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筆下的貴陽景觀今何在?一群志願者沿「霞客古道」尋蹤

2020-12-12 騰訊網

徐霞客筆下的貴陽太子橋、岜堰塘、大水溝、華仡佬橋、獨木嶺、青崖橋、水車壩、野鴨塘今何在?

2020年是我國明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遊歷貴陽的382年。382年前的1638年農曆四月,徐霞客遊歷至貴陽,在貴陽境內留下了不少濃墨重彩的記述,成為貴陽旅遊史上的重要文化瑰寶。

徐霞客筆下的貴陽景觀今何在?為了挖掘這段旅遊歷史文化,展示貴陽的古今變化和旅遊景點,同樣在農曆的四月,近日,一群來自貴陽各界的文化學者和環保志願者,沿著當年徐霞客遊歷貴陽時走過的「霞客古道」,重走「霞客路」進行考察尋蹤,以此對比382年前後貴陽市的重大變化,倡導公眾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

382年前,徐霞客遊歷至貴陽時,曾從貴陽市中心出發,沿著今天的南明河往南逆流而上,主要行徑是順著當時的官道,歷盡艱辛,經過安順,過勝景關後進入雲南境。其中,遊歷貴陽段時,曾為南明河沿岸的景觀風物留下了許多精彩的筆墨。

(貴陽太慈橋)

「太子橋」已成「太慈橋」

近日,考察隊帶上《徐霞客遊記》原著、地圖等物品,沿著當年徐霞客行走的「霞客古道」一路尋蹤,首先來到當年徐霞客出貴陽城為南明河留下重點記錄的重要節點太慈橋。記者跟隨志願者考察隊伍一起,將當今現場考察到的情況與382年前徐霞客考察到的記述作對比,分享給廣大讀者。

據史料記載,徐霞客於公元1638年農曆三月二十七日,從廣西南丹進入貴州獨山下司,開始了他在貴州的考察旅行。

徐霞客在貴州考察旅行期間,主要走的多為當時的官道,這在他的遊記裡也有提及。

據《徐霞客遊記》記載:「初十日,龍裡歇。十一日,二十裡,至鼓角(今谷腳),三十裡,至貴州(今貴陽)。十二日,止貴州(今貴陽),遊古佛洞。十三日,止貴州(今貴陽),寓吳慎所家。十四日,晨飯於吳,遂出司南門(今次南門),度西溪橋(今都司橋),西南向行。五裡,有溪(今小車河)自西谷來,東注入南大溪(今南明河);有石樑跨其上,曰太子橋(今太慈橋)。」

這段記述表明,1638年農曆四月十一日,徐霞客經過龍裡,從谷腳到達貴陽,小住兩日後,於十四日離開貴陽往南行進,沿今天的南明河到花溪。

來到太慈橋,徐霞客在遊記中發問:「此橋謂因建文帝得名,然何以『太子』雲也?」

然後,徐霞客又繼續寫道:「橋下水湧流兩崖石間,衝突甚急,南來大溪所不及也。度橋溯南北出,路從其西腋南進。」這就是徐霞客對當時太慈橋一帶所見所聞的完整記錄。

考察組來到今太慈橋上下考察,發現該橋雖歷經滄桑,如今仍然堅固地屹立於此。此橋為單拱石橋,跨度約七八米,架設於南明河兩岸天然石墩之上。兩岸高樓林立,河道綠樹成蔭,兩側修建有景觀步道、截汙溝、安全護欄等設施,貴陽市民常在景觀道上休閒散步。

(貴陽太子街街景)

考察組來到橋面上的太慈街看到,街面寬約四五米,為人行街,常有小販在街面售賣小菜方便市民購買,此景已經形成數十年。太慈橋已成為貴陽市民不可抹去的記憶!

考察組看到眼前的此情此景,不禁被382年前的徐霞客一邊艱苦跋涉一邊詳盡記錄所見所聞的治學精神所折服,同時也為最近數十年來貴陽城市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所讚嘆。

「岜堰塘」變成「甘蔭塘」

當年徐霞客考察完太慈橋,繼續往貴陽城郊甘蔭塘進發,考察組也沿此線路線繼續前行考察。

據《徐霞客遊記》記載:「度橋(太慈橋),溯南來大溪又西南三裡,有一山南橫,如列屏於前,大溪由其東腋北出,路從其西腋南進。又南行峽間二裡,歷東山之嘴,曰岜堰塘(今甘蔭塘),其西南有雙峰駢起,其東即屏列山之側也。又三裡,過雙駢東麓而出其南,漸聞溪聲遙沸,東望屏列之山,南迸成峽,溪形復自南來搗峽去,即出其東北腋之上流矣;第路循西界山椒山巔,溪沿東界峰麓,溯行而猶未覿面耳。又南二裡,始見東溪汪然,有村在東峰之下,曰水邊寨。」

大家從太慈橋往甘蔭塘方向走,徐霞客筆下的「岜堰塘」即今日的甘蔭塘,這一帶如今已經成為城市。繼續往南行,沿途可見徐霞客筆下的「一山南橫,如列屏於前」,到今天的花溪十裡河灘董家堰一帶,徐霞客筆下的「西南有雙峰駢起」依然存在。水邊寨即今天的上水村。

《徐霞客遊記》記載:「又南三裡,曰大水溝,有一二家在路側,前有樹可憩焉。」

大水溝為今天的花溪大道西側的大水溝村,附近有醫院、學校等,東面十裡河灘對面就是今天的貴陽孔學堂。如今的大水溝村,昔日徐霞客筆下的「有一二家在路側」,如今已經成為城市的一部分,道路寬廣,高樓林立。

那大水溝今何在?據世居上水村當地老人介紹,上水村以前是有一條溪溝的,解放初期溪邊尚有七八戶人家居住。最近幾十年來,因城市建設需要,大水溝已經被掩蓋於地下。考察組在一戶人家樓房的「後陽溝」看到,徐霞客筆下的大水溝,如今只留下一段幾十米長的溪溝局部。

《徐霞客遊記》記載:「又南漸升土阜,遂東與大溪隔。已從嶺上平行,五裡,北望雙駢,又三分成筆架形矣。」

徐霞客筆下的「南漸升土阜」至今猶存,已經硬化成寬闊的柏油路。如今站在「土阜」高處回望,仍能看見「筆架山」,只可惜「筆架」的一座山頭已被高樓遮擋。

「華仡佬橋」是「花溪大橋」嗎?

考察組繼續沿著「霞客古道」南行,來到當今的花溪公園一帶尋蹤。

《徐霞客遊記》記載:「南行土山峽中,又一裡,出峽。稍折而東,則大溪自西南峽中來,至此東轉,抵樂峰下,乃折而北去。有九鞏(通「拱」)巨石樑,南北架溪上,是為華仡佬橋。」

考察組來到今天的花溪大橋下,當年徐霞客筆下的「大溪自西南峽中來」,「至此東轉,抵樂峰下,乃折而北去」,「有九鞏巨石樑,南北架溪上,是為華仡佬橋」。當今眼前見到的這些景觀,與徐霞客當年的記述十分相符。只是徐霞客筆下的「華仡佬橋」是不是今天的「花溪大橋」,待考。

經過搜索,發現一些花溪橋的老照片橋孔為七孔橋而不是九孔橋,是不是經過多次重修?徐霞客筆下的明代華仡佬橋,究竟建在花溪什麼位置?它是不是今天的花溪大橋?還需要專家作進一步考證。

流水經過花溪大橋流入下遊的十裡河灘,此河段水生態良好,景觀優美,吸引了不少市民在此散步、乘涼、垂釣。

桐木嶺以前叫「頭目嶺」「獨木嶺」?

《徐霞客遊記》記載:「遂南向循東峰之西而行,皆從士坂升陟,路坦而寬。九裡,見路出中岡,路東水既東北墜峽下,路西水復西北注坑去,心異之。稍下岡頭,則路東密箐迴環,有一家當其中,其門西臨大路,有三四人憩石畔,因倚杖同憩,則此岡已為南北分水之脊矣。」「蓋東西兩界,俱層峰排闥,而此岡中橫其間為過脈,不崚而坦,其南即水南下矣,是雲獨木嶺。」

徐霞客當天在花溪橋南的飯鋪中吃完午飯後繼續南行,到了今天的桐木嶺。徐霞客行至這裡,已經考證桐木嶺「為南北分水之脊」,也就是今天所說的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在當時的有限條件下能作出此結論,可見徐霞客地理知識之淵博。

今天的桐木嶺地塊,正在按照城市規劃修建大型城建項目,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節點。

在《徐霞客遊記》中,徐霞客還對桐木嶺的名稱由來進行考證和解讀:「或曰頭目嶺。昔金築司在西界尖峰下,而此為頭目所守處。」

徐霞客考證的「頭目嶺」由來,是因為過去金築長官司衙署駐地在「西界尖峰下」,此岡為頭目駐守處,因而得名「頭目嶺。」

「青崖橋」就是當今「青巖橋」

離開桐木嶺後,考察組按照徐霞客的路線,「從嶺南下,依東界石山行。五裡,復升土嶺,漸轉東南,嶺頭有一窪中墜。從其東又南向而上,共二裡,乃下。一裡,則有溪自西北峽中出,至此東轉,石樑跨之,是為青崖橋。」

在青巖鎮後面的青巖河上有座古橋,該橋在徐霞客筆下為「青崖橋」,在今天人們稱為「青巖橋」。徐霞客見到的「青崖橋」為明代成化年間修建的三孔石橋,是古時從貴陽南下青巖的必經之路。該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貴州段」之一。

徐霞客在遊記中說到:「水從橋下東抵東界山,乃東南注壑去,經定番州而南下泗城界,入都泥江者也,於是又出嶺南矣。」徐霞客的記述表明,青崖橋下的水從「西北峽中出」,也就是從桐木嶺方向而來,經過定番州(今惠水縣)而南下泗城,入都泥江(今漣江),又出嶺南而去。

如今,青巖河水質清澈,兩岸風景秀麗,不時有人跳入河中暢遊。

徐霞客說:「度橋而南,半裡,入青崖城之北門。」在離青巖橋約數百米的青巖古鎮方向,有一座高大的「趙百歲壽坊」。

按照徐霞客的記述,大家步行數百米,即達「趙百歲壽坊」下,這就是青崖城的北門,當年徐霞客曾在這裡歇腳。經計算,徐霞客當年一天即從貴陽行至這裡,一日行程達50多公裡,且是在腳傷未痊癒的情況下行走的,可見其毅力與艱辛。

蓊樓、馬鈴寨、馬鈴河今猶在

徐霞客於四月十五日拂曉離開青崖城,「十五日,昧爽,出青崖南門,由岐西向入山峽。南遵大路為定番州道。五裡,折而南。又西南歷坡阜,共五裡,有村在路北山下,曰蓊樓,大樹蒙密,小水南流。」

考察組一行來到徐霞客筆下的「蓊樓」,即今天的新樓村,徐霞客當時看見的「大樹茂密,小溪南流」景觀猶存,如今仍存一座小拱橋,橋下有溪水南流,橋邊有座寺廟遺蹟。橋上長有兩株古樹,遮天蔽日,當地人稱一株為沙棠樹,一株為苦楝樹。當地人說,小拱橋和古樹都是鎮寨之寶,不容侵犯。

據參與考察的文化專家朱平考證,這座古橋建於明代天啟年間,寺廟遺址不可考。但拱橋和寺廟卻在徐霞客的遊記中沒有記載,不知何故?

離開「蓊樓」後,徐霞客繼續往今天的花溪區馬鈴鄉方向行進。「半裡,轉而西行,又半裡,得一村在北山下,曰馬鈴寨。路由寨前西向行,忽見路南澗己成大溪,隨之西半裡,又有大溪(今馬鈴河)自西峽來,二溪相遇,遂合而東南注壑去。」

在今天的馬鈴鄉馬鈴村馬鈴河,考察組一行見到了徐霞客當年描述的「二溪相遇」匯合處。徐霞客查證馬鈴河由南面和西面而來的兩條溪水匯合而成,並流向下遊的惠水,與青巖方向過來的青巖河水匯合後流向惠水漣江。

在如今的「二溪相遇」匯合處,山水清秀,風光旖旎,河邊遊泳者、垂釣者眾多。

據了解,在最近數十年來,馬鈴河流域煤礦眾多,河水一度汙染不堪,經過多年來的治理,如今馬鈴河水質非常好,當地人用馬鈴河流域泉水加工的豆腐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特產。

水車壩已成著名旅遊景點

382年前的旅行家徐霞客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馬鈴鄉水車壩,當今成了著名的民族風情旅遊景點。

徐霞客在遊記中說:「於是溯西來大溪之北岸,又西向行二裡,為水車壩。」水車壩即今天的水井壩,徐霞客向西行走了兩裡路,來到水井壩,「壩北有土司盧姓者,倚廬北峰下;壩南有場在阜間,川人結茅場側,為居停焉。」「壩乃自然石灘橫截,澗水飛突其上,而上流又有巨木橋架溪南北,其溪乃西自廣順來。」

遊記顯示,徐霞客當年在一家川人旅店中吃了飯後,攀上「峻石密叢」的古驛道,朝白雲寺方向而去,在白雲寺考察了幾日。

四月十八日,徐霞客辭別白雲寺下山,繼續開始他的旅程。他「又西向一裡半,出峽;由其北循山東北轉,為水車壩道。由其西截塢直行,一裡半,有村在北山下,是為谷精(今谷增)。」谷精,即今天的谷中村,谷中村由以前的谷增村和中寨村合併而成。

如今的馬鈴河沿線一帶,已成為貴陽城郊的著名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這一帶的景點有馬鈴河、水車壩、水果採摘園、布依「六月六」文化廣場、鹽井布依寨、舊院布依寨、風洞、馬鬃嶺苗寨、老鷹巖苗寨、雲中百花園等,經常有遊客前來遊覽。

野鴨塘邊野鴨飛

走出馬鈴河一帶,徐霞客「北下甚坦,半裡,路分兩岐:一從東北行者,從黃泥堡、天生橋而達省;一從西北行者,為野鴨塘出平壩道。」「遂從西北下山,一裡,抵山下。沿坡陀西行,漸有小水,俱從東北去。二裡,復溯水入峽,一裡,復陟嶺而上,又二裡,遂西過野鴨塘。」

徐霞客筆下的野鴨塘,在今天的貴安新區魚雅村,也是當時從魚雅前往平壩的古驛道。考察組在野鴨塘處看到,此塘面積約數畝,水深約兩三米,塘中間有抽水泵房,是當地人的重要飲用水源和農灌水源。

野鴨塘位於一片田壩下方寨子中,環境優雅,夕陽倒影映入水中,風光獨特,常常吸引一些垂釣愛好者前來垂釣。還吸引了不少白鷺、蒼鷺、野鴨駐留,它們時而飛翔時而停歇,成為塘邊的一道獨特風景。

徐霞客還記述:「有堡數十家在南山下,其前有塘瀦水,直逼北山,然東西皆高,不知從何而洩。即所謂野鴨塘是也。」

徐霞客所說的野鴨塘水「不知從何而洩」,據當地人介紹,野鴨塘底部有泉水湧出,水經過田壩中的小溝下流後,匯集到田灣最下方的一處消水洞中,進入地下伏流。

徐霞客遊歷至此,即到達了貴陽和安順的邊界,然後沿著古驛道經平壩進入安順,再往南經過勝景關,離黔進入雲南。

相關連結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徐霞客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

記者 賈華

編輯 高琴

審校 肖陽

籤發 石雲華

相關焦點

  • 徒步霞客古道 行走天姥山
    11月13日上午,中國森林旅遊美景推廣計劃走進浙江第二站——霞客古道,探尋深藏於古道之中的人文美、自然美。▲ 覺非 攝        霞客古道因《徐霞客遊記》而名,途經寧海、天台、新昌三縣,沿途有徐霞客公園、天台山、天姥山等風景名勝,全長120公裡。
  • 天台新聞網丨讀霞客遊記 走霞客古道
    10月8日,共讀一本書第二十二期「閱行天台——讀霞客遊記,走霞客古道」活動在霞客古道天台段起點(筋竹嶺——筋竹庵——臺嶽東門——霞客古道)順利舉行!此次活動由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縣圖書館承辦,天台海峽旅行社有限公司合作舉辦。
  • 山水詩鼻祖開鑿的古道,李太白夢回,徐霞客駐足
    這是一條寫滿傳奇的古道,由山水詩鼻祖謝公靈運開鑿,迎來過踏歌而來的詩仙太白,留下過考察天姥山水系的旅行家祖師爺徐霞客,許多歷史上寄情山水的文人,都曾在這裡留下了自己的腳步。如今的古道,在時光中沉澱了千年,依舊安然,只是,霞客古道這個名字,便已經註定了它的不同一般。
  • 霞客古道我來行,萬年起步廿裡程
    霞客古道我來行,萬年起步廿裡程。翻山越嶺等閒事,及至莊前腳步沉。上午,新昌徐霞客研究會全體成員數十人乘大巴從一0四國道驅車至班竹、會墅嶺、儒岙鎮,至屋沿坑村轉入天台萬年山萬年寺公路,過關嶺入天台地界。雖久已仰望這個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著名寺院,但筆者還是初至其地,未到門口,就被門口數棵古柏所吸引,它是三百八十年前被大旅行家徐霞客記入遊記中的古樹,一看樹齡,果然比徐霞客還大數百年(已經達840年),可謂歷盡滄桑,更閱盡滄桑矣。
  • 中國森林旅遊美景推廣浙江第二站徒步霞客古道 行走天姥山
    ,「中國森林旅遊美景推廣計劃」走進浙江第二站霞客古道。霞客古道之斑竹古道 張樟林 攝霞客古道落葉 覺非 攝每一條古道都是一首深沉的詩11月13日上午,中國森林旅遊美景推廣計劃走進浙江第二站——霞客古道,探尋深藏於古道之中的人文美、自然美。
  • 八婺新語丨金中梁:用好霞客文化 做優擦亮金華山文旅品牌
    霞客文化不僅是金華山的重要文化品牌,也是金華山打造「一區三地」(5A級旅遊景區,國際化旅遊目的地、國家級研學基地、長三角慢生活體驗地)的重要文化資源。為進一步挖掘和傳承霞客文化,我們成立了金華山徐霞客研究會,組建了專業隊伍對霞客文化開展研究,培育多方位、全領域的傳承研究隊伍。
  • 「霞客」重遊金華山 文旅賦能啟新程
    來自全國各地徐霞客研究會代表、徐霞客文化旅遊目的地景區代表、徐學專家、學者教授等齊聚金華山,就徐霞客文化對於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討。 一串足跡鐫刻永恆文化瑰寶 徐霞客,江陰縣(今江蘇省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
  • 2020徐霞客文化旅遊發展大會暨金華山高峰論壇舉行
    徐霞客出遊裡程碑考察專家組一行根據《浙遊日記》中描述的遊金華山路線,先後考察了雙龍洞、冰壺洞、鹿女湖、鹿田書院、智者寺及霞客古道白露下段等重要節點,最後一致同意在金華山設立徐霞客出遊裡程碑。 金華山是徐霞客巖溶地貌科考的起始地。
  • 大學生踏秋北山暨2019金華(蘭溪)霞客古道第五屆越野賽開賽
    「金華山(蘭溪)霞客古道」位於蘭谿市六洞山省級森林公園內,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探險家徐霞客當年也曾走過此路。這了也是古時道教名山勝地金華北山通往蘭溪的交通要道。蘭溪霞客古道徒步毅行活動,剛剛還被浙江省評為「運動休閒旅遊優秀項目」。
  • 古道邊,鄉村正年青
    霞客古道上的越野賽。  霞客古道寧海段,原為寧海至天台的交通要道,約建於唐代,是徐霞客「一根竹竿走天下」的行經路線。然而,隨著城鄉交通路網日益發達,古道逐漸在時光中被人遺忘,有的路段被雜草泥土覆蓋,有的路段被廠房截斷,還有的路段被塌方洪水衝毀,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模樣。  對於古道湮沒的境況,68歲的寧海人周明禮心痛不已:「以鵝卵石鋪面的古道,道路兩側的名勝古蹟,可都是寧海的『寶貝』啊!」
  • 曲靖寥廓山徐霞客塑像隨想
    今逢先生誕辰四百歲,請雕塑家郭其祥教授造像,落成於寥廓山麓,再現杖履英姿,以表我市人民永恆之紀念。 然則,對先生最好之紀念,更在於繼承發揚先生精神。問霞客精神何有?愛祖國,求真知,勇攀登!
  • 探尋徐霞客的足跡:獨有千古繪山川
    這是徐霞客第一次探尋瀘源洞時所作的描述。379年前,徐霞客到達廣西府彌勒州,再東行九十裡,過大麻子哨到達廣西府(今瀘西縣)府城,在廣西府駐留的十天裡,把瀘源洞三洞的方位和分向都作了科學的記載。他還科學地描繪了洞內的地理特徵。
  • 西安新晉網紅旅遊地之一,韓愈筆下的藍田藍關古道,今何在?
    古詩人韓愈用「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形容藍關古道的重要地位。沿著藍田薛家村的村道往南行走就是「藍關古道」。沿古道蜿蜒而上,將在這條古道上,還流傳有很多動人的故事。藍田古道、秦燒關、藍橋都包含於秦嶺山谷中,當年的沛公擊秦兵、桓溫擊前秦的古戰場,都在藍田境內的秦嶺山區中,而今或被史詩記載,或留地名傳後。
  • 金華將要根據徐霞客走過的路打造一個「九龍戲珠」的高大上景區,牛!
    他遊山玩水寫下千萬遊記~  那個金華山上的霞客古道你也知道吧?我們周末爬山健身的好去處~  可是爬來爬去就那麼一條道,是不是感覺周圍的風景都看膩了?  那旅遊君告訴你,接下去,咱們將按照徐霞客當年走過的路線,重建出9條不同的「霞客古道」,和咱們的「金華山」形成「九龍戲珠」的場景!啥叫做「九龍戲珠」?往下看~
  • 「原創」曲靖寥廓山徐霞客塑像隨想
    今逢先生誕辰四百歲,請雕塑家郭其祥教授造像,落成於寥廓山麓,再現杖履英姿,以表我市人民永恆之紀念。然則,對先生最好之紀念,更在於繼承發揚先生精神。問霞客精神何有?愛祖國,求真知,勇攀登!曲靖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七年元月五日碑文中的郭其祥,是當代雕塑家,1928年出生於四川省綿陽市,四川美術學院教授。
  • 尋霞客古道,訪天台佛境,飽覽沿途風光
    天台山霞客古道亦是天台山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尋訪千年古道,飽覽沿途風光遊人無不為天台山佛宗道源、神秀山水所陶醉!第一站:『國清寺』我漫步在通往國清寺山門的古道上,仿佛置身於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這裡是國清寺外美麗的田園。
  • 「重走霞客路」古道徒步活動在天台山遊客中心「起步」
    漫步幽幽古道 暢享濃濃詩意讓我們用腳步丈量霞客古道的文化底蘊用眼睛發現霞客古道的自然美景用行動發揚霞客精神>5月19日上午,浙江衛視主持人、運動達人張憲一宣讀古道徒步活動倡議書,並作為領走者,扛著隊旗向目的地出發,「中國旅遊日·首遊天台山」主題活動之「重走霞客路」古道徒步活動在天台山遊客中心「起步」!
  • 寶峰山語讀書會:重溫徐霞客的騰衝時光
    騰衝的古道蒼臺、羊腸小道,曾經留下了這位,堅韌、執著、有趣的天才旅行家的足跡,騰衝藍天碧空、朝霞暮雲裡,曾經搖曳著他的身影,今天,他向我們走來了!似乎徐霞客先生此刻就來到了我們中間。帶領著我們這一代一代的人,去探索山水的奧秘,去親切自然,去和內心對話。
  • 2020寧海徐霞客古道歡樂跑鳴槍,全民挑戰山地跑
    2020寧海徐霞客古道歡樂跑的開啟拉開了第十八屆徐霞客開遊節的序幕。「中國旅遊日」十周年浙江省主會場活動暨第十八屆徐霞客開遊節系列活動之一,旨在弘揚徐霞客精神,推動全域旅遊發展,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為大眾打造長距離歡樂跑和徐霞客古道、國家登山健身步道、全域旅遊、體育健身、越野跑等多元文化新體驗。
  • 霞客島生態城位於江陰市徐霞客鎮徐霞客文化博覽園內。項目目前...
    霞客島生態城位於江陰市徐霞客鎮徐霞客文化博覽園內。項目目前暫無樓棟在售,預計11月加推,其餘信息待定。    霞客島生態城項目位於江陰市徐霞客鎮,地處上海「1+N」長三角城市群中心,項目佔地萬畝,內部自然環境條件優越、地勢平坦、河道縱橫、湖網密布,擁有2000多畝稀缺的溼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