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閩南語

2021-02-23 漳浦論壇


     閩南語起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在西晉時期、唐朝、北宋遷移致福建南部,發祥於福建泉州。現主要分布地除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外,還廣泛適用於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廣東潮汕和汕尾市地區、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
     在學術上以泉州話作為標準腔,即使在閩南語口音不同的地方,高甲戲、梨園戲、南音也仍以古代泉州府城腔進行演唱,如今的閩南話已經成為地球60種主要語言的代表之一,它還被錄製在美國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2號宇宙飛船的鍍金唱片上,到廣漠無垠的星河中尋覓外太空知音了。
   遠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黃河、洛水一帶的中原華夏漢民族為了躲避戰亂,從黃河中下遊的河南等地輾轉到東南福建,漢民族的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此後再遷至閩南,最後部分跨越海峽,到了臺灣,故稱河洛語。
   閩南、臺灣等地傳承此一文化的語言,為我們習稱的「閩南語」,在祖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閩南話所蘊含的意義在於我們的中原華夏先祖在多次大遷徙中避開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語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國等時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也就是那時的中原話。
   由於日語主要來自於遷徙到日本的中國漢族的古漢語、中國北方少數民族語言和馬來語,英語,日語(臺灣多受日語影響)融合而成,所以今天日本人誦讀佛經,吟唱詩詞時,與閩南人用閩南語古代漢音誦讀佛經,吟唱詩詞在發音上幾乎是一樣的,這足以說明為什麼許多佛經中音譯或意譯使用普通話無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閩南語卻好理解;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法師常常感嘆,閩南語漢音之失傳對誦讀佛經的人是極大的損失。
   除閩南、臺灣外,閩東北的一些地方,及大陸部分地區,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華人中閩南話都相當通行。閩南話會流傳這麼廣,主要是因為歷史上閩南人的遷徙和移居。
   在福建布政使支持下,招募福建沿海幾萬災民,用船載運去臺墾殖;1862年,欽差大臣沈葆禎來臺辦理防務,招徠墾野,因而再次解除了長達近200年的渡臺禁令。 海陸豐大多數是閩南移民.。 有的因為捕魚、曬鹽,有的因為海運、經商或者採茶、開墾而定居下來,也有當年農民起義軍或抵抗外來侵略者而隨軍隊駐紮定居下來的。閩南人不但把閩南話帶到臺灣及大陸的許多地方,還帶到了海外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閩南地區的海外交通發展很早,從唐代開始,泉州就同非洲和中東一些國家有交通貿易往來,南宋至元代,泉州港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後來,漳州的月港和廈門港也都先後成為世界的重要港口,與海外的貿易一多,閩南人到國外後,自然也就把閩南話帶出去;另一個原因是,閩南人很能打拼,當年為了生活紛紛離鄉背井,相攜到南洋一帶謀生。幾百年來,閩南人在那裡生息繁衍,閩南話也就隨著他們在南洋各國生根發展。
   其中,福建閩南地區的閩南話和臺灣地區的閩南話以及流播到海外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等國家的閩南話最為接近,基本「講會通」,而潮汕地區、南地區所通行的閩南話,雖說也是在不同時期由閩南地區的移民帶到當地的,但由於社會、歷史、地理等的變化,它跟閩南地區的閩南話已有程度不同的差異,通話也有不同程度的困難,但是,可以說,不管流行於哪個地區的閩南方言,其源頭都來自福建閩南地區的閩南話。

   閩南語主要分布福建泉州、漳州、廈門、龍巖新羅區的大部分和漳平市大部分、三明地區大田大部分、尤溪部分、寧德市的福鼎、霞浦小部分、蕉城區小部分、福清部分地區:福清市漁溪鎮的部分自然村,一都鄉的王坑的部分自然村,上逕鄉、音西鄉、陽下鄉、東張等鎮,宏路鎮的龍塘,圳邊、周店等村。 泉州的回族和滿族,蒙古族也會使用流利的閩南語,不在回族鄉的泉州回族也會閩南語。
   除了福建外,閩南話流行最廣的是臺灣省,臺灣會說閩南話的人口大約佔全省的80%。
   同時在中國大陸其他地區和東南亞等地區也有分布:

廣東省:東南部惠州市惠東縣的部分村鎮一帶;東部的潮汕地區、汕尾市地區、廣東舊香山縣的數個方言島[包括隆都、得能都、四大都、谷都、上恭常都淇澳鄉(即:淇澳島)];湛江雷州半島、茂名的電白區、陽江沿海部分地區等 

廣西壯族自治區:具零星分布帶,東南部的桂平、平南、北流及柳州附近

海南省:分布在海口、文昌、瓊海、萬寧、定安、屯昌、澄邁等市縣和陵水、樂東、東方、昌江、三亞、瓊中、五指山等市縣的大部分地區

浙江省:南部溫州地區的平陽、蒼南、洞頭、瑞安、文成、泰順 ,台州地區的玉環、溫嶺部分、洞頭部分地區、蒼南部分地區;西部接近江西三清山地區、湖州部分地區;東部寧波象山石浦、慈谿觀海衛等地以及舟山群島小部分;北部杭州臨安、餘杭等地,湖州德清、安吉、長興等地 

江蘇省:宜興縣南部山區,金壇、句容一帶

江西省:東北部接近浙江的部分地區(上饒、鉛山、廣豐、玉山等地)

安徽皖南地區的部分鄉鎮

四川瀘州地區 

東南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汶萊、泰國等地

海外其他地區:閩南人移民的國家和地區。

    閩南語保留了相當成分的中國古代特別是唐、宋時期語言的語音、詞彙,被海內外語言學者稱為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探索閩南語的發展,對保護、弘揚中國古代語言遺產,研究中國其他語種以及古代閩越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有著積極的作用。
   汝會曉講閩南語是無?真好!若安呢,汝敢知影全世界講閩南語啲儂攏總有偌儕,到底攏啥物所在啲儂咧講閩南語咧?汝敢知影閩南語員仔有家己的文字?無呣著!著是白話字(Pe̍h-ōe-jī)!世界頂上儕儂講啲語言當中,閩南語排第21名。

相關焦點

  • 廈門有市民提建議:全市中小學開設閩南語課程
    閩南語被喻為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尤其老廈門人對閩南語有著特殊的情感。記者從市政協提案線索徵集中注意到,不少熱心市民就保護閩南文化發出自己的「聲音」。閩南語在臺灣被保護得很好,他們的公共運輸工具、各個公共場所的語音提示,不僅有普通話提示,還有閩南語、英語等語音提示。我市一資深媒體人也表示,傳承閩南文化,媒體雖然有責任,但是能力有限,應該引起相關部門重視,有相關政策的配合和支持。
  • 汝方言講真讚 訊飛輸入法新增閩南語
    9月16日,訊飛輸入法v5.0.1646新版方言識別功力猛增,全新加入閩南語語音識別。至此,訊飛輸入法已具備11種方言語音識別能力,覆蓋我國近1/3國土面積。此次新增閩南語不僅涵蓋福建南方(大泉州區、廈門、漳州)地區,還漂洋過海影響中國臺灣和東南亞地區,此後臺胞們也能夠對著訊飛輸入法說家鄉話。
  • 現代漢語劃分7個方言區 誰能當古漢語的「活化石」
    現代人沒哪個曾經聽過「古人」說話,特別是古人的語音,因為漢語沒有注音的特點,我們也很難找到史料來推斷古漢語。可實際上,語言學家們卻總是能告訴你這個字古代怎麼讀,那個字古代怎麼讀。漢語語言學家是怎麼尋找古漢語的蹤跡的呢?方言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從學術意義上而言,方言的確是古語考證的一個「活化石」。
  • 閩南語:不能割捨的濃濃鄉音 保護亟待重視
    (林勁峰 攝)「一時失志毋免怨嘆,一時落魄毋免膽寒……」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幾句簡單的歌詞勾勒出閩南人艱苦打拼的場景,讓聽者唱者動容。一句「汝呷飽未」,同世界其他54種語言一道飛出太陽系,向全宇宙傳遞來自中國閩南地區的問候,展示古漢語「活化石」的獨特魅力。
  • 身為閩南人的你懂得這些閩南語嗎?
    閩南語是一個古老的語言---遠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黃河、洛水一帶的中原華夏漢民族為了躲避戰亂,從黃河中下遊的河南等地輾轉到東南福建,漢民族的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此後再遷至閩南,最後部分跨越海峽,到了臺灣,故稱河洛語。
  • 泉州省人大代表建議:人工智慧助力閩南語保護傳承
    閩南語對老泉州人而言再熟悉不過,但在少年一代中卻逐漸生疏。對此,我市省人大代表劉榮山提出,採用智能語音技術保護和傳承閩南語。劉榮山說,閩南語不僅在現實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科研上也具有重要價值,因其保存著古代漢語語音、詞彙、語法的許多特點,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目前,全球的閩南語使用者多達7000多萬人,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閩南語作為海峽兩岸交流的重要語言載體,對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對東南亞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民間交流也都有很大的幫助。
  • 閩南語飛出太陽係為上太空的語言之一
    專家看法閩南語是古漢語活化石 入選合情合理「作為55種上太空的人類語言,閩南語能入選,意義特別重大,讓我們引以為豪,同時也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對這種古老方言加以發掘、傳承!」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少川稱,閩南語由兩漢、魏晉、隋唐入閩,傳播至今,歷史十分悠久,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講閩南方言的人數眾多,而分布地域廣泛也是閩南語的一大特色,甚至在東南亞等國家,閩南語也行得通。閩南方言特色獨具,保留中原語言的元素,又融合本地土著文化、外來文化,吸收多元文化,博大精深。
  • 在太空中也可以聽到閩南語!
    伴著先民漂洋過海的腳步,閩南語開始影響中國臺灣和東南亞等地區,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主要語言之一。閩南語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泉州方言則是早期閩南語的代表。 保留上古漢語特點的閩南語,不僅詮釋著方言文化的無窮魅力,更展示了絢麗多彩的閩南文化。
  • 海峽兩岸首支專業閩南語合唱團在廈門成立 讓鄉音重新被聽見
    這是海峽兩岸首支專業閩南語合唱團——「A萌閩南語合唱團」首次亮相。 「A萌」是廈門的閩南語讀音,A萌閩南語合唱團是臺灣音樂人楊慕發起成立的,50多位團員並非都來自閩南地區,而是五湖四海,他們出於對閩南語文化的情感和對歌唱的熱愛,慕名而來。
  • 廈門海滄今秋全區開設閩南語課 被贊「有擔當」
    前天,海滄區教育局舉行第一期「閩南方言與文化進校園」種子班培訓,邀請了包括臺灣學者在內的閩南文化「大咖」,為150名「種子」教師進行培訓。這些「種子」教師學成之後,還將在各自的學校開展「二級培訓」,面向更多的教師和孩子,教他們「正港」的閩南語。
  • 漢語:如果穿越到古代,你能聽懂古人的話嗎
    收藏不僅僅是收藏一件器物,更多的是收藏一段過往,收藏一種文化。古裝劇的本意是是指時代背景設定為古代的電視劇,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只是借用了一個時代背景而已,但奈何一些朋友比較較真。所以從古裝劇的服飾、環境批判到飲食,甚至現在對語言發音開始下手了,那古代人的語言發音到底是怎麼回事嘞?
  • 為何日語和閩南語有大量詞彙相似?閩南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
    中國和日本隔海相望。在漫長的歷史中,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頻繁。現代日本文化對中國的現代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在相對遙遠的古代,卻恰恰相反。 中國古代由於其先進的文化,特別是在寫作方面,對周邊國家的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擔心穿越古代語言不通?這裡有一份旅行攻略快來領取吧
    帶你們時空旅行一下哈,據說閩南語始於先秦,在唐宋時尤為繁盛,可以說是我們古漢語的活化石沒錯了。有人覺的福建話和普通話差的很多,好像外語,其實它是更古老的漢語,而普通話語言學界普遍認為是胡化的漢語,最早是在宋朝以後形成的。所以說我們看的穿越劇在宋朝以前的,講普通話算是不標準的了。要是有人想組團搞穿越的,又不會說閩南語的,可以跟我討論一下,我提供一些閩南語的資料,這樣穿越回古代,就不怕語言不通了嗯。
  • 南安腔閩南語將存入國家語言有聲資料庫永久保存
    >千年後,仍能聽到最純的閩南語「活化石」,泉州方言是其代表。據了解,福建省已於2012啟動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建設,作為省內三個試點之一的南安,日前已選出7名南安腔閩南語發音人,本月起將進行錄音錄像,本土的閩南語將被永久保存。
  • 客家方言保存完好是古漢語的活化石
    客家方言保存完好是古漢語的活化石 (記者李珍玉 曾敏偉)世界客屬第十九屆懇親大會舉辦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屬鄉親們暢談客家文化,感受客家民俗,共謀客家經濟發展。而讓他們成功搭起溝通橋梁的,就是客家代代相傳、延續千年而被譽為中國古漢語「活化石」的客家方言。此間舉辦的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上,世界各地客家研究專家認為,相對於其它語言體系,客家方言保留了更多唐宋以前的語音、語法結構和詞彙內容,有著更多的「古風遺韻」。因此,學術界認定,客家方言對研究中國古漢語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是保存完好且一直使用至今的語言「活化石」。
  • 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之一——閩南語
    閩南語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學術上泛指閩南語系集合,狹義則僅指閩臺之閩南語。臺灣及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屬漢語語族。 在大陸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漢語族中閩語的一種。閩南、臺灣等地傳承此一文化的語言,為我們習稱的「閩南語」,在祖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閩南話所蘊含的意義在於我們的中原華夏先祖在多次大遷徙中避開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語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國等時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
  • 客家話:正在消逝的中古漢語活化石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51期,原文標題《客家話:正在消逝的中古漢語活化石》,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客家方言,看向過去,它是中古漢語的活化石;看向未來,它正在快速消逝。
  • 客家名鎮-炎陵沔渡,傳承客家民俗文化風情古鎮
    他們的祖先在南遷的時候,帶來了大量風俗習慣和傳統技藝,經過幾百年的歷史沉澱和客家人自身勤勞睿智的融合,得到了充分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客家文化。客家的標誌性建築──方屋圍獨具特色,成為世界很多建築專家考查、研究的對象。客家方言溫和婉轉,《詩經》、唐詩、宋詞中的用韻隨處可見客家方言的語言特徵,因此客家話又有古代漢語「活化石」之稱。
  • 日語的起源:漢語在日語起源、發展過程中的影響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在漫長的歷史當中,兩國的文化交流頻繁。近現代的日本文化對中國的近現代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相對遙遠的古代則恰好相反。古代中國因其文化先進而對周邊國家的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文字方面。古代朝鮮、古代越南、古代日本在很長的時間裡都和中國一樣使用著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