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語和閩南語有大量詞彙相似?閩南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

2020-12-11 赤小豆吐槽

中國和日本隔海相望。在漫長的歷史中,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頻繁。現代日本文化對中國的現代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在相對遙遠的古代,卻恰恰相反。 中國古代由於其先進的文化,特別是在寫作方面,對周邊國家的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古代朝鮮,古代越南和古代日本與中國同時使用漢字。雖然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家取消了漢字,但日語中仍有大量的漢字。可以說沒有漢字就沒有今天的日語。 正是因為日語中有大量的漢字,所以日語的出現與漢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事實上,在將漢字引入日本之前,日本並沒有自己固有的文本,這是大多數語言學家的共識。雖然日本聲稱在將漢字引入日本之前,日本也有所謂的「歷史文字」。然而,根據研究,這種所謂的「歷史文字」無非就是平安時代的發音系統。

古代日本人第一次看到的漢字是在印章,銅鏡,武器和其他物體上的簡單字。公元4世紀,漢字系統開始大量引入日本。最初向日本人教漢語的人不是中國人,而是更接近日本的韓國人。根據日本《古事記》,在應神天皇時代,百濟學者王仁東渡日本獻《論語》和《千字文》。後來,日本人跳過韓國人,直接從中國人那裡系統地學習漢字。

到了8世紀末,日本人發明了「萬葉假名」,忽略了漢字的本義,並用漢字的發音來標記日語的方法「萬葉假名」。 「萬葉假名」的發明是日語的裡程碑。之後,日語中的漢字精簡有序地進行。所以現在我們會看到漢字和中文漢字之間存在很多差異。例如,「本」表示日語中的「書」,「新聞」表示「報紙」。

我們都知道語言是分口頭和書面的。在書面語言中,古代日語與日語完全相同,尤其是古典漢語。早期的日本文學,如大和奈良的《古事記》,《日本書紀》,《風土記》也應用了很多漢字。《古事記》的前言幾乎用中文寫成,正文部分用中文編寫。 「當天地首次發射時,高天元的眾神成為眾神之神,眾神之神。

要知道《古事記》是日本的第一部文學作品,其中包含古代日本神話,傳說,歌曲,歷史故事等。在這樣一個重要文件的前言中,漢字的使用被記錄下來,可以看出漢字對新日本人的影響有多大。 《古事記》除了在序言中使用漢字外,文中還出現了大量的漢語成語和諺語。

雖然它是用中文版寫的,但它仍然沒有涵蓋漢字對日語產生巨大影響的事實。 根據語言學家的劃分,日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有些學者認為日語不屬於任何語系)。 因此,日語和漢語在語法上有明顯的區別。在日語中,對象和補語在謂詞前面,謂詞在最後。但這並不妨礙英語口語和漢語口語之間的聯繫。現代日語的口語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

例如,日語中使用的漢字是繁體中文字符。 另外,由於日語引入漢語主要是在隋唐時期,漢語官方方言是河洛,而河洛最完整的保存是現在的臺灣人。因此,在一些日語口語中,許多單詞的發音與臺語完全相同。

相關焦點

  • 【民俗文化】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閩南語
    由於日語主要來自於遷徙到日本的中國漢族的古漢語、中國北方少數民族語言和馬來語,英語,日語(臺灣多受日語影響)融合而成,所以今天日本人誦讀佛經,吟唱詩詞時,與閩南人用閩南語古代漢音誦讀佛經,吟唱詩詞在發音上幾乎是一樣的,這足以說明為什麼許多佛經中音譯或意譯使用普通話無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閩南語卻好理解;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法師常常感嘆,閩南語漢音之失傳對誦讀佛經的人是極大的損失。
  • 閩南的獨特語言—閩南語中的古漢語的例子
    閩南地區千百年來以閩南語作為溝通的工具。閩南語,屬於漢語閩語的一種,是最具影響力的閩語。閩南話有著悠久文化,但除了臺灣、福建等地,其他地區的閩南話已經變味。但是,泉州的閩南語堪稱閩南語的一種標準發音標準。
  • 在太空中也可以聽到閩南語!
    伴著先民漂洋過海的腳步,閩南語開始影響中國臺灣和東南亞等地區,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主要語言之一。閩南語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泉州方言則是早期閩南語的代表。 1 一脈相承古漢語 「阮厝的話真好聽,汝會曉講閩南語袂?」在閩南人看來,閩南語是世間最美的語言。它是古漢語的「活化石」,是架起海峽兩岸人民心靈相通的橋梁。泉州方言是早期閩南語的代表,著名語言學家、廈門大學教授黃典誠先生曾說「晉唐古語在泉州」。
  • 閩南語:不能割捨的濃濃鄉音 保護亟待重視
    □本報記者 王蕾 實習生 陳思靜古漢語的「活化石」據研究,閩南語在各種漢語方言中是歷史最悠久、變化最小的,國外學者甚至把閩南語比喻成古漢語的「活化石」。華僑大學教授、閩南語研究專家王建設認為,以當時漢人在人數上的優勢,以及所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優秀文化看,再從閩南語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所表現的特點看,北方漢人帶入的中原漢語在跟當地土著語言的交流和融合過程中,中原漢語是佔絕對優勢的,最後形成的是以漢語為主體的閩南語。閩南語因此保留著許多古音、古詞和古語法,如完整地保留了中古音系的聲調特徵。
  • 泉州省人大代表建議:人工智慧助力閩南語保護傳承
    閩南語對老泉州人而言再熟悉不過,但在少年一代中卻逐漸生疏。對此,我市省人大代表劉榮山提出,採用智能語音技術保護和傳承閩南語。劉榮山說,閩南語不僅在現實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科研上也具有重要價值,因其保存著古代漢語語音、詞彙、語法的許多特點,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目前,全球的閩南語使用者多達7000多萬人,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閩南語作為海峽兩岸交流的重要語言載體,對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對東南亞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民間交流也都有很大的幫助。
  • 浙南閩南語和她的追夢人
    溫州網訊 今年80歲的魏昌熾先生,依然保持著近二十年來的習慣:每天伏案五小時至八小時,對照自己的母語閩南語,從浩如煙海的古籍中,尋找閩南語發音的依據和特徵。由此手撰的《浙南閩南話古詩韻印證字典》總字數超過400萬,以古詩文的用韻來印證閩南語的發音,完成了14000多個字的考證。在閩南語漫長而壯闊的發展中,極少有相關著作,魏昌熾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 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之一——閩南語
    主要分布地除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外,還廣泛適用於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廣東潮汕和海陸豐地區、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閩南語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學術上泛指閩南語系集合,狹義則僅指閩臺之閩南語。臺灣及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屬漢語語族。
  • 臺灣閩南語還是閩南語!
    或許本身就在南方上學,同學也多半有自己的方言,普通話雖然不一定講的多麼標準,但至少用詞會比較規矩,少有北方特有的慣用句和兒化音。即便如此,到了臺灣,仍舊會有種種差異。臺灣在地語為閩南語和客家話,抗戰勝利後才推廣國語,因此國語中會融入許多閩南語、客家話的特有詞彙。由於兩岸長期彼此隔絕,在臺的國語也發展出了一些獨特的聲調和詞彙。
  • 臺灣六旬翁當兩岸閩南語「信鴿」 吟唱古詩詞
    ­  十年來,蔡金安經常往返臺灣和大陸,用閩南語吟唱的方式,當起了兩岸閩南語交流的「信鴿」。­  被閩南語文學感動致力閩南語詩詞吟唱­  頭戴草帽、吟唱詩詞聲音洪亮……昨日,記者見到了這位飽含古風古韻、精神抖擻的六旬老人。­  當記者問及為何要推廣閩南語時,蔡金安打開了話匣子。
  • 身為閩南人的你懂得這些閩南語嗎?
    本人是一名土生土長二十多年的閩南女娃娃,最近卻發覺自己很多閩南語都不懂!我們都知道,有一些閩南語的表達和普通話對應的漢字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普通話的筷子,閩南語發出的音對應的漢字是「箸」。閩南語和很多方言一樣,發音常常還用著古漢字。
  • 臺灣閩南語與廈門話之比較
    一般而言,在所有的閩南語當中,臺灣閩南語與廈門話在發音上最為接近。但是,已經有學者指出,從語言形成的角度來看,這兩種語言也有以下四個不同的地方:  臺灣各大城市的居民並非直接由漳州和泉州搬過來的;而廈門的居民則大多直接遷自漳州和泉州。
  • 閩南語飛出太陽係為上太空的語言之一
    鮮為人知的是,有一句閩南語:「太空朋友汝好!汝呷飽未?有閒來阮這坐坐!」隨著「旅行者1號」向外星人發出問候。試聽唱片閩南語:太空朋友汝呷飽未昨日記者試聽收錄在金唱片裡55種語言的問候語。「太空朋友汝好!汝呷飽未?有閒來阮這坐坐!」
  • 海都小記者學習吟唱閩味唐詩 讀唐詩學閩南語
    閩南網4月28日訊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上周四下午,在鯉城區昇文小學多媒體教室內,60多位海都小記者正向鯉城區詩詞學會的老師學習如何用閩南語吟唱唐詩,音韻悠長的閩南腔吸引了不少小夥伴圍觀。  「唐詩念起來就像唱歌一樣,好有趣!」大多數小記者都是頭一回聽說唐詩還能用閩南語吟唱,個個感覺很新奇。
  • 閩南語也有字典《彚音妙悟》
    的吳式鄙老人給記者翻看了他的心愛之物閩南語字典《增補彚音妙悟》。身為閩南人,您一定會講一口麻溜的閩南語,卻未必知道,原來咱們閩南語也有字典呢!  閩南語是中國八大古老方言之一,有古漢語的「活化石」之稱。作為硏究學習閩南語的字典,《彚音妙悟》是閩南文化的瑰寶。此書內容以韻母「五十字母」為經,以聲母「十五音」為緯,再以「八音聲調」梳櫛貫穿其間,而形成「三推成字法」。對於閩南地?
  • 兩年研究自創閩南語特色拼音 跟老黃學說閩南話
    兩年研究 創造閩南語特色拼音  家住南安溪美的老黃有一個特別的愛好——鑽研閩南語的漢字標註。兩年裡,他整理出了一疊厚厚的A4列印紙,上面有好幾百個閩南語詞彙和俗語的中文標註。  「我一直以來都喜歡研究閩南語和古漢語,閩南語為什麼不能有標準的漢字標註呢?
  • 現代漢語劃分7個方言區 誰能當古漢語的「活化石」
    現代人沒哪個曾經聽過「古人」說話,特別是古人的語音,因為漢語沒有注音的特點,我們也很難找到史料來推斷古漢語。可實際上,語言學家們卻總是能告訴你這個字古代怎麼讀,那個字古代怎麼讀。漢語語言學家是怎麼尋找古漢語的蹤跡的呢?方言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從學術意義上而言,方言的確是古語考證的一個「活化石」。
  • 閩南語簡介
    閩南語在臺灣的傳播與河洛話的形成北宋時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繼設立了掌管外貿的市舶司,使泉州發展成當時國際上的著名商港,對外海線交通十分方便。在這以後,閩南地區便有不少人民,因為政治、經濟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臺灣),也因此帶去了他們的母語---閩南語。
  • 琉球語是如何擺脫閩南語的影響,慢慢被日語所同化改造的
    至今在琉球的很多地方都留有閩南文化的遺蹟(比如廈門和金門當地流行的「風獅爺」文化,在琉球當地至今也還存在著,這正是閩南和琉球之間古時候交流的證據)。這些交流導致了當時的琉球語和閩南語基本有著高度對應的關係,相對於同日語的聯繫要遠遠小於閩南語。
  • 南安腔閩南語將存入國家語言有聲資料庫永久保存
    >千年後,仍能聽到最純的閩南語錄入資料庫的部分文字及其語音核心提示閩南語被譽為古漢語的「活化石」,泉州方言是其代表。「晉唐古語在泉州」,但一千多年前的泉州方言聽起來是怎樣的,後人們只能從各種資料和口口相傳的發音中去探究。以後,這一難題將解決。據了解,福建省已於2012啟動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建設,作為省內三個試點之一的南安,日前已選出7名南安腔閩南語發音人,本月起將進行錄音錄像,本土的閩南語將被永久保存。