贓物,到底是否適用善意取得

2020-12-24 厚德重法

善意取得是民法上的概念,通俗的講就是某人將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賣給了別人,別人在購買這個東西時,以為這個東西就是屬於某人所有,那麼買受人就是善意第三人,買受行為就是善意取得行為。

非專業人士看不懂的概念是這樣的:

民法典編纂中,希望有所涉及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指無權處分人將其佔有的動產或者錯誤登記在其名下的不動產轉讓給善意第三人或者為善意第三人設定他物權,在符合一定條件的前提下,善意第三人依據法律的規定取得動產或者不動產所有或者他物權的制度。

應該說善意取得制度的設立是在降低交易成本,保護交易安全,鼓勵大膽交易,促進經濟發展的行為,正是因為有了善意取得制度,才免去了買受人的後顧之憂,但在現實中,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呢?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權法中的概念,什麼物品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應當參照物權法的規定。

第一百零六條 善意取得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第一百零七條 遺失物的善意取得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第一百零八條 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後的原有權利消滅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後,該動產上的原有權利消滅,但善意受讓人在受讓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權利的除外。

從物權法的規定中看,只有遺失物不適用為善意取得,而學者關於佔有脫離物品均不適用善意取得的觀點是學理解釋,也就是解讀為凡是不是基於原佔有人的意思而喪失佔有之動產都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通俗講就是這個物品的所有者把物品轉移到無權處分人手中的方式,是如何進行轉移的,凡是無脫離佔有的意思的,都應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按照這樣的理解,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呢?又要在實踐中區分是盜贓物還是騙贓物,凡是涉及到犯罪贓物問題,先要考量的是犯罪當時,被害人是否有轉移佔有的意思,也就是自己不想放棄物品,而被犯罪力強迫或者秘密轉移的,被害人不具有轉移佔有的意思,可以認定為屬於佔有脫離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而對於騙贓物而言,犯罪當時,被害人有轉移佔有的意思的,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騙子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 行為人已將詐騙財物用於清償債務或者轉讓給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追繳:(一)對方明知是詐騙財物而收取的;(二)對方無償取得詐騙財物的;(三)對方以明顯低於市場的價格取得詐騙財物的;(四)對方取得詐騙財物系源於非法債務或者違法犯罪活動的。他人善意取得詐騙財物的,不予追繳。

飛哥書法:

第一,贓物到底是否適用善意取得,要區分贓物的具體獲得方式,凡是與詐騙類犯罪有關的犯罪贓物,因為被害人處分財物時,主觀上具有放棄佔有的意思表示,按照民法理論、刑事司法解釋的規定,均應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如果贓物的買受人主觀上不具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情況下,獲得贓物的所有權,而如果贓物的買受人主觀上具有知贓買贓故意的,可能構成新的犯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也就是以前的收贓罪。

盜竊分子

第二,如果屬於盜贓物等其他犯罪方式而脫離佔有的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物品屬於等同於物權法中規定的遺失物的屬性,都屬於佔有脫離物。在這種情況下,被害人沒有放棄佔有的意思表示,而由於犯罪行為的介入導致自己被迫或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遺失物品,所以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在這種情況下,無論贓物以何種方式流轉到何人手中,原所有人都可以追回。

飛哥說法,專業專注

「飛哥說法」一個專注於刑事、民事法律領域熱點事件解析的百家號自媒體,在這裡既可以有熱點新聞法律事件的追蹤解析,也有冷門法律實務理論綜合運用,有爭議問題的評論,也有百姓身邊民事事件的維權解讀,致力並專注於刑民領域,堅持日更精華文章,讀後受益匪淺,接受在線評論諮詢,為您答疑解惑,點擊右上角關注。

相關焦點

  • 淺談善意取得制度
    在司法實踐中,一定要嚴格把握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條件,以真正達到維護經濟秩序、保障交易安全、實現法律公平、公正目標之目的。  關鍵詞:善意取得 無權處分 善意第三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遇見這樣的情況:甲有一臺電腦,借給乙使用,結果乙擅自將該電腦轉讓給丙。在這種情況下究竟如何處理?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 遺失物的善意取得
    遺失物的善意取得是善意取得的特殊問題,有此立法例。例如,德國民法典第九百三十五條規定對丟失的物無善意取得:(1)從所有權人處盜竊的物、由所有權人遺失或者因其他原因丟失的物,不發生根據第九百三十二條到第九百三十四條的規定取得的所有權。所有權人公為間接佔有人的,物為佔有人所丟失時,亦同。(2)對於金錢或者無記名證券以及以公開拍賣方式出讓的物,不適用上述規定。
  • 善意取得的規範解釋——以留置權善意取得為對象|民商辛說
    再者,「參照」不同於「適用」,他物權善意取得的要件必須根據具體物權及其變動的構造而有所增刪,不強求與所有權善意取得的要件完全一致,這樣說著容易,實踐中卻問題頻頻,如抵押權善意取得是否適用「以合理的價格轉讓」的要件,實踐做法相當不一致,類似的困惑同樣存在於留置權善意取得。解決上述問題的不二法門,是妥當解釋善意取得規範,為了凝聚焦點,本文選擇了留置權善意取得。
  • 天天學一「典」之遺失物能否適用善意取得
    天天學一「典」之遺失物能否適用善意取得 2020-12-29 1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微課程|區分原則和善意取得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理解與適用
    今天和大家分享《區分原則和善意取得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理解與適用》問題。案例一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甲把自己的物品賣給乙,同時完成了交付,之後甲和乙之間的買賣合同被宣告無效,乙並未將這個物品返還給甲,而是將其賣給了丙。一、乙和丙之間的買賣合同是否有效?
  • 善意取得制保障市場交易順利 遺失物不能善意取得
    關於《物權法》草案當中規定的善意取得制度和遺失物不能善意取得的問題,呂忠梅與王軼作了耐心解釋。以下為訪談實錄。[王軼]:的確,在《物權法》草案上對不動產物權和動產物權的善意取得設置了比較明確的法律規則,設置這個法律規則最主要的目的其實是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交易的安全提供相對比較……。
  • 《民法典》善意取得中的「轉讓」行為
    再基於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善意取得制度在邏輯上應該完全能夠適用。也就是說,只有以不承認物權行為存在而只將轉讓合同視為債權行為當作基本前提討論時,該21條規定的情形才可能在事實上阻斷善意取得規則的適用。所以,《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21條對無權處分人與受讓人之間轉讓合同性質認定的立場實際上倒退回20年前的《合同法》第51條,若以發展的眼光檢視,其實在「不合時宜」。
  • 吉林中公事業單位:善意取得的認定
    一、善意取得的概念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人將其受託佔有的他人的物(動產或者不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如受讓人取得該物時系出於善意,則受讓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所有權。在概念中,我們可以發現善意取得是處分人將無權處分的不屬於自己的財產處分給他人的行為,且他人對於該無權處分不知情,又以合理的價格買受了該財產,最終取得該物的所有權的一種行為。因此善意取得到底應該滿足哪些構成要件呢?接下來我們從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來進行認定。
  • 聊民法典33:善意取得的「善意」怎麼認定,在打官司時還挺難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在法院審理案件時,重點審查的是轉讓價格是否明顯不合理。(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股權的善意取得,也必須是已經登記備案。受讓人依據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原所有權人喪失所有權。
  • 物權善意取得制度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3條確立了合同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區分原則,該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依此,連某與謝某關於案涉房屋第二次買賣的負擔行為是有效的,這一點也已為生效判決所確認。
  • 【民法典在你身邊】遺失物的善意取得
    【民法典在你身邊】遺失物的善意取得 2020-08-27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天國拯救贓物洗白方法詳解 天國:拯救怎麼樣洗白贓物
    那麼天國拯救中我們得到贓物該怎麼辦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天國拯救贓物洗白方法吧,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快速洗白贓物方法: 必要條... 天國拯救是一款非常不錯的單機遊戲,深受小夥伴們的喜愛。那麼天國拯救中我們得到贓物該怎麼辦呢?
  • 雖未辦過戶登記,農村房屋買賣亦可成立善意取得
    法院認為:①非所有權人擅自處分所佔有財產,如第三人是善意、有償、依法定手續取得該財產所有權的,第三人不負返還義務。王某兄與汪某就涉案院落房屋達成的買賣合同經法院審理,合法有效。②至於王某訴稱轉讓不動產需進行登記,考慮到我國農村不動產登記制度不完善客觀實際,並鑑於涉案房屋未曾進行過不動產登記,王某分家之時亦未進行變更登記,此時如要求汪某取得上述房屋需登記,不合實際和情理,在此情形下要求當事人須進行上述登記行為,客觀上不利於保護善意第三人合法權益。
  • 最高法院判例,付1.05億買股份,沒查工商信息不知被凍結,不屬於善意...
    導讀 (2017)最高法民申3150號,支付1.05億元買了7千萬股份,沒查工商登記信息,不知被凍結,一二審認為不適用善意取得駁回起訴,官司打到最高院,最高院說一二審判決正確。
  • 第三人可否取得房屋所有權
    但是第三人張某不能取得房屋的所有權。  第二種觀點認為,本案中第三人張某依據廣饒縣人民法院委託的評估機構對房屋的評估結論進行拍賣而競買得該房屋是出於善意,並支付了相應價款,且本人並無過失。為了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和交易的安全,第三人張某可以依據善意取得制度取得該房屋所有權。
  • 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所有權取得的一般規定】所有權的取得方式按照是否以他人所有權為前提,分為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1、原始取得是指基於法律規定直接取得所有權。1、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指無權處分人將動產或不動產處分給他人,善意受讓人依法取得該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或其他物權。
  • 上海襲警案:如何界定"攜帶物品有可能是贓物"
    上海襲警案:如何界定"攜帶物品有可能是贓物" 2008年07月15日 10:09 來源:新京報 警察對楊佳進行盤問、檢查以及留置,依據的就是第四條「攜帶的物品有可能是贓物的」。那麼什麼是「攜帶的物品有可能是贓物的」,這個標準通常是由警察自身來判斷。一般來說,有些標準是公認的,比如說警察接到報案、舉報,或者該物品與他人丟失的物品相似。但有些標準就容易引發爭議,比如某人「形跡可疑」,就認為他所「攜帶的物品有可能是贓物」。
  • 民法典來了|高聖平: 民法典擔保新規則的解釋與適用
    無論適用第五百二十四條還是類推適用第七百條,法律效果是一樣的。關於第七百條是否承認擔保人之間的追償關係的問題,爭議較大,應當尋求在不同規則體系之下的效果趨同。值得探討的是,在承租人將租賃物抵押給銀行進行貸款的情形中,融資租賃公司對標的物享有所有權並進行了登記時,銀行還能否在該標的物上取得動產抵押權。因承租人無權在租賃物上設立質權或抵押權,其出質或抵押財產的行為屬於無權處分,此時銀行是否能對標的物上的擔保物權構成善意取得。對此,民法典尚未規定。
  • 部分小金店回收黃金有貓膩 知是贓物壓價撿便宜
    原標題:部分小金店回收黃金有貓膩 知是贓物壓價撿便宜   天津北方網訊:「小金店回收黃金時暗藏許多貓膩,不驗證發票、粗略檢查身份證等在不經意間給不法分子提供銷贓的機會。」記者進入河東區萬新村一家小金店後,店主主動迎上來詢問是否有首飾需要加工,並報出當日每克黃金的回收價格。根據規定,黃金飾品進行回收時,持有人必須向金店提供發票、身份證等有效證明,這位店主在得知記者只帶來項鍊,沒有帶發票、身份證後,果斷表示可以回收,但每克黃金的回收價格要相應減少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