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閩南語歇後語俗話大全盤點 這些閩南話老話你聽過麼

2020-12-14 閩南網

千言萬語不能丟了母語。閩南語歇後語充滿智慧而又詼諧幽默,給人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感受,故以「五色話」稱之。比如「惠安査某——日日見財」,其實是因為惠安女服飾是露臍裝,而「肚臍」閩南語發音是「zai」,與「財」的閩南語發音一樣,所以說「日日見財!」

「閩南話歇後語與普通話歇後語相同,前半句像是一個謎面,後半句是對前半句深層的補充和發揮,類似謎底。」華僑大學文學院院長王建設介紹,歇後語被叫作「五色話」,幽默詼諧又俏皮,它從生活中汲取精粹,運用對比、誇張、雙關等手法,把本來一句平鋪直敘的話變為妙趣橫生的藝術語言。

閩南語歇後語趣味迷人,它凝聚了閩南人的智慧,表達的是閩南人對客觀事物的觀察,也是生活經驗的一種積累。閩南語起源於福建漳泉地區,流傳到臺灣後落地生根發揚光大,相比之下保留了更多傳統歇後語,也衍生出一些頗具地方特色的新詞彙。

網友惋惜這些閩南語歇後語在日常生活中漸行漸遠,因為閩南話需要更多用在口頭交流中,說出來才有那種韻味。不過也有網友表示遺憾,因為有些歇後語的意思,自己都難以理解。以下羅列了各類閩南主歇後語,熱愛閩南語的小夥伴們趕緊補習一下吧。

閩南語歇後語涵義
數字類
半瞑仔出世害死人(亥時人)
半瞑仔記數暗算
半瞑仔看日頭野早咧
半天頂的路燈高明
一丈差九尺差遠咧
一二三五六七八九無寫四(無施捨)
一間貨賣了了通霄(通銷)
一粒田螺煮九碗湯無味
二十兩近視(斤四)
三禮拜六點鐘醋桶(吃醋)
四兩雞仔半斤頭大頭家(大頭雞)
四兩豬肉切兩盤好看擱省錢
五堵餓肚
六出祈山拖老命
六月芥菜假有心
六月的棉被揀人甲
七月半鴨不知死活
九月掠的蟳腹內空空
十隻雞不見九隻一看就知
十二月風吹痟甲無尾
十二月芥菜有心
十二月天困厝頂凍霜
十二月肉湯穩凍
初十廿五無理髮(無汝法)
三十暗走路無影

相關焦點

  • 閩南地區晉江歇後語
    而閩南話「大鬃」與「大掌」諧音,於是靈水菜脯——大掌,便成為膾炙人口的歇後語。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責備對方自作主張,大主意,就說:「你真是靈水菜脯——大掌」。或者某事由某人總管,便讚嘆道:「老兄今天是靈水菜脯啦!」 惠安老童生——有可無不可惠安縣原是晉江縣的一部份。據《晉江縣誌》記載:「北宋太平興國六年(九八一)析縣東鄉十六裡置惠安縣。」
  • 閩南語被列入「方言」困難排行榜,你會講嗎?
    閩南話難度指數:★★★★★★★★★閩南話的流播不止在閩南地區,早已超出了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是臺灣。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語。估計沒有語言天賦的人,在福建待上一輩子都聽不懂閩南話。閩南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最複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個方言。
  • 【愛講閩南話】各種蔬菜的閩南語發音教學,去菜市場必備
    如今,越來越多的閩南人到菜市場買菜,已經無法用閩南語來正確表達蔬菜的名稱。
  • 【海絲泉州】考下老泉州們,這些閩南話俗語你知影嗎?
    在聊閩南俗語前,我們先來做一個測試,據說以下童謠、俗語聽過四條以上才稱得是老泉州人哦!
  • 兩年研究自創閩南語特色拼音 跟老黃學說閩南話
    「說閩南話」就是「Shè Mán Lám Wèi」  □記者 顏鵬 李菁 胡彥明  把閩南語讀得字正腔圓,對一個外地人來說可不容易。如果用我們常用的拼音來給閩南語注音,能成不?南安溪美的老黃說——咱試試!
  • 魅力鄉音:用閩南話念詩給你聽
    閩南話:閩南、臺灣等地傳承此一文化的語言,為我們習稱的"閩南語",在祖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閩南話所蘊含的意義在於我們的中原華夏先祖在多次大遷徙中避開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語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國等時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
  • 在太空中也可以聽到閩南語!
    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你時常能夠聽到人們用閩南語談天說地。在泉州人的心中,閩南語是最親切的鄉音,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當中蘊含著濃濃的鄉情。 從1700多年前開始,不斷南遷福建的漢人,帶來了中原的語言、戲曲、文化,閩南語逐漸形成。同時隨著對外交流的不斷加強,外來語言也開始進入閩南地區。
  • 閩南語學習教程:日常生活閩南話常用語翻譯對照
    閩南語學習教程:1、閩南人見面時,多用「(你)食未」或「敖早」做問候語。在三餐前後不久的時間裡,才可以用「(你)食未」,三餐前的二三小時,或者三餐後的二三小時後,都不宜用「(你)食未」。此外,在洗手間等地方見面時,也不宜用這樣的問候語。「早」相當「早安」,當然可做清晨見面時的問候語。此外,在早集會等場合,也可用此問候語。
  • 寶島聽國語是怎樣的體驗?臺灣閩南語還是閩南語!
    臺灣在地語為閩南語和客家話,抗戰勝利後才推廣國語,因此國語中會融入許多閩南語、客家話的特有詞彙。由於兩岸長期彼此隔絕,在臺的國語也發展出了一些獨特的聲調和詞彙。最明顯的是一些寫法與意思相同但是讀聲調不同的詞彙。大部分還比較好猜好認,比如說「頭髮tóu fǎ」、「日期rìqí」「同質tóngzhí」「舞蹈」wǔdào。
  • 【閩南】閩南話的歷史你知道嗎?
    亦即本土閩南語。漳州和泉州是語言學範疇內所指的各種閩南方言的發源地,所有的閩南方言,其源頭都是漳州話和泉州話。漳、泉方言內部有些許差異,主要是音韻系統方面微有區別,但相互之間有嚴格地對應關係;語法及用詞則基本一致。明清以來出現的廈門話和臺灣話(兩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縣(市)方言混合而成,均體現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點。
  • 身為閩南人的你懂得這些閩南語嗎?
    本人是一名土生土長二十多年的閩南女娃娃,最近卻發覺自己很多閩南語都不懂!我們都知道,有一些閩南語的表達和普通話對應的漢字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普通話的筷子,閩南語發出的音對應的漢字是「箸」。閩南語和很多方言一樣,發音常常還用著古漢字。
  • 閩南的獨特語言—閩南語中的古漢語的例子
    閩南地區千百年來以閩南語作為溝通的工具。閩南語,屬於漢語閩語的一種,是最具影響力的閩語。閩南話有著悠久文化,但除了臺灣、福建等地,其他地區的閩南話已經變味。但是,泉州的閩南語堪稱閩南語的一種標準發音標準。
  • 臺灣閩南語與廈門話之比較
    臺灣由於交通、學校制度、電視、廣播事業發達,工商業、徵兵、就業、就學所帶來人口的流動量和交流量遠超過福建,以致於臺灣閩南語的內部差異微小,互相通話毫無阻礙。廈門話雖然素有「閩南話的標準話」之威信,範圍卻只限於廈門市和它的近郊,不論是人口或地域,都不如內部差異微小的臺灣閩南語。
  • 中國最難懂的三種方言,本地人都可能聽不懂,閩南語上榜
    普通話是作為中國的通用語,以北方話為基礎,用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不過除了普通話之外,中國還有許多地方方言,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找你過最難懂的三種方言。閩南語方言是一個地區特色文化中的一部分,不同的城市擁有不同的方言。如果要說中國哪個城市的方言最難懂,位於福建地區的閩南語一定是其中之一。
  • 閩南語童謠大賽舉辦 傳承閩南文化
    導報訊 (記者 張惠玲 通訊員 餘慶東/文 林木陽/圖)「安媽教你《天烏烏》,安公教你《月光光》,一枝草,一點露,相爭吃無份,相分吃有春。一句一聲入心肝,一聲一句入心肝。人禮做,天禮看,愛拼才會贏……」在馬巷中心小學,經常都會響起一陣陣如此有趣的閩南童謠朗讀聲。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在閩南混不懂閩南語 真的是會害死人!
    「滾啊」  一外地人就閩南話打電話請教一閩南朋友:「哭怎麼說?」  閩南人:「靠!」  「喂,你咋說髒話啊?」  「帶兩個枕頭」   據說這是發生在臺灣長榮航空公司的真事:有位老太太訂位後,訂位人員出於好心再三叮嚀她,搭機時務必「早兩個鐘頭」到機場。結果,登機那天,老太太帶著兩個枕頭到機場櫃檯報到,還一直問櫃檯人員,這趟飛機也就幾個小時而已「為什麼要帶兩個枕頭」。
  • 臺灣小學設閩南語必修課 泉州孩子會聽不會說或丟母語
    「有一次孩子回來問我知不知道『蝴蝶』的閩南話怎麼說,我說很簡單啊,就是『喔蝶(尾音閉住嘴巴,音譯)』。沒想到孩子說不對,應該是『咩崖』(音譯)。我才知道,這種叫法是最地道的最原始的閩南語音。」葉彥良感嘆,如果沒有這門閩南語課程,很多閩南古音就要慢慢消失了。
  • 來一句兩岸最熟悉的閩南話
    太空都能聽到的閩南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日前,在廈門文化藝術中心舉行的「閩南語歌·詩·古詩吟唱會」上,臺灣安平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金安用閩南話吟誦起李白的《將進酒》,韻律和諧,平仄相合。「是不是聽出了點兒唐朝古音的味道?」從臺上下來,蔡金安依然餘興未了。
  • 分享閩南語俚語典故 「閩南文化集美論壇」第二期開講
    你知道「話仙」在閩南語中是什麼意思嗎?閩南語中又有哪些有趣的方言?1月3日,由集美區閩南文化研究會、杏東小學協辦的「閩南文化集美論壇」第二期在杏林守望書院開講。「話仙」是閩南語中「聊天」「暢談」的意思。當天的論壇圍繞閩南語這一主題展開,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堅定從經典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含義講起,闡述了閩南語的來源,分享閩南語的俚語和典故。
  • 中國最難懂的五種方言,閩南話僅排第三,第一曾被作為密碼使用!
    中國最難懂的五種方言,閩南話僅排第三,第一曾被作為密碼使用!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我們國家不僅地大物博,而且人口數量眾多,多民族混居,都各自有自己的語言。幾千年來,語言的發展和變化深深地根植於這片大地,滋養著我們源遠流長的文化和民族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