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一名土生土長二十多年的閩南女娃娃,最近卻發覺自己很多閩南語都不懂!
我們都知道,有一些閩南語的表達和普通話對應的漢字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普通話的筷子,閩南語發出的音對應的漢字是「箸」。閩南語和很多方言一樣,發音常常還用著古漢字。
於是我常常會自己腦海裡想一下,這個詞的閩南語發音對應的是哪個漢字呢?結果閩南語的博大精深讓我甚是苦惱----
我們都知道閩南人對「周歲」的發音是「dou zhe」,這個發音明顯和周歲沒什麼關係,究竟「度這」對應的是哪兩個漢字??閩南人對餿水的發音是「pun」, 這詞明顯和餿水也不是同一個詞,究竟「pun」是哪個字?閩南人的一封信,叫做一張「pui」,這個"pui"對應的是什麼字?閩南人把水從古井裡面吊上來叫做「qiu-ing」水,又是哪個字?
諸如此類的詞,讓我一個閩南女子很是困頓。然後就各種古漢語詞典查呀查的。上面這四個問題是有得到答案---
閩南語的周歲其實對應的漢字是「度晬」,這個「晬」字的意思是周歲,特指嬰兒周歲或者滿百日:三月能行,晬而能言。
2. 閩南人的pun其實對應的漢字是「潘」,這個詞就是餿水的意思。
3. 閩南人的「pui」, 對應的漢字是「批」,「批」字自古有寫在紙上的文字的意思,比如「橫批」「眉批」「批件」「批示」。
4. 關於「qiu-ing」水,我思來想去,覺得最合適的漢字是「上」,把水從底部吊到上面去,這個「上」字此時拿來當動詞用。最開始的時候,我是想著可能是「取」水,因為「取」水又通「汲」水,這個「汲」字,就是從下往上打水的意思。
但是感覺「取」字沒有那種畫面感,所以我傾向於用「上」來代表「qiu-ing」的意思。
閩南語是一個古老的語言---遠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黃河、洛水一帶的中原華夏漢民族為了躲避戰亂,從黃河中下遊的河南等地輾轉到東南福建,漢民族的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此後再遷至閩南,最後部分跨越海峽,到了臺灣,故稱河洛語。當今的閩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閩越土著人群)與歷代多次北方漢人南遷入閩,特別是唐、宋兩朝時期北方人入閩的基礎上,由八閩遠古語音與歷代外來語言進行交流、結合而逐漸形成的方言。
閩南、臺灣等地傳承此一文化的語言,為我們習稱的"閩南語",在祖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閩南話所蘊含的意義在於我們的中原華夏先祖在多次大遷徙中避開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語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國等時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也就是那時的中原話。
閩南語保留了相當成分的中國古代特別是唐、宋時期語言的語音、詞彙,被海內外語言學者稱為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探索閩南語的發展,對保護、弘揚中國古代語言遺產,研究中國其他語種以及古代閩越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有著積極的作用。嗯哼,所以我這樣探討著閩南語對應的漢字還是很有意義的嘛~
然而,閩南語的博大精深不是幾個例子就能說明我真正懂閩南語的,我今天又想著幾個問題--
為什麼閩南語對榕樹的發音是「qing」?為什麼閩南語對芒果的發音是「suan"?為什麼閩南語對洗衣池的發音是「he ou」?
誰能夠幫我解答呢?
參考文獻:百度百科「閩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