,由教士為新人們主持婚禮。

新人要向上帝宣誓,而結婚戒指也是教士為新郎新娘戴上的,這是為了表明婚姻是經過上帝見證的一項大事。因為在基督教的意識中,婚姻是一種罪惡的行為,這種罪惡來自於亞當和夏娃。所以婚姻也被看做是原罪的根源。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得到上帝認可的婚姻,才能減少罪孽,才能讓婚姻幸福。

死亡也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同樣與宗教不可分。在臨終前,教徒們會向教士懺悔,回顧他一生的所作所為,希望可以得到教士的祈禱和祝福。整個葬禮,也都是按照基督教的儀式進行的,包括死後的追思和祝福祈禱,同樣都是基督教的一個十分莊嚴的儀式。

宗教與社會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除了規定的彌撒和其他宗教儀式以外,還有很多跟宗教相關的節日和紀念日,在日常生活中深深的刻在人們的意識中。

每到這些節日和紀念日,虔誠的教徒們就會舉行一些盛大的宗教遊行。尤其在十四世紀後,黑死病肆虐歐洲,人們每天在死亡的恐懼中度過。在這種社會情況下,人們無計可施,只好轉而求助上帝,希望能得到救贖。尤其是在生產力和生活條件都十分落後的農村,人們只能寄希望於祈禱,來幫助他們擺脫現在的困境。

結語

在中世紀的西歐,宗教並不是一種虛無縹緲的精神信仰。基督教之所以能在社會中佔據如此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實就是因為宗教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們一生中每一件大事,都與宗教儀式無法分割。

宗教的儀式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根據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社會等級和不同的社會狀態,也會發生各種改變。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社會情況,都會影響宗教儀式,讓它為之發生一些改變。所以說,宗教是通過社會的變化,歷史的演變而跟著產生變化的。它代表的是當時社會中的人們的心態和生活狀態,是對社會的一個最好的折射。

參考歷史文獻:

《基督教的神秘主義》

《歐洲中世紀生活》

《封建社會》

相關焦點

  • 君權神授的信仰崩塌
    有權力結構的死結、有民族矛盾的爆發、有軍制改革的積弊、有小冰期肆虐的氣候變遷······確確實實,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但萬事萬物的榮枯起落都有一個最核心的根本源頭。這六百年「秦漢帝國政體」崩塌的核心源頭,叫做「君權神授」。
  • 封建王朝君權神授的觀點,為何在魏晉時期被徹底推翻?
    如果君權神授,上天賦予的權力豈能是你們凡人可以私相授受。西晉八王之亂的形勢圖君權神授的觀點不再有法統性陳勝吳廣是在秦末漢前,漢自武帝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強化君權神授的觀點西晉亡於分裂曹魏代漢也只能採取禪讓,就是宣告天下劉家天子已不再擁有這種法統性,而曹家才是順應天理該繼承「天子」這種具有法統性的天下共主地位。
  • 文明影響世界!在交通並不發達的中世紀,拜佔庭是如何做到的?
    裡奧三世時期的聖像破壞運動,實際上就是對基督教勢力的大肆打壓,此時拜佔庭內部有大量的基督教士,開始逃亡歐洲或者東方世界。而此時的歐洲正處於小國割據的階段,法蘭克王國解體之際,尚未出現能夠統一歐洲的勢力,當然在此後一直也沒有出現。基督教開始在歐洲地區廣泛傳播,當時的各個國家基本上都處於基督教的意識形態統治之下,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世紀西歐社會。
  • 受羅馬文化影響,繼承中謀求發展,拜佔庭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
    正是因為古羅馬文化,或者說起文明體系有著全面的發展,才會使得羅馬帝國滅亡之後,作為羅馬文明的直接繼承者拜佔庭帝國,卻始終難以在短時間內擺脫羅馬文化的印記,並在羅馬文化的深刻影響之下,邁入了千年拜佔庭的歷史長河當中。文明影響的深刻與否,筆者認為並不僅僅在於這種文明,是不是真的有著廣泛的影響範圍,當然這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 中世紀歐洲建築演變的背後:神性與人性的博弈,神權與王權的較量
    歐洲人對基督教會的狂熱,讓中世紀早期建築幾乎是圍繞教堂展開的中世紀固然黑暗,但是在社會體制上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在社會混亂、經濟蕭條之後,歐洲社會破後而立,徹底完成了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制社會的轉變,讓歐洲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長足進步。
  • 建築的瑰寶——中世紀拜佔庭建築和哥特建築
    在這麼大範圍的國土上,不同地區的人民享有不同的文化習俗是很自然不過的事。事實上,在「羅馬」這個簡單的國名下存在著眾多的亞文化支流,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支:大致以義大利半島為分界,地中海東部的希臘語文化區和地中海西部的拉丁語文化區長期以來共同引領整個國家的文化潮流。文化風潮上的分野,為羅馬帝國政治上的分裂,以及接踵而至的中世紀宗教文化的分道揚鑣提供了便利。
  • 霹靂布袋戲角色人物誌之聖痕者君權神授
    臉是挺帥,但在下一直沒看到聖痕在哪裡就如蝙蝠俠有潘尼沃斯,劉備有諸葛亮一樣,那些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人物都有身邊可以託付的人。今天這篇內容所提及的這名角色就是這樣一名忠臣良相,甚至在不才兼劣生看來他才是其所在國家真正的君主,他就是彩綠險磡的代王,君權神授,又稱聖痕者。
  • 宗教色彩織就的中世紀服飾,浸漬出神性與審美相融的服飾藝術
    服飾是一個時代審美特徵的體現,但服飾除了表現審美,更為重要的是其代表的文化內涵。服飾印刻文化印記,而在文化的浸潤中,服飾又帶有不同的風格特點。每個時代都有其特點,而在此時代下的服飾也會具有相應的風格。中世紀被稱為黑暗時期,宗教佔據統治地位。在此背景之下,中世紀的服飾也帶有宗教色彩,具有中世紀時期獨特的審美特徵。
  • 漢武帝時期以董仲舒儒家思想為主的天人感應,在當時有何影響?
    導語:漢武帝時期以董仲舒儒家思想為主的天人感應,在當時有何影響?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主,結合各家思想,並引入陰陽五行學說,從而建立起新儒學體系。「天人關係」、「君權神授」等觀點,把帝王統治與天道、天命聯繫起來,為帝王統治製造權威,為帝王的統治提供理論根據。因此董仲舒的新儒學就成為了神學儒學。天人神學:天人關係「天人合一」的思想並不是董仲舒獨創,早在《莊子達生篇》裡闡述的「天地,萬物之父母也」應該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天是萬物之母,天創造萬物,當然包括人類。
  • 拜佔庭藝術的獨特風格建築——聖索菲亞教堂
    拜佔庭藝術的獨特風格建築——聖索菲亞教堂聖索菲亞教堂是拜佔廷藝術的結晶,而拜佔廷藝術不是從聖索菲亞教堂啟始,拜佔廷藝術的歷史要追溯到羅馬帝國時代。在羅馬帝國時期,由於地跨歐亞非廣袤的疆域,各地區基本上是古希臘羅馬文化佔主導地位。
  • 君權神授,神權至上的歐洲中世紀
    當然,現代有許多人認為莎士比亞的理想主義不切實際,必須要實現更高級別的權術,比如更像歐洲中世紀那樣絕對君主專制,這倒不能一概而論。就拿現代來說,很多國家對中小企業是非常寬鬆的,甚至鼓勵創業,因為很多企業不是單純是一個職業,而是一種社會實踐的意識。所以這些企業的老闆和高管能更接近這個群體。
  • 歐洲歷史:中世紀早期的繪畫,以拜佔庭刻板而華麗的宗教畫為主
    中世紀早期的繪畫以拜佔庭刻板而華麗的宗教畫為主。教父們認為,在教會會議上通過的教義最能代表基督教繪畫的主題。非主流但貼近生活的繪畫作品有祈禱書和聖經的插圖集,描繪了福音書教義和聖人的生活。其他繪畫作品再現了藝術家的生活環境——從他的陋室窗戶望出去,看到貴族騎著馬,鷹或獵犬跟隨左右;農民在播種或耕地;商人帶著他的錢袋;時尚的人拖著長禮服。人此外,還有裝飾畫。
  • 小餐桌大視野,打開拜佔庭的「餐桌」,了解背後的千年飲食文化
    東西方文化交流當中,拜佔庭地位越加重要羅馬帝國走向分治之後,西羅馬帝國實際上,對於東羅馬帝國的影響,還是非常顯著的,而且在東西羅馬並立的一段時間內,東羅馬帝國尚且還處於西羅馬文化圈子當中。教會自然是從羅馬帝國時期傳入的,在宗教思想上保持著西方宗教的原則。而在日後的政權建設,以及其他文化思想方面,卻深受黑海、中亞甚至是遠東地區政權的影響,這使得拜佔庭文化,更加多元化和複雜化。正是因為拜佔庭帝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當時東西方世界的交互程度不斷加深,這使得拜佔庭連接東西方文化的橋梁角色不斷強化。
  • 拜佔庭的聖像破壞運動是好是壞?其促進了基督教在拜佔庭的發展
    但是由於當時帝國東部距離基督教影響核心地區西部較遠,因此基督教對於東部地區的影響遠沒有西部強烈。拜佔庭帝國時期為了加強基督教的統治地位,不斷打壓其他教派,同時多次下令將反對基督教信仰的著作和法令統統銷毀,確保基督教的的絕對思想統治地位。
  • 【歸正之窗】中世紀歐洲觀念的基督教淵源
    不過很快基督教就被底層社會的人們所接受,成為被壓迫者的宗教。基督教的吸引力在於,沒有羅馬人與野蠻人、自由人與奴隸、富人和窮人之分,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兒女。只要是人,不論貧賤富貴,出身、財富、社會地位有何差異,都是兄弟。人生來就有罪,必須相信上帝才能從罪孽中獲得拯救,死後升入天堂。所以世上的人們永遠生活在上帝的關懷之下,死後也不例外。
  • 歐洲中世紀藝術,基督教的夢幻與追求,造就了一脈相承的拜佔庭
    在這段足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歐洲中世紀藝術是在一個迥然異於古典的文化環境——基督教和封建社會的歷史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它與古典藝術相比在許多方面都有所不足,所以文藝復興時代的人們把中世紀看作是一個黑暗和藝術衰退的時代。但這種看法並不全面和客觀,中世紀藝術不僅自成一格並且具有其光輝的成就,而且是今天歐洲各國民族藝術的直接來源。
  • 駁古希臘文化爭議!從啟發基督教,鞏固拜佔庭帝國統治說起
    以證明古希臘文化對基督教的傳播和拜佔庭帝國的發展究竟是何作用?進而證明古希臘文化本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這種意義與價值並非是文化本身的價值,而是文明本身被後世繼承並利用的一種角度思考!在異端宗教當中,希臘文明為源頭的奧林匹斯神學體系遭受沉重的打擊。尤其是在基督教獲得羅馬帝國官方認可並成為統治宗教以後。基督教不允許其他宗教在帝國範圍內威脅自己的信仰。而其中歷史最為悠久,影響最為廣泛的古希臘文化就被基督教會壓制。
  • 承上啟下,繼往開來:中世紀拜佔庭帝國醫學體系的傳承與發展
    在漫長的中世紀,拜佔庭帝國的醫學體系吸收歐洲古典醫學的精粹,不僅在醫學理論上有所貢獻,還深刻地影響了拜佔庭帝國的社會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機制,對西方近現代醫學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卓越作用。
  • 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拜佔庭帝國,在世界史上享有怎樣的歷史地位?
    這個在世界舞臺上活躍了十多個世紀的帝國,對東西方文明都曾產生過重要影響。即便帝國曾經在公元395年時分裂成東西兩部,即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羅馬所產生的影響也不曾被削弱。那麼這個在世界歷史舞臺上一直活躍至公元15世紀的拜佔庭帝國,在歷史舞臺上具體有著怎樣的地位呢?
  • 一千年前的「美食王國」——拜佔庭,為何能形成獨特飲食文化?
    所以拜佔庭輝煌的歷史,和其飲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今天,就詳細為大家介紹一下拜佔庭繁榮的飲食文化。一個特殊的「美食王國」和一種別具一格飲食文化也正在悄然中形成。三、在基督教不斷擴張,教會文化和教義盛行的拜佔庭,人們的飲食習俗在悄然發生著巨大改變,以至於濃厚的宗教氣息,永遠融進了拜佔庭人的飲食文化裡對拜佔庭人而言,地理環境決定了他們吃什麼,但真正決定他們怎麼吃的確實中世紀文化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