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助餐南京模式:每個街道設中心廚房 一頓飯只需7元

2020-12-17 江蘇頻道

老人們在助餐點排隊打飯

10月11日11時30分,79歲的董奶奶,準時來到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江東街道的雲水百都老年助餐服務點就餐。6.5元!刷完市民卡,董奶奶從廚師手中接過餐盤,「雞腿、豇豆燒肉、雜燴、大白菜、清炒南瓜外加紫菜蛋湯」這是董奶奶今日的午餐。「清淡、軟和,合我們老人的胃口。」這是董奶奶對她的這份午餐的評價。此時,在這間並不寬敞的就餐點門外,早已經排起了長龍。

每天準時來老年助餐點「刷卡吃飯」已經成了南京不少老人的「習慣」。

鳳凰江蘇從南京市民政部門了解到,目前南京市老年人口突破130萬人,佔戶籍人口總數20.08%。老齡化最為嚴峻的鼓樓區,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

「吃什麼」、「怎麼吃」成了許多老人的生活難題。為滿足高齡、獨居、空巢等老年群體的用餐需求,解決老人吃飯難、破解「舌尖養老」難題成了當務之急。

「助餐為主,助浴為輔,健康為本,安全為要。」這十六個字,是民政部門對老人助餐「南京模式」的一個歸納。

從2013年起,南京率先在全國試點助餐養老服務,嘗試在社區設立老年人助餐服務點。截至目前,南京全市建成助餐點427家,初步形成了由政府資助、社會企業經營、社會組織參與服務的助餐養老格局。

孟中華

每個街道設立一個中心廚房

在雲水百都酒店六樓的一間辦公室裡,攜才養老總裁孟中華正在籌劃把老年助餐的「南京模式」複製到安徽。

在南京城區,攜才集團擁有122家老年助餐點,其中投入運營的有108家,幾乎佔據了南京老年助餐市場的半壁江山。

孟中華告訴鳳凰江蘇,目前登記為攜才助餐會員的老人人數已達8萬多人,每天就餐人數為1萬多。在老年助餐點的分布上,攜才採用的是網格化--網點式布局,採用1:7模式。即一個街道設立一個中心廚房輻射七個社區,每個中心廚房輻射範圍為3公裡。

據了解,一個中心廚房每日可提供800-1200人午晚餐飯食,飯食標準為一大葷兩小葷兩素菜一湯。收費標準為:60--75歲老人7元/頓,75歲以上6.5/頓,五類老人5.5/頓。並提供送餐上門服務,3公裡以內送餐上門加收1元服務費。有助餐需求的老人,只需憑市民卡就可到助餐點開通助餐功能,充值後即可「刷卡就餐」,並實現助餐網點的市民卡一卡通。

早在2014年4月,南京市民政局、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發布《關於開展助餐點項目建設的實施意見》,在南京全市開展助餐點項目建設。意見明確「鼓樓、玄武等主城區街道、其他區80%的街道,街道設立『中心廚房』,部分助餐點還提供『高血壓餐』、『糖尿病餐』須分別無償拿出200平方米的社區辦公用房,通過公開招標方式,引進企事業單位或社會組織運營機構開展助餐服務。」

同時,對於助餐機構,南京市、區兩級財政按服務人次分別給予3萬—10萬不等的資金補貼。僅2015年一年,南京市級財政對助餐機構補貼就達300萬元。

南京市還明確了對於不同人群老人的助餐補貼標準:對於城鎮「三無」人員、農村「五保」人員、低保及低保邊緣的老人、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70周歲及以上計生特扶老人和百歲老人等「五類老人」,早餐每餐1元,午餐、晚餐每餐2元;對於75周歲以上空巢(獨居)老人早餐每餐0.5元,午餐、晚餐每餐1元。

每個街道設立一個中心廚房,老人就近前往社區助餐點「刷卡就餐」已經成了南京城區養老服務的一個標準。

老年代購產品

做養老養老產業,企業要有自我造血能力

「做老年助餐南京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為什麼南京的老人助餐服務能夠在短短的2年內形成全國性的影響力?」採訪中,孟中華拋給了鳳凰網江蘇這樣一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孟中華給出了他的答案。

2年多前,抱著「玩一玩」心態準備進軍老年助餐領域的攜才集團召開了一次董事會。會上,攜才預估了他們面臨的風險,「做好3年內不盈利的準備。」「如果失敗了就當積德行善,我們去寺廟燒香還得花錢呢。」孟中華回憶起當時的那一幕,仍覺得當時公司的那番決定有些破釜沉舟的意味。

隨後,孟中華印刷好厚厚的宣傳單頁,自己帶領員工進社區挨家挨戶走訪老人,了解老人用餐需求。試運營第一天,孟中華還通過社區的幫助,讓退休老人來試吃,「當天五六十個老人來吃飯」。試吃的結果反響很好,「沒想到六七天內有400多人來登記」。這給了孟中華和他的團隊莫大的鼓勵。

但很快,「場地不足哪裡找?」、「餐食供應量怎麼保證?」、「如何管理就餐的老人?」等等這些暴露出來的問題都成了急需要解決的「攔路虎」,攜才也成了眾多剛剛涉足老年助餐服務企業的艱辛創業一個「樣本」。

彼時,南京城湧現了許多老年助餐企業。《南京日報》曾就老年助餐「尷尬」現狀做了報導,報導中闡述了三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助餐點分布「冷熱不均」;二是老年助餐規模化運營標準較高,不少助餐機構在虧本運營;三是社區與機構期盼更多扶持政策。

孟中華認為,只依託快餐公司和飯店來做老年助餐是一定做不好的,「第一,老人的飲食宜清淡少油、忌辣,要軟一點還要保證溫度,一般的社會餐飲很難顧及到。第二,五菜一湯成本至少需要15元,每餐的利潤必須保證在7-8元,才能保證企業的基本生存,而吃頓飯花15--20元對於老人的消費習慣來說,他們是捨不得的。」

「確保持續盈利」成了套在脖子上扼殺這些助餐機構的致命繩索。

孟中華認為做養老服務的企業,一定要走市場化與公益化相結合的道路,一定要有「自我造血」的功能,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補貼。「政府財政的投入不可能是無限制的,政府能做的就是一個託底,只能『扶上馬送一程』。」

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孟中華漸漸發覺,攜才要想在老年助餐領域站穩腳跟,解決上述的這些問題,他們需要的是一種模式,「一種能夠即迎合老人助餐需求又能契合市場和企業的定位,同時具有可操作並利於推廣、保證持續盈利的模式。」

攜才推出了老年助餐的「1+N」模式,「1指的是老年助餐,N指的是老人的N個需求」。除了提供老年助餐、攜才還提供老人助浴、助結、助急、助醫、老年代購等服務。「老年助餐我們是在貼錢做,而這個『N』則保證了我們企業的持續盈利,解決了我們企業的生存問題。」

孟中華拿著一顆雞蛋算了一筆帳,攜才老年代購常年提供給老人的雞蛋是5角一個,而市場價則需要7--8角一個。「雞蛋我們沒有賺老人一分錢,相反我們還幫老人省錢了,我賺的是供應商的錢,他們賣給我的是4毛,我賺的恰恰是這1毛的差價。按每個老人1天2個雞蛋,全年就需求720個雞蛋。如果把市場打開,一個社區將近8000--10000老人,只要有3000人定你的雞蛋,一天吃2個雞蛋,1天就是6000個雞蛋,1個月就是18萬個雞蛋,全區乃至全市的需求加在一起,產值是很可觀的」。

攜才的老年代購主要做糧油蔬菜水果雞蛋這類的生活必需品,即能承諾低於市場價20--30%,又能確保企業盈利,奧秘就在從源頭直接到終端,「廠家直供,取消了中間環節」。老年代購實行預訂製,避免了不必要的哄搶或者供需不等,每星期固定星期三和星期六發貨,發貨前一兩天為預定時間。「水果蔬菜,當天發單,第二天凌晨採摘,然後直送到養老服務點。」則保證了產品的新鮮。

老年們在助餐點用餐

政府養老政策的制定要接地氣

縱觀整個南京地區的養老服務,鼓樓區是走在前列的,這跟鼓樓區是首善之區有著直接的關係。「十二五」期間,鼓樓區明確了「首善之區,幸福鼓樓」的建設目標,這五年也成了鼓樓區發展的「黃金五年」。

在孟中華看來,鼓樓區的主政官員們思想開放包容,對養老很關注直接影響了養老產業的發展。近年來,鼓樓區是以區政府的名義來直接扶植養老事業,這就避免了民政部門孤軍作戰,常常力有不逮。多部門共同參與,形成合力,也為鼓樓養老產業的急速發展安上了「助推器」。

在孟中華看來,養老是個大的命題,養老產業則更大。「養老產業實際上就是在中國所有經濟產業鏈中加上老年二字。」他認為養老產業雖然是很大的朝陽產業,但企業不要想著在養老產業中做到「大而全」,而是要做到「專而精」,「要在養老產業鏈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領域」。孟中華解釋道。

在他看來,政府扶持養老產業,「全面開花」不如重點扶植一些有特色有潛力的企業先做強做大,「要樹立一些標杆,建立一套可操作並推廣的模式。」

據了解,攜才推行的是一種從下往上的模式,即精準化運作。它的優勢在於老人需求精準、市場需求精準、企業定位精準,「我們更能夠在一線基層了解老人的需求,能夠和基層主政官員有更好的溝通」,但存在著一定的局限,「很難跳出一個區」。而從上往下的好處是能夠打破區域的局限,但是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實行標準化運作,則成了目前急需突破的「瓶頸」。

採訪中,孟中華又拋給鳳凰江蘇他的另一個「困惑」,「比如你辦老年助餐需要餐飲服務許可證,證是由市場監督管理局頒發,但是針對老年助餐,市場監管局是沒有標準的,都是拿社會餐飲標準來核定。按規定,中心廚房面積必須要達到300平,在寸土寸金的鼓樓,你怎麼可能達到300平?」

目前,老年助餐還沒有一個專門的標準,是拿社會的標準來核定。對於這些企業來說,證發不下來,政府的補貼扶持也就很難下來。「能不能採取老年助餐備案制,同時在為老服務領域政府儘快制定統一的標準?」孟中華提出了他的建議。

孟中華認為,政府在推行居家養老服務中,制定政策和標準要更接地氣,「要迎合老人的需求,還要兼顧市場和企業的想法,要結合民生,還要有可操作性。」他提議,養老服務實行標準化運作,最好先做頂層設計。「最好省一級政府牽頭,聯合養老企業來定規則、定標準。」而企業的建議政府應該多傾聽、多接納。

「其實只有標準化和精準化相結合,養老產業才能形成比較完美的體系。」孟中華補充道。(胥大偉)

相關焦點

  • 南京養老助餐又出新模式 酒店大廚「開小灶」
    徐奶奶說,一菜一湯的簡單午飯,她需要在廚房裡摸上兩個小時。有時候太累,只得去小區門口的快餐店湊合。  聽說家門口開了助餐點,徐奶奶和一群鄰居又憂又喜:飯菜是否乾淨?合不合老年人的口味?昨天,徐奶奶走到廚房門口探頭看了下,廚房有二十多平米,裡面整齊碼放著各類餐具和炊具,碗筷均用消毒機消毒。
  • 最近的助餐服務在哪?食堂每頓飯價格是多少?老人家食堂地圖上線...
    最近的助餐服務在哪?食堂每頓飯價格是多少?老人家食堂每頓飯的價格是多少?今後,通過關注「天津民政」微信公眾號,這些問題的答案盡在眼前。昨日從市民政局獲悉,天津老人家食堂地圖上線了。
  • 為100餘戶老人提供配餐助餐服務
    為有效解決這一矛盾,長沙縣從今年開始開展老年人配餐助餐試點工作,每個點給予8萬元的補助,老年人可以用低於市場價格享受送餐上門或集中就餐服務,獨居的康紫健和韓愛純便是其中一戶。康紫健和韓愛純老人分別已有84、77歲高齡,從今年7月1日開始,便作為全縣第一批「長者餐廳」服務對象開始享受低價送餐上門服務。
  • 長沙縣開展老年人配餐助餐試點工作,符合條件的老人最低3元/餐
    今年開始,長沙縣開展老年人配餐助餐試點工作,每個點給予8萬元的補助,老年人可以用低於市場的價格享受送餐上門或集中就餐服務。星沙街道作為試點社區,在養老服務方面既開闢了居家養老社區服務中心,又主動作為,聯繫養老院為上百名老人配餐上門。
  • 助餐服務送上門 兩葷兩素不重樣
    2020-10-23 12:43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項目依託本地餐飲集團——金元寶快餐公司中央廚房套餐配送,構建起「為老中央廚房
  • 雨花臺區發布養老助餐四季養生菜譜 守護老人舌尖上的健康
    據了解,本次活動由雨花臺區民政局主辦,《江蘇省老年周報》社、南京悅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聯合承辦。活動以慶祝全國第十個「敬老月」為主題,進一步弘揚尊老敬老愛老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該區各街道養老中心廚房的工作人員報名參賽,每個參賽隊伍出兩道菜品參加比賽,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做出一葷一素兩菜。當天,參加此次大賽的選手躍躍欲試,比拼「舌尖上的廚藝」。
  • 破解「舌尖養老」難題 徐州經開區:200萬午餐福利卡惠享老人
    原來5.5元的只要3.5元了!老張,趕緊到『家庭食堂』領卡去!」   這幾天,徐州經開區金龍湖街道老人們可高興壞了,原來是這裡的老年中心廚房發福利了!金龍湖街道的老人們有「福」啦!   金龍湖街道沈店社區有一個「家庭食堂」,這裡是經開區最齊全居家養老服務助餐點之一,聘用專業的酒店廚師,為老人提供價格親民、個性化點餐、送餐上門等「家庭廚房式服務」。
  • 杭州首個養老助餐中央廚房在祥符街道開張啦!服務覆蓋這些地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今天,杭州首個養老助餐中央廚房——祥符街道中央廚房在阮家橋社區「陽光老人家」正式投運。據介紹,中央廚房目前覆蓋祥符街道阮家橋、勤豐、慶隆、藍孔雀等南片社區。如何確保管理規範,讓老人吃得安心?為此,街道引進了「瑞萊克斯大酒店」這一本土品牌來運營管理。
  • 餘杭丨讓老人暖胃又暖心 餘杭街道啟用中央廚房集中配餐
    11月26日,杭州市餘杭區餘杭街道中央廚房正式啟用。上午10時,三輛「愛心送餐車」駛出綠城夕陽紅老年公寓,分赴街道23個助餐點,為80多位老年人送上可口的午餐。 近年來,隨著空巢、失能、高齡老人的增多,「吃飯難」成了困擾老人的生活難題。餘杭街道積極探索多樣化養老服務模式,專門為老年人開設中央廚房,街道下屬各村社分設了23個愛心助餐點,實行「中央廚房+統一配送+社區就餐」的助餐服務新模式。餘杭街道60周歲以上老年人,行動方便的,可到社區助餐點就餐,行動不便的則由工作人員送餐上門,把味美價廉的「老年福利餐」送到社區老年人家裡。
  • 我區全面建成10家長者餐廳 老人用餐最低8元
    數據顯示,我區老年人口有4.4萬人,佔比15.7%,其中城區老年人口2.8萬人,佔全區老年人63.6%。根據老年人居住集中程度、助餐需求、助餐服務資源、配送便利程度等因素,我區率先在城區內的3個街道推行長者餐廳試點建設,其中泰山路街道4家,嵩山路街道4家,慄雨街道2家。
  • 星沙老年人配餐助餐試點 「長者餐廳」每天為老人送上熱乎飯
    9月12日中午,康怡養老公寓工作人員站在長沙縣星沙街道灰埠社區8棟90號樓下,給住在3樓的康紫健和韓愛純老人打電話,不一會兒,康爹爹便笑盈盈地打開門,開心地接過工作人員手上的飯盒。 據三湘都市報記者了解,今年開始,長沙縣開展老年人配餐助餐試點工作,每個點給予8萬元的補助,老年人可以用低於市場價格享受送餐上門或集中就餐服務。
  • 長沙縣配餐助餐試點,「長者餐廳」每天為老人送上熱乎飯
    9月12日中午,康怡養老公寓工作人員站在長沙縣星沙街道灰埠社區8棟90號樓下,給住在3樓的康紫健和韓愛純老人打電話,不一會兒,康爹爹便笑盈盈地打開門,開心地接過工作人員手上的飯盒。據三湘都市報記者了解,今年開始,長沙縣開展老年人配餐助餐試點工作,每個點給予8萬元的補助,老年人可以用低於市場價格享受送餐上門或集中就餐服務。
  • 聚焦養老助餐服務:如何安頓老人的一日三餐
    被廚房困住的老年人66歲的趙先生習慣在凌晨5時起床,下樓遛狗意味著新一天的開始。他在小區周圍的每個早點攤前都看看聊聊,等到從公園回來時,就會腳下生風地走向唯一一家現磨綠豆粉漿的攤位,買一份煎餅果子,請攤主從中間切開,分成兩塊。
  • 平頂山開通首家老人助餐中心 不出社區,老人吃上營養餐
    6月3日上午,平頂山市首家老人助餐中心在衛東區葡萄園社區開業,轄區20多名老人聊家常、玩棋牌,共同品嘗餐廳工作人員精心準備的餃子、點心、豆漿等老人營養餐。葡萄園社區老人助餐中心是專為老年人提供營養配餐的場所,採取政府主導建設、企業社會運營的模式,為社區老年人提供膳食加工配製、居家配送、集中用餐等服務,重點幫助解決轄區高齡、獨居、孤寡、失獨、失能家庭以及生活需要照料的老年群體的日常用餐難問題。
  • 許昌啟動助餐、助浴養老服務試點 七八元就能吃頓可口飯
    為助浴點授牌□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杜文育 李思遠 文圖本報許昌訊1月2日上午,許昌市魏都區舉行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助餐、助浴試點項目啟動儀式,7個助餐點和8個助浴點成為試點,今後將就近為老人提供專業且平價的助餐
  • 早餐3元保證有雞蛋 午餐7元四菜一湯 65歲以上老人享助餐服務已1年
    姜女士說,一份7元錢就能讓她和老伴中午吃得飽飽的,挺好。高靜介紹,社區在冊登記的65歲以上老人超過1500人,老人在家做飯不容易,做多了吃不完,一個菜不營養,尤其是獨居老人更麻煩,社區在了解到老年人就餐難後,開辦社區餐廳,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去年11月16日開始運營以來,辦卡就餐的人超過600人,進入冬季每天就餐人數近200人,夏季人更多。
  • 華貿中心、社區服務、老人助餐……有新進展
    中心全新升級後,配套資源更豐富,有社區衛生站、菜場、公園、幼兒園等,為老服務的範圍也進一步擴大,涵蓋助餐、助醫、助浴、助潔、助急、助娛、助學等,深化居家養老和養老顧問兩項服務,形成「7+2」工作模式。助餐幸福食堂廚房能滿足100人就餐要求,未來可為轄區約300位老人提供服務。
  • 漫畫·提案·公開|關於進一步推廣社區食堂模式,解決社區老人就餐...
    2011年起,區屬企業集團的「光明村」和「小紹興」成立老年配餐公司,向全區10個街道統一配送8元價格的老年餐。據統計,目前全區有送餐或集中就餐需求的老人6.7萬人,但全區每日供應的老年餐的數量約為3000份,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建議,黃浦區可以進一步構建和推廣社區食堂模式,實現就近供餐和社會化合格供應商提供助餐的分級助餐模式。
  • 刷臉用餐 福州茶園街道在當地首創養老助餐食堂
    8月21日,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茶園街道南鐵福州招待所內的「養老助餐中心食堂」,74歲的關良芳準備打包午餐回去同老伴一起進餐。關良芳告訴記者,這是她第二次到「養老助餐中心食堂」打包。由於丈夫行動不便,她便一人從家裡過來打餐,回去煮個湯便可兩人食用。「一到食堂,好多熟悉的人都在這邊用午餐,他們都說很好吃。」
  • 天津市南開區開設老人助餐點 「家食堂」讓飯更香情更濃
    吸引這麼多老人前來試吃捧場的「家食堂」,是南開區萬興街近一個月籌備、全新打造的老人助餐點,7月22日正式開始助餐服務。兒女去上班、老人自己在家,「吃飯」問題怎麼辦?南開區萬興街社會管理科針對該問題展開了為期2個月的入戶走訪調研,不少年輕人表示,也想下班給老人做飯,可是工作太忙,沒時間;讓老人出去吃?行動不便,不放心;點外賣?總覺得不夠健康……同時,有近七成老年人渴望在家門口有專門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