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筆下的貴陽太子橋、岜堰塘、大水溝、華仡佬橋、獨木嶺、青崖橋、水車壩、野鴨塘今何在?
2020年是我國明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遊歷貴陽的382年。382年前的1638年農曆四月,徐霞客遊歷至貴陽,在貴陽境內留下了不少濃墨重彩的記述,成為貴陽旅遊史上的重要文化瑰寶。
徐霞客筆下的貴陽景觀今何在?為了挖掘這段旅遊歷史文化,展示貴陽的古今變化和旅遊景點,同樣在農曆的四月,近日,一群來自貴陽各界的文化學者和環保志願者,沿著當年徐霞客遊歷貴陽時走過的「霞客古道」,重走「霞客路」進行考察尋蹤,以此對比382年前後貴陽市的重大變化,倡導公眾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
382年前,徐霞客遊歷至貴陽時,曾從貴陽市中心出發,沿著今天的南明河往南逆流而上,主要行徑是順著當時的官道,歷盡艱辛,經過安順,過勝景關後進入雲南境。其中,遊歷貴陽段時,曾為南明河沿岸的景觀風物留下了許多精彩的筆墨。
(貴陽太慈橋)
「太子橋」已成「太慈橋」
近日,考察隊帶上《徐霞客遊記》原著、地圖等物品,沿著當年徐霞客行走的「霞客古道」一路尋蹤,首先來到當年徐霞客出貴陽城為南明河留下重點記錄的重要節點太慈橋。記者跟隨志願者考察隊伍一起,將當今現場考察到的情況與382年前徐霞客考察到的記述作對比,分享給廣大讀者。
據史料記載,徐霞客於公元1638年農曆三月二十七日,從廣西南丹進入貴州獨山下司,開始了他在貴州的考察旅行。
徐霞客在貴州考察旅行期間,主要走的多為當時的官道,這在他的遊記裡也有提及。
據《徐霞客遊記》記載:「初十日,龍裡歇。十一日,二十裡,至鼓角(今谷腳),三十裡,至貴州(今貴陽)。十二日,止貴州(今貴陽),遊古佛洞。十三日,止貴州(今貴陽),寓吳慎所家。十四日,晨飯於吳,遂出司南門(今次南門),度西溪橋(今都司橋),西南向行。五裡,有溪(今小車河)自西谷來,東注入南大溪(今南明河);有石樑跨其上,曰太子橋(今太慈橋)。」
這段記述表明,1638年農曆四月十一日,徐霞客經過龍裡,從谷腳到達貴陽,小住兩日後,於十四日離開貴陽往南行進,沿今天的南明河到花溪。
來到太慈橋,徐霞客在遊記中發問:「此橋謂因建文帝得名,然何以『太子』雲也?」
然後,徐霞客又繼續寫道:「橋下水湧流兩崖石間,衝突甚急,南來大溪所不及也。度橋溯南北出,路從其西腋南進。」這就是徐霞客對當時太慈橋一帶所見所聞的完整記錄。
考察組來到今太慈橋上下考察,發現該橋雖歷經滄桑,如今仍然堅固地屹立於此。此橋為單拱石橋,跨度約七八米,架設於南明河兩岸天然石墩之上。兩岸高樓林立,河道綠樹成蔭,兩側修建有景觀步道、截汙溝、安全護欄等設施,貴陽市民常在景觀道上休閒散步。
(貴陽太子街街景)
考察組來到橋面上的太慈街看到,街面寬約四五米,為人行街,常有小販在街面售賣小菜方便市民購買,此景已經形成數十年。太慈橋已成為貴陽市民不可抹去的記憶!
考察組看到眼前的此情此景,不禁被382年前的徐霞客一邊艱苦跋涉一邊詳盡記錄所見所聞的治學精神所折服,同時也為最近數十年來貴陽城市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所讚嘆。
「岜堰塘」變成「甘蔭塘」
當年徐霞客考察完太慈橋,繼續往貴陽城郊甘蔭塘進發,考察組也沿此線路線繼續前行考察。
據《徐霞客遊記》記載:「度橋(太慈橋),溯南來大溪又西南三裡,有一山南橫,如列屏於前,大溪由其東腋北出,路從其西腋南進。又南行峽間二裡,歷東山之嘴,曰岜堰塘(今甘蔭塘),其西南有雙峰駢起,其東即屏列山之側也。又三裡,過雙駢東麓而出其南,漸聞溪聲遙沸,東望屏列之山,南迸成峽,溪形復自南來搗峽去,即出其東北腋之上流矣;第路循西界山椒山巔,溪沿東界峰麓,溯行而猶未覿面耳。又南二裡,始見東溪汪然,有村在東峰之下,曰水邊寨。」
大家從太慈橋往甘蔭塘方向走,徐霞客筆下的「岜堰塘」即今日的甘蔭塘,這一帶如今已經成為城市。繼續往南行,沿途可見徐霞客筆下的「一山南橫,如列屏於前」,到今天的花溪十裡河灘董家堰一帶,徐霞客筆下的「西南有雙峰駢起」依然存在。水邊寨即今天的上水村。
《徐霞客遊記》記載:「又南三裡,曰大水溝,有一二家在路側,前有樹可憩焉。」
大水溝為今天的花溪大道西側的大水溝村,附近有醫院、學校等,東面十裡河灘對面就是今天的貴陽孔學堂。如今的大水溝村,昔日徐霞客筆下的「有一二家在路側」,如今已經成為城市的一部分,道路寬廣,高樓林立。
那大水溝今何在?據世居上水村當地老人介紹,上水村以前是有一條溪溝的,解放初期溪邊尚有七八戶人家居住。最近幾十年來,因城市建設需要,大水溝已經被掩蓋於地下。考察組在一戶人家樓房的「後陽溝」看到,徐霞客筆下的大水溝,如今只留下一段幾十米長的溪溝局部。
《徐霞客遊記》記載:「又南漸升土阜,遂東與大溪隔。已從嶺上平行,五裡,北望雙駢,又三分成筆架形矣。」
徐霞客筆下的「南漸升土阜」至今猶存,已經硬化成寬闊的柏油路。如今站在「土阜」高處回望,仍能看見「筆架山」,只可惜「筆架」的一座山頭已被高樓遮擋。
「華仡佬橋」是「花溪大橋」嗎?
考察組繼續沿著「霞客古道」南行,來到當今的花溪公園一帶尋蹤。
《徐霞客遊記》記載:「南行土山峽中,又一裡,出峽。稍折而東,則大溪自西南峽中來,至此東轉,抵樂峰下,乃折而北去。有九鞏(通「拱」)巨石樑,南北架溪上,是為華仡佬橋。」
考察組來到今天的花溪大橋下,當年徐霞客筆下的「大溪自西南峽中來」,「至此東轉,抵樂峰下,乃折而北去」,「有九鞏巨石樑,南北架溪上,是為華仡佬橋」。當今眼前見到的這些景觀,與徐霞客當年的記述十分相符。只是徐霞客筆下的「華仡佬橋」是不是今天的「花溪大橋」,待考。
經過搜索,發現一些花溪橋的老照片橋孔為七孔橋而不是九孔橋,是不是經過多次重修?徐霞客筆下的明代華仡佬橋,究竟建在花溪什麼位置?它是不是今天的花溪大橋?還需要專家作進一步考證。
流水經過花溪大橋流入下遊的十裡河灘,此河段水生態良好,景觀優美,吸引了不少市民在此散步、乘涼、垂釣。
桐木嶺以前叫「頭目嶺」「獨木嶺」?
《徐霞客遊記》記載:「遂南向循東峰之西而行,皆從士坂升陟,路坦而寬。九裡,見路出中岡,路東水既東北墜峽下,路西水復西北注坑去,心異之。稍下岡頭,則路東密箐迴環,有一家當其中,其門西臨大路,有三四人憩石畔,因倚杖同憩,則此岡已為南北分水之脊矣。」「蓋東西兩界,俱層峰排闥,而此岡中橫其間為過脈,不崚而坦,其南即水南下矣,是雲獨木嶺。」
徐霞客當天在花溪橋南的飯鋪中吃完午飯後繼續南行,到了今天的桐木嶺。徐霞客行至這裡,已經考證桐木嶺「為南北分水之脊」,也就是今天所說的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在當時的有限條件下能作出此結論,可見徐霞客地理知識之淵博。
今天的桐木嶺地塊,正在按照城市規劃修建大型城建項目,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節點。
在《徐霞客遊記》中,徐霞客還對桐木嶺的名稱由來進行考證和解讀:「或曰頭目嶺。昔金築司在西界尖峰下,而此為頭目所守處。」
徐霞客考證的「頭目嶺」由來,是因為過去金築長官司衙署駐地在「西界尖峰下」,此岡為頭目駐守處,因而得名「頭目嶺。」
「青崖橋」就是當今「青巖橋」
離開桐木嶺後,考察組按照徐霞客的路線,「從嶺南下,依東界石山行。五裡,復升土嶺,漸轉東南,嶺頭有一窪中墜。從其東又南向而上,共二裡,乃下。一裡,則有溪自西北峽中出,至此東轉,石樑跨之,是為青崖橋。」
在青巖鎮後面的青巖河上有座古橋,該橋在徐霞客筆下為「青崖橋」,在今天人們稱為「青巖橋」。徐霞客見到的「青崖橋」為明代成化年間修建的三孔石橋,是古時從貴陽南下青巖的必經之路。該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貴州段」之一。
徐霞客在遊記中說到:「水從橋下東抵東界山,乃東南注壑去,經定番州而南下泗城界,入都泥江者也,於是又出嶺南矣。」徐霞客的記述表明,青崖橋下的水從「西北峽中出」,也就是從桐木嶺方向而來,經過定番州(今惠水縣)而南下泗城,入都泥江(今漣江),又出嶺南而去。
如今,青巖河水質清澈,兩岸風景秀麗,不時有人跳入河中暢遊。
徐霞客說:「度橋而南,半裡,入青崖城之北門。」在離青巖橋約數百米的青巖古鎮方向,有一座高大的「趙百歲壽坊」。
按照徐霞客的記述,大家步行數百米,即達「趙百歲壽坊」下,這就是青崖城的北門,當年徐霞客曾在這裡歇腳。經計算,徐霞客當年一天即從貴陽行至這裡,一日行程達50多公裡,且是在腳傷未痊癒的情況下行走的,可見其毅力與艱辛。
蓊樓、馬鈴寨、馬鈴河今猶在
徐霞客於四月十五日拂曉離開青崖城,「十五日,昧爽,出青崖南門,由岐西向入山峽。南遵大路為定番州道。五裡,折而南。又西南歷坡阜,共五裡,有村在路北山下,曰蓊樓,大樹蒙密,小水南流。」
考察組一行來到徐霞客筆下的「蓊樓」,即今天的新樓村,徐霞客當時看見的「大樹茂密,小溪南流」景觀猶存,如今仍存一座小拱橋,橋下有溪水南流,橋邊有座寺廟遺蹟。橋上長有兩株古樹,遮天蔽日,當地人稱一株為沙棠樹,一株為苦楝樹。當地人說,小拱橋和古樹都是鎮寨之寶,不容侵犯。
據參與考察的文化專家朱平考證,這座古橋建於明代天啟年間,寺廟遺址不可考。但拱橋和寺廟卻在徐霞客的遊記中沒有記載,不知何故?
離開「蓊樓」後,徐霞客繼續往今天的花溪區馬鈴鄉方向行進。「半裡,轉而西行,又半裡,得一村在北山下,曰馬鈴寨。路由寨前西向行,忽見路南澗己成大溪,隨之西半裡,又有大溪(今馬鈴河)自西峽來,二溪相遇,遂合而東南注壑去。」
在今天的馬鈴鄉馬鈴村馬鈴河,考察組一行見到了徐霞客當年描述的「二溪相遇」匯合處。徐霞客查證馬鈴河由南面和西面而來的兩條溪水匯合而成,並流向下遊的惠水,與青巖方向過來的青巖河水匯合後流向惠水漣江。
在如今的「二溪相遇」匯合處,山水清秀,風光旖旎,河邊遊泳者、垂釣者眾多。
據了解,在最近數十年來,馬鈴河流域煤礦眾多,河水一度汙染不堪,經過多年來的治理,如今馬鈴河水質非常好,當地人用馬鈴河流域泉水加工的豆腐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特產。
水車壩已成著名旅遊景點
382年前的旅行家徐霞客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馬鈴鄉水車壩,當今成了著名的民族風情旅遊景點。
徐霞客在遊記中說:「於是溯西來大溪之北岸,又西向行二裡,為水車壩。」水車壩即今天的水井壩,徐霞客向西行走了兩裡路,來到水井壩,「壩北有土司盧姓者,倚廬北峰下;壩南有場在阜間,川人結茅場側,為居停焉。」「壩乃自然石灘橫截,澗水飛突其上,而上流又有巨木橋架溪南北,其溪乃西自廣順來。」
遊記顯示,徐霞客當年在一家川人旅店中吃了飯後,攀上「峻石密叢」的古驛道,朝白雲寺方向而去,在白雲寺考察了幾日。
四月十八日,徐霞客辭別白雲寺下山,繼續開始他的旅程。他「又西向一裡半,出峽;由其北循山東北轉,為水車壩道。由其西截塢直行,一裡半,有村在北山下,是為谷精(今谷增)。」谷精,即今天的谷中村,谷中村由以前的谷增村和中寨村合併而成。
如今的馬鈴河沿線一帶,已成為貴陽城郊的著名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這一帶的景點有馬鈴河、水車壩、水果採摘園、布依「六月六」文化廣場、鹽井布依寨、舊院布依寨、風洞、馬鬃嶺苗寨、老鷹巖苗寨、雲中百花園等,經常有遊客前來遊覽。
野鴨塘邊野鴨飛
走出馬鈴河一帶,徐霞客「北下甚坦,半裡,路分兩岐:一從東北行者,從黃泥堡、天生橋而達省;一從西北行者,為野鴨塘出平壩道。」「遂從西北下山,一裡,抵山下。沿坡陀西行,漸有小水,俱從東北去。二裡,復溯水入峽,一裡,復陟嶺而上,又二裡,遂西過野鴨塘。」
徐霞客筆下的野鴨塘,在今天的貴安新區魚雅村,也是當時從魚雅前往平壩的古驛道。考察組在野鴨塘處看到,此塘面積約數畝,水深約兩三米,塘中間有抽水泵房,是當地人的重要飲用水源和農灌水源。
野鴨塘位於一片田壩下方寨子中,環境優雅,夕陽倒影映入水中,風光獨特,常常吸引一些垂釣愛好者前來垂釣。還吸引了不少白鷺、蒼鷺、野鴨駐留,它們時而飛翔時而停歇,成為塘邊的一道獨特風景。
徐霞客還記述:「有堡數十家在南山下,其前有塘瀦水,直逼北山,然東西皆高,不知從何而洩。即所謂野鴨塘是也。」
徐霞客所說的野鴨塘水「不知從何而洩」,據當地人介紹,野鴨塘底部有泉水湧出,水經過田壩中的小溝下流後,匯集到田灣最下方的一處消水洞中,進入地下伏流。
徐霞客遊歷至此,即到達了貴陽和安順的邊界,然後沿著古驛道經平壩進入安順,再往南經過勝景關,離黔進入雲南。
相關連結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徐霞客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
記者 賈華
編輯 高琴
審校 肖陽
籤發 石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